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较通俗易懂,文笔细腻。通过老舍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塑造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以及这样一位母亲对老舍的影响,再有就是老舍对母亲情感的抒发。全文以晴为出发点,比较能落实好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整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读为主,通过对文中细腻文字的品读去理解课文,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瓶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了跟。”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孩子们。他们从文中相关语句的品读中,不仅领会到了老舍母亲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这些情感也调动了孩子们对自己的母亲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带着这种情感,我留下了作业,请你观察妈妈的一言一行,感受妈妈对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把你自己的感受记录到日记本中。学生们在观察和书写中,不仅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也提升了对浓浓亲情地珍视。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2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3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后反思这两节课,我觉得还是收获多。
收获一:收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我从没有体验过孩子们人人激情参与的语文课,就是后几名的从不举手的同学,现在的语文课上不但屡屡举手而且是满脸兴奋地抢着举手,希望我点他们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课就45分钟,不能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过我的公平原则就是一节课不叫一个同学两遍,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获二:以后必须深备课。自主预习的八项任务,教会了学生查阅资料了。以前孩子们是张着口等着老师“喂”,现在孩子们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后的幸福和快乐与大家一块分享。好几个同学都能讲讲胡适的故事,我都很吃惊的。这让我认识到以后必须深备课备好课。
收获三:学生学会语文思维了。这不但表现在孩子们的欣赏字词句段上,更表现在孩子们的`“三问同学”上。上节课,还能听出有些同学是“明知故问”,而这节课却是“虚心请教”的问。比如,王蒙蒙问的为什么“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而不是“一万分之一”。这个问题已提出,同学们都笑了,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马了,可是这样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也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再如,赵琦问的“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中为什么说自己“混”呢?所问的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对,然后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抢答这个问题。第二个同学回答对了,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是表达的课堂也是幸福的课堂,还是师生其乐融融的课堂。为自己这学期改变教学方式而高兴,也为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而庆幸!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4
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另外,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也大胆的引领学生做了尝试性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篇散文涉及的内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同。对此,我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与实际相符的东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过对自己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写,是否也间接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写母亲早期对“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写,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说明了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可见,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爱结合,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长,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既体现了教师合理引导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特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5
教罢胡适《我的母亲》一文,颇多感慨。作者的母亲,一个备受生活磨难的旧中国妇女,她对“我”教之严,爱之慈。作者以饱蘸深情而又质朴的文字,抒写下儿子对她的尊敬、感激,读来确实让人泪眼朦胧。胡适母亲冯顺弟,出生安徽绩溪的农村,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年轻时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大家庭的重担,作者说“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调和家庭矛盾,忍辱负重,苦心经营,对儿子严慈相济,言传身教,令人感佩!这个女人不寻常,她是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的母亲,她是北京大学校长的母亲,而她本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村妇。文中有两个细节:“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对待不同的人事,作出不同的哭泣,这里面大有学问。受了两嫂子的气,母亲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轻轻的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如果大哭,则显得有失家长(后母)身份,不够稳重,往后就掌管不住这个大家庭了。听了五叔的牢骚话,她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寡妇门前是非多”,一句轻薄的话可能就惹得一身骚,事关名节,所以要大哭一场,大闹一场。如果在这个时候轻轻的哭,就显得懦弱好欺负,就是等于默认了自己有过失节行为,客观上还助长了五叔的嚣张气焰,是非常不恰当的。通过这两个细节描写,一方面我们感觉到胡适写的自传具有“实录”的特点,真实,不隐恶,不避家丑,语言得体(旁白:宋丹丹——那家伙,那是相当得体的啊!);另外一方面,我们感觉到这个女人实在太有智慧了,眼泪里面所隐含的斗争的策略,使之成了一种的威慑力强大的武器,简直是以柔克刚,无坚不摧了。课堂上,让学生比较两处的哭泣的细节,完了,我总结道:女人的眼泪是一门艺术啊!聪明的女生要学会,聪明的男生要领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6
一个善意的谎言,教育孩子们爱上阅读传记文学。本篇文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是选自《胡适自传》。我想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同时,我想告诉同学们作为学者教授的胡适曾经劝说中学生朋友读书应该多读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因为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读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名人伟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怀等等影响自己一生,化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们从学这篇文章就有点钦佩胡适,这样一个“爱的谎言”孩子们深信不疑,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买课外书,就买传记文学。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高级阅读!
