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说课稿1
一、课题《影子桥》(第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影子桥》是北师大版新课程二年级下册第12单元“清清的水”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我”给家乡的桥起了一个名字,叫“影子桥”。本文写了“我”在影子桥边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家乡桥的喜爱,对家乡的美丽环境的热爱。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影子桥的位置和历史。第二段写站在桥上俯视,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也可以说是写“影子桥”的得名。第三段写“我”的联想。在“我”的心里,石拱桥是有生命的,它待在河上,是为了“照自己人影子”。第四、五段写夏天坐在桥下看影子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第四自然段简单交代了“我爱在桥下的石头上坐着”的原因,一是因为“这儿凉快”,更是因为“可以看见影子桥”。第五自然段重点写水中的鱼儿。最后一段写“我”爱影子桥。为了保护这一份美丽、和谐、宁静的环境,我不喜欢别人来这儿钓鱼。为此“我”还特意做了块木牌插在那里,想阻止人们钓鱼。文章运用儿童语言记叙了儿童生活的一个片段,观察与联交融,虚虚实实,有静有动,有很强的抒情性,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散文。
三、教学设计思路
1、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课堂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学生认识的桥入手,设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求知中达到学习的高潮,这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重视语言的积累。
针对本课语言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积累语言。如大量句式训练,配乐朗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积淀。
3、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在欣赏阅读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影子桥的美,体会小作者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1、学习内容及目标分析表
内项
容目
课
题
知识点学习目标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影
子
桥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插图阅读,读懂课文,感受影子桥的美√√√√√√
3体会小作者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
4发现生活中的美,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5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语言√√√√√
2、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述语句行为动词
1知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2领会借助插图,在感情朗读中感悟影子桥的美观察、朗读、思考
3分析、评价体会小作者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朗读、体会、讲解
4综合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讨论、欣赏、拓展
5应用积累词语,积累语言朗读、记忆、综合
3、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教学内容
媒体项目
知识
学习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语文》
二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影子桥》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在教学
中的作用媒体内容的要点资料来源媒体使
用方式
1知道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的桥远程教育网展示
2领会动画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内容的动画朗读示范教材配套光碟边听边看边思考
3分析、评价视频展示、演示课文以及配合课文内容的画面远程教育网展示、理解、朗读
4应用音乐配乐轻音乐网上下载配乐朗读
5综合视频拓展延伸各种各样的倒影网上下载展示欣赏
4、形成性练习
知识点学习水平题目内容
1综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补充句子:风儿吹来,水面好像,起了好多好多皱纹。
3分析试着替换加横线的词:1、只要有人来钓鱼,我就大声吆喝。2、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
4知道说出你知道的桥:()桥()桥()桥()桥
5综合你见过水中的倒影吗?你还见过什么有趣的倒影?
五、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影子桥的美,体会小作者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
3、积累词语和语言。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师:孩子们,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书空“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写这个“桥”字,你们把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师板书“桥”)
1、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知道的桥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桥,说说它的名字。
2、提示课题
师:老师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一座有趣的桥——影子桥。(师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师:(学生齐读课题)去游览影子桥,你想要知道些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师:课文中调皮的词语宝宝跳出来了,想考考你们。过关了,才让你们去游览。来,我们把它们请上我们的识字火车。
2、动画展示课文
师:嘟,火车到站了!请孩子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去游览影子桥。仔细看,认真听,你会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东西。
3、说说课文内容
师:游览了影子桥,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呢?
(三)、精读感悟
过渡:影子桥听了你们的夸奖可高兴啦,它邀请孩子们去细细的游览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孩子们打开书74页,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听了他朗读的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请孩子们看书上的插图,再用手比划一下石拱桥的样子。(师在黑板上展示小河与石拱桥的画面。)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站在这座古老的石拱桥上往下看,会看到什么呢?
(1)读悟第二自然段
①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③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我喜欢“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底有五颜六色的石子,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游来游去。”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睁开你们的眼睛,(展示画面)配着这样美的画面谁来读读这些文字?
过渡:孩子读得多美呀,听得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了。还有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
B、我喜欢“风儿吹来,水面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皱纹”。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师:奶奶脸上的皱纹就是指什么呀?
