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桂林山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时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发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身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沉溺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同学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假如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布置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丰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同学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同学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同学体会出来了;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干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干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身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同学已经掌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同学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小朋友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同学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同学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置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同学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同学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和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听后谈自身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同学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同学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身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同学自身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同学入境,让同学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发生共鸣,抒发自身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表达了自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他人。
《桂林山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平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桂林山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材料。
3.了解课文的结构,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选择,学习自已喜欢的部分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课件上显示各种学习方法,供学生自己选择,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的,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四)质疑问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已喜欢的词名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 — 水:静 清 绿
分 —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说课稿4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我的说课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习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习,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习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习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近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说课稿5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第四题(文中哪部分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把山水联系起来,还写了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这些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真像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而且这幅画又不是静止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连绵不断”一词写出了从船上欣赏桂林山水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通过前面水和山的描写,我们就会想到:船划过时,水动起来,水中的倒影也会动起来,而船要是过去后,水又会平静下来,水中的倒影也会重新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不断变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资料里写到:从桂林到阳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这幅应是长卷,而且是有动感的,千变万化的。
师:理解得好,的确,有山无水少一分灵气,有水无山则少一分刚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衬,
演绎着离奇的变化,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认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个特点,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生:排比句我们背起来也很容易。
生:我认为,这两个自然节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师:试一下好吗?(生试)很有道理。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三题进行了练习。(如果你是桂林人,你将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哪位是桂林人?
生: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如果一提到,桂林,你一定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确实桂林山水非常美,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桂林的情况,那就听我这个桂林人来向各位介绍吧。我们桂林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名城,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以桂林为中凡,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如果让我来说说这爱百里的路程里,究竟有多少个景点,我也说不表,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桂林风景的四大特点是:山奇、水秀、石美、洞异。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如果你真到了桂林,这几个地方,你可千万不能错过。我们
《桂林山水》说课稿6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习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板书如下)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分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说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桂林山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9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读书习惯已基本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阅读、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即“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及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策略与准备
1、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在本课教学中,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为平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做引领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质疑导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教学准备
虽然教科版语文教学资源比较少,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列表中也没有教科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但我们在小学课程资源中找到了人教课标版四年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正好与我们使用的教科版三年语文下册第9课《桂林山水》完全相同,于是就采用了其中的`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实际做了一些改动。通过风光视频、配乐范读、变音示范、对比图片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通过反复的听、读、议,理解朗读的变音规则,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明确桂林的水和山的特点,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体会法:通过欣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自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现在就请作者为我们做导游,共同来游览美丽的桂林山水(揭示并板书课题,同时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诵风光视频)。这样,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件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乐音中观赏、聆听、品味桂林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了桂林美景,让学生伴随全文朗诵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认真听范读,读通课文,圈画自学生字、词。
(2)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欣赏“漓江的水”视频,进一步加深体会。检查思考题①,学生会找到“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归纳后板书:简画水,静清 绿。
(3)看屏幕,听第二段范读。看“大海”和“西湖”的图片,思考: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认读“澜、漓、瑕、翡”四个生字,课件展示书写规范。
(5)检查思考题
②,重点学习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 课件播放重点句朗读,强化学习“啊” 的变音规则。
② 品读比较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③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设计与运用思路与第二段相同。看桂林的山的视频,听本段朗诵,自读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对比泰山、香山图片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认读“峦、兀、嶙、峋”四个生字,重点学习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进一步掌握“啊”的变音规则,在品读中深化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认读“筏”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通过运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卷,促进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拓展探究,深化总结。
1、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小导游,请你为桂林山水设计导游词。这一步骤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2、欣赏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此设计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再次感受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对桂林山水奇妙景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归纳、讲评,谈学习收获。
4、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结束本课时教学。
六、说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促进了教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让农远工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桂林山水》说课稿9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学习“翡”“瑕”等生字,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名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桂林山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课文写了作者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了人间仙境。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描写有序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练习题,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会写本科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暇、扩散、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语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遵循“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与读,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的思考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桂林山水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显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入情入境,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扣主题读、找、认、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2、抓住主题,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3、指导初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5、总结全文,练习背诵,积累词句;
6、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六、说课后反思
1、整理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统统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应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因为平时对学生要求过于生硬。今后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多体现民主,课堂上应多点幽默,少些平淡。
《桂林山水》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为了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材研读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是生动课堂的指南针。
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因为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难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将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展开我的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感悟知识情境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将采取谈话导入法,我会让学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进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笔记录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势导入新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而整体感知环节可以体现这一要求。本课伊始,将首先给五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并指名写在黑板展示区。
接下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展示区的生字词从读音、字义、字形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的生字教学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扫清了障碍。
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从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深入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这些特点的词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呢?(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的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得出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巩固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拓展兴趣的平台。
我将组织一个创编活动,学生自由组合,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另一位同学创编合适的歌舞,并给予点评和评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的巅峰,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结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小结作业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将采用系统归纳与情感升华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现走走,发现新鲜事物,感受祖国的魅力。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个开放型的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图,并配上相应的小诗歌。通过布置这个小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与生活技能,体现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理念。
《桂林山水》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发情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习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习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习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用课件出示了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习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桂林山水》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静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桂林山水》说课稿】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说课稿 15篇01-07
《桂林山水》说课稿 (15篇)01-08
《桂林山水》说课稿15篇[精品]12-25
小学语文五年级桂林山水说课稿03-06
小学语文新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说课稿03-04
桂林山水作文10-12
桂林山水作文04-16
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说课稿03-04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