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的内容,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了周长的概念,本课是学生关于图形计算知识的第一课时,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并交流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于“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知识内容特点,我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迁移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同时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本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交流中全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法和学法贯穿在教学中的(四)个环节。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三、分层训练,实践应用。四回顾整理,互评激励。下面我就每个教学环节做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图形周长的意义,问: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长方形、正方形实物图通过指、说、描出他的周长。
2、利用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情景图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长方形花坛护栏有多长?正方形花坛护栏有多长?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要多少钱?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这样做体现了青岛版教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素材,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动手操作、领悟算法要解决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先要解决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9+4+9+4=26米;9ⅹ2+4ⅹ2=26米;(9+4)ⅹ2=26米。每种方法我都会问:你是怎么想的?谁听懂了?说的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重复,说的不够完善的,及时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根据课本中甲种护栏多少钱?让学生列出算是:26ⅹ8=208元。
②比较分析、优化算法: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下面我们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出示长方形不同的长和宽三道题,比赛计算它们的周长,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对,练习长13、宽7,长25、宽15,长18、宽9,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你是运用那种方法计算的,为什么这么想?在多次思维的碰撞中,在相互交流中优化最佳算法。让学生自主感悟到(长+宽)ⅹ2这种方法的实用性。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运用长方形的知识迁移到解决求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正方形花坛围上护栏要多少钱?
让学生写出算法,可能有7+7+7+7=28米,7ⅹ4=28米,根据护栏每米9元,算出28ⅹ9=252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主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实时优化。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这个环节,我设置了课本中自主联系第一题作为基本练习,第二题、第六题作为综合练习,(在这里我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回顾总结,互评激励。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感受三个角度进行总结。最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养成归纳、自主提升的好习惯。最后布置自主练习3、4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畅谈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再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这既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虽然整堂课不乏评价,但课尾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可以达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宽+长+宽边长+边长+边长+边长长x2+宽x2边长x4 (长+宽)x2)。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X午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回忆,特别是周长、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记忆,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既引出了新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是否正确,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失误中进步,同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练习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对公式记忆深刻。】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然后出示花草地示意图:游乐场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草坪,想在中间修建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算一算建好后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节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倦怠,利用游乐场的情境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既记忆了公式、初步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缓解了学习的疲惫,可谓一举多得。】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想: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激发新的思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喜悦。】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把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 26+14+26+14=80(米)(2) 26+26+14+14=80(米)
(3)26×2=52(米) (4) 26+14=40(米)
14×2=28(米) 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5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习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6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温顾复习,查漏补缺,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课堂开始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知识,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二、情景引入问题导学。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需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开始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样,学生为主,总结概况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根据刚开始的知识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解释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后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四、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和提示性语言非常丰富,发人深省。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鼓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聆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需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跃性较大,最后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从四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四边形,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的数感。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理念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巩固知识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设疑激趣,引入新课;自读引导,探究新知;系统整理,明确算法;分层精练,巩固达标;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我创设了同学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情景,小兔子和小乌龟因为路线不同发生争执,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小兔子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乌龟的路线是正方形的,那么他们的.路线长短到底相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它们的路程长短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引出课题。
(二)自读引导,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巩固练习五个环节。
2、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自主探索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学生会得出3种算法:
①6+4+6+4=20(米)
②2x6+2x4=20(米)
③(6+4)x2=20(米)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从而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长方形周长,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尝试计算,二、交流汇报,三、总结归纳,四、巩固练习。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在试算中学生很容易得出:5+5+5+5=20(米)。5x4=20(米)。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哪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分层精练,巩固达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安排我注重层次性,渗透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出示兔子日记,设计了"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关是让学生计算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关是已知边长求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练习;第三关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的是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变式练习,注重考察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设计的三个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42~43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并了解平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走的路程长吗?你觉得蜗牛和蚂蚁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习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式。