师:(展示水面)看着水面,想着波纹的样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过渡:现在第二自然段就只剩一句话了,喜欢最后一句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C、水下一座桥在晃动,跟石拱桥一模一样。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呢?
(2)感悟第三自然段
师:原来,这是石拱桥在干什么呀?
师:石拱桥在照镜子时会想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石拱桥虽然老了,可她很爱美,她每天都在水边照着镜子,打扮自己,还一扭一扭的,也许她觉得水中的她更美丽、更迷人。作者看到这样美丽迷人的倒影,深深地被吸引了。就因为这样,他还把这座石拱桥叫做影子桥。多美,多好听的'名字呀!孩子们,你们也和作者一样亲亲热热的叫一声影子桥吧!这亲热的叫声中饱含着多少喜爱,多少真情啊!(播放音乐)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在美妙的音乐中想象影子桥美丽的画面。
师:孩子们把小眼睛睁开,随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这段美好的文字。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感悟第四自然段
我站在影子桥上,往下看到的一切多美呀!夏天的时候,作者还特别爱在桥下的石头上坐着看影子桥,你能告诉我,作者会看到什么吗?
(2)读悟第五自然段
孩子们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在这自然段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A、谁来读一读描写鱼儿的句子?
B、孩子们找出表示鱼儿们动作的词语,打上三角形,读一读?(你追我逐、蹿上、跳进)
C、有没有孩子可以上来表演一下鱼儿你追我赶、蹿上、跳进的动作呢?
D、从这些你体会到这些鱼儿怎么样?指导朗读。
E、这些鱼儿你追我赶,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是多么可爱,多么快乐呀!看到这些,作者的心情也快乐起来,他快乐的猜测这些鱼儿在干什么呀?
F、其实孩子们也可以大胆的快乐的猜测,这些鱼儿还会在干什么?把自己的猜测加进去读课文。
4、学习第六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多么快乐的鱼儿呀,他们自由自在的在影子桥上做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看着这美好快乐的一切,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1)请大家齐读第六自然段。
(2)作者说的心里话是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打扮影子桥,谈感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不是得到很多奖品吗,这是老师给你们的乖孩子礼物!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礼物献给影子桥,你们把他们贴到画面上来,让我们的影子桥变得美丽迷人,充满乐趣!
师:小眼睛亮起来,看着这美丽迷人,妙趣横生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2、谈倒影,欣赏倒影,结束。
(1)影子桥听了你们的话,快乐极了,它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迷人。我们今天看到了影子桥的倒影,你还看到过什么有趣的倒影吗?
(2)老师也看到过好多呢,我还拍了好多好美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请欣赏。(课件播放配乐倒影幻灯片,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着,余味无穷。)
(3)结束:这些倒影多美呀!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亮眼睛,美就在你的生活中,美就在你的眼睛里!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深情地叫一声“影子桥”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我并没有非要把课文讲得怎样深或怎样透。我们看到,学生喜欢的句子不同,对课文、句子的体验也是不同的。有的读出了句子的美,有的读出了比喻句,有的还能用词说话,还会给词换不同的说法。由于老师没有设定统一的问题,没有指定必须的学习任务,所以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重视阅读的积累感悟。教师的教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学。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读书建议: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读书建议:默读或小声读课文,把你感觉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标出,多读几遍。这样有层次、有目的地阅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了阅读的能力。我在课堂中还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如朗读句子“风儿吹来,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的皱纹。”时,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补充句子、欣赏课件等环节,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感受河水的温柔;又抓住重点词语“你追我逐”“蹿上”“跳进”等,体会影子桥给小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我在教学中这样建议: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最想读哪一句话?这样的话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读书的要求,还使学生想参与、想表达他最喜欢的内容,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再如:在交流读书体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去读、去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延伸“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倒影?你打算怎样保护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地方?”调动了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的情感,以实际行动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八、板书设计
爱影子桥护
九、说课
《影子桥》是北师大版新课程二年级下册第12单元“清清的水”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我”给家乡的桥起了一个名字,叫“影子桥”。本文写了“我”在影子桥边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家乡桥的喜爱,对家乡的美丽环境的热爱。课文是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家乡桥,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学习本课,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中体会乐趣,在朗读中领悟感情,进而品词读句、积累优美词句,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做到深入地读,读得有实效呢?
