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骆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骆驼》教学反思1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不多: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小海龟找到了》一文的结构与主题,都类似于《找骆驼》。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从内容和学法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整体化设计,注重文本语言范式的习得与运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教学预案,并进行了试教。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设计不错,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课堂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不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
2、虽然设计了课前预习单的填写,并且课堂上进行了评价预习单填写内容,但是没有真正促进对老人的观察与发现的理解。
3、由于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而忽略了有效的学习的方式,导致课堂上训练面不广,气氛沉闷。
4、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进行有效处理,学生学习过程展示的不够充分,等等。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一度迷惘过,纠结过,无助过。但是,经过与我校语文教学专家及同段老师的讨论,我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在保证设计理念和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细化了教学设计,大致思路如下:
1、走进故事,范例引领,发展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为了能突破重点,我分以下几层设计教学,引导孩子们理解老人的话:
第一层:请学生上黑板贴纸条。
第二层:看梳理好的表格说话。
老人看见什么知道什么
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驮着蜜和米
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它缺了一颗牙齿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借助表格,用上“因为……所以……”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像老人一样把话说清楚、明白了,能否再学老人把话说连贯呢?板书:说话:清楚、明白、连贯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三次发现。
再次出示原文,对比找把话说连贯的秘密(说一说,圈一圈),练一练。(看见,又看见)
第三层:读了、贴了、又说了老人的'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鼓励提出问题。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里,我的设计不仅层次分明,而且逐层递进。请学生贴纸条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可以帮助孩子理清看见的现象和知道骆驼特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才请孩子们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2、走出故事,拓展阅读,迁移说话训练。
我们三年级孩子正处于句到段的说话写话过渡,说话写话时,大部分孩子习惯平铺直叙,没有联系前后文运用上连接词的习惯。通过《找骆驼》第10段的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看见……又看见……还看见……”三个连接词连句成段,把老人的三次发现说清楚,说明白,说连贯,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拓展阅读《小海龟找到了》,学习说话:居里夫人是怎样指点伊芙找到丢失的小海龟的?用上”看见……又听说……于是(所以)……”把居里夫人的发现说清楚、明白和连贯。通过反馈交流,学生也体验到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选择不同的关联词,才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说好每一次的话。拓展阅读并没有在这里打住,我由课内再次延伸课外,提出殷切的期望:大自然也藏着很多的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了思考与发现,还希望你们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表达出来。群文阅读,迁移阅读同特点的文章段落再到生活中,以教材为拓展点,一篇带多篇,一点带一片,实现“个”到“类”的迁移。我想,在今后的说话写话中,学生将一定会继续关注并进行运用。
就这样,我带着这样的预案再次进入了课堂。课堂上,自我感觉基本上解决了第一次试教后存在的那些问题。事后,从同事们的网络评课稿中,我读到了他们对我这堂课的肯定。当然,我更希望读到的还是同事们诚恳的建议,因为这些诚恳的建议,将会激发我进一步的思考,将会引领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安阳实验小学谷炳铜)
《找骆驼》教学反思2
今天,复习了《找骆驼》这篇课后,让我想起了上次学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的情况。再看课文,我想起上次开课的种种。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与各位老师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在课后,各位老师的评课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王老师说:“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还存在许多问题。看来经验不足制约了我的课堂教学,以后要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找骆驼》教学反思3
《找骆驼》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消息,结果在老人的帮助下商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骆驼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因此,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字句并理解;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为了实现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播放《感恩的心》视频资料,虽然是在课前,但它对调整学生的学习情态有着不小的作用,使学生能很快的将思维集中到教室里来。二是上课时让学生猜谜语、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资料,这样很容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课文、了解骆驼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了,我便顺势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正好与学习
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相一致。
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激趣(播放《感恩的心》视频)——上课猜谜语激趣——引入课题——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文字资料——出示自学目标: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课文朗读录音——重点解决老人说出了骆驼的那些特点——用“因为??所以??”将老人说的话连起来——总结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将今天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里人听。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不十分强,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方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相比较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亮点:一是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情态方面,课前采用观看《感恩的心》视频资料,上课时采用猜谜语、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二是与文本的对话方面,主要采取听课文朗读录音与读课文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给了学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开展有目标的学习。
板书设计我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设计,即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总体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虽说是独立阅读课文,但字词的教学是不能丢掉的,实际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得很是不够,害怕因为过多的加入字和词的教学会冲淡和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找骆驼》教学反思4
《找骆驼》一课情节比较简单,通篇大多是对话,写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走失的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及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一种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如自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全班读、评价别的同学读再自读。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会自然体会到课文中每个句子的不同语气,同时也了解老人到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在引导学生画出“老人看到的现象和由此判断从而知道的句子”时,因这个教学环节难度有点大,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问题提得过快,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画出相应的句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
《找骆驼》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 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用心观察 认真思考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重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1、左脚有点跛。2、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3、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练习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以上的两个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都较顺利地完成并落实到了实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你想对商人和老人说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习留心观察”的思路上。学生参与讨论时,个别学生的纪律约束力不够好,以后我在这方面要多留意,加强课堂的组织能力。
.
