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22 13:47:11
  • 相关推荐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合欢树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1

  接到要到二中讲课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主要是因为二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2

  《合欢树》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登台在众多老师面前讲课,心情自然是紧张加激动。无奈,多媒体操作不熟练,再加上电脑的卡机,在展示第一张幻灯片的时候ppt就彻底不能播放了。当时很是惊惶,内心的紧张失措加上被众多老师学生注视,既担忧薛老师第一天回来听我在班里讲课就讲的不好,又怕会令师父失望。真的是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好在薛老师来到讲台帮我收拾电脑,使我突然感觉有了支撑。我相信哪怕不用ppt,我也可以用板书,也可以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嘴,来把我所认为的《合欢树》,讲给大家听。

  虽然开始的.时候比较慌乱,有点断片,忘记了重点生字词的提问,但好在还是顺利的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我经过反思,总结的本堂课经验。

  1、备课写教案

  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合欢树》的开始,需要示例合欢树的照片;中间借《秋天的怀念》体会母亲的爱,需要朗诵音频;我,合欢树,母亲之间的联系,需要分栏对比。

  教案应以教材为主,教学参考书为辅,佐以相应搜集来的资料。要根据教材的版本要求,按照中考标准,了解侧重点,讲课内容详略得当。

  2、互动式课堂

  上课怎么开头,怎样结束,要进行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应留有余味。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和关键可用彩色笔进行突出。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互相讨论时,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要有所区别,体现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提出恰当问题,给学生以充足时间,放慢讲课速度,务求让学生听懂听会。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尽可能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导。

  3、设计好问题

  提问题要深浅适度,启发学生;要有生活背景,激发兴趣;要有现实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的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要教会学生转换思考方式:“选择思维”,增加思路;“换位思维”设身处地;“情感思维”尝试体验。尤为重要的一点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多思考,并进行系统探究,努力做到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疏通,促进共同进步。

  4、课后多反思

  讲课之后要学会反思自己,有没有遗漏某些知识点,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加完善。如果有老师或者同伴听课的话,多问问她们意见建议,完善自身,不断自我提高。将一堂课(有时是不同班的几堂课,但为同一授课内容)的得失如实记录下来,思考这堂课的哪几个教学要点讲的透,学生理解深,互动性好.而那一点讲得不形象,不具体,不吸引人,部分同学不爱听,甚至打瞌睡.没讲好的原因是备课不充分,还是讲解的当时没发挥好?今后如何改进。务必要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成长。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3

  我喜欢作家史铁生,是他对不屈服命运不屈感染了我,我更喜欢他的作品《合欢树》是它对母爱的特殊解读,让我明白“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我一定找一个最恰当的时间来解读这篇文章,因为这样的课程的调整,内容的整合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合欢树》是一篇动人的散文,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其实母爱这一题材是每一个人都能感知的,是不用放到课堂上教的,它只需要在生活中感受,从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体悟,然而,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们,缺少的便是这种感受与体悟;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需要的是提醒。于是,教授《合欢树》这篇文章时,我安排在了母亲节的前一天,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自然的落实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这一知识点,而且效果非常好。

  上一节课容易,但是上一节好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投入是使课堂丰富的源泉。上课之前,我精心的设计了导语,结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及文章的内容写成一段文字,以达到师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人世间有一种爱,它天经地义,有一种爱,它深过大海,有一种爱,他很难终生拥有,我们睹物思人,可物是人非。那时因为幼稚,我们不知道那海有多深,而今,因为爱,我们总在怀念。课后感到,这样的导语设计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一篇优秀的作品,研读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在学案中利用表格的形势,让学生对文中涉及的每一事件进行了梳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完成课文概括任务,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事件,又培养的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章的事件是为情感服务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深入细致的研读文本,从“文”中体验“情”,步步深入,经由思抵达文,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提升,并使这种体验和感受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抒发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对重要语段深入理解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上,与其面面俱到、

