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8-23 23:47:07
  • 相关推荐
《风筝》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

  (1) 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 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

  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

  (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

  (1)、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 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刘老师的三件事情我主线,详细学习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则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学,去领悟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刘老师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风筝》说课稿2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8个生字,学写“福”字。

  2、学习课文1——6小节(第一个故事),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以下几部分:

  一、课前谈话,铺开师生友谊之路。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简单地谈话。我说两句话,请学生来当评判,“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目的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铺开了课文的友谊之路。

  二、整体感知。

  有了前面新课程研究课的前车之鉴和何老师从杭州带回来的名师们教学理念,因此我也将把握课文的整体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用填空的方式把课文大意进行概括。同时将生字教学穿插其中,先学习这段话中的4个生字,再从词语中学习另外4个,再独立认读。在感悟文本时,又将两个“飘”“漂”字作了重点强调,这两个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学生往往会混用,我就利用板画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最后采用送纸船的方式巩固生字,学生学得愉快,又将课前谈话时铺开的师生友谊之路进一步巩固,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友谊带给我们的幸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何让生字教学有新意又学得扎实,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在学习1-6小节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体会,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师生接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就要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乐坏了的时候 ,联系自己的真实情感,发现乐坏了就是乐得不得了的意思。再回到文本,什么原因让小熊乐坏了,让学生感受到这肯定不是一般的纸船,是因为这是松鼠亲手折的,还放上了自己最爱吃的松果,写出了发自内心的祝福,这才让小熊乐坏了。

  四、学写“福”字,升华友谊。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一个“福”字,将刚刚建立的友谊之情提升到了幸福的高度。教学中我又渗透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倒福”,“百福图”,道出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福”字的原因: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愿意把祝福送给朋友,写着这个“福”字,感觉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风筝》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风筝》说课稿4

  在语文学科中,词句解读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情感体验,达到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手段;还是指导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的通道。怎样在教学中艺术地启发和引领学生进行词句解读,是我们六年段在此次关于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课题。

  这次我们选择的课文《理想的风筝》是第七单元“师恩难忘”的第二篇课文。记得以前读这篇课文时,总让我想起两句诗,一句是:“我的心想要去飞翔,双脚却踩着大地。”一句是:“我脚踏大地,我的心在飞翔。”这篇课文的人物诠释后者。课文塑造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而做为一个老师,他最成功之处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虽然他的历史课为的作者苏叔阳在大学时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之所以起名为《理想的风筝》也与此有关。

  这篇课文是一篇相当长的课文,有1200多字,三个课时完成教学全部的教学任务。要求长文短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这节郭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一、中心句子的选择的艺术——找准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画一个圆

  选哪天个句子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呢?这个句子必须能体现的主旨,又能为学生在这节课抓住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有切实的帮助的。在选择这节课上能提纲挈领的句子时,我们也考虑了很多。有三个句子先后进入了视线。第一句是:“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句子更多的关注在于这根圆木棍象征的精神在刘老师生命中的重要性,作为第二课时,特别是做为“师恩难忘”这样的单元主题,我们觉得更多地可以关注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所以我们放弃了它。第二个句子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个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我们认为这个句子理解起来并不难,对于六年级长文短教的课文,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内容,老师可以选择略讲,甚至不讲。最后我们选择的句子是:“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主旨。

  其他句子的选择我们也以中心为根据,不过到了六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课上也关注了学生的选择。另外,老师们会发现,这节课我们并没有把课文这几个段落的每一个句子全员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基于上面的考虑。

