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今日教完了略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近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略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经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景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我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忙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习方法。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以“我”进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和阅读策略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带着目的去阅读,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过找句子、想画面、谈体会,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
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同时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学习“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的奇迹”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小环境的语段,充分发挥想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他所处的“小环境”如此艰苦。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结发妻子的突然离世,他没有被压倒,女儿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没有动摇,想象一下他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孩子说“他可能会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尘暴”,“他独自一人住的三间房可能突遇狂风被掀走房顶”,“他年龄大了,又太劳累,在植树的时候还有可能突然晕倒”……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在李教师《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培训后,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学中探索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落实。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说,本单元的主题是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四篇课文从不一样的角度阐述道理,今日我要学习的是最终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从环境的比较中然读者感受普通农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课前,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确立在:经过环境比较来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可是要如何落实目标,并且要让学生真正的从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个难题。首先,我们的学生没有体验过晋西北那种恶劣的天气,其次学生在没有体会的前提下更不会领悟到环境改善后的来之不易,又怎能体会到是“了不起的奇迹”。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首先在学习作者描述大环境恶劣时引用的一段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根据这句活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我的画描述出来。这个想象说话,只凭一个学生是表达不出来的,需要引导,全班合作。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作者引用的这句话的意思。从风很大入手,让学生想象,风大时会怎样。有一同学说:“黄沙漫天,狂风怒吼”对此我让其他学生纠正这句话应当是怎样的顺序,同学们说:“应当是狂风怒吼,黄沙漫天”,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说:“这样的天气下,你如果是那里的村民,你会怎样”,“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学生们接道。我又说:“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像前面那样顺口就说出来,在经过思考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学生说:“我会赶紧跑回家
,把家里的门窗都关好,找个地方躲起来”之后就有学生踊跃参与:“我会吓得直哆嗦”“我会大声喊我爸爸妈妈”……最终我让学生分小组,把自我想象的情景在小组里交流。在这个说话练习中不仅仅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恶劣环境的可怕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第二个说话练习是在学习经过老人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后课文对环境改善后的环境描述。此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个村的村民,再一次面临大风天气,你会怎样”这一次的说话联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学生能够完整的语句表达出人物的心境、动作及语言。从中也能够看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有了深层的体会。
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上,既然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比较写法,也在课堂上进行了比较的写话训练,就现学现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如果你是这个村的一个村民,请你用比较的写法描述出环境改善前后你的在应对恶劣天气时的所作所为。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本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根据这句话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的文字音像资料,把各自的资料带到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懂得环境整治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
1、“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到相关段落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学生体会老人15年中经历的艰苦和磨炼,终于把恶劣险峻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从这座山沟的大环境和这所小院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义深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努力奋斗换来了荒山变青山,我紧接着启发学生“不老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仅仅是青山不会老吗?”,这时,学生感悟到“还有老人艰苦奋斗、五四奉献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我觉得自己的这个切口找得比较巧。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我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今天在组里讲了《青山不老》的公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1、检测
2、读文
3、读中品悟,体会老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精神
4、回顾总结,指向写作
a、对比
晋西北原来环境的恶劣和现在的清秀做比较
人老、人少、相继离世与创造的奇迹做比较
b、题目
“青山不老”课题与结尾照应
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的设计意图很简单,就是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去自己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品质。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去进行适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点拨。
我的设计目的也很简单。一是让同学们能在课堂上多读课文,品悟、积累语言。二是想磨练自己在课堂上引导、指导同学们反复读书的技巧,真正做到课堂书声朗朗,有所学、有所获。三是想用自己课堂上学生们反复多读的形式,针对大多课堂,老师一言堂,学生只听不读,或很少读的现象,给予警示和批判。课堂时间很宝贵,我们一定要抓,并且只抓一点,那就是“读”。读是基石,读要贯穿整个过程,读透了才能拓展,才能指向写作。
我引导读的形式。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最好的读,推荐读(优、差)、齐读,读准字音,读准确(不加、漏字)、读出韵味、读出文字的美、读出节奏的美,读出体会到的感情……
我引导读书的层次。一读准字音。这一步看似简单,读准确实不易。有很多多音字,必须放到句中,或必须查资料,老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指导好学生,才能有备无患。读准字音是基础的基础,最好采用男女生比赛,老师范读的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多练多读几遍。二是读流利。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大部分同学已经能读流利了。剩下读不流利的,大多是语感差,不会停顿、断句的同学。这里老师要耐心指导,一句一字地教,可范读,带读,让读书好的同学教读等。三是读出感情。在读出感情之前,最好先让同学们总结、联想一下:这一段或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一个词?让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有所指。然后,再带着这种体会,感情朗读。往往到这时,学生们都能绘声绘色,娓娓道来。
评课时,老师们给的几点建议也很好:
“使牛马倒行……”这一处,读得太多,浪费了时间,理解时讲得太多,浪费了时间。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课堂上读书确实够多。二个别地方讲的还是过多,还要少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效的读书上。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用真心点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后,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后,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 。这篇文章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的故事。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在导入新课后,我问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我们如何学习略读课呢?”学生竟一时有点懵。在以往学习略读课时,我一直是让学生参照学习提示来学习的,怎么会不知道呢?我的问题有毛病吗?“略读课和精读课在设置上有什么区别?”我再次问道。学生似乎更懵了。无奈,我只好让学生翻看以前的课文,找一找略读课和精读课的不同。学生也发现,精读课有课后习题,略读课题目下面有学习指导。此刻,我如释重负。以往可能没有和学生明确提过此类问题。学习精读课时,我把课后问题嵌在了文章学习中;学习略读课时,直接让学生借助学习提示展开学习,所以学生心里没有这种清晰的意识。希望从此以后,学生可以明确如何学习精读课和略读课。
课前出现的这一问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上学习内容和学习指导方法一定要明确。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觉得说得很清楚,而学生并没有汲取到要点。课堂上明确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提示至关重要。
从学习提示中,所以我们找到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3.文章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提示同学们,要快速找到问题答案,就要利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学们赶紧翻看单元要素,明确了要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文中有一个关键的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同学们也都能从这几个数字上体会到“了不起”。我让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但是感觉同学们读不出这种赞叹之情。可能同学们还不能理解老汉的精神。顺势我指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有几个同学很快就找到了大环境:风沙肆虐,干旱,霜冻等灾害频发。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可谓“恶劣”!同学们都关注到了晋西北的大环境,却忽略了老汉所居的小环境。在提示下,同学们能总结出,通过三个事例,写出了老汉的孤独,体现了小环境艰苦。前两个问题,我们利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很快就得以解决。