我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各种各样桥的资料,从学生认识的桥入手,设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求知中达到学习的高潮。这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2、针对本课语言优美的特点,配合远程教育资源上的一些视频信息引导学生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读为主,积累语言。
3、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欣赏阅读中,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影子桥的美,体会小作者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保护环境的情感。
《桥》说课稿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
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组织自读:
1、学生小组学习:
(1)学习生字词;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
(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重点写了“飞”、“夺”:
§2——5:飞
§6——8:夺
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
§1:起因
§2——8:经过
§9:结果
三、学习起因:
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
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
(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
(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
(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
先写桥面——下——岸(近——远)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指导学生理解“飞”: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指导学生理解“夺”: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10、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学生交流。
12、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13、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结果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桥》说课稿3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桥》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四、说教法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的价值,体会语言的魅力,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感性资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交给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2.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文本思想美。
五、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六、说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图片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视频资料)。
看完资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预设:我想到了洪水是多么可怕,洪水又是多么的无情啊。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
出示课件(板书:16桥)
二、自学生字词。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新词。
2.交流汇报。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学生回答。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集体朗读。
四、再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凶猛。
1.轻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凶猛的句子。
出示课件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雨水非常大?谁来读一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与可怕。
3.出示课件观察画面。
这就是当时洪水袭来的情景。看了这幅画面,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吗?
4.出示课件引导:当洪水突然袭来的时候,村庄里发生了什么?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5.引导:人们找到生路了吗?是什么?
预设: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6.引导:桥是一座窄窄的桥,人是一百多号人,水已没到了腰部,如果人们毫无秩序地抢着过桥,会造成什么后果?
预设:(桥毁人亡)。
7.引导:然而惨剧有没有发生?(没有)是谁扭转了局面?是谁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五、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课件,提问:年迈的老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请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面临危机时,老汉的神情是怎样的?(沉着镇静)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镇静和威严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导朗读。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冲、揪、吼)
B.你从这些动词看出老汉当时的心情怎样?
C.你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吗?
问:从“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句话看出老汉怎样的神情与品质?
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悟了《桥》这篇课文中洪水的凶猛和无情,更加体会到了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七、思维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或者你想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老汉?
附: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凶猛无情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老汉(老支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桥》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北京的桥,了解桥的结构、艺术特点以及用途,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桥的历史、用途、结构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了解桥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及现代桥的作用,以及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学生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作用以及外形艺术特色;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
四、教学难点:
桥的不同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组织;感受桥的造型美。
五、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认识桥的历史—桥的作用—桥的结构—桥的表现方法,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情境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导入部分: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谜底:桥)出示板书课题——北京的桥。
目的: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
二 讲授新课部分: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一)第一个环节:做游戏
1。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目的: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反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第二个环节: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展示课件)
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如:独木桥。
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桥的外形和制作材料也多了起来,从而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提问: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的桥?(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学生举手回答:石桥、砖桥、竹桥、藤桥、盐桥、冰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起到不同作用的桥。
(北京的桥)说课稿 人美版第三册说课稿,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提问: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根据回答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铁桥、钢桥、立交桥、公园里的桥、过街天桥
目的: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找的资料,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把知识相互补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满了崇敬。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桥的作用(展示课件)
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北京的桥很多,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生:在过去桥是过河的。现代桥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目的: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设计桥作铺垫。
(四)第四个环节:介绍北京桥:
1。教师: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你们听说过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
学生回答:听说过,叫《北京的桥》。
教师播放《北京的桥》的歌曲片断。
学生欣赏歌曲。
2.北京古代的桥:(1)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通体的汉白玉,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2)沁芳庭桥: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3)颐和园里十七孔桥:犹如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4)北京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5)颐和园玉带桥:都是大型石拱桥。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北京现代的桥:玉蜓桥、天宁寺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三元桥、过街天桥。
目的:利用听《北京的桥》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我是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这样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各具特色的古桥,金水桥的选择,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拜之感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现代桥梁首先介绍玉蜓桥是因为我校李玉蜓桥比较近,学生对玉蜓桥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玉蜓桥的造型也比较了解,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拉近桥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过街天桥的选择是为了加重桥的现代感,过街天桥的介绍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从而向学生渗透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桥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见过的,因此学生如果对那些桥有了解我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桥的结构特征