借胡适的'话,教育孩子们。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拿着我刚刚网购的薛瑞萍老师的书对同学们说:“大家请看一看,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精彩的话,正好在我刚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上,我读给大家听,大家把他这句名言记在书上更要记在脑海里。‘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将获得将来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间没有白费的努力。——胡适’记下来后,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句话背过。”孩子们没有用上一分钟就都把手举起来了。我借此机会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再想想自己怎样奋斗自己的将来。
也许我追求的目标较低,这节课下来,我反思来反思去,还是觉得比较成功,当然是于我昔日的语文课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
加油,我的孩子们!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7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然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
其次,主要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显然这两个问题形式的区分度不够,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对第二部分的品读也就达不到一个高潮。然而,在这堂课整个准备过程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问题,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8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注意打开学生的思维,不但但是停留在课文的学习,有些课文的拓展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在教授新课《我的母亲》一课时,学生被文中的母亲深深感动着,这时,我不失时机的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母亲,他们畅所欲言,发自内心的说着对母亲的感激、爱与理解,一堂课的拓展,竟然增进了母子感情。确实,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学习怎能没有好的学习效率呢?
〖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学了《我的母亲》一课,安排学生从课外书、报、刊物上搜集母爱的事例,写一则读书笔记,组织一次“感受亲情”的交流活动等。学了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尝试写诗,或为相片配上一首小诗。
〖语文教学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窗口·平等互动,和学生一同成长、放飞心灵〗
教学《我的母亲》一课后,我领着学生走进“心灵剧场”,让他们回忆、讲述自己曾经历的真情故事,再去描绘将来自己要向谁付出真情,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说着说着,许多同学竟流下了真情的泪水。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长大了,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化妆品,送给我们的刘老师,这种化妆品不但能使老师的皮肤更加白嫩,还能祛除老师脸上的色斑,让刘老师永远年青美丽。”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有的深情的回忆了自己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有的说长大后要报答母校,让母校变得更美更好,有一位同学还即兴朗诵了饱含深情的小诗……此时的教师摆脱了“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传统束缚,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此时的学生在绿色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让我们如父母珍视儿女一般珍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绿色的课堂上舒枝展叶,茁壮成长吧!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之我见·降低作文的难度,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许多作文教学不必在指定的作文课上完成,可以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后,感觉学生被课文内容深深感染,学完后仍然对文章的内容回味无穷时,引导他们写一篇作文,让学生的激情与自己的实际生活适时结合在一起。例如我刚刚教学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同学们对文中所记叙的事件感触相当丰富,各抒己见。于是我就顺势说:“同学们,你对哪一件事感受最深刻呢?你在母亲的呵护下,是否也有过作者的某种经历和感受呢?如果有你就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让自己十几年的感情一泻千里吧!”在这样的诱导之下,学生就会轻松地拿起笔,如轻云流水一般完成一篇出色的作文了。这样做比起划定一个圈子后再强迫学生去感受生活来完成作文的教学方法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也就不会有为了作文而无病呻吟的沉重压力了。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说的生活化〗
譬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同学们在感悟了胡适的母爱后,我说:“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你们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事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出自己的母爱,娓娓道来,颇为感人。这不仅让同学们体悟了亲情,也训练了口语表达。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个性,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互活动创造了条件,不但使语感互补后达到了最高程度的“真”的境界,更使教学活动变得充满生气和富有竞争力,让学生乐此不疲。
〖探究性阅读教学探微·充分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进行探究性阅读〗
学完胡适《我的母亲》后,可设问:试对胡适母亲的`教子方式作点评论。这些问题的探究,势必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
〖跟着“感觉”走〗
《我的母亲》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为他是我们笔下最熟悉的人物,陌生的是因为文章中的母亲是胡适之母。于是我从熟悉入手发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写《我的母亲》且体现母亲的教育之恩你会如何写?”自然学生轻松应对,且如出一辙,“写母亲如何教育我的事情。”“那好我们就一起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是否也写了这些内容呢?试到文中找一找。”很快学生将文中母亲教子的内容找到了,与此同时他们在其中又有了新的发现,文章写这一内容的仅是5、6、7自然段,自然在他们的脑海中生发出一些疑问,如何教子之例,还有其他内容可写?这样以来自然又促动了学生主动去探索文章余下的内容,进而从中明确了教子方法除了有“言教”还有“身教”。由此,学生既认识到了文章的选材特点,又掌握了文章的写法,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那种“语文课就是一路走来循规蹈矩的从头到尾的那种所谓分析课,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的一些说法。”
〖给语文课堂教学加点“作料”·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兴趣〗
执教《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吟诵孟郊的《游子吟》、唱《烛光里的妈妈》,使一种真挚的亲情萦绕在课堂上,来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执教《春》,我配上《春之声》的乐曲来朗诵,从中体味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结合教材内容,以模仿做训练点〗
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事件表达母亲对子女的爱,用质朴、生动的语言表达这种爱。这样的训练对加深作品的理解和提高口语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精彩的、灵动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语言禀赋,在上《我的母亲》一课时,一开场用准确、优美而精彩的语言介绍胡适成长经历,又指出胡适成功原因并说清楚是件很困难的事,但他成功的一生,离不开母亲早年的教育和对他一生的激励。教师如沐春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抓住了学生,征服了听众,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9
昨天上了一堂语文课,题目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至今令我难忘。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了本文叙事内容之后,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先找同学诵读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学生们纷纷猜测不知道母亲名字的原因,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说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不记得了,有的说是因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愿记起,也有的说文章是故设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我告诉孩子们,封建社会时,妇女没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后,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称为某某氏时,学生脸上露出了极为惊讶的表情,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也让我心生感慨。我又补充说,不仅邹韬奋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一代宗师——季羡林也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他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也曾谈到这种遗憾,学生们沉默了。