“老汉不禁创造出了不起的奇迹,老汉还有着宏大的设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宏达设想呢?”我问道。“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一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再次问道。因为学生没有深入读课文,所以他们一时不能回答。看到学生的模样,我感觉有几个学生似乎有呼之欲出,又不知如何表达之意。我想这就是学生平时积累较少,词汇量太少,理解体会较少的缘故吧。我有时也会有这种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老汉的精神,我带领学生读了下面一段话: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读完这段话,我再次问道:“是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品质,让老汉坚守在这里,不愿离开?”“热爱这里,无私奉献”同学们回答道。是呀,正是因为老汉热爱这片土地,有着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才让老汉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至此这一问题才真正解决。
第三个问题,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应该是最难的一个问题。我提示同学们,在此前学过的几篇文章,如“灯光”、“桥”,题目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它还有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本文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青山的含义,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同学们很快说道,青山表面指我们看到的青山,实际还指老汉的精神。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有同学说道:“老汉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不禁为同学们竖起大拇指。但是,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说说题目的含义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等待片刻,仍旧没有人举手回答。我开始帮助同学们梳理,并将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回顾之前的学习,带着经验理解题目还是比较好的,学生有借鉴思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理解题目时,我只提示要关注最后两自然段,没有让学生在读中体悟。如果让学生反复读几遍,并在这里停下来,等一等,给同学们一点时间,相信同学们会组织好语言的。
总结起来,本节课有以下不足:
1.这节课课堂节奏把握不好,没有处理好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
2.课堂上缺乏耐心,越俎代庖,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较少。
3.课堂上,缺乏朗读指导。比如,在理解了晋西北的大环境后,再读老汉创造的奇迹,应该更能体会老汉伟大品质。过渡后再回头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应该更能感受到赞美之意,感受对老汉的敬意。
4.课前没有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在课上读课文时,我发现有同学读错词语,这才意识到因为没有运用课件,忘记了课前认读词语环节。只好趁机进行随文识词。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如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也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统领课文的三个问题: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整节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老师进行引导、点拔、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动静结合,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悟老人执著的'种树精神,领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沟、保护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
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学生总结:是自然环境的恶劣,是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艰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继离世。当老农面对眼前这一切困难与痛苦时,他仍然继续坚持种树;当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著地种树?老人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通过引读相关的语段,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种保护环境、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足之处
在理解大环境险恶的时候,把事先设计好的相应情境忽略了,应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或相关的知识链接,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哎!真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待人啊。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切入点,进行对文本的剖析,学生通过精读、思考、感悟,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达到了升华,心灵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的不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评价语言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达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乏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经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阅读提示提出了“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三个问题。再加上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资料。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几个环节。一是活力导入阶段。教师播放晋西北图片,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一个如痴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让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学生经过读画批注议,经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欢乐分享阶段。我请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于此刻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我引导孩子利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明白3700亩大约有100个我学校大,从而明白了老人创造的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最终进入我来用阶段。我设计了让孩子给老人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对课文进行升华。
整节课我比较满意是学生学得比较简便,并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抓住了学习重点,充分体现了略读课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欢乐分享阶段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缺少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一位老人多年来坚持在深山种树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本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是一篇很好的略读课文。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以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设铺垫,注重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成功之处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青山不老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本班的学习任务。阅读小贴士提出了“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奇迹,联系课文材料,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会老&rdquo&“三个问题。另外,理解课文的主要材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程要学习的材料。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活力介绍阶段。教师播放Northwe的图片圣山西,用声音和情感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一种奇妙的陶醉状态,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技巧自学。在阅读图片、评论和讨论之后,在自主、合作和探索问题答案之后,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快乐分享阶段。我让学生们按照自学小贴士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引导孩子们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3700亩大约是我们学校的100亩,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确实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奇迹。最后,到了我使用它的阶段。我的设计是让孩子们给老人们写一些感人至深的`获奖词,让文字升华。
我对全班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学习容易,达到了较高的目标。抓住学习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略读课教学理念。在快乐分享阶段,同学们动情朗读,感受到老年人与环境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缺点
1、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单一,指导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2、学生课堂阅读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感性阅读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体验课文,与课文对话,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未来开设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的绿意盎然,山野的録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又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就是为了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圏圈画画,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他们交流的时,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记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帯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14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20
[实用]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10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10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6-1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3-1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通用20篇)12-05
《青山不老》说课稿01-01
《青山不老》说课稿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