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9-10 19:38:38
  • 相关推荐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 r=3 d=4 c=6.28

  底面积(平方厘米) 28.26 12.56 3.14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 h=5 h=8 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 94.2 100.48 62.8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 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指出:圆柱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是3.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

  3、用铁皮制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练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然后安排了让学生将圆柱模型展开,看一看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它们标出来等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发现圆柱的表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从数学课本上了解了一些,加之在“圆柱的认识”中也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个别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知道一些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即使学生知道方法,却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过出示学习材料、提问、让学生操作和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圆柱的表面积与圆面积、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对于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推理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即通过“等积变形”将圆柱的侧面转化为长方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思路。

  我认为.数学建模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教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知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遵循由“观察物体——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课开始,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两个综合性问题,唤醒学生对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回忆,这是顺利开展数学活动、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重要基础。接着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为后来的操作和丰富直观表象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为学生经历建模过程,达成数学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我给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尽可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及时捕捉课堂资源,提出:“说一说,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应注意些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在练习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基本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求一般的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加深对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接着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体验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最后,通过让学生再次回想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悬念导入。

  上课铃响了,教师戴着厨师帽进教室,并设下悬念: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要准备多少面料?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合作探究,发现方法。

  1、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面的面积?

  2、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1)大家猜测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来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2)学生想办法亲自验证。

  (学生通过动手剪、拆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发现侧面展开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文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可能是不规则图形。)

  师问:①剪、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②长方形的长当于什么,宽相当于什么?

  ③你能把展开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变成长方形吗?不规则图形呢?

  (3)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得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明确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展示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问:现在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实际应用

  现在你能求出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要多少面料吗?

  出示例4: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1、引导:①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

  ②这个帽子的`表面积 的是什么?

  2、学生同桌讨论,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

  3、汇报计算情况。

  板书: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cm2)

  帽子的底面积:3.14×(20÷2)2=314(cm2)

  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xx.4≈20xx(cm2)

  答:需用20xxcm2的面料。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14页“做一做”。

  五、畅谈收获,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自己的表现。

  六、作业:课内:练习二第5、7题;课外:练习二第6、8题。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 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例4: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高28cm,冒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cm2)

  帽子的底面积:3.14×(20÷2)2=314(cm2)

  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xx.4

  ≈20xx(cm2)答:需用20xxcm2的面料。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P33~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 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情感上得到满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5、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我要求学生先用分部算式计算,并写清s侧=和s表=,以便学生分清自己每一个算式计算的是哪部分的面积。

  6、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往往对题意理解不够,不知道是计算哪些部分的面积,通风管的材料,有不少学生加上两个底的面积。为了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我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弄清题意,并尽量回忆一上实物的结构,自己没有见过的,应通过日常应用知识来想一想、画一画,看看它应是个什么样了的,再作解答。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再集中讲一讲。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去研究适合学生心理接受的更好之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圆柱的表面积”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发现,难点一: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这是理解的难点;难点二: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难点三:计算难度大,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难点四:类似制作烟囱、水桶之类,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 抓住特征,建立表象。在六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制作圆柱模型、观察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通过操作,真正建立圆柱侧面的表象。

  二 突破难点,紧抓联系。探索并理解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这部分教学的难点。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例2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化曲为直”过程中,教学重点要抓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通过“展”、“围”的反复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突破难点。

  三 抓住本质,理清思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怎样能更好的理清思路,灵活的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当然,涉及到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而且上节课已经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学生对表面积含义的理解并不困难。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并观察圆柱展开图,很快就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但在计算表面积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建立起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预先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但在计算时却出现周长与面积混淆,所以我及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确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而且要能熟练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尽管如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问题很多,因为步骤较多,计算粗心不规范也影响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所以一节课下来,课堂容量不大,效率较低,看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头疼问题]

  近期六年级的任课教师都会头疼我们也不例外

  年级组集体备课时会叹气

  在走廊里碰头时会感慨

  叹气、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近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学困生)

  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着这些作业叉叉多的孩子

  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细细掂量]