我又找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结尾,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我分别采取师生同读,学生范读,女生齐读的方式。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两段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思路活跃,“念”“赞”“惜”“悔”“叹”“爱”“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这些极富个性的解读,仿佛如缤纷的花朵一一呈现。最后一个学生的“哀”字,为课文情感解读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因势利导,乘胜追击,我紧紧抓住“哀”字,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一个女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她没有享受过青春的快乐,她的生命没有开放,就已经凋零了,这不是一种‘哀’吗?”小雪脸上仿佛有怜惜划过。
“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母亲只有二十九岁,一个在世上仅存活了二十九年的女子,短暂的一生中却操劳不止,结果连一个名字都未曾留下,怎不让人心生‘哀愁’?”
“‘母亲很有才具,在给妹仔讲故事的时候,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頬上涌流着。’我想,此时母亲哭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她既为自己哭泣,也为将来的女儿哭泣,因为自己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女儿的明天?”听到这样的发言,我简直要拍案叫好了!
“母亲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正是因为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母亲的才华没有施展的机会,母亲没能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她对自由的追求,她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全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母亲真的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你们注意到这个细节了吗?”张多发言的时候,总是有理有据,“在母亲和妹仔双眼滚动着泪珠的时候,‘我’家里的男子汉,竟然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在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压根就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她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压根就没有人体察,更不用说理解了,母亲一生都是寂寞的,孤独的,是踽踽独行的……
老师,我也来说说……
课堂上不时地爆发阵阵掌声,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沉静时,有潜流在暗涌,那是思想的潮水在奔腾,学生的眼睛明亮而澄澈,那时思维的火苗在燃烧。激烈处,孩子们慷慨陈词,引经据典,分析得条理清晰,那如花的妙语让我惊异,这还是我的那些寡言的孩子们?如果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也会将地球撬动!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更喜欢孩子们激扬文字的时刻。我常常抱怨孩子们上课不愿意发言,可是今天,我发现我以往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发言而是我的苛责、挑剔、粗心忽略了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我总是认为这个题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分,我什么时候关注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孩子,倾听孩子,你一定会听到课堂上花开的声音,一定会听到人间最美的天籁。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0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因此,本课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体会、理解、感悟母爱亲情,本教案把“领悟至爱亲情”确定为第一教学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亲形象”和“截取法的应用”确定为第二、第三点教学要求,基于新课改精神,我尽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不放弃字词,文学常识等基本知识,也兼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更要突出母爱与爱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概括母亲形象,学会截取法;
②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感悟的理解。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抓住重点,按照导入母亲——感知母亲——研读母亲——探究母亲——理解母亲,顺利地引导学生品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整节课堂,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多媒体制作讲究实效,不摆花架子,不代替学生的阅读,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在讲授这节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去体会、理解、感悟、反思,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设计了粗读、细读、精读、联读的`阅读活动。旨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由教师包办。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为师者切实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上课前能主动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而减少课堂上阅读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1
教学不光光是教学生知识,上完一节课就完事,应该用我心交我生。
本学期我教初一的语文,全班61为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多数是留守儿童。几乎90%的学生父母远离家乡外地打工,父母一年就清明节,和春节回家两趟。有的父母甚至就春节回家。学生每周回家只能和爷爷奶奶相处。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亲的疼爱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了现在学生倔强,固执,我行我素。没有吃吃过苦,体会不出苦尽甘来的内在含义。
我上《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末了交谈中,很多学生很不理解总司令那么大的官,怎么让自己的母亲如此含辛茹苦?为什么不给自己母亲盖个大房子让母亲不要那么劳碌等。
作为教师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需要等跟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到有80%的学生不知道朱德是谁,有什么背景一切不清楚,其母亲是谁更是懵懂。学生问及我便一一做答,具言相告。
只有与学生交心,才会了解你那节课学生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交心可以让课堂更加轻松,活跃。
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交谈,课堂上教者和学者才互相为有收获。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2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范例二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赌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3
周三下午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和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对爱的力量。”现在,我们满怀深情地出声朗读这篇饱含对母亲感激、怀念的文章。同学们放声地朗读着,不时也动着笔在书上圈点着,
可我观察到,大多数同学只是机械地读着,甚至有的读几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搞小动作,老师看时在装模作样地接着读,一问,同学们说,反正一会儿老师分析课文时跟上记就行了。哪个自然段老师在结构分析中都有标注,何必浪费时间和感情去读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试中,语段分析看似很简单,有些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我终于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记者”的身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学者”,掌握了同学们的`动向,我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认知,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从文中感悟,从文中入情,用“读”带动“品”和“悟”。其次,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阅读过程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启发和培养,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受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情感的熏陶和感受上。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分别是从亲情、友情和乡情三种不同情感来体验。《我的母亲》是属于亲情体验的,这篇课文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无声的爱,也表达了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体验之中促发感受,并把感受倾诉出来,在倾诉之中进一步带动情感的发展。我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以情促感,以感带情”。接下来,我展开论述具体做法。