1。小组讨论桥的结构:每组分别拿出材料袋里面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图片,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拿出图片,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分析桥的结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结果,播放课件,出示答案:桥身、桥墩、桥栏、桥洞、桥面装饰物。
3。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出示课件,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结果:相同点:桥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4。教师展示图片,提问:说一说古代的桥与现代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5。巩固学习:通过拼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桥结构的认识。
学生到黑板上面按照桥的结构把拼图拼正确并且完整,如果遇到困难相互帮忙。
目的:我把桥结构的分析作为本课讲解得重点,只有清楚了解桥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的设计桥、创作桥,并能更好的体现桥的功用性。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间接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桥的结构的拼图,请学生到黑板上按照桥的基本结构亲自动手拼一拼,并且讲一讲各部分得结构和名称,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桥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渗透,加强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
(六)第六个环节:桥的绘画
1。教师请学生充当小桥梁设计师,想一想怎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这些桥。
学生:假设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开始构思。
2.范画:老师根据学生地拼图,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线描表示方法。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学生:欣赏学生作品,拓展思路。
目的:让学生充当小设计师的角色,能使学生有自豪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将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绘画。我运用“示范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巩固桥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有一些孩子在画画时容易出现画面内容不够丰富、构图不够饱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三 布置作业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作业要求,认知能力一般的孩子完成作业(1),能力较高的孩子可以完成作业(2)。
1.(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一座你熟悉的或喜欢的北京桥。
(2)自己设计一座北京未来的桥。
目的: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目的: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帮助。
四 评价总结部分: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
目的: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五 知识拓展部分:
2。教师引申人们“心中的桥”:
(1)电话——沟通的桥:出门在外,想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打电话。电话仿佛是在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2)家长——成长的桥:爸爸妈妈用他们的爱连成桥让我们茁壮成长。
(3)捐资助学——希望的桥: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条件,不能上学。如果我们可以出一份力。就像是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让他们也能得到教育。
目的:知识拓展我选择了看不见的桥,这些桥比较特殊,是人们心中的桥。这样选择是想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许多看不见的桥,这些桥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生活变得根美好。
《桥》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心架起友谊桥”,选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八年级),属于人际交往心理范畴。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爱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友谊,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奠基石。对朋友付出真诚的爱心,建立患难与共的美好友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教材设置“爱心行动”这一单元,围绕“患难见真情”这一主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渗透,让学生体会在关键时刻,关心朋友、付出爱心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爱”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三个活动目标:
1、了解“患难见真情”的深刻含义。
2、学会主动关心朋友,付出爱心。
3、感受快乐,获得人生价值。
二、教学方法
我以故事和情景为主线,采用情境体验法、讨论分析法、交流汇报法进行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感受真情。
2,活动引领,学会关爱。
3,联系生活,付出爱心。
4,实际行动,体验快乐。
现在,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这一课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景聚焦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患难真情”的意义,我准备了一些典型的事例,(课件出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最初,恩格斯经营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业
资助马克思顺利写作。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完成朋友的.遗愿,正是这种无私的友谊及真心的付出,才使得《资本论》这部革命史书得以顺利出版,为共产主义阶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国历史上也有“知音难觅”的故事,传说俞伯牙是一位琴师,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只有钟子期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俞伯牙将他视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心爱的瑶琴以祭知音,被传为佳话。
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向学生展示患难友情的无限珍贵。
(二)各抒己见
在“情景聚焦”的基础上,讲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无助,最终他明白,没有朋友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为青少年,我们的朋友正在日益增多,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朋友来帮助我们,而是应该主动去帮助朋友,从此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怎样关心朋友,帮助朋友?为了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场景。
场景一:体育课上,小明跳高时不小心崴了脚,痛得坐在地上起不来。
场景二:小建是个领养的孩子,最近他知道了真相,情绪异常低落,时常偷偷落泪。
场景三:小芳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可是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多病,她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学生看完小品后,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他们的朋友,遇到上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2、帮助别人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我们要主动关心朋友,在朋友需要时伸出热情的双手,雪中送炭,让朋友在危难时刻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友谊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牢固,世界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本课的中心主旨,也是课后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三)心灵感悟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通过倾听经典的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患难见真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道理,从而主动付出爱心,关心朋友。交代学生自己做一件关心朋友的事情作为课外作业,结束本课。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主要讲以下三点:
1,灵活处理教材,本课活动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安排了几个生活场景,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懂得付出,用爱心架设友谊之桥,潜移默化的达到活动目标。
2,运用经典故事,深入浅出,有效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真挚友谊的伟大力量,使平凡的友谊得到升华。
3,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爱心,发展友谊的平台,在这里,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发展自我,客服自私,学会博爱。最终全面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桥》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同学们缺少对于文中提到的白血病、地震等事件的切身体验,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情感迁移等方法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也能深切的体会海峡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读生字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会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读生字词,并能够体会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2.难点:感受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开)、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使用投影出示1999年台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提问:“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作答:空地避难、有序离开建筑物。
教师讲述:但是在地震当时有两位台同胞坚持呆在室内,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下。
2.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提示同学们标出文中的生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回忆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随机点名请同学回答,回答不完整的会请其他同学补充,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3.深入研读
1)随机抽取同学范读第1、2自然段,并提问:“小钱得了什么病?”并与同学们谈话互动分析得出:“小钱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小钱有机会能够得救。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为什么李博士和青年都没有离开医院的大楼。
3)由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读后提问:
a)“针头从肌肤中脱落,青年的反应是什么?”