  蜻蜒点水,不如讲深讲透一点。而这堂课我的设计的另一环节就是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即:理解、亲情、希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的感情。

  一节好课,学生上完应该有所感悟,不是课堂45分钟一结束就完成任务,于是我就设计了迁移练习这一环节,写一段关于母爱的文字,读给全班学生听,让大家近距离的感知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这样才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一篇文章,一个作者的掌仔细握,只靠文本分析是不够的,要想对文本分析深刻,必须学在课内,想到课外,于是在学案中,我设计了作者简介这一环节,并链接了《我与地坛》一文,还让学生回顾初中学的《秋天的思念》内容,这样不仅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师的热情与活力,快乐与自信会影响、感染学生。而这节课从一开始我就是情绪饱满,全部投入的,与学生平等对话,入境入情,师生和谐,气氛融洽,自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了。

  讲完这节课,我自认为效果还不错,但是仔细想来,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总结有一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放手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想法是好的,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是学生最终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学案的内容学生完成的不够精确,这样使写作的时间短了,不少同学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第三、对学前分析不够,估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己认为问题很简单,但是抛给学生后,他们理解的很吃力,这样就需要老师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使课堂显得有些沉闷。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我要进一步学习教育理念,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全面了解学生,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使自己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4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基于对文章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如下的设计,先用感人的导入语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深沉感人的母爱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了解作家史铁生的生平,感受母亲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感受文章主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

  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生回答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三、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近十余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认真的规划,希望我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5

  合宜的教学内容需要由文章体式来确定,恰当的教学环节应当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展开,这是王荣生教授界定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那么《合欢树》从体式来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阅读起点——他们的理解和困惑来展开文章,设置四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深入细致的研读文本,从“文”中体验“情”,步步深入,“经由思抵达诗”,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提升,并使这种体验和感受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抒发出来。同时我对这堂课的设计还遵从了周慧娟老师对阅读教学课堂的指导思想:在一个方面深挖细嚼,寻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当然,我还参阅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实录,从中汲取了很多的启发。特别借鉴的是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教学思想和他《合欢树》的教学实录。

  本课的基本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基于文本,经由方法,归于情感,达成思想。

  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样才算落实了这种理念。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上述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递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几许观赏性。缘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上课之初,我认为二高的学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增加上课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认真预习课文,以致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在课堂上没有呈现出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四、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谈师说”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近十余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认真的规划。

  xxxx年我忙碌异常,也收获颇丰,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山西教育》、《教育时报》等专业报刊发表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我同样也对自己的这堂课踌躇满志,满心希望通过这堂课给我的20xx年做一个满意的收束,但20xx年岁末的这堂课并不令我满意,但是,这堂课可能比我一年中所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对我更加有意义。新的学期里,我会通过网络、书籍、请教专家和学科教研员等各种途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两天我从网上订购了王荣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新的学期,我要迈开自己的真正专业成长的步伐。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从做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开始。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6

  接到要到XX中讲课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主要是因为XX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7

  一、作为散文,读得不够。

  散文是真的艺术,需要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升华感情。读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二、作为教师,讲的过多。

  整堂课,教师说的太多,应该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一堂课,老师出彩了是好事,但只有老师出彩了确实一件麻烦的事。三流的老师,自己点火,自燃,烧周围有限的地方;二流的老师,自己点火,让学生燃烧,这是不错的,好的老师也能让它烧透;一流的老师,让学生点火,让学生燃烧,“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烧得痛快!

