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反思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首要前提和条件。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1、要积极尝试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课堂上,如果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么我会用眼神提个醒;如果学生比较疲惫,我会给他们讲个笑话或开展一个竞赛,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但有一点我是从来不放松的,那就是我的课堂学生必须要精神,学生只有课堂学得好,学得轻松,才能真正喜欢数学。
2、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3、要因材施教,适当降低难度,使得教学过程中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有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总是不断激发小师傅的帮助作用,总是坚持不懈地关注他们,使得学困生感觉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从而为这部分学生坚持听完一节课打下基础。
二、给予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1、我告诉学生,在我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每个同学都还有机会去努力,不要轻言放弃。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在自己的'努力和小师傅的帮助下,重新取得成功。
2、虽然教学的知识是简单的,但每次传授的方式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会看一些关于心理研究等类型的书籍,使得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将教学重点安排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减少相关干扰,使学生注意力能更加集中。
3、在学生遇到较多的数学方法感到混乱,努力了也难以取得进步而感到非常困惑时,我告诉他这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不要太担心,只要努力跨过这个关就会豁然开朗了。当学生感觉总是记不牢知识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心理遗忘曲线来进行记忆,使学生记得好,记得牢。
三、活用和谐互助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连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4、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数学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当中,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
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2)、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由于时间练习量不多,最后一个练习题应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罗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习。
数学教学反思3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学反思4
这几周上示范课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对特殊学生进行一个菜肴的演示究竟需要几节课比较合适?我通过实践思考基本需要2 节课,第一节课前半节课主要通过理论讲解工艺流程,我们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对学生学习操作技术过程起到一个了解指导作用。后半节课要同学们认识所需的食材的色泽、特征、质地,对原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节课动手操作演示,做一个环节后,让学生来做一下,一直到演示结束,这样作为烹饪专业来说初步加工技术、主料刀工处理、配料刀工处理、料头的形状、配菜的量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过程,到学生训练时这部分掌握就比较好,在训练时老师精力就重点放在烹制的指导上,这样比较有效的指导学生训练实习。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发展劳动技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能举一反三。另外,通过作品展示,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逐步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兴趣,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课堂中,教师要针对多种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教师演示操作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教师放慢速度,“ 精讲慢做” ,规范演示操作方法,并注意工具使用后的摆放,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想,形成自己的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学生“ 向师性” 特点,从一点一滴做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生操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创作出具有自己特点的菜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注意面向每一个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愉悦的情感和成功的体验。找朋友教学反思赵普教学反思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5
南昌高新区王余家洁纪念学校 研修人:帅同金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要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
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 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教学反思6
(一)摆正教和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也一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和学的矛盾。教和学这对矛盾处理得如何,往往以学生学得是否积极、是否主动为重要标志。
假如我们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给予“的过程,采用灌输的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学得被动,就是对教师来说,也不能称之为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教学也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它与物质产品的传递是不同的。物质产品的传递具有给予的性质,即你给我就得,不给就不得,多给就多得,少给就少得。作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却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讲学生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所以,教学并不是给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教学呢?我认为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
是给予还是获取,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积概念及体积的求法,还要注意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预备齐”背诵和发展空间观念毫无联系。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教这个概念时,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桌上。然后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犹豫豫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我立即肯定他们观察得细致,并说:“我倒的水就是同样多。”
然后,我拿出一个东西放在一只杯子里,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说:“看到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这只杯子里。”我又问:“好好看一看,你们还发现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说:“您把东西放进杯子后,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您放进去的东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挤上来了。”