b)“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说明了什么?
c)为什么青年一直静静地躺着?
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时长5min。讨论结束后随机提问,由教师进行总结。
4)由教师继续追问:“骨髓抽出之后是否就能松一口气呢?”同学寻找答案:“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注射给小钱。”
5)最后,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并提问:“这座生命桥是由哪些人的努力架起来的?”同学们会自然想到:“李博士还有青年。”教师加以引导:文中没提到的人有没有呢?比方说两岸的医护人员。在引导之下,同学们可能会进一步回答出:飞行员,接送的司机等等。再此,我会加以总结:“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4.拓展延伸
由教师提出问题:“小钱获得新生的血脉来自于这位无名的台青年,那又是什么让这位青年可以不计得失的付出?”同学们通过思考及回忆文章内容,就会找出:“两岸同胞的心及血脉亲情都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由此同学们自然的会感受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5.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浓浓的血脉之情。
作业: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象十年后小钱与台青年两人见面的情景,并分别选人饰演,在下一次的活动课上进行展示。
七、板书设计
《桥》说课稿8
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桥》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桥》第十册第四组第十六课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大意。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的大意,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桥》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学习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2)回答问题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性。
如: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连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学习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7自然段
4、说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青年说些什么?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桥》说课稿10
一、教材简析
《生命桥》这篇文章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尽管该故事的情节完整,独立成篇,但编者把它与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安排在一起,构成一篇课文起名叫《生命的壮歌》,是颇具匠心的,其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相关措施。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保,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人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顺学生思路,组织读书交流。
2、学法:自读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以利自学。
1、继续学习18课“生命的壮歌”。这节课学习这课的第二个故事“生命桥”。
2、这课的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我们是怎么学的?
