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方程》说课稿
《方程》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02 17:41:11
  • 相关推荐
《方程》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程》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方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前后联系、地位与作用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除了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外探讨已知两点来求直线方程。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最基本的,而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在推导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时,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已知的两点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在应用直线两点式方程及截距式方程应注意满足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两点式、截距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的几何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两点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斜率,然后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2)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两点式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的互相联系性。

  (2)再根据截距的图像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两点间的中点公式。

  难点: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班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在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理想。但本节课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有一定要求,特别是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逐渐的引导。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增强动感和直观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探究知识,逐步掌握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问题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1、利用点斜式解答如下问题:

  (1)已知直线经过两点,求直线的方程。

  (2)已知两点其中,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遵循由浅及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结论,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要求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可求出直线方程:(1)

  (2)教师指出:当时,方程可以写成由于这个直线方程由两点确定,所以我们把它叫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two—point form)。

  2、若点中有,或,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使学生懂得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和当已知的两点不满足两点式的'条件时它的方程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发现

  当xx时,直线与轴垂直,所以直线方程为:xxxxxx;

  当xx时,直线与轴垂直,直线方程为:xxxxxx。

  问题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3、

  例3教学已知直线与轴的交点为A,与轴的交点为B,其中,求直线的方程。

  使学生学会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理解截距式源于两点式,是两点式的特殊情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多少方法来求直线的方程?那种方法更为简捷?然后由求出直线方程:

  教师指出:的几何意义和截距式方程的概念。

  4、例4

  教学例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5,0),B(3,—3),C(0,2),求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以及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例2:求经过点P(—5,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例3:求经过点P(0,5)且在两坐标轴的截距为2的直线方程例4已知直线l经过点P(1,2),并且点A(2,3)和点B(4,—5)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

  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给出中点坐标公式,那么其中点坐标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恰当方法求出边BC所在的直线方程和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方程

  。在此基础上,学生交流各自的作法,并进行比较。先根据有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然后根据截距式方程的特点得出。

  分析截距与点的关系然后进行进一步解题。强调距离的特点。

  5、课堂练习第97页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6、小结

  (1)掌握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

  (2)能运用这两种形式求出直线的方程

  (3)掌握两点间中点坐标的求法增强学生对直线方种四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互相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教师提出:(1)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过的直线方程的表达形式有多少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要求一条直线的方程,必须知道多少个条件?

  (3)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0页习题3.2A组:3,4,8题

  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通过作业,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有效教学。

  五、板书设计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多媒体投影例题练习:

《方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般式ax2+bx+c=0(a≠0)及相关的概念,并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函数、高次方程、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来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索方程的解的过程,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对称、和谐等美的特征。

  (3)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4)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项”和“系数”.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教学主线,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为主,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学生在八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和“次”的含义,具备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数学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目的:复习已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情境6分钟

  1、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1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设边长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设较小的数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以学生解决问题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三):探索新知

  1、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口答下面问题.12分钟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是整式方程吗?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活动的预期效果:学生基本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个部分。)

  2、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范例讲解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5分钟

  (教学目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元二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2.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6分钟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设计目的:问题中学生对于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感觉困难不大,但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部分学生可能容易忽视符号,作为第一次学习,这是难免的。当然,教学中也可以给出各项系数。)

  四:课堂练习:5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4)(5)

  2、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3分钟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要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的实际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己归纳出本节的知识要点,也清楚自己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

  P49123

  七、板书设计

  (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

  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例2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般式ax2+bx+c=0(a≠0)及相关的概念,并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函数、高次方程、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来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索方程的解的过程,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对称、和谐等美的特征。

  (3)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4)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项”和“系数”.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教学主线,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为主,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学生在八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年级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过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学生已理解了“元”和“次”的含义,具备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数学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目的:复习已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情境6分钟

  1、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1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设边长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设较小的数为x,可列方程________.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以学生解决问题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三):探索新知

  1、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口答下面问题.12分钟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是整式方程吗?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活动的预期效果:学生基本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个部分。)

  2、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范例讲解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5分钟

  (教学目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元二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2.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6分钟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设计目的:问题中学生对于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感觉困难不大,但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部分学生可能容易忽视符号,作为第一次学习,这是难免的。当然,教学中也可以给出各项系数。)

  四:课堂练习:5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4)(5)

  2、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3分钟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要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的实际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己归纳出本节的知识要点,也清楚自己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

  P49123

  七、板书设计

  (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整式方程.