  一轮本子改下来错误有以下几类

  1、优等生:列出一个长长的算式,直接得出错误的结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错,反正计算错)

  2、中等生:求表面积时,大概知道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但真正列式的时候底面积没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个底面积的时候(无盖水桶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乘2;

  3、学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问题。一查,圆面积计算公式都不会(够厉害),最基本的都不会,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又如何能正确求出;个别的20多分钟头都不抬,就在计算一个图形题,仔细一看列式出错,后面的脱式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有的有6、7位小数;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着都累

  4、不知灵活变通,一般来讲3.14最好是最后再乘,这样可以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减轻计算的强度;但部分学困生勇气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后头就最后算,老实得可爱;当你在讲计算技巧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还在埋头苦算,结果错误百出。

  [标本兼治]

  1、学优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结果,要脱式:关注做作业、打草稿的态度、习惯,养成草稿本清晰、数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错数字导致整题出错。

  2、中等生、学困生:

  (1)重视公式的熟练程度:通过演示、推导、同桌互说、单独抽问、上黑板默写等方法帮助夯实基础。

  (2)重点分析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找到审题、列式、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性练习,提高技能

  (3)重点强记:3.14*1=…………………3.14*9= 常用计算结果,达到熟练程度,提高练习时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可以用于检验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正确与否。

  (4)抓听讲习惯:要求要严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评的时候,应要求所有学生抬头关注,集中精力听讲(往往这样的时候学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适当的喊他起来站个1分多钟,点一点他。),有了这个保证,讲评的效果就有了,出错的几率就就会降低了。再结合以上措施,效果就会更好。

  [写在结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动——老师的行动、学生的行动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后会有好效果。

  也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单元的质量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根据学校安排,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虽然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件的制作还需要修改。在巩固练习侧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一题,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是10厘米,求侧面积是没问题,但到了接下来的求表面积时,18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下一次上课,尽量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争取更好一点。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 d=4 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 h=6 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1.教学要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课堂中和生活中的区别,使他们意识到课堂中的数学是经过提炼总结出来的。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算出茶叶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由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2.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节课围绕“制作一个圆柱”展开活动,探究的`脉络清楚。学生经历了“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成功”的探究过程。如:学生在失败后说:“我们忽视了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计算时我们都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或者平行四边形的底。但制作时就忘记了这些知识。”“学生在经历了失败才引起了思考,在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的斗争中撞击智慧的火花,课堂的生命力由此显现。在总结之后的再一次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出来了,这种情不自禁的创造来源于感悟和体验。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优秀学生不断出现,并且加快发展。让后进生也能跟上,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个人发展的较高水平。在这个学期,我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所以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有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推导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要求:a、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马上开动脑筋想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行,怎么转化。b、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呢?我又有另外的要求:你们看能不能再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在这样分层要求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研究目标都很明确。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这样就促使小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圆柱的表面积由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组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不能顺利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道题,往往不会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必要条件,在给出一些条件的同时,往往隐藏了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去”刨“出隐藏着的一些信息,例如一个圆柱体知道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出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关键是求出两个底面积,知道底面周长求底面积,两个量之间的类似点在于都要用到圆周率,知道底面周长,可求出直径或半径,学生的思维症结在于不会联系起来思考,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一些效果,但仍有一些人不明白,为此,我认为,应该把圆柱的各个部分再次拆开来,重点在干剖析圆的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手里拿着手机,浏览一些网页,看看电视上的新闻,打打篮球,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睡睡懒觉,洗洗衣服,洗洗澡,呆呆地看大山,看看天空…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给远方的母亲打个电话,和朋友在电话上互相调侃,在网上看看朋友、同学的动态…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自由的飞翔,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总能收获几许温馨与甜蜜,当我一个人的时候,也许,远方的你,也正在一个人享受着那难得的宁静与幸福。

  面积与周长之间的相同点在于,都要用到圆周率和半径去计算,知道周长可求半径,知道半径可求面积,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这是我的不足之处。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3-15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3-14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6-29

《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09-14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3-08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5-23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5-24

圆柱认识教学反思05-22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