  二、句子解读的方法指导艺术——品读词句,读到文字背后去,触摸的灵魂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细节生动细腻,这些句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抓手,以它们为凭借,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在这节课上我们设计了多种解读的方法,有情境创设法,如写板书的细节描写的学习,创设了三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境,让学生借用诵读来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感受每次的旋转跳跃是怎样地激动着他的学生的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情境里,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有追问法,“撑”这一动词,郭老师问学生:“撑着刘老师的只是这根圆木棍么?还有什么?”,“抓住了线绳”这个“抓”,刘老师仅仅是抓住线绳吗?他还抓住了什么?这样的穷追猛打,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词句及要表达的中心;品赏词语法,相信本节课“漾”、“终于”、“转”等字的学习给大家留下不少印象吧,在这样的字词间停驻脚步,在课文的文句中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语言创造的意境里为主人公喝彩。想象法,上课时,结合作者生平教学“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让孩子们具化想像“行走”“微笑”,切实地理解刘老师对苏叔阳的影响,刘老师放风筝,喊“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的情境想像,这些环节的处理,就是为了用孩子们的想象补足课文的空白,发展语言及想象力。郭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也是课文语言的另一补充,使整节课处在魅力四射的语文磁场中。这些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由词到句到景到情到思,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这些解读方法的的.应用及授与,不但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让他们掌握方法,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学习做好“渔”的准备。

  三、句子解读的层次安排艺术

  一节好的课,应该像爬山,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不断让前面的好风景成为学生的期待,才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最佳;也应该像渡大河,有波澜起伏,有跌宕波顶,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体验单调,而是充满激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梯度呢?我们将苏叔阳的生平资料引入课堂,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抗癌网站上也经常拿他做宣传,他的影视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非常多,而且场面都很壮观,是一个很大气的人。这样的一个人的人生与刘老师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课上让他的人生起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条大河;又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交错上升,而两个人的生命也像翱翔蓝天的风筝,相依相偎,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巅欣赏这两个生命合奏的雄壮的交响曲。最后很自然地呼唤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既是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呼唤,也是课堂上每个个体生命对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的呼唤吧。

  一节30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全面的体现我们的教学艺术的方方面面,而这10分钟,我也不可能尽述这节课涵盖的教学艺术,但一个小小的课题研究,让我们有所得,而且是切实地所得,已是足够。

《风筝》说课稿5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附板书设计:风筝精神虐杀

《风筝》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风筝》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8

  一、说教材:《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9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风筝》说课稿10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⑴ 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⑵ 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⑴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⑵ 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

  ① 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 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

  ③ 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

  ⑴ 学生提不出问题。

  ⑵ 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⑶ 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

  ⑴ 适当的方法指导。

  ⑵ 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

  ⑶ 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风筝》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

  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

  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 课件。

  2.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

  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

  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

  七、说作业安排:

  写一个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13

  说教材

  1.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2.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4.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718;805;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说教学目标:

  805;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自学引导。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指导读出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引导找出这段所用的修辞手法,说出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指导“连翘花”的“翘”的读音,简介连翘花。说出“倘若”的近义词。

  (2).读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主要讲了刘老师?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读文后小组讨论,指名交流。(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试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生动的地方,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出示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讨论练习找出人物的特点。

  2.仿照这段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的外貌,交流。

  五总结

  五.作业:仿照第9自然段写一个人语言,动作,神态。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1——3 )引起回忆

  (4——9) 上课 谈腿疾 写板书

  下课 放风筝

  (10——11) 深深的思念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风筝》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筝》,本课是初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重点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风光、科技知识之后的又一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领域,所以感悟文章内容、谈自己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说出感受。

  3、情意目标:体会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1、在教学前,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3、把有关风筝的知识、名句等融于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累。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仅以第二课时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课文,创设情境。你有没有做过让自己非常后悔的事情﹖说说看。

  ﹙二﹚速读课文,深刻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重点段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1、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兵教兵﹚

  ﹙四﹚默读课文,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

  1、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2、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我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对自己的过错,想怎样补救?弟弟接受了吗?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孔子怎样评价这种做法?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文中在写我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结合小弟弟的性格特点,想象小弟弟那时的表情和心理,进行片断描写。如:“看着哥哥傲然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150字左右)

  (六)总结:

  《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七)作业:

  1、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风筝的句子,抄到资料本中。

  2、巩固性试题。

  3、思考:① 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风筝》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风筝》说课稿】相关文章:

《理想风筝》说课稿12-30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09-15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02-23

