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19 07:07:27
  • 相关推荐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

  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萌发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

  由于我在第一课时对时代背景介绍得比较详细,又让孩子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片子,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孩子们“入情”很快。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采用我在教学批读课文时常用的“读、思、批”的方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教学1、2小节时,学生结合旁批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指导感情朗读就轻松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旁边的批注栏里。在3、4小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朗读、质疑、小组交流解决、汇报”的形式,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课文的难点也在孩子们的质疑和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学5、6小节时,我放手让孩子们用前面的“读、思、批”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孩子们的体会和感受也谈得非常不错。紧接着我播放了《我的祖国》这首歌,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再用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祖国的新变化,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了高潮,最后带着对这种感情齐读全文,效果特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好,显得“前松后紧”。在复习生字词以及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时用的时间稍多,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有点“赶”。

  2、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入情入景,所出示的图片量太大,显得过于累赘。

  3、个别问题的提法设计得不够准确,如“读了1、2小节,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这个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读了这两个小节学生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闻”到迷人的花香……

  4、到最后感情升华时老师缺乏激情。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的是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在讲课时我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上课时,我首先抓住标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效果会更好。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4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课堂遭遇了如此“尴尬”?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室里没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镜头”、没有了回答问题时“欢呼雀跃的兴奋场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我们做教师的也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对学生满怀信心的希望?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整堂课顺利而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符合教学设想。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主线清晰明朗,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教学进程张弛有度;其次,教学语言较为凝练,基本上做到“用诗意解读诗意”,给学生以审美的提点,也为课堂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再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听、说、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课外拓展,如果时间允许,拿一首较为浅近的新诗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内容可能更完整。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5

  说实话,这节课我很早就相当熟悉了,它描写了宋庆龄在读中学时,针对一位美国学生提出的中国“被历史淘汰了”的言论所做的辩驳,表达了宋庆龄爱国的情怀。

  正因为自己太熟悉了,所以觉得很简单,就没有提前准备,就这样一直推到了上个星期天,当我真正深入了解这篇课文时,才发现并不向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篇课文的出彩之处就是宋庆龄说的那两段话,怎样才能把这两段话讲解清楚并做到层次分明,让听课的老师一听就能明白呢?当时很困惑也很慌乱,怎么写也不满意,直到周一中午,思路才出来,但是成稿之后才发现教案设计的'很乱,知识过于琐碎。所以我认为我这节课上的不好原因有以下几点:

  1、准备时间不充分,修改不到位,没有和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起交流;

  2、没有深入了解文本,只体现了一个表面;

  3、在语文课上,功夫下的不够深,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少学习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上课的前后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弥补缺点,让自己有所进步!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6

  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

  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7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即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这是备课时我看到的一段有关肖邦的资料,当时我被那些数字吸引着,立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来听。真的,各种风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风格的钢琴曲,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我不是一个音乐细胞很好的'人,因此个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赏水平。

  在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有过很多的感动。感动于肖邦对祖国那强烈的爱,惊诧于他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个细胞的爱国之情。读了好几遍课文,每当读到他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我都会停滞不前,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境,将那画面定格细细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乐曲来映衬当时情境。试着选了几段,配了自己的读书,却发现不如没有。因为弥留之际的肖邦对姐姐是“喃喃地说”,那是一种低到几乎没有的声音,用任何底乐都显得有些多余,不如让学生闭目轻读体会吧。

  学完课文布置学生去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第三课时的时候有学生对我说肖邦和这三位一样爱国爱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无奈,都有深深的遗憾。至此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结束了。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8

  《我的祖国》选自《快乐生活》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祖国,知道北京是首都,知道要热爱祖国。

  为让学生较好的了解祖国的相关信息,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让学生切身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课上,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学习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我国的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游戏、直观的'课件演示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图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将活动过程最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A组学生基本能够知道祖国的名字,知道北京是首都,并且知道要热爱祖国;B组学生能够知道祖国的名字,能在老师提示下知道北京是首都,并能跟着老师说一说要热爱祖国。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我国的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从而整体达到了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上好一节生活适应课,需要教师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为了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问题:

  1、B、C组学生大多无语言,无法利用言语检测其到底对知识的掌握如何,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判断。

  2、大多数学生对于“热爱祖国”不是很理解,似懂非懂,只能跟着老师说一说,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个别学生祖国与首都分不清,今后还是需要多说。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有很多细节都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还有学生说:“泥土用银杯来装,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热爱祖国,珍爱祖国的.一点一滴,泥土竟然用银杯装,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0

  《我的祖国多辽阔》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祖国到底有多辽阔,除了简单的说教,那是需要事实证明的,不仅如此,还得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描版图,作比较、模拟旅行,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在调查比较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用家乡和我们的省会城市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同学们一下觉得我们的省会城市好大呀!紧接着,我又让同学们用我们的省会城市和贵州省作比较,有的'同学发出了惊讶的声音,最后,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贵州在哪儿?同学们经过比较以后,觉得一个大大的贵州在中国的版图上居然是那么渺小,进一步感知我们的祖国大。

  有的时候,观察比较法能让同学们把抽象化的东西直观化,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再进行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就不在是问题了。既然我们的祖国辽阔、地大物博,是否出现了时间和温度的差距呢?同学们还存在着疑问,教学中我通过具体事例对同学们一一进行讲解,同学们知道了我国南北存在着温差,东西存在着时差。学习之余让同学们拼一拼中国地图,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多样化,能促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使抽象化变得直观化,理论化变得具体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1

  9月13日 星期一 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

  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20xx年9月14日 星期二 晴转雨 (受台风影响)《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20xx年9月15日 星期三 阴转晴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课程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只有将品德教育与知识学习相融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课程目标相结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轻松有效。《我的祖国多辽阔》主要以祖国的山和水为主线,整合了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为让学生较好的了解祖国的相关信息,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本课前,我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途径,调查祖国到底有多大,了解本地区和其他国家的面积,并将其与祖国面积作比较。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上,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学习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模拟体验、交流讨论等。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的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体会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我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游戏、直观的课件演示、愉悦的模拟体验以及资料阅读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图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将活动过程最优化。

  当讲到我们祖国的面积时,我结合课件解说:同学们,现在,咱们放眼世界,到世界地图上看一看我们的祖国吧。(课件出示世界地图)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吗?课前,老师也请大家去调查了其他国家的面积。把它们和我国面积进行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我知道日本的面积是377800平方千米,我国的面积相当于25个日本。我国的面积相当于40个英国、17个法国韩国的面积只有9.9万平方公里,我国面积是它的97倍……是呀,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是的,我国的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此时,我出示世界地图,在比较国家面积之后,我引导学生将目光从国内投向国外时,他们惊言地发现:祖国的面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当他们从课件中看到韩国地图“飞”入中国政区图中进行对比时,他们不禁发出了惊呼。而当他们从世界地图上看到祖国的面积如此之大,强烈的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溢于言表。……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我国的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从而整体实现了多重教育要求,恰当地把握了课程的核心价值。本课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上好综合课,需要教师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在综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为了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进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同时,寻找实施综合课程的最有效策略。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4

  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课时。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

  1、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小组交流汇报)

  2、在交流 “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感悟,通过联想等手段与方法,感受肖邦的不舍与爱国。

  而这堂课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更精练些;有些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于感情朗读。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5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 “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 ,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03-25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04-1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04-2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04-19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反思04-18

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11-29

我们的祖国真大教学反思04-15

《歌唱祖国》教学反思04-17

《祖国在我心中》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