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将相和》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要求符合当时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有些孩子很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谓改编成风。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开了公司,猪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过尝试。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创意最佳,新而不俗。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我铩羽而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上述失败的尝试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将相和》教学反思 2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反思 3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一、巧排教学结构
不串讲三个故事,设计“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二、设计读写结合
在“负荆请罪”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廉将军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的大将军形象,对于这一感人场景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在三个情境(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者赵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手下或者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中展开想象,锻炼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们,再将自己的所想进行加工润色整理在成长的足迹本上,与校本的写作特色训练相结合。
《将相和》教学反思 4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将相和》教学反思 5
小长假后的第一天,只有一节语文课,和五2的孩子进行《将相和》第二课时的学习。
这节课从听写入手,两个板演的同学予以全班一条清晰的“求助热线”,岚褀和斯涵都很给力,完美的正确率给大家树立了榜样。消灭错别字,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
学文交流从引发“矛盾”入手,找出文中将相“不和”的句子。问题引领“蔺相如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
在第一课时品读“完璧归赵”故事后,这节课更多的是放手自学感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的形象。通过品读,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勇有谋、顾全大局、胸襟宽广的蔺相如,一个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廉颇也能形象感知。“矛盾”不攻自破,文本的学习与对话也在学生的交流中得以落实。
欣赏人物形象各抒己见。“你喜欢文中的谁?”,交流中,喜欢廉颇将军的有之;喜欢蔺相如的亦有;令我眼前一亮的则是黄琳同学的答案了。我欣赏文中的赵王,他谦和,从文中的“商议”一次可见,他虽然他做事不是雷厉风行,但考虑问题周全,好一个善于用人的赵王。好一个有见地的孩子,我欣赏这样的孩子!
《将相和》教学反思 6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 7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将相和》教学反思 8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见蔺相如出门迎接,双手握拳。单脚跪下说:“蔺上卿,请你原谅我的过错,我只想到我自己的利益,却忘了赵国的安危。”蔺相如见此情景,便说:“廉将军,快快请起”蔺相如正想上前扶起廉颇,他便说:“不,如果你不原谅我,我就不起了!或者你用荆条打我。自从我听了你的那一番话‘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俩闹不和,就会削弱我们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趁机攻打我们。’这让我明白了只要文官武将和好,才治理好国家再想想之前真不该这样对你啊!”蔺相如扶起廉颇说:“用荆条打你就免了,不过酒还是要罚的'。”“这么说你原谅我了?”“那你说呢,走我们边喝酒边商量国家大事。”“预期把时间浪费在这里,不如把时间放在国家上。不能让别的国家趁机攻过来。”说着他俩走了进去。在旁观看的老百姓们异口同声说:“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只要文官武将和好,这样我们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反思 9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精读各个小故事,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廉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关于蔺相如的高尚品质,学生也很容易分析出来。关键就于,学生对于廉颇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知错就改”的层面,所以需要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去了解廉颇威震朝野,耿直豪爽的一面。
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去看名著,热爱名著。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有意思的作业:赵国既然“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为什么还会被秦国灭了呢?这一问题极大地引起了学生阅读《史记故事》的兴趣,甚至有学生当天就拿出书与我讨论。可见,有时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比一次精彩的讲解来得重要。
《将相和》教学反思 10
《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 11
人教版第十册中的《将相和》,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
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
片断二:交流描写廉颇的对联。
片断三:评议描写蔺相如,廉颇两人的对联。
读着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看着一张张因成功而兴奋的'笑脸,我不禁思索着这堂课的亮点:
首先是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实践活动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要想编好对联必须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剑,宽容大度,负荆请罪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对联的魅力,提高了文化品位。
其次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详读什么,略读什么,选读什么,品读什么,个体决定。默读,朗读,浏览等读书方式,不加限制。思维方式,开放自由:多角度评述蔺相如,廉颇,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褒扬可贬抑。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关系,谁都有可以认同,谁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思绪飞扬,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浓浓氛围。
《将相和》教学反思 12
一、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教学反思 13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议、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通过以上方式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以及之间的联系。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基本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学生课堂阅读较少,个别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揣摩不够,没有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气势、神态。今后教学要加大课堂阅读训练。
【《将相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教学反思03-20
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04-08
将相和作文06-10
将相和说课稿02-21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反思04-19
教学的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