《找骆驼》教学反思6
本学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曾经不喜欢高效课堂,以为这样的模式之下,孩子们只是在对答案而已,以为这样的课堂就是培养做题机器,种种偏见,根植于心。然而经验与看法总是会改变的。亲身下河知深浅,这样的课堂,总要自己经历了,才有资格说好或不好。因此,虽然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我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了。
最开始尝试的是《秋天的雨》一课,我们从第一课时开始尝试,孩子们结成小对子,对子之间互相进行读课文、读词解词。虽然心里有预设,想过进度会很慢,但一节课的内容依然花费了两节课才完成。主要的问题出在孩子们不知道对子、小组内如何交流、上台展示如何开场,如何请他人给于评价。一连试了几篇文章,都是如此。虽然每次都有举例,都有教,但往往是教的小组学会了,其他小组依然没有学会。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在进行高效课堂的时候,就将培养学生的话语体系作为第一要务。
《找骆驼》的课文相对来说简单,操作起来容易,所以我打算的就是将这次的公开课当作随堂课一样,一句一句的教学生说话,教他们去应对、沟通。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是真实的、平实的课堂,缺乏激情与精彩,缺乏美感与韵味,但我却觉得课堂是扎实的,是有效的。以前的课堂沉闷如死水,举手的总是那几个学生,现在的课堂,小手林立,孩子们有更多的表达的欲望。巡查组更是如此,孩子们都特别渴望能当上巡查组,感受“老师”的威严。哪怕是平时课堂上捣乱瞌睡的孩子,当起巡查员,也是尽职尽责,俩眼睁得大大的,生怕错漏哪个环节。
我尝试高效课堂,我发现了学生在正式沟通方面的不足,体会到了高校课堂带来的好处,以后我也想继续实践下去。以前经历过课堂观察、参与过基于标准的教学、尝试过生本课堂,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不变的,是我们每一次的尝试中,都会有新的收获。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所缺少的。坚实的走下去,不只是学模式,而是学精髓,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不断实践的目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7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教学效果的反馈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习。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找骆驼》教学反思8
今天听学校的安排,我在上午第二节课为全校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
昨天上午接到通知,说实话,我的心底是暖暖的,因为我即将获得一次进步的机会。即便知道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要到郑州师范学院进行小学语文国培,肯定和乡里的决赛无缘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在工作上碌碌无为。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逛街、美容、闲聊。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悠闲地做着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三十来岁的青年把工作当成混口饭吃的工具,他们任何竞赛也不参与,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进步?我才不要求进步呢!”我怕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被岁月掩埋,“众口铄金”的力量,何况我还没有金的硬度呢,相信你懂的。
学校里没有人愿意讲公开课,语文组只剩下我和一位业务主任了,数学组只剩下组长和一位身孕在身的女教师了。本来安排进行两天的教研活动,最后一上午就结束“战斗”了。
预备铃响,听课老师们都陆续走进了我班教室。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时候的我还在厕所呢,忙里忙慌的我一路小跑赶进了教室,匆忙的问好后,我便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开讲了。
谜语导入;引入课题;骆驼简介;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检查词语,分为个别读和齐读;第二遍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课文,思考骆驼的特点和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画出相关答案;第四遍接力读课文,共同找答案;标出自然段,共同总结答案,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总结老人的优秀品质;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整个流程,我也是自己零时拼凑起来的。没想到,错误百出。首先,谜语导入环节,我想最多用时一分钟。谁知,一上来请孩子把谜语读给大家听,谜语中的很多字,孩子不会读。即便我纠正了三个字的读音,很多孩子还是不能流利地读下来。所以,导入环节,我就用了三分多钟。接下来,各个环节还算理想,孩子们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课堂语言就有些乱了,标自然段应该在默读课文之前进行,而我把它放在了总结答案的前面,很明显,我的设计有点太“急功近利”。标自然段就是为了说明答案在第几段吗?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不着痕迹、不急不躁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9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除了落实生字教学之外,还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我光顾着听到他们多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时的总结和引导,会给解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更或者,我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句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提高说话能力。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挑战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总感觉,朗读的时间花下去了,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课后,和组内的老师交流了下想法。既然是对话式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最好有个整体的回归,让学生在攻克了难点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比如,正是因为老人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所以他在和商人的对话中始终表现得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学生在理解了之后再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在理解“忿忿”一词时,我忽略了对它的释义,影响了学生对于商人心情变化的把握。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上还是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依然值得我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学会倾听
本课还有一处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现在,好几次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回答完问题,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话了。或许紧张也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我的倾听习惯不是最好。包括课中当学生出现口误或者不规范的表述时,我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纠正。(据评课的老师反映)这样容易让错误在学生脑中扎根,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行为。我经常教育学生说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话,看起来,我首先就没有做好模范作用,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努力训练自己仔细倾听的能力。同时在纠正学生错误了之后,我也要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给学生一个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10
本课略读课文,在本的学习中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展开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
《找骆驼》教学反思11
一、教材简说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二、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读,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与气恼,重点是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可按以下步骤提示学生开展阅读:
(1)感知阶段,要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课文先写老人的判断,再写观察的发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参考资料。
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找骆驼》教学反思12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而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它们都是学生在获取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读应该与精读一样重要。大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实,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略读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所以,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就显得比精读更为广泛。所以我们便不难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读书方法。
