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2、解释下面的词语。
3、翻译下面句子。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3、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前5则,整体感知,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 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现在给你们几个提示语,猜一猜。对,这就是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
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慢读前几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
(让学生板书,并加以指正)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
3、疏通文意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4、学生全体朗读,加以体会。
四、研讨与思考
1、概述每段段意
(由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共识,提问回答,老师归纳。)
2、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修身做人的:
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课堂延伸:
结合课文的学习,说说你在学习与处世中曾发生过的小故事,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学习的感受)
六、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七、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后几则,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背诵前几则,进行抽查。
二、齐读后几则,整体感知。
三、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
四、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疏通文意。
五、研讨思考:
1、谈学习态度:
2、谈修身做人:
3、完成课堂练习:
我们如何向他人学习:
强调责任重要性句子:
六、课堂延伸:谈谈各自对这几则的认识
七、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见幻灯片)
八、布置作业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0-04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12-29
论语的作文03-19
读论语作文03-14
经典论语句子03-11
《论语》教学反思12-29
诚信在论语中的句子11-30
论语名句350句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