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伯牙绝弦》说课设计1
今天我们学校的张xx老师上教研课《伯牙绝弦》。我听过后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想遇到心中的知音,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张老师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张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用心良苦,美哉!
二、抓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
张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想象:伯牙和子期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还会做什么?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遇到知音时愉快的心情以及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情景交融。实哉!
三、拓课外——画龙点睛掀高潮
教学中,张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当伯牙再次与子期相遇不见其人只见到他的一座冰冷的墓碑。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张老师的一大段饱含深情的过渡句再加之凄美的弦乐,学生反复的朗读,完全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在教学的结尾处再次掀起高潮,课内外结合,善哉!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张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张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伯牙绝弦》说课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设计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一起读课题。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教师板书:伯牙钟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两人交流)
二、把握节奏,层层训练。
1、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大屏幕出示:
2、把握节奏,练习朗读。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大屏幕依次出示:
(学生试读)
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哉”“兮”字都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第三句“谓”“世”一字一顿,看老师手势读。
3、自读练习。
4、师生合作读。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读准了难读的字词句,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
5、竹简样式读。春秋时期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叫竹简或木简。这篇文言文在竹简上应该是这样的。文字是从右往左竖排列,没有逗号句号,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竹简形式出示文言文,既让学生感受竹简这一古文呈现形式的特点,又提高朗读的难度,提升了朗读水平,为内容的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与现代文的不同。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并且有些词语意思变化很大。以第一句为例。
“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预设:体会古筝与古琴的区别。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善鼓琴”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提示方法,理解课文。这是小学期间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同桌合作,再读全文。看能读懂那个字,那个词?等会交流。
3、学生交流收获,教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4、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①哪个字、哪个词读不懂,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班内流。
②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预设1:峨峨兮若泰山。
直译就是高啊像泰山一样,伯牙想到高山,琴声就表现出高山的巍峨,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巍峨的高山,”。既然峨峨就是高的意思,洋洋是广大的意思,这样说行吗?
教师小结: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钟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峨峨洋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它就是来形容这个欢乐的心态,把这种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生读)
【设计意图:教学由“不能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但叠字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是学生所不知的难点。教师顺势而导,通过句子比较,既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峻”和“水的广阔”,体会到子期的内心的情感,又体会到此处用词的精妙】
预设2:谓字比较难理解。老师查了字典,字典中有三种解释释,你认为选哪一种?
预设3:“善”,文中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
教师小结:前两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教师小结:“必得之”是伯牙琴声中所表达的心意。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吗?(“无论……都”)。无论伯牙在琴声中表达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伯牙的心意。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死。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大屏幕出示。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呢?(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钟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课文仅仅77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了文字之简练。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及介绍。读读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本单元一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四篇课文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那么《伯牙绝弦》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落实单元主题,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背颂吟唱积累经典。
1、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屏幕文字渐渐隐去。读变为背诵。
2、知道古人会怎么吟诵吗?老师想学着古人的方法吟诵大家听。
3、课下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最后教师通过吟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吟诵的魅力,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评析:
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味
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郑老师依据学生实际,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竹简形式变换,加上古琴乐曲渲染,再现了文本意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韵。
二、依法施教,培养学习能力
本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选择了课文中古今差异较大的三个词――“善”“鼓”“琴”,通过理解意思习得“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资料”三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最明显的一个不同之处,即古文中几乎每个字都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教师又在后面“同桌合作,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巩固运用。为今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表达,感受语文魅力
77字的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伯牙知音得失的喜痛。文字之简练,描写之精妙学生是难以发现的。郑老师在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读”、“句子对比”“直奔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句式表达的特点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落实主体地位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郑老师从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出发,优化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采用了“提示方法,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共同提高”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深究,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五、引导质疑,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而这恰恰是把握教学方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郑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领会了编者意图。围绕单元主题“品味艺术魅力”定位本课主题。通过“一个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为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这一艺术的魅力。很好地体现了编者意图,回归了单元主题。
【《伯牙绝弦》说课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作文11-19
伯牙绝弦说课稿02-21
《伯牙绝弦》说课稿12-31
(精选)《伯牙绝弦》说课稿10-17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3-09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3-10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02-21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02-20
《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