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12 09:42:29
  • 相关推荐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习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问底”这个词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川川在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课初始,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始,探究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书”加上了双引号,而别的课题却没有,于是,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思考原因,从而明白,课题的书并不是我们见到的用纸做成的我们所读过的书,而是把岩石比作书。学习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并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习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于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所以我在课堂中创设“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上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得字词。然后互相交流,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向同桌请教不懂得字词。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并且多种形式认读。

  写字环节仍是个重点,“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我让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我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这是我实习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习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习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习。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一】

  《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现我就本课的教学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二、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可是,综观本课教学,我还有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教”没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学反思二】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抓住三个问题来深入探索这本“书”。

  上课初始,我从学生的学习上引入:我们平时所读的书有什么特点?(有字有画,给人带来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质疑:加了双引号的书又是指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准确信息练读。接着追问: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岩石也是一本书呢?(有字有画,能让我们知道山川河流的变化,哪里埋藏着宝藏。)让这个问题引出对字、画、带来的知识历史变迁和作用三个方面的深入探究。并练好人物对话。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

  最后,在拓展环节,我引用了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点题: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然后抛砖引玉给出一个例句:我从树叶发黄的颜色中知道秋天已经来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孩子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氛围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兴趣地继续向前探索。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得特别快。

  在他们闯关结束后,把课文最后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现,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锻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新课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时巧遇地质勘探员,在地质勘探员的介绍下认识最大的“书”——岩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的惯例,我是打算第一课时主要以领着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整体地把握课文为主。可是当我说完导入语,板书完课题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板书的课题出了问题。等我叫起一个举手的孩子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孩子是主动要求提问的。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我一板书完课题他们就发现了课题《最大的“书”》和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不一样,多了一个“引号”而这个引号就引起了孩子们广泛的疑问。为什么课题里有个引号啊?引号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书”是什么书啊?最大的“书”里写了些什么呢?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仿佛印在了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而我的心里,却开始了纠结。

  关于课题的疑问,我本来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解决的。于是我开始了筛选问题:“孩子们,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最大的“书”里写了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思考。看看谁能找到答案。而关于课题引号的问题,我们存到问题银行,下节课再解决好吗?孩子们嘴上虽然答“好”。可是眼睛里分明暗淡了一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应该调整教学思路,先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掌控课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许是出于怕改了课堂预设会比较麻烦的“惰性”。教学还是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下去。可是,当孩子们识记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读完课文,我正打算进入教学写字的教学环节的时候。又有几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第二自然段里为什么引号只有一半呀?”“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的‘书’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号,而第三自然段里的‘书’却没有引号呢?小小的引号,让这些孩子们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们的眼睛里,重新燃烧起了熊熊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我这个时候再提出“问题银行”孩子们一定会很失望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深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如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不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今后不再愿意提问了。

  所以,我毅然决定停下教写生字的步骤,从课题的引号开始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尝试打破惯例把阅读教学放到写字教学的前面。

  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通过自己读课文,仔细和同伴研讨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课的时间也随之到了。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看着孩子们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满足,回想孩子们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还是觉得这节课很棒!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当然也包括为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呀!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故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知识?”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知识很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知识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如果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相信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交流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相信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会更高,收获一定会更大!可见,课前准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04-11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04-12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精选21篇)03-03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04-21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03-19

最大的书说课稿12-30

最大的书说课稿7篇12-30

《石头书》教学反思03-19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