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习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习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习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习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习、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习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习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习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习结果的正确性。
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
练习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
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
答:………………………………。
▲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习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 (5+5)×2=20 cm 5×4=20 cm
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 a ×4
6、练习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习惯及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 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 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习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习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习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
(5+5)×2=20 cm
5×4=20 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三、说模式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六个习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习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习。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习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近,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习,反复巩固。练习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习: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四边形》认识部分中的第5课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研究平面图形、长度单位和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及掌握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之前,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去测量课桌、黑板、树干的周径、圆形花圃、篮球场等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边长,并要求计算出边长的总和是多少,通过大量的感受活动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具备了测量、比较的理念和动手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2)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以及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
二、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设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形的特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变抽象为直观。
2、复习周长:出示学生的生活照,引起学生注意,设疑: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老师想把这张照片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花边要多长呢?引出周长,进而复习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之和。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先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前面学生在学习周长时已经学会用工具测量出周长了,这里开篇点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计算。
(三)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1、讨论算法:通过设问,让学生明确知道了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即先量后算。
2、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①向学生说明活动要求。
②学生分组交流想法,然后在自学本上写出自己的算法,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说算式(师板书算式),小组间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算法,课件演示,归纳算法。
(3)小结要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非常多,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热烈、民主、交流的学习氛围,老师在“放”的同时又要注意“收”。
(四)应用新知,达成目标
1、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①一人上台板演,其余的在本上列式计算。
②集体订正,优化计算方法。(让学生经过体验后更能体会哪种方法更好)
2、出示两只兔子在赛跑的情境图,(正方形边长4厘米,长方形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①让学生猜猜看哪个长方形的周长更长。
②验证猜想。(分男、女生组比赛计算周长)
③引导发现: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周长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是不相同的。
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生作业:第42页及43页做一做第1题。
从图形题上升到文字题
由于长方形是一种空间图形,用文字来表述题意,是要学生从题意中转换为图形,从而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选作:第42题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小结,教师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6+4+4=20(厘米)6+4+6+4=20(厘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2+4×2=20(厘米)(6+4)×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3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课件、课堂作业纸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
2、说学法: 如何体现新课程学习的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得出结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子白板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 、情境引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周长呢?前面我们还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本节课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再过几天,圣诞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方形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一些?(生自由猜)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两张卡片需要彩带的长就是要求“两张卡片一周的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 、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长方形,组织学生活动量一量。(给各个小组都准备长方形的卡片)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计算出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要求小组合作,在合作进程中注意整理思路和方法) 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 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呢?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① 6+6+4+4=20(厘米) 在学生汇报了其中一种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② 6×2+4×2=20(厘米)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
③ (6+4)×2=20(厘米)
(3) 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两个长的各,4×2表示两个宽的和),指名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4) 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无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5) 通过量一量计算这张卡片的周长,同学们想出了三种应运,真了不起!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比较简单,因此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板书)
2、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件:
(1) 出示正方形。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 计算?这个问题跟正方形原什么有关?(边长有关)
(2) 组织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教师巡视。
(3)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计算,学生算完后,找两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
前板演示:
① 8+8+8+8=32(厘米)
② 8×4=32(厘米) 请用学说想法。无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4)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求4个5连加,根据乘 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分别通过量、算、比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5) 小结。 同学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板书)。
(6)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比较总结:通过计算,你知道哪张卡片所 需的彩带长一些?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什么就可以了(长和宽)。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 巩固练习。
1、 教材P85做一做第1、2题。
2、 教材P87练习十九第1、2、3题。
3、 拓展P88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同时学生学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量:长6厘米宽4厘米 算:① 6+4+6+4=20(厘米) 5+5+5+5=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5 ×4=20(厘米) ③(6×4)×2=20(厘米) 比:哪种方法最优化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后面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 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5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02-2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04-1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01-1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8篇01-17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3-13
《周长认识》说课稿11-27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01-14
圆的周长说课稿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