  三、讲堂内容设计偏多,有点面面俱到。

  内容铺的太广,势必影响深度的挖掘。《合欢树》写的是一个很普遍的.主题:母爱。普遍的主题尤其要讲出“这一个”的独特性。史铁生的母亲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对儿子不是简单的关心呵护,而是希望他寻觅到人生的出路,好好活下去,这是她至死都在努力做到的。

  教师课堂设计不能贪心,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真下几滴雨,给学生以更深刻的印象。实际上,曲径通幽,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好的问题足以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真谛。一节课,一个问题讨论清楚了,也是好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大胆取舍,我就是因为有些好东西不舍得扔,所以负重而行,走得匆匆忙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好课,平淡之处,绚烂之极。不患得患失,方能豁然开朗。

  此外,补充内容要适度。如果这篇文章已经表达的够透彻,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旁逸斜出”了。

  道理都懂啊,关键是实践。

  人生亦如此,不能太贪。恋人,一个就够了。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8

  《合欢树》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学期《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记住我》,英国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选课的时候,我顾忌到是公开课的缘故,所以主观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课完成。于是着眼于此文,而因为性格的原因,个体情感上比较容易回避《记住我》的阴沉,而主动投入《合欢树》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堂课。

  细想起来,选择《合欢树》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它打动人。但问题也同时产生,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但是我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改变不是应该有的积极的态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游刃有余地教。于是我就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讲述文学作品欣赏的方法和角度,时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时而拉远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无论如何都围绕在“合欢树”的周围,回到了语文的本分上。

  当然在准备这堂课的同时,我考虑的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欢树》;如何把《合欢树》上成好的公开课;如何把《合欢树》上成是“有效课堂教学”课题下的好的公开课……想的`东西太多,反而无所适从,放不开手脚。有时我想,从很多的目的出发,让语文课承载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与有效的语文课堂。总于有一天,当我抛开所有的杂念,静静地自我诵读《合欢树》时,我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真正属于语文的感觉,属于《合欢树》的感觉。我常记得我父母那个时代有一句话: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们中国人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我不恰当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这个“不变”就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从文本出发。

  “从学生自身出发”——课堂的导入。当然这个导入如果说还有可取之处的话,要感谢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们的工作给了我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

  “从文本出发”——8分钟的教师全文配乐朗读。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在一个40分钟的课堂中,花8分钟实时间读一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大的冒险。读得不好,是彻底得无效;读得动情投入,那么怎么把学生的情绪拉回来。如果让此时课堂跟着感觉走,设计“请你谈谈你的母亲”或者是“母亲对你的爱”、“你应该怎样去感恩”……那么这样的课堂还是不是语文的课堂;还是不是《合欢树》的课堂?我想这样的课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借着《合欢树》导入的主题班会。

  那么怎么把已经“泛滥”的情感来回到语文,我想还是要“从文本出发”——找人物。文学即人学。不树立优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样不解读人物形象的课堂也不是好的课堂。从“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让学生发现人物,发现史铁生笔下的一个真实的,伟大的母亲。再由文学审美的技巧推出“合欢树”的丰富意蕴,感受文章的巧妙构思与布局。并且在题型设计上,以“开放性的选择题”这一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的容量。文学不是科学,它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一堂课结束后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而在于留给孩子们更多的回味与思考。于是我在课堂的结束时,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当然课堂还是有诸多的遗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来得及重点点到史铁生朴实的写作风格。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尚巧,但在文风上却要去“巧”。《红楼梦》中有一句:花至淡时始知艳,说得也就是这一点。而对于如今学生高考应试作文中不断地模仿、追求、崇尚华丽的文风这一现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导作用,课堂的“有效性”我想在这里也是一种“从大处、从远处”着眼的落实。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走在这条教学的“不归路”上。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9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重点内容,教师重锤敲打。

  感悟品读环节,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以读带讲,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和感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复的读和体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探究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训练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各抒己见。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学习,解决了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研究的习惯,又形成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

  拓展环节是以文本为基础,从课内到课外辐射,开拓思维,把学生引入与文本相关知识的体验中,融会贯通,加深了对文本的“爱和生命”这一主题的理解。人面对苦难应如何战胜。

  积累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搜索、积累的`好习惯,达到语文教学课课有训练,课课有所得,课课有积累,逐渐提高学科能力而设计的,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本课教学通过歌曲及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再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纷纷表示好好学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感悟是深刻的。把德育融入课堂,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合欢树》教学反思04-22

合欢树说课稿01-16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01-07

教学反思04-19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01-30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