可是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要么觉得内容超好而像精读课文那样细嚼慢咽,条分缕析,要么就是让孩子粗糙一读,匆匆一过,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殊不知从三年级起每册的略读课文都占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级往上,自然数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话,我们就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孩子的综合能力怎么得以提高?到何时才能完成九年阅读40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想想这种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至于略读课文怎么教?怎样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阅读策略不妨拿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骆驼》一文的所谓亮点吧,还望各位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少儿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人物,我以柯南为契机,说:“柯南是侦探,那你们想不想当侦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当一回侦探去帮一位丢失了骆驼的商人找骆驼。”
这样的导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涨,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样去实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紧抓课前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文章前边的导读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里边涵盖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我们只有紧抓这个大纲,让学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这样将会让学生知道朗读课前的导读提示对学习课文的重要性。当然,再紧紧地抓住这问题进行组织教学,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想突破都难。
这样做的还有一点是对培养三年级孩子学会质疑问难,使众多问题明朗化,重点化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注全体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个指头有长短,你很难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该怎样平衡协调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做的:我结合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相当于三关,过一关及格,过两关良好,过三关优秀。这样一来,他们小小的心充满斗志,充满被认可,每个孩子都给自己设定了在这堂课上的远大目标,你光看一下他们的笑脸,他们那闪烁着挑战的眸子便知道他们学习的`热情被我所激发。
第三,合作交流,个性表达,智慧碰撞。
把孩子领入学习之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到底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上略读课,尤其对三年级这帮刚接触略读课文的孩子来说,我还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课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抢着讲。但这次我就给自己说:放手让孩子们去读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组织好他们就行。让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是那么投入,神情是那么专注读得很投入,很充分,一双双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见,过了几分钟,你可以看到有读懂的喜悦,兴奋。有没有读懂困惑,还有没有读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钟,一个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每组孩子甚至每个孩子都渴望上台表现,一展风采。
谁能说那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没有学生甚至是那些学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讲商人和老人对话这一部分时,本来计划是他们说出商人的焦急,高兴,愤怒等情绪后再男女分角色朗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最多再来一组单兵操练。实际上欣赏的很多名课也都是千篇一律。讲到此,我原以为大功告成,谁知我的学生读书的情绪高涨,表演欲望强烈。我还真不想扫了他们的兴。就想,我的课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让他们再多操练几回看看会不会有更高的突破。即抛开课本内化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视频中的几组朗读表演是一浪高过一浪,你光从这几个小朋友的脸上就可以看见他们对文字体会的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我这课随机生成试验中的最亮点。
第四,设计得法,水到渠成。
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逝,这节课在这一高潮过后本应趋于平淡,我也本该顺理成章的总结,以我的本意设计是学了这篇文章,你们懂得了遇到事情该怎样做?预设的答案是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观察,多动脑,到这个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还有孩子在高扬小手,就问问,谁知又是一语惊人:遇到问题不能慌,不能急,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动脑子。朋友们,听听,这又比前边的预设高了一个层次。我就趁势打铁,谁能总结一下咱们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这时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学生能说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际上,对于这一课或者别的课,我们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在课堂中多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交流讨论,放手让孩子去说,那么训练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感性机会的这个磨刀一定不会耽误他们阅览群书这个砍柴的功夫,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有更加欣喜的发现,我的这帮毛孩子咋这么聪明,咋这么会说。
《找骆驼》教学反思13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找骆驼》教学反思14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辅导贩子找骆驼的事,阐明遇到题目只有细致视察,认真思索作出准确果断,才大概找到办理题目标措施。课文以对话形貌为重要表达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引导意义的科学的头脑纪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阐发为感性体验的头脑,牢牢捉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领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头脑启示,掌握语言纪律,进步语文本领。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老人是怎么知道贩子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本身的话说出老人头脑的历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绘图为学生的思索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历程,既促进了学生头脑的生长,又进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领。
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
《找骆驼》教学反思15
11.找骆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骆驼的特点的。
2.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2.师: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并且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理解:“走失”和“丢失”的'区别
A、先让学生说一说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体出示: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经老人( 指点 ),( 找到了)骆驼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 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老人观察到了什么? 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脚有点跛,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左驮蜜,右驮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3.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 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4.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 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 “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 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
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5.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 “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读)
2.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 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真是个聪明的老人啊!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 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再去见老人,会 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