一、利用丰富生动的导入创设氛围
因为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所以,在进入新课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够表现母爱的资料,比如,图片、俗语、诗词、名言、节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人类的也有动物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谓丰富而生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制成课件并按顺序投放给学生看,以此来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当然,在每一种类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会插入一些与母爱有关的较有感染力的话来引入或过渡或总结。比如,在投完一组图片之后,我如是说:“看完这组图片后同学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母爱是相通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母爱也是伟大的,所以自古以来,母爱就一直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通俗的谚语,都涌现了不少歌颂母爱的作品。”这段话既揭示了图片的意义,也增添了情感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还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在放完所有的资料后,我作这样的总结:从以上资料可以感受到,母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母爱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母爱,但每个人对母爱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这段话既可以总结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开启下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氛围。
实践证明,这种丰富生动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又能为课堂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真挚感人的内容体悟深情
《我的母亲》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母爱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深深的爱,也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了自己未能孝敬母亲而带来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亲后内心的巨大悲痛。读来令人心酸、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朗读、品读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学生对于母亲对儿女的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歉意这两种情感的体悟,在体悟中促发内心的感受。具体做法如下:初读:让学生小声初读课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时都很激动。我原以为是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后来有一位学生直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原来,他们除了被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发现自己的母亲和老舍的母亲一样,是如此之优秀,如此之伟大。这种发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第一次从心底里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此显得非常激动。
朗读:让学生深情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达母亲对儿女们的感情的细节描写,体悟母亲对儿女内敛而又含蓄的爱,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到,老舍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的母亲,尽管她不常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泪代言,但正是如此,更显其无私和伟大,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品读:让学生静默品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一两句给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来细细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和作者内心感受。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解读文本,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情感的表达酝酿情绪。
三、利用自由轻松的'氛围表达情感
学生心里有了感受之后,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及时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想一想这个问题: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由于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对文本的感悟,不少学生眼睛里都打湿了泪水,心中顿时也积满了想法。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阶段,不少学生都是噙着泪水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经历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个时刻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母亲,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平时也就很少或者没有想到如何去报答母亲。而这篇课文无疑给他们敲了一个警钟,让他们意识到生前的孝顺是多么地重要,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局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他们的发言大都表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母亲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照顾。尽最大努力为母亲谋幸福。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我也颇受感动,学生的发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过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迁移和升华,进一步带动了情感的发展,也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在一曲动人的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中结束本课。让学生通过歌声进一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和祝福。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这种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阐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可能还略显浅显,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总结出更多更实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后人使用和借鉴。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字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阅读与写作》中写人叙事散文中的一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作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使得自己对本文的研究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我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继而诱导其发现问题,最后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如果说以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推荐)《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7-10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9-16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12-24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经典15篇】07-07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9-16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3-20
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09-29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2-07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