我又拿出一个东西,把它放进另一只杯子里。问学生:“这回你们又看到什么了呢?”学生说:“看到您把一个东西放进了另一只杯子里,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还高。”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们果断地回答:“肯定后放进去的东西个儿大。”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物体要占据空间,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的差别等,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什么叫体积,我确实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了发展。这比起简单叙述什么叫体积和背诵几遍定义就好得多了。
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首先就要改变“给予”的思想,需要确立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的思想。
1.引导学生获取,就要培养学生的获取意识。
不少老师对我讲,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说实在话,我最害怕的就是学生在上课时死气沉沉,沉默寡言,无动于衷。我把课堂气氛,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温度计。活跃是获取意识强烈的表现,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动参与的标志。因此,在长年的教学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论哪堂课,我都要反复研究如何开场,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循环小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临近结束时引进的一个概念。教学时,我先出了三道题让学生来计算。学生一看都是除法题,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简单。第一题是,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学生计算起来当然没有问题;第二题,虽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尽,学生刚刚学过,也感到容易;第三题却一反常态,无论怎样计算,也得不出一个精确的商。
水平高的学生,首先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中有的人问我:“第三题是不是出错了?”我也就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气地对他说:“我没有出错,请看看是不是你抄错了?”他们只好又投入到计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被第三题难住了。他们问我:“第三题得计算到哪辈子?”我指着计算速度慢的学生说:“你看他多么认真,遇到问题别着急。”
水平最低的学生,面对第三题也计算不下去了,他们说:“这道题我不会。”
好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出现了。学了多年的除法,居然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决?这种想学、要学的心理,也就是获取的意识。他们有了需要,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这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
2.引导学生获取,还要创造有利于获取的具体条件。
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尽管十分重要,但毕竟是仅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还不等于发现了规律,获取了真理。要引导学生获取,还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取的.具体条件。
我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上的升华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学生创造出这些条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现。
首先,我要求学生随便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
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
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需要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
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
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我又说:“不过我有点不满意,就这么个数似乎想的时间太长了。”
学生有点委屈,因为这不是运用口诀,可以脱口而出的。
不过我故意不去理会他们的情绪,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的表情是惊奇的。
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
他们一计算,立刻惊喜了,并大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
我说:“这太简单了。我说516能被3整除。”同时把这个数板书出来,接着说:“看着这个数,你们也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数来。”
因为这是照猫画虎,学生自然会说:“561,156,165,651,615。”
我把这些数也板书出来,并问学生:“你们说的这些数,也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
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这种把握。
我又让他们计算一下,证明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他们兴奋极了。
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沉思着。
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观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
他们发现,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变化,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
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变化。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现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想了一下,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会变。
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
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12。有的学生高兴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我又回到他们原来说过的27,有的学生不等发问,就说:“72也能被3整除。”
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
他们说:“7加2,2加7,全是9。”
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我认为是启发,还是注入,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所谓过程,也就是操作的过程,观察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等。所谓结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结论。
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结果”以“过程”为基础,其次是“过程”以“结果”为目的。它们之间应当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认识上的自然升华。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反映出这种倾向,注重的也是结果,对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视不足。
我曾做过一次调查,让一年级的学生计算4+3这道题,他们几乎都做对了。我又把他们找来,一个一个地询问,由他们说出是怎样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学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们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说:“4和3可以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们以吃苹果吃糖等为例,进行思考。譬如说:“上午我吃了4块糖,下午我吃了3块糖,一天就吃了7块。”
再有是半直观水平。他们伸出一只手的手指头,然后就说出5、6、7,这样数出结果。
最后一种是全直观水平。两只手都伸出来,一只手伸出4个手指头,另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头,从头数到尾,总算也得出了7。
这项调查,生动地说明,质量的含义应当是,采用最佳策略,获得正确结果。显然,忽视过程,忽视策略,决不是正确的态度。
为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
例如,12=223。
学生能够说出12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仍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
例如,18=233。
学生能够说出18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6、9、18。
第三步,把两个式子中公有的质因数2圈起来。
然后问学生:“12有质因数2,18也有质因数2,这说明什么?”
