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二节,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目标,也是两个重点学习内容。“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在除法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我一直贯穿这个重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用故事贯穿课堂始末,使学生爱学、乐学。首先由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看图思考每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得出“0除以任何数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数学规律,然后创设“小猴子不会做作业,正在发愁呢,它想请大家帮忙。”这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由0的除法计算,并能正确计算。在处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学生估算商的位数——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发现问题——教师总结(对错例进行及时纠正)——巩固练习”这一流程,首先我以小猴子遇到难题切入,利用学生的挑战欲望和表现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先让学生结合“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这一数学规律,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以同龄人的思维帮助彼此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并强调: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对商进行估算。对于错例,我以“森林医生”的形式处理,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及时带领大家算出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进行对比,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知道: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必须商0,用来占位的0千万不能漏写。最后,我出了几道同一类型的题,让大家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学生每次算题前都要估算商的位数,因此,很容易发现少没少0,又加上我让他们用乘法进行验算,降低了错误率,计算的正确率自然升高了。
2、这节课,我在讲“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很紧张,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讨论“0÷0,5÷0”到底得多少,让他们明白: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这样做就不会占用后面学习的时间。
3、要想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老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按“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的步骤去做。因为,有很多同学在做此类题前并不估算商,而是急于列竖式进行计算,可见他们的估算意识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估算的重要性,不断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2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需要多少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本节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先是创设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整个教学活动让乘法口诀贯穿其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3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乘法口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利用教材中的“购物”情境,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购物”这一活动,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因为列竖式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列竖式计算乘法。
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地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通过这样的交流、比较、合作,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4
我说的“去游乐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进位乘法的教学,按照以往的做法,教师把这节教学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铺路搭桥,逐字逐句地分析过程,认真细致地归纳方法。但是,这样包办代替的最终结果却是以牺牲学生独特的个性、自主探索的能力换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自我调控、感悟方法、比较分析、内化吸收,最终所获得的比教师教给的方法和机械的模仿要有意义得多。
要让数学走进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我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的教学中,让学生看课件去游乐场情境的主题图,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根据所得的信息写出算式:16×4,
学生遇到了计算上的困难:16×4不会计算,我采用激将法“如果让你们自己来研究,你们能行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把不会算的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有的学生把算式分拆成10×4+6×4,9×4+7×4,8×4+8×4------从众多的计算方法中进行择优,发现第一种的分拆的方法计算是最简便的。从这种方法中引出乘法的竖式计算。由于前面的铺垫,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乘法的竖式计算的'含义,从一位数乘两位数自然的引向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这样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如上例所述,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前,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思考方法,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必要的情境创设、方法指导等工作,学生就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层探究、总结概括来努力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教学,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5
《植树》是北师大版课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创新。本课中对于“除法”的意义的讲解教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传授。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7
本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很的铺垫,我认为一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
这节课上,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比如:比较5.1元与4.9元的大小,我组织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需要改进的地方:(1)应再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在比较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总结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应注重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后设计的“结合本课谈体会应变为师生共同小结更好。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8
最近一直在教孩子学习除法,可是发现孩子学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很是让我们费心!在学习精打细算一课时,我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在小数除法中商的各数位的意义。在教学中,反馈甲、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时,我把握好教学的基点,在反馈甲商店的牛奶价格后,就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直接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然后在反馈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时,又让学生都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个时候我发现由于孩子们的整数除法学习的不好,在这里我又把整数除法简单讲了一遍,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计算过程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关键,在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商究竟商到哪一位的现象,于是借此机会在教学中就小数点的位置在哪儿进行学生辨论,或许这样学生对小数点的位置确定会更全面、更深刻。在这里我强调了三点,第一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第二小数点对齐,第三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在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11.55时, 11个1除以5就是把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个1还余1,在商的个位上写2,再把1跟十分位上的5合起来,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十分位上商3,所以商是2.3。在教学中就有一些学生表述的非常不错,这一点是值得高兴的!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9