  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例2

  一、说教材

《方程》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前后联系、地位与作用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这也为下一节学习做好准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明确它的形式特征,还有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

  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说教法

  我班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但在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欠缺。本节课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有一定要求,特别是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逐渐的引导。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增强动感和直观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探究知识,逐步掌握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

《方程》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 第2章 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校博客平台进行网络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思考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心理学强调,学习是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

  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①关系: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线测试

  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

  上交: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61 习题2.3 A组 第2,5题和B组第2题

  不交:第2课堂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双曲线的定义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焦点在y轴上

  三、例题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七、评价设计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1)课堂上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画椭圆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事物发生的过程.许多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梯度地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全过程,问题的提出是一个紧扣着另一个,学生按照我的引导,一步步得出最后的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的充分调动.(3)通过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在得到学习情况的反馈后,我及时给予解决,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得出双曲线的定义,类比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摆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立场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探究、归纳、分析、总结等活动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采用“网络环境下数学课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利用在线测试边讲边练习进行教学,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巩固,在关键的重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发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再发现、再创造的感受.

《方程》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本章与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数的知识来学习的,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一章的内容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着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着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打破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式必须是整式这一限制。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基本方法是:“去分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识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

  (2)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熟练地解分式方程。

  (3)体会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式方程的解法。重中之重是去分母实现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与验根。 由于学生去分母时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整式运算、分式运算等知识,学生容易出错,而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去分母,即实现了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解整式方程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知识。因此确定正确去分母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由于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学生第一次遇到,所以分式方程的验根也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一)学生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课教学:

  1、分式方程的定义。

  (1)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提问: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里含有未知数吗?前面学习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3)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整式方程?哪些是分式方程? (共6个识别题,1.x+3y=1/12 2、x+1/x=5 ,3、2/3x,4、3/(x-2)-1=5/(2x+1) 5、5/(3x-2)+(x+1)/3=16、(2-7)/5+x/3=1/2

  ) 注意: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先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再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紧接着利用几道识别题训练学生正确地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及分式的区别,这部分教学要求达到“了解”层次即可。)

  2、解方程:回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中的第一步?如何去掉分母?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这是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去分母才能实现我们的转化,而这个步骤由于涉及的知识多,学生容易出错。这里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解这个整式方程。(由学生完成)。(学生已有这部分知识,由学生独立完成,新课的教学不能教师一讲到底,凡学生能做的应由学生做,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必须强调原方程,因为有学生往往代入去了分母的整式方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得出未知数的值是否使方程两边相等,确定方程的解的正确性,得出原分式方程的解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查缺补漏,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形成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

  小明说:x=2是方程2/(x-2)-1=5/(2x+1)的增根?你是否赞成他的说法?

  对这堂课的增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说明增根是在解方程后,让公分母为零的未知数的值才叫方程的增根。

  (四)课堂小结:

  1、分式方程的定义。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3、解分式方程应注意:(1)正确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过小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体系、网络。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小结也应由学生试着完成,教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体现。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52页10.5 1、2、3题。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应精选,应适量。

  1、观察以下两个题目:

  (1)计算: 2/(x-1)-1

  (2)解方程:2/(x-1)-1=0

  这两个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做什么?解题的第一步有什么不同?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将黑板分成四个部分。 (1)课题、引例1、引例2。 (2)例1。 (3)例2。(学生板书的课堂练习写在例1、例2的下面) (4)小结与作业布置。 2、教学时间安排: 复习引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30分钟;课堂练习约5分钟;小结约2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 3、整堂课要体现的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试着总结、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参与,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在讨论增根问题时,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验根的方法。

《方程》说课稿7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 <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方程》说课稿8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方程》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方程》说课稿10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是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 “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 方程的意义 ”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师谈话引入: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它和大家玩过的跷跷板非常相似。当跷跷板平衡时,说明跷跷板两边人的体重有什么关系?(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道:一样重)。那么如果我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放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左边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图,老师提问: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出示例2情境图

  师问:第一张图天平往左边下垂说明什么?(左边物体的质量大)天平左边托盘里物体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右边的质量呢?怎样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不相等关系?另外三个算式请同学们自己填写。

  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教学至此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8x=48(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学了方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A基础题:书P2练一练第⑶和练习一⑴、⑵、⑶题;B拓展题: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方程含义,老师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其他算式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实际我在这里暗示了学生找方程只要从等式当中去找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另外,这道题里有既以x又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接着安排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讨论出一下几个结论:

  ⑴等式包含方程。

  ⑵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⑷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对于学生的这些结论,我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三、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为引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想想,你觉得学了方程有什么意义呢?