学生指出:“这说明12和18都有公约数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3圈起来。
然后问学生:“12还有质因数3,18也还有质因数3,这又能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这说明12和18还有公约数3和公约数6。”
我又问:“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学生回答是6。
我又引导他们观察,这个6是怎么得到的,结果学生发现,它是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
(三)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毛主席把它称之为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一些数学教师对于认识上的第一次转化,是比较重视的,但对于第二次转化的重视程度有时显得不够。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主要是通过练习。老师们天天布置作业,怎么还能说重视不够呢?实现第二次转化主要靠练习,但练习不一定就能实现第二次转化。这要看我们练什么,怎么练。假如模仿性太强,假如大有“请你照我这样做”的味道,就是练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么大的意义。
我认为,为了促成认识上第二次转化的练习,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超纲,不超教材,即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解决。第二是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个土豆带进了课堂,请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
起初,学生们都愣住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土豆的形状太不规则了。
我承认没有什么直接的办法,但仍坚持由学生开动脑筋。
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发言了。他说:“您把这个土豆让我带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变软了。这样我就可以拍一拍,挤一挤,使它成为长方体。这样就能计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改变物体形状而不改变物体的体积。
又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又站起来了。他说:“您给我一个天平,我先来称一称这个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小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我想这个土豆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土豆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说:“你是根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我相信,以后学习比和比例时,你会更出色。”
第三个学生又发言了:“您给我一个容器,譬如是个圆柱体形状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径,这样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体积。把土豆放进水中,再量一量现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这节课上得特别活跃,不少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还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都有尺子吗?”学生一边举起手中的尺子,一边说:“这不是尺子吗?”
我又问:“你们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吗?”
学生说:“尺子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
我立即拿出一张纸,把它交给了一个学生,请他量一量这张纸有多长。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宽。”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还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厚。”
他两只眼瞪着我,说:“这么薄的纸怎么量呀?”
我说:“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但当它们太短太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知道长度了。你们说对吗?”
学生不同意我的说法,但一时又没有什么理由来说服我。热烈的小组讨论便开始了。
终于有个学生发言了:“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实在是太难了,要是量一叠纸就好办了。”
我立即让他停下来,指着另一个学生问:“刚才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学生点点头,对我说:“我听明白了。假如我们去量100张纸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那一张纸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吗。”
我又叫起第三个人:“他们俩说的有道理吗?”这个学生对我说:“有道理。他们是根据归一的方法来说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为什么说这是归一的思路。学生发言是很踊跃的。
上完这节课,学生对于“归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据例题,解答几道有关拖拉机耕地的题目这样的水平了。
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还有许多,就是在不断地摆正这些关系中,教学才得以发展的。
数学教学反思7
小学阶段,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以我现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方法,更有甚者连练习题都不愿意做。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这样差生会更差,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差,不让学生掉队。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避免失误。
数学教学反思8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学具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是通过感知,认识表象,获得概念认识,形成原理探究的意识。数学学科强调学习思维,而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可感的生活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就是直观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形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如一年级《分与合》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拿出教具,或者老师根据学习喜好设计教具,将9张喜羊羊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分,学生们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那么,他们就能懂得分与合的意思,也为《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里我们只要学生动手分分、用笔记记,合作谈论谈论,学生们就能掌握这一学习内容,并能形成深刻的`影响。当然,学生在不断使用学具中,也能初步形成一些数学算理。如《认识除法》学习中,我们就是通过教具的分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形的观察进行获得抽象思维。当然,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当下,我们的使用学具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找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构建特质。
二、小学数学学具教学开展方法探究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形式多样,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的开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构建为基础,让他们学会学习。
1、让学生主体参与,实践获真知
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课堂师生关系,要重视民主平等,以及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为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学具的运用中讨论与交流,步归纳、验证,提升学习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结论。如《圆的面积公式》学习中,我们先用“马儿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圆形,知道圆相关的知识,对圆的面积有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想想这样的面积怎么计算。然后,我们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回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方法,也就是沿着高切割成两部分并拼成长方形的,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怎么将圆面积转化。然后让学生们拿出圆规,将圆进行等分,然后进行操作。当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如被分割的蛋糕的样子,然后进行操作。我们只要注意引导: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不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关系?这样,学生们观看学具,制作学具,在寓教于乐中找到解决圆面积的方法。