《购物》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计算对孩子来说是干巴巴的,既单调又枯燥。我想怎样创设“购物”这一情境,把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购物”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首先,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图书馆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气作为图书助理员想邀请我们三(6)班的同学一起去,但是有一个小小要求,需要做对他出的口算题,在这儿很自然的'对旧知进行了复习,同时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我通过和淘气一起购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理解所给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学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钱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1)12+12+12+12=48,(2)画图(3)口算(4)通过列竖式进行计算12X4=48。根据学生的4种解答,我先鼓励学生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哪种算法既简单又不会出现错误,由学生交流后最后得出列竖式,并结合教具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法,让学生了解算理,从而学会了本节的新知。
看了孩子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真的孩子的能力是无法估计的。我真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呀!因为,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达到了本节课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如何倾听、借鉴、反思,达到算法的优化;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如何学习数学等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0
口算除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课本P8-P9的内容,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乘法计算的逆运算,学生对除法的计算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很难理解除法,把除法和乘法混淆,因此在教学前,先以乘法为基础,先让学生体验乘法计算,再由乘法运算引入除法计算,让学生发现,原来除法其实是乘法的一个逆过程,突出学生的直观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创设的参观科技馆和植树的情境,让学生设置其中,作为参观科技馆和植树节植树的一个成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自己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解决参观科技馆的时候60÷2的问题上,学生主要说了2种方法(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十,所以除得的是2个十,要在2的后面加一个“0”(2)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3=60,也可以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在解决植树的过程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学生自主探寻算法,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性,并让学生体会分步计算。
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顾及后进生方面,部分学生正确率很低,速度很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1
《配菜》是搭配中的学问的一个教学情景,是本学期四个活动课之一。教材通过“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合理搭配的问题,感到很有兴趣,但是这个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教师还是不要忘了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方法,我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来摆一摆、配一配,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在搭配中要求学生做到有序的搭配,不重复,不漏掉,也是有规律课可寻的,比如:两种事物的数目的乘积就是一共要搭配的总数。这个规律学生很难发现,教学中我注重搭配时,用算式表示一共搭配了多少,如:周一、周三、周五配菜的搭配,算式分别是:1+1=2即1×1=1,2+2+2=6即2×3=6,3+3=6即3×2=6… 推出两种事物的数目的乘积就是一共要搭配的总数。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在解决问题时就方便,省时了,帮助学生灵活应用,牢固掌握了搭配学问。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2
课设计时,我的思路是想从生活原型中引发问题,在探究思辨中感悟算理,在多层次练习拓展中巩固、提高。
在表面上看,好像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仔细琢磨,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亮点,失误颇多。有如下几点。
1、“放”不开,在教学例题时,我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如果再同时让学生板演,让学生自己讲出算理,如果做错的话,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既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又让学生体验到过程的快乐。
2、“导”得不够巧:在学生估算576÷4时,找一生说估算结果,也许他太紧张了,也许他精神不够集中,他没有回答出来,如果当时用亲切的话语说:“相信你一定能行。”他或许不会那样紧张,我只想得到答案,失去了一次对学生的鼓励的机会。
还有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因为紧张没有说出算理,我顺水推舟地说了句,他心理明白,就是说不出来,然后就指其它学生说。其实,应该给她思考的时间,引导她说出计算过程。
3、课堂上调控能力有待提高,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在这节课上,显得尤为稚嫩。
新课堂期待教学理念的根本变革,只有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发现的权力,实践探究的空间,感情体验的机会,尽量留给学生,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4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15
回顾本节课,《吃西瓜》是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内容,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分数及意义,并能比较分数大小。教学中以唐僧师徒吃西瓜情境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第一次接触分数计算,在得数方面容易掌握,但是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在探索 的结果时,先猜一猜得数后动手操作验证,再PPT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并由此抽象出同分母分数相加规律。
然而在动手操作这一过程,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只让两个学生来展示验算方法,其实,当我巡视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有多种验证方法,加之三年级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点,若能够多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享受承购的喜悦,也能够带动全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验证活动,我只提供了2种图形,要是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验证,学生会更有兴趣,对其思维的发展也有帮助。
教学流程中有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按照要求提出了诸多数学问题,而这一过程,我却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一带而过,领着学生解决事先安排好的数学问题。若能及时肯定并采用学生的.问题或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则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
总观整堂课,教学目标能够落实到位,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并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而教师仍存在很多不足,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1)在评价学生语言方面,虽然本节课的评价性语言较多,但仍较多的停留在很好非常棒等字眼上,评价性语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教师个人教态需要多加练习,同时上课的激情不够,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如此才能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面对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我要以更加积极、认真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听名师的课堂,不断学习,经常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师版数学教学反思04-1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8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4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2
三年级北师版数学教学计划04-0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22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19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2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