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1
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
2.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2.并会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课件,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吗?生:植树节。
师:植树节这天希望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也去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
2、找信息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汇报)
师:还有没有补充?从图中我们知道植树需要几个人?(6个人,4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个人负责抬水、浇树。也就是6个人一个小组)
3、提问题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请你想一想再举手)
师:我们今天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问题一: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问题二: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问题三: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4、乘法交换律
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那你怎样列式?生:25×4=100(人)。
师:25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25×4算的是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生:4×25=100(人)。
师:25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25×4算的是负责挖坑、种树的一
共有多少人:他们的得数相同,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以可以用“=”来连接。25×4=4×25.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2人负责抬水、浇树。
师:那你怎样列式?生:25×2=100(人)。
师:25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25×2算的是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生:2×25=100(人)。
师:25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25×2算的是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他们的得数相同,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以可以用“=”来连接。25×2=2×25.
5、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师:请同学们来看这两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25×4=4×25 25×2=2×25)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他们的相同点是:得数相同,数字相同,都是乘法。不同点是:数字的位置交换了。
6、举例验证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生举例2个)
7、总结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说规律(3个):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8、用字母表示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
生:a×b=b×a
9、小练笔
师:同学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那我们现在就来运用它解决几个问题。(师出题)
10、乘法结合律
师: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师:请你列综合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生:25×5×2=250(人)。师:25代表什么?5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这个算式中我们先算的25×5代表什么?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生:25×(5×2)=25(人)。这个算式中我们先算的5×2代表什么?
师:25×5×2和25×(5×2)算的都是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他们的得数相同,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以可以用“=”来连接。25×5×2=25×(5×2)
师:请你观察这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生:他们的相同点是:得数相同,数字相同,都是乘法。不同点是:左边先算前两个数,右边先算后两个数。
11、举例验证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生举例3个)
12、总结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生说规律(3个):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因数数或者先算后两个因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3、用字母表示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
生:(a×b)×c=a×(b×c)
14、小练笔
师:同学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那我们现在就来运用它解决几个问题。(师出题)
(三)比较异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那我们来比较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我们今天学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相同:都是两个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得数不变。不同:加法运用于加法,乘法运用于乘法中。
2、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
相同:都是三个数,先算前两个数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数不变。不同:加法运用于加法,乘法运用于乘法中。
(四)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练习七2题、3题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每日一句励志语:越努力越幸运。
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推挤不打闹。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25×4=4×25 25×5×2=25×(5×2)a×b=b×a(a×b)×c=a×(b×c)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xx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 (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61-62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还可以5×3所以3×5=5×3请大家观察这个等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照着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他写的对吗?还有吗?
5、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交流发现,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交换律(板书)
7、字母表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 出示例题2
2、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
3、 让学生自主解答
4、 交流解答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还能怎样算?
5、这道题目有两种方法,那你能用“=”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吗?(23×5)×6=23×(5×6)请大家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一下。
6、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说,找出相同点:结果一样,数字一样。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7,那你能照着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吗?
8、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请大家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10、交流发现,让学生说一说,归纳出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1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揭题:这就是乘法的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那乘法结合律可以怎样表示呢?得到字母表达式:(a×b)×c=a×(b×c)让学生读一读,并再说说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四)初步应用,
教学试一试
1、 前面,我们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乘法行不行呢?
2、 出示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吗?
3、 交流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有不同方法吗?(如果有,都板书出来,进行比较)为什么这样简便?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应用乘法结合律,还不能使计算简便,还得先应用乘法交换律交换乘数5与37(或37与2)的位置,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简便的关键。]
(五)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 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最后一个先用交换律,再用结合律,如果学生不清楚,分步写出来转换过程。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 先算一算,再比较哪种方法简单?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3、 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最快?让学生体会先算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比较简便。
4、 想想做做
5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方法,说说哪种计算简便?
(六)课堂小结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04-12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5篇04-21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12-27
《小数乘法》说课稿12-16
小数乘法说课稿01-08
《分数乘法》说课稿01-08
分数乘法说课稿01-15
乘法口诀说课稿02-22
分数的乘法说课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