《风筝》说课稿(15篇)01-10

《风筝》说课稿15篇12-31

《风筝》说课稿(合集15篇)01-10

《理想风筝》说课稿8篇01-01

《理想风筝》说课稿9篇12-30

《理想风筝》说课稿(8篇)01-01

《风筝》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

  (1) 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 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

  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

  (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

  (1)、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 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刘老师的三件事情我主线,详细学习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则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学,去领悟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刘老师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风筝》说课稿2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8个生字,学写“福”字。

  2、学习课文1——6小节(第一个故事),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以下几部分:

  一、课前谈话,铺开师生友谊之路。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简单地谈话。我说两句话,请学生来当评判,“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目的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铺开了课文的友谊之路。

  二、整体感知。

  有了前面新课程研究课的前车之鉴和何老师从杭州带回来的名师们教学理念,因此我也将把握课文的整体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用填空的方式把课文大意进行概括。同时将生字教学穿插其中,先学习这段话中的4个生字,再从词语中学习另外4个,再独立认读。在感悟文本时,又将两个“飘”“漂”字作了重点强调,这两个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学生往往会混用,我就利用板画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最后采用送纸船的方式巩固生字,学生学得愉快,又将课前谈话时铺开的师生友谊之路进一步巩固,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友谊带给我们的幸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何让生字教学有新意又学得扎实,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在学习1-6小节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体会,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师生接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就要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乐坏了的时候 ,联系自己的真实情感,发现乐坏了就是乐得不得了的意思。再回到文本,什么原因让小熊乐坏了,让学生感受到这肯定不是一般的纸船,是因为这是松鼠亲手折的,还放上了自己最爱吃的松果,写出了发自内心的祝福,这才让小熊乐坏了。

  四、学写“福”字,升华友谊。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一个“福”字,将刚刚建立的友谊之情提升到了幸福的高度。教学中我又渗透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倒福”,“百福图”,道出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福”字的原因: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愿意把祝福送给朋友,写着这个“福”字,感觉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风筝》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风筝》说课稿4

  在语文学科中,词句解读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情感体验,达到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手段;还是指导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的通道。怎样在教学中艺术地启发和引领学生进行词句解读,是我们六年段在此次关于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课题。

  这次我们选择的课文《理想的风筝》是第七单元“师恩难忘”的第二篇课文。记得以前读这篇课文时,总让我想起两句诗,一句是:“我的心想要去飞翔,双脚却踩着大地。”一句是:“我脚踏大地,我的心在飞翔。”这篇课文的人物诠释后者。课文塑造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而做为一个老师,他最成功之处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虽然他的历史课为的作者苏叔阳在大学时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之所以起名为《理想的风筝》也与此有关。

  这篇课文是一篇相当长的课文,有1200多字,三个课时完成教学全部的教学任务。要求长文短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这节郭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一、中心句子的选择的艺术——找准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画一个圆

  选哪天个句子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呢?这个句子必须能体现的主旨,又能为学生在这节课抓住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有切实的帮助的。在选择这节课上能提纲挈领的句子时,我们也考虑了很多。有三个句子先后进入了视线。第一句是:“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句子更多的关注在于这根圆木棍象征的精神在刘老师生命中的重要性,作为第二课时,特别是做为“师恩难忘”这样的单元主题,我们觉得更多地可以关注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所以我们放弃了它。第二个句子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个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我们认为这个句子理解起来并不难,对于六年级长文短教的课文,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内容,老师可以选择略讲,甚至不讲。最后我们选择的句子是:“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主旨。

  其他句子的选择我们也以中心为根据,不过到了六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课上也关注了学生的选择。另外,老师们会发现,这节课我们并没有把课文这几个段落的每一个句子全员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基于上面的考虑。