2、创造学习情境,思维获得启迪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的思维如数形结合、转化思维、化归思维等等都需要学生在不断操练中渗透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品质。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为其创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内化,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如“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虽然学生知道关系式,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对相对、相距、相遇、同时等词的含义不是很理解,导致理解错误,无法正确解答。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使用学具,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演示,根据题目的内容,独立思考、演示,从而理解题目含义,获得行程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此,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动态表象,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而掌握了数量关系,学会了解答方法。此外,我们数学学习的重点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用教具教学能够让学生由外部的物质活动促成内心认知心理活动的转化。在使用教具中获得指定问题的解决,更会发现新的问题,扩大思维空间,对新知识有再的发现。如正方形学习,我们一般是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然后让他们合作分析正方形的特点。而学生不仅知道几条边、几个角;还通过量得出四个边的长度相等,角都是90度的认识之后,还可能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得出四条边一样长。如此,学生可能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扩宽解决问题的思维。当然,我们在学具使用教学中还要依据学情进行设计,学具的选择和操作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和提高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也要注意合理使用防止过多的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氛围,通过合理使用教具让学生感知数学现象,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合理引导和调动,肯定会让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数学教学反思9
时间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对于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通过教学反思,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在本个学期中,作为你名刚登上教学岗位的新老师,可谓是有得有失。在教学岗位上,我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对于新老师,对教学的知识是陌生的,于是我在课堂准备方面还是蛮充分的,在课前积极查阅资料,多听老教师的课,并且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仔细斟酌。比如说:
(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
(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
(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
(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
(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深挖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吃透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重难点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做准备。在三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随之逐步形成。最后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条件和学生情况,联系实际,适时调整相关的教学目标。
但是,我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有些地方差强人意。比如在课堂的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是略不不足。有时候会由于讲慢了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时候又由于讲快了而遗漏了一些教学内容,这是我以后需要改正的。有时候整个课堂的设计不太合理,重点难点不太突出,这样的课堂有效性不佳。有时候教学设计会太偏向于理论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以至于在讲授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引起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年轻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教学反思的过程是年轻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下教学经验:
一、 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实践。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反思11
关于折扣的问题,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理解。所以刚上课我就用课件出示了一个服装店店庆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我就用提问的方式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从练习上看,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说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例题4就是在知道原价的基础上,求打折后的现价,学生很快就讨论出求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样就把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成了以前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在练习巩固时,我从最基本,最简单的题目入手,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知识点;二是让那些学困生从这里找到自信。基础好的孩子没一点问题。基础差的孩子能当堂掌握这个问题肯定就很有成就感!最后设计了拓展和延伸题,这是给那些吃不饱的孩子准备的,同时也激发了别的孩子的好胜心,使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了!
课后反思一下这节课,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的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关,他们在这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一下子兴致就高了。我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关注了每一个孩子,这一点这节课做的特别好!但也有些地方不尽人意,我还是比较急躁,没有十分的耐心来等待那些学困生表述。以后要多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要面向中下成绩的这一批学生。
数学教学反思12
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正确理解题意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今天在教学第一道例题时,我用课件展示:“金色的秋天来到了,小朋友们到郊外去游玩,4个小朋友正一起追赶着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有2个小朋友在干嘛呢?原来她们正在观察草地上的昆虫呢?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随即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小朋友从动画中很快理解了题意,正确列出了算式,同时也明确了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二、要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
明确所要求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例题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注重让学生去找到问号,知道要求什么。因为在图画式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如书上的“向日葵”图,它不但清楚地展示了两个条件——原来有7个向日葵,已经摘下了3个,图上还有问题的答案(有4个还没有摘下)。学生因为有“一图两式”的基础,答案往往有二种:7-3=47-4=3,所以,让学生明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问题后,让学生再把条件和问题结合图画说一说,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这样做的话,学生就会少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图意、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得关注学生叙述题意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上面说具体操作是先让优秀学生说,然后是中等学生,最后是稍差一些学生模仿说。这样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叙述题意以及最后列出算式了。不过对于这部分比较复杂知识,还需要多多练习。
数学教学反思13
《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的线条。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由于运动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同,线条会产生许多变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上课前,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几幅生活中不同叶子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①在这几片叶子中就能找到,学生很快说出了叶子上的线条有直的,有弯的,还有折线形的。通过观察树叶引出了课题,让学生明白线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②接下来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有哪些线条?学生说自己的衣服上有线条,裤子上有线条,鞋上有线条,还有的.学生说自己的手上有线条,头发上有线条。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线条?学生很快找出教师的黑板上,墙上的红花评比台,窗户框,教室的地面,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写的字也是曲线条构成的,学生寻找线条的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观察的主动性,学生由教学楼中的线条一直找到操场上的线条。④下面的环节我给学生出示了大量图片课件,让学生小组合作,边观察,边分析并在纸上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线条。很快在每个小组的纸上出现了:直线、曲线、折线,还有的画出了弧线、螺旋线、蜗牛线、波浪线等等。我及时的告诉孩子们其实这些线条也是曲线,学生对曲线和折线区分得不是很好,在这里我用折纸的方法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观察折完后的线折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说坚硬、扎手,紧接着画一条曲线让学生再感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说:“柔软、温柔、流畅、舒展、温馨”。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分析,学生对曲线和折线的理解也就顺畅多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绘画表现,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欣赏画家作品,观察每幅作品中都采用了什么样的绘画工具,在学生对画面中的线条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到黑板前分别用铅笔、水彩笔、毛笔等不同工具尝试画线,看看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条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线条的美感及表现力。
