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能说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能说出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学生利用资料能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能力目标:学生利用地图尝试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和史实材料、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位置的重要性,明确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
教学重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录音机、投影仪和录像等电化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哪个民族?(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份?(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散居在福建两省)
(讲述)今天我们就讲述台湾省。
【学生朗读85页的读一读】
(板书)第五节台湾省
【看投影图1,让学生指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鱼岛的位置】
(讲述)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鱼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是台湾省的主体部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板书)一、我国的第一大岛
(板书)1.位置
让学生说出投影图中ABCD所代表的海域:(分别代表东海、太平洋、南海和台湾海峡)。隔台湾海峡与(E)福建省相望。
让学生动笔计算“做一做”的练习:基隆—福州距离为360千米,高雄—厦门距离为320千米。
【学生根据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及其分布情况】
(讲述)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占2/3,分布在岛的'东部和中部,呈南北走向。【边讲边投影剖面图】,东部的山脉直抵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
【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最高的山(玉山),海拔(3997米)】
(板书)2.山多
让学生思考岛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得出台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结论。(板书)3.河短、水急
找出岛上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全长为186千米。
【让学生思考河短和水急的原因,得出水能蕴藏量大的结论】
【学生找出岛上最大的湖泊(日月潭)】
(讲述)日月潭是因为在湖中有一个小岛,正好将湖分成两边,一边弯似月亮,一边圆似太阳而得名。湖光山色,景色秀美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过渡)北回归线横穿岛的中部,全岛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使岛上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的宝岛”,素有“森林宝库”、“海上粮仓”、“东方甜岛”等美称。
【学生思考P86的读图练习】
(板书)二、资源丰富的宝岛
(讲述)台湾岛山地众多,森林资源丰富,【在剖面图上投影出森林分布】森林覆盖率达55.08%,居全国首位。因全岛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从山麓到山顶,随气温的降低,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森林,树种很多。樟树最为著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板书)1.森林──樟树
(提问)台湾岛位于我国南方,这里的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以什么为主?(水稻和甘蔗)【在剖面图上投影出分布范围】
(讲述)受地形的影响耕地多集中于西部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稻种植普遍,因而被称为“海上粮仓”。这里甘蔗、蔗糖产量也很大,有“东方甜岛”之称。还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等,享有“水果之乡”的美名。另外还有茶叶等物产。(板书)2.农作物──水稻、甘蔗、水果和茶叶
(板书)3.矿产【投影矿产分布,学生自习课文,做练习】
金、铜矿分布在西部
煤、石油分布在周围浅海天然
硫磺分布在北部火山区
石油、天然气分布在山地
讲述)除了上述多种多样的地下矿藏外,广阔的浅海多水产资源,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西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雨日较少,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板书)4.水产和海盐
【看有关台湾经济发展的录像,思考60年代前后,台湾的经济发展有何变化?】
(讲述)台湾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曾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自60年代后,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和原配件,加工出口,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纺织、电子电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居重要地位。(板书)四、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提问)台湾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人口多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因为那里是平原,自然条件较好。)
(板书)五、人口、民族、城市
【学生自习课文,做投影上的练习,并检查个别学生】
1.人口约为2000多万,台湾居民中汉族为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98%。他们的祖先绝大部分是从福建省和广东省迁移来的,通用普通话和闽南话。
2.少数民族中以高山族的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和东部沿海。
3.台北是台湾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最大的海港。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台湾省的位置、范围、面积等概况有所了解,知道台湾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还了解了台湾的经济以及人口、民族、城市的基本情况。通过学习,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是同胞兄弟,海峡两岸人民都有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希望不久的将来大家能有机会亲身到我们祖国的宝岛上旅游观光。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
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了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四)巩固小结
在学习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笔记,让学生参照课堂笔记,回答课前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五)在小结完后通过反馈练习达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四、亮点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合作交流学习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5
大家好!我是__,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能力目标: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环节。
(3)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5)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6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7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世界文明古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
(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
(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台湾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省级区域特征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爱国热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以文字、图片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一)教学重点
1、台湾的位置范围;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依据:由于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关键,而自然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节课学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依据: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也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个难点。
三、说学情:
前几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采用“读(看)——议——讲”结合法、读图讨论法等。
五、说学法:
本课中,我大体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学法:首先,针对初中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这一生理特点,我以活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以阿里山图片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阿里山在什么地方?(答)台湾