  1、看图列方程:

  出示试一试第一张情境图。对于看天平图列方程,学生已经很熟悉,因而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2x=500。教师追问: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列方程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一题的等量关系就是天平左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的质量。接着出示试一试第二张情境图,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这里突出的是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总数。这一题学生可能会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如:

  ⑴文具盒的价钱+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

  ⑵文具盒的价钱=总价钱-笔记本的价钱

  ⑶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文具盒的价钱

  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12=20-x和x=20-12。教师指出:提倡大家列第一种方程,第二种方程是可以的;但第三种x=20-12坚决不提倡。因为这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弊无利的。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方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

  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上课时,我问同学玩过跷跷板吗?并让学生交流这个游戏的玩法与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后并接着出示实物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在怎样的情况下,天平才会平衡?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新授:

  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

  情景3:

  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

  情景4:

  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以上的算式都做成卡纸,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教学。)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

  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二必须是等式。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总结出方程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页: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根据天平和文字列出方程。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四、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我让学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总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等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练习中巩固,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的热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方程》说课稿1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一般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一般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一般方程是学生在掌握了求曲线方程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在学习过圆的标准方程之后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一般方程的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成圆的标准方程,进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方程

  (4)能用坐标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认识研究问题中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充分了解分类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探究问题的精神。

  (3)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圆的一般方程。

  (2).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坐标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的`应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及对坐标法思想的理解.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动态演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诱导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2.学法分析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设置问题,提出疑问,诱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因此我的教学贯穿“疑问”—“思考”—“探究与发现”—“问题解决”四个环节。教学中,我很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课件运行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六个环节,分别为:

  复习引入问题设置启迪思维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应用举例巩固提高反馈训练形成方法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一)复习引入

  针对城中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在课堂上最有效的课前复习,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

  (二).给出问题--启迪思维:

  通过给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尝试(1)给出的三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法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1的答案。

  这样设计,目的在于:

  (1)使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之上,是旧知识的应用与延伸;

  (2)突破教学难点:形如++Dx+Ey+F=0的方程在什么条件下表示圆?认识到方程++Dx+Ey+F=0可能表示圆,但不一定,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一定表示圆;

  (3)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方式.

  (三).深入探究获得新知通过尝试(2)的总结给出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针对学习中,学生容易忽视前提条件+-4F>0,通过对+-4F符号的分类讨论,使问题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类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之后得到圆的一般方程的完整表述。

  (四)应用举例巩固提高我设计了由特殊到一般的两个问题,一是巩固了本节所学的有关知识;二是让学生认识研究问题中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是这两个问题解决方法不唯一,我预设了两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用配方法和公式法两种方法解决;

  给出练习1解题的完整步骤,学生改正解题步骤中不完整的部分。

  标准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一般方程代数特征明显。

  通过让学生比较,体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例1是为圆的一般方程的应用而设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题设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的一般方程中的系数D,E,F,从而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例题中没有给出图形,教学时,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加强数与形的联系。

  “待定系数法”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已学习过,例如求直线的方程,由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等等。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把例1的解题方法与上节例题中求圆的标准方程的解题方法作比较,谈体会,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归纳使用待定系数法的一般步骤,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得到。

  从例题1的解题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出待定系数法的一般步骤,并通过和课本例3的对比得出圆的方程的形式选用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注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五)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块作为巩固性训练,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学数学虽然不是为了考试,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祖国的选拔,关注高考的动态,故此

  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理解用坐标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思想方法,并掌握其一般步骤。

  教学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动态演示,如图,当点A在圆上运动时,追踪点M,M的轨迹是一个圆,学生清楚地看出,点A的运动引起点M的运动,而点A在已知圆上运动,点A的坐标满足方程+=4.建立点M与点A坐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点M的坐标(x,y)之间的关系,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

  (六)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把圆的一般方程加以小结,归纳总结用待定系数法及坐标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提炼分类讨论,化归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通过设置作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方程》说课稿13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方程》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学情分析:《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

  我们这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

  2、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不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大约三分钟

  2、讲授新课:

  活动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大约10分钟

  活动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原来学过的方程解法,通过合作探究分式方程(板书)

  例1:解方程

  23x3=和例2解方程-1=的解

  x1x3x(x1)(x2)法,得到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找最简公分母,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2)解整式方程。

  (3)检验,作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总结方程解法,增强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大约15分钟。

  活动3:通过学生练习后老师讲评,讲练结合,分析增根,练习题看课件(大约20分钟)

  活动4:小节和布置作业,深化巩固(略),大约2分钟

  教学思考:在学习16.1分式和16.2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分式与分数类比和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因此,同时还要注意老师要深入学生的讨论中,帮助他们得到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

  (1)不懂的找公分母

  (2)容易漏乘

  (3)为什么产生增跟和解决增根的检验问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方程》说课稿14

  下面是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本例题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有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公式,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

  重点: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关系,渗透数学建摸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正确地列方程。

  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按问题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顺利而充满激情地完成教学。

  四、设计思路。

  我利用提纲中的几个简单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研究书中的盈亏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知识和经营意识。使他们能更了解市场运作。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利用提纲中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方程》说课稿15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