  二、句子解读的方法指导艺术——品读词句,读到文字背后去,触摸的灵魂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细节生动细腻,这些句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抓手,以它们为凭借,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在这节课上我们设计了多种解读的方法,有情境创设法,如写板书的细节描写的学习,创设了三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境,让学生借用诵读来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感受每次的旋转跳跃是怎样地激动着他的学生的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情境里,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有追问法,“撑”这一动词,郭老师问学生:“撑着刘老师的只是这根圆木棍么?还有什么?”,“抓住了线绳”这个“抓”,刘老师仅仅是抓住线绳吗?他还抓住了什么?这样的穷追猛打,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词句及要表达的中心;品赏词语法,相信本节课“漾”、“终于”、“转”等字的学习给大家留下不少印象吧,在这样的字词间停驻脚步,在课文的文句中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语言创造的意境里为主人公喝彩。想象法,上课时,结合作者生平教学“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让孩子们具化想像“行走”“微笑”,切实地理解刘老师对苏叔阳的影响,刘老师放风筝,喊“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的情境想像,这些环节的处理,就是为了用孩子们的想象补足课文的空白,发展语言及想象力。郭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也是课文语言的另一补充,使整节课处在魅力四射的语文磁场中。这些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由词到句到景到情到思,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这些解读方法的的.应用及授与,不但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让他们掌握方法,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学习做好“渔”的准备。

  三、句子解读的层次安排艺术

  一节好的课,应该像爬山,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不断让前面的好风景成为学生的期待,才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最佳;也应该像渡大河,有波澜起伏,有跌宕波顶,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体验单调,而是充满激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梯度呢?我们将苏叔阳的生平资料引入课堂,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抗癌网站上也经常拿他做宣传,他的影视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非常多,而且场面都很壮观,是一个很大气的人。这样的一个人的人生与刘老师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课上让他的人生起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条大河;又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交错上升,而两个人的生命也像翱翔蓝天的风筝,相依相偎,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巅欣赏这两个生命合奏的雄壮的交响曲。最后很自然地呼唤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既是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呼唤,也是课堂上每个个体生命对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的呼唤吧。

  一节30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全面的体现我们的教学艺术的方方面面,而这10分钟,我也不可能尽述这节课涵盖的教学艺术,但一个小小的课题研究,让我们有所得,而且是切实地所得,已是足够。

《风筝》说课稿5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附板书设计:风筝精神虐杀

《风筝》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风筝》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8

  一、说教材:《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9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风筝》说课稿10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⑴ 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⑵ 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⑴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⑵ 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

  ① 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 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

  ③ 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

  ⑴ 学生提不出问题。

  ⑵ 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⑶ 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

  ⑴ 适当的方法指导。

  ⑵ 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

  ⑶ 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风筝》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

  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

  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 课件。

  2.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

  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

  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

  七、说作业安排:

  写一个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13

  说教材

  1.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2.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4.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718;805;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说教学目标:

  805;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自学引导。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指导读出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引导找出这段所用的修辞手法,说出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指导“连翘花”的“翘”的读音,简介连翘花。说出“倘若”的近义词。

  (2).读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主要讲了刘老师?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读文后小组讨论,指名交流。(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试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生动的地方,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出示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讨论练习找出人物的特点。

  2.仿照这段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的外貌,交流。

  五总结

  五.作业:仿照第9自然段写一个人语言,动作,神态。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1——3 )引起回忆

  (4——9) 上课 谈腿疾 写板书

  下课 放风筝

  (10——11) 深深的思念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风筝》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筝》,本课是初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重点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风光、科技知识之后的又一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领域,所以感悟文章内容、谈自己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说出感受。

  3、情意目标:体会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1、在教学前,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3、把有关风筝的知识、名句等融于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累。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仅以第二课时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课文,创设情境。你有没有做过让自己非常后悔的事情﹖说说看。

  ﹙二﹚速读课文,深刻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重点段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1、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兵教兵﹚

  ﹙四﹚默读课文,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

  1、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2、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我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对自己的过错,想怎样补救?弟弟接受了吗?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孔子怎样评价这种做法?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文中在写我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结合小弟弟的性格特点,想象小弟弟那时的表情和心理,进行片断描写。如:“看着哥哥傲然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150字左右)

  (六)总结:

  《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七)作业:

  1、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风筝的句子,抄到资料本中。

  2、巩固性试题。

  3、思考:① 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