(讲述)阿里山只是台湾省众多美丽风景中一个,台湾省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被称为我国的宝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一起学习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依据:《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丽的阿里山引入台湾,便于开展教学。
整个教学类容安排以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投影“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完成在图中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南海。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________穿过中南部,地跨_____带和___带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__,北临____,东临_______,南临_____,西隔________与________相望。
范围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3.6万平方千米。
3、投影“台湾——中国神圣领土”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采用的学习模式是投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图,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特点。
2、教师对难点问题设问,引起学生思考重视,如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3、穿插“阿里山”与“玉山”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操。
地形:以____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__部,地势__低__高地壳运动较活跃,多_____。
气候:类型:____带和___带____气候。气象灾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丰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资源:深林资源、农作物、矿产、水产和海盐。
三、发展中的经济
这一部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学生阅读P81-82,再小组讨论总结台湾省的经济有哪些特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业)
(合作探究)读“台湾岛交通及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思考:1、说出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和铁路线的分布特点。2、台湾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为基本特色,试从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口与城市
这一部分内容简单,直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五、小结
由于时间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口述知识结构,对重点问题进行复述。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习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习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习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0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它很好地体现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地形的制约,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她又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学习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⑴认识目标: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⑵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能把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实在地图上。
②阅读黄河水系图和“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将多种地图和信息对照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⑵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根据教学需要、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师问:①我们喝的自来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黄河)
师问:你对黄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师作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一、壮美黄河(板书)
1、远观黄河(课件辅助)
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
学生活动:
①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长江和黄河同时流经的省(自治区)有:
③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旧孟津,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 ④找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与汾河。
⑤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师问: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师点评,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近看黄河(板书)
(播放课件,阅读课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结)
上游:河源段:水清、浅、稳定
河谷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富水力
河滩平原段:河床平,水流缓,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宽阔,“地上河”
投影:黄河感怀之一《黄河观汛》 (齐读)
一片浩瀚呈烟雾,惊涛舔坝神鬼怵。
晴日无风三尺浪,黄河自古不夜渡。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河的壮观气势和美丽风光。
(过渡:由课件中看到的“地上河”过渡到第二个大问题)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的成因及危害(板书,学生分析、并播放课件)
2、黄河凌汛(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黄河断流(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投影:黄河感怀之二《黄河遗恨》(齐读)
冲出邙山骜不驯,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无策,龙王铁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废,市井萧疏民断魂。
汴梁几遭灭顶灾,州桥明月何处寻。
(过渡:由“问题”黄河引出黄河的治理)
三、根治黄河(板书)
1、治理措施(板书,由“问题”黄河对症下药)
①保持水土(板书)
②修建水库(板书)
③修筑堤坝(板书)
播放课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资料
过渡:这些措施治理黄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书)
播放课件:
新闻一:《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今年初显成果》(略)
新闻二:《今年黄河不喊渴》(略)
学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显的结论。
投影:黄河感怀之三《黄河巨变》(齐读)
半世安澜无溃堤,旷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伟业民福祉,黄河今朝害变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结,纳入体系:
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清理思路,纳入体系)
四、学以致用,引发思考:
师:由20__年兰考抗洪的事实告诉我们,治理黄河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能包治百病,黄河的治理还任重而道远。
师问:如果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引发思考)
五、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一、壮美黄河
1、远观黄河
2、近看黄河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
2、黄河凌汛
3、黄河断流
三、根治黄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
③修堤筑坝
2、治理成效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本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3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
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
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海陆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御用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2-21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12-10
地理说课稿01-09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11
初中说课稿01-06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03-14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15
高一地理说课稿10-11
初中物理说课稿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