在学生的绘画创作环节,我没对学生作过多的要求,是要能运用不同的线条进行表现就可以。有很多学生只画出了自己认识的线条,而没能运用这些线条画出具体的形象来,在创作中如果对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也许效果会更好。
经过学生的自我尝试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此我请我班学困生1到黑板上示范画,行动才能说明一切嘛。生1画角的顺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处)点个点,做角的顶点。
2、将向下平移,画出角的一条边。
3、根据度数,确定辅助点的位置。
4、连接角的顶点和辅助点,画出另一条边。
看了生1的示范,学生有话想说。
生1: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
生2: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生3: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们归纳为: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是: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和135°的角。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学生深刻理解画角的方法,纠正学生对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现象,我将题目改为: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画出2个40°的角。个别学生由于不会看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两个角,一个画成40°,一个画成了140°。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相差那么大。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知道错了,直懊恼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里圈就要看里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万不能混淆不清。
数学教学反思14
应对新课改,我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深刻体会,如: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应对课改现实,应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应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此刻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此刻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经过思考,经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供给基本框架,而相应资料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我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应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景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资料。
二、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十分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十分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到达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必须影响。
三、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资料丰富了!除了原先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在例题中尽可能贴近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记得刚开学,一个学生问我:“教师,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女皇头顶上璀璨的皇冠。”我以我个人的理解给他这样的解释:“因为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这门学科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应用都十分紧密,许多学科重要的定理和发展都必须程度上依靠于数学严谨的推导证明。”而这些,在原先的教材教学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而在新教材中,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点,例如模块一P32的例题二中,就要求学生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去证明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还比如P41把函数图像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到一齐,还以实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可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资料,课堂上表面很热闹,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新课程会不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本事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对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本事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资料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向是在赶进度。有些教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当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一天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必须低,这也是不贴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必须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必须。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
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看得到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
五、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供给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资料。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资料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资料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第一章的资料我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学习掌握。并且此刻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空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数学教学反思15
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利用题型变换,及学生自己出题总结规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灵活思维的同时注意解题“通法”这一不变因素,强化学生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角决几何计算问题,用角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特殊菱形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预想,经反思认为本节课有如下问题应改正:
1、对学生的情况个人估计太高,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导致预设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完成。
2、在教学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新课标元素太少,整堂课传统因素太浓。
3、课堂练习中题型单一,只是完成了关于菱形的计算的题目,菱形性质中证明题因时间关系没有出现。
4、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导致全班同学把菱形的性质与菱形的判定方法混淆。
5、总结出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及时巩固反馈,学生没有掌握,只是了解,当遇到同类问题时学生仍然不能独立解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改进,学习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好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11-12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2
数学中班教学反思01-20
数学教研教学反思02-1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9-28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01
数学数轴教学反思11-30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03-20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