①先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②反复读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感动的原因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3、下面我们就用前面的读书方法来读“生命桥”这个故事。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①请几个同学上黑板把自己认为同学们难读或可能读错的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让这些学生检查、教学有关字词的读音。
(注: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别人可能读错或难读的字词抄在黑板上。这样做,第一,这种资源来自于学生,同时又服务于学生,资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让学生发掘资源,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第三,既处理好了字词读音这一知识点,又巧妙地让学生与学生交流,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注:把课文读通,整体感知课文大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现在我们进行读书学习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待会儿汇报、交流。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一些汇报交流。
①第一节的第4句。“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让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弄清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时交流读书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内容。
A:先说说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
B:评读,重点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猛蹬一下…”年轻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师(指图):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一刹那间它就要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这时老羚羊飞跃到年轻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撑年轻羚羊作第二次跳跃。年轻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却永远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让给了________、把死亡留给了______,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壮举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
C:学生试读。
D:指名读后齐读。
③第三自然段。
“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读读议议,教师也可讲讲自己的感受。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教学策略:
A、指3人连读这句话。
B、教师作简笔画并激情讲述。
这是一座悬崖,这是悬崖的对面,年轻的羚羊快速向对面飞跃,可是它只能飞跃到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涧,此刻老羚羊纵身一跃,飞跃到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飞跃,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顿时——(学生接读)
C、这已不是一道道弧线,它是——(学生接读)
D、读题:生命桥。
E、透过这座生命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注:繁琐的分析,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只能让生动的语言变得生硬,让充满情感的语言变得麻木,这里通过简笔画和教师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那些悲壮的场面,进入那让人荡气回肠的境界,通过学生进入情境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义,更主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从而丰富个人的生命体验。)
师:谁先飞过山涧谁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机会,谁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猎人的枪杀,在这生命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群羚羊决不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有秩序地飞跃山涧,以一个个老羚羊的死亡换来一个个年轻羚羊的生命,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壮歌(读题)。
3、配乐朗读全文。
(注:这部分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设计的,在这活动中力求让学生把自己读文本的体验通过和同学及老师读读议议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语感,内化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构筑平等对话的平台,或倾听学生的体验,或表达自己的体验,或引导升华学生的体验。)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
(注: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一设计在培养学生把学语文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关注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感受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引向课外,拓展阅读。
师:有一件事,我必须要告诉同学们,这一群羚羊并不是偶数,是奇数,这就意味着有一只羚羊并没有对子,而这只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挥这场战斗的羚羊头,此时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悬崖上,没有年轻羚羊需要它的帮助,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它飞跃山涧,后来这只羚羊怎么样了呢?请同学课后阅读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3课《斑羚飞渡》。
(注: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强调课内和课外的联通,这种设计不仅是应对这一要求的,而且这种阅读更是对本节课的阅读体验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附板书设计:
生命的壮歌
生命桥
一前一后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
《桥》说课稿11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本设计思路:
一、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又如:结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句的理解,补充李博士当天的工作时间表,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的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二、注重语言感悟,引导个性化阅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专家说:小学语文归根到底还是姓“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感悟文本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同一样的文本,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感受到工作的紧张,有的同学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有的同学则油然而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的敬佩之情……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感悟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教师不一刀切,不搞标准答案,不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立发挥,读出每个同学鲜明的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引导学生理解台*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台*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极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学生感动于青年博大的爱心,写道:爸爸妈妈,不是我不担心你们的安危,实在是我没有办法来看你们。如果我现在不给小钱捐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等做好手术,我一定马上回来,请你们保重!
《桥》说课稿12
一、教学内容: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①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示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四、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同学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同学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同学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五、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 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同学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同学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六、学习方法:
① 充沛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同学间交流,充沛尊重个体差别,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一起体验胜利的欢乐。
七、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和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同学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同学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同学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和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八、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和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示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同学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同学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同学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同学朗读第2、3小节,让同学考虑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同学齐读第4、5小节,读后考虑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方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同学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同学朗读第7、8小节,让同学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同学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和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同学考虑: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同学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同学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同学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和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桥》说课稿13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文章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和课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桥之美)说课材料,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桥》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①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现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及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
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学习方法:
①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及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及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学生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学生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学生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学生朗读第2、3小节,让学生思考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学生齐读第4、5小节,读后思考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办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学生朗读第7、8小节,让学生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及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学生思考: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现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学生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学生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学生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及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另外,再谈板书设计:这则板书设计寓形象美与图示美、文字美为一体,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桥》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劳累奔波,从中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法:通过认真的读和想像,能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六、说教学环节设计
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2、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环节:上课伊始,我以“桥”为话题,引出课题,引导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直接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此刻学生纷纷举手质疑:“生命桥指的是什么?”“海峡指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我适时评价激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文课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提出疑问,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这一环节我就不多介绍了。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感知爱的故事
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理解词语
二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出示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海峡”;引导学生交流资料理解“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通过联系上下文与想象文章空白的方法理解“辗转”“寻找骨髓的过程中,小钱的家人可能去过哪些地方?”是呀,这么一个艰难的寻找过程就叫做辗转。从而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为后文更好的理解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做好铺垫。(完成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相机板书(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因为中年级是概括能力训练的关键年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是我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提出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桥》说课稿】相关文章:
《桥》说课稿06-09
家乡桥说课稿12-30
《桥》说课稿模板06-27
《生命桥》说课稿01-02
影子桥说课稿01-0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1-1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10-13
六年级《桥》说课稿07-14
梦见桥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