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卧薪尝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
前几天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小教研,由我执教《卧薪尝胆》一课,下面就来说说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
要学习第4自然段了,我问学生: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的兴趣。学生自由读了一遍后,我又让大家齐读,当大家读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这句话时,我就告诉学生这就叫“卧薪”;当学生读到“……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时,我就说这就叫“尝胆”。接着问:“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这时,学生都能说出卧薪尝胆的字面意思。我又问:“仅仅卧薪尝胆就能报仇雪恨吗?”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要报仇雪恨,就必须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时,再让学生谈谈“卧薪尝胆”的真正含义,学生都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是苏教版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
本节课属于第二教时,意在通过个别字词和句子的揣摩来深刻地体会勾践的这种精神,可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的时代较遥远,深刻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是年龄小,对历史的了解甚少,其次是善读课文却不善品悟课文,难以从字面走进文中。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动容。如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我要求小朋友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轻声地读,可以在心里默读,还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等等,将朗读品悟变为学生主动乐为的过程。
课尾设计写话:根据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越王勾践,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表示向越王学习的决心;或者,想想吴王惨败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教育他几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生硬讲出文中蕴含的道理是不太可能的,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个小小的写话练习,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自己道出课文中的道理。最后,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联系现在的生活来进行拓展的理解。
这一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反应活跃、兴趣盎然,学生在读中,写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2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会稽一战勾践大败,但并不气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战后大喜,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导致兵败亡国的悲惨下场。文章脉络清晰,易于理解,借助课堂新方案,学生对本课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对上节课的基础达标进行检测评析,重点强调了多音字的.辨别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步入正题,出示学习目标(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
1、《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中,写的是谁与谁之间发生的事情?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2、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着怎样的生活,同时,想象他们过去的生活,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读了故事后,你能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吗?请从课文中把相关语句找出来,多读几次,理解勾践这样做的深刻意义。
目标出示后,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进行朗读体会,个别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对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进行了重点讲解,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段的结构特点:总—分式,“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是总起,接着从白天、晚上、饭前三方面来叙述勾践激励自己不忘国耻。经过逐步引导,提高了学生读段的能力。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3
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4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最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一堂《卧薪尝胆》课后,这方面感受更深了。
一、识字教学富于趣味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薛老师在上课时,就充分利用象形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他在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尽屈辱”。
二、领悟文意要有情味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词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如薛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完“卧薪尝胆”在课文中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薛老师就举了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使我国第一支航天火箭飞上了天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我们中国足球队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闯入了世界杯”。“我们中国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加入了WTO”。“薛老师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成为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们听课的老师不由地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来他们已经完全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丰富积累要有韵味
如果光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处方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缘于此,我们好多的教师上完课总要给学生介绍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提高。薛老师上《卧薪尝胆》时,更是“棋高一着”,他利用一幅对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激发出学生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兴趣,非常有韵味,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去搜索这方面的资料,在搜索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这又是一篇成语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上课气氛活跃,孩子们都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教学了生字词,并且着重理解了两个词语的意思。舂米推磨,这两个词语比较难以理解,靠着老师的语言文字就这样说一说,我想孩子们也只能是理解的云里雾里,所以我出示了两张图片,并借助于舂这个字的字形让孩子们来进行理解。
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分为三个部分,一、理解兵败求和。想一想越王真的愿意去求和吗?如果不去会怎么样?让学生想象说话理解越王的`万般无奈。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想孩子们会理解。我觉得重点就要让孩子理解,忍受屈辱,让学生自己去找,文中哪些地方说了,越王勾践受了屈辱,再此基础之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越王是如何忍辱负重的。第三部分,理解卧薪尝胆的深意文中说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还要尝一尝苦胆,这些都是卧薪字面的意思,真正地意义要引导学生说,后来这个词引申为,为了目标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发愤图强。
通过这样一梳理,我相信孩子们也能够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也能够记住卧薪尝胆的深意,最好要能让孩子们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当今社会还有哪些人也需要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6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上完一节课后,静静的坐下来回味一下,抽空再听听同事们的评说,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可谓不是一种促进,且是一种质的促进。
《卧薪尝胆》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的时代较遥远,深刻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属于第二教时,意在通过个别字词和句子的揣摩来深刻地体会勾践的这种精神。依据这样的主旨我从卧薪尝胆这幅图入手,让学生先学习第四自然段,随后围绕勾践为什么卧薪尝胆教学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认为教学过程环环想扣,然走下讲台,遗憾也就产生了:
一、新授仓促,学生接受困难。
我在复习导入后,直接出示卧薪尝胆这幅图片,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没有进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题,应此并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并未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主体学生,关注失衡
在看图介绍“卧薪尝胆”时,一个学生说:“那一个苦胆勾践吃了二十多年,不早就吃完了。”另一个学生稍加解说后,我即一笔带过,没有多做引导。这里应该展开探讨,借此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卧薪”和“尝胆”的含义。
三、练习说话,安排不妙
我的教学思路是把说话练习安排在教学末的,但当课文学习到“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我没有多做考虑,引导说句子练习就脱口而出,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只好顺着往下走。这样做的结果是显得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个断层,缺少艺术的安排。
四、引导主题,有待推敲
现在孩子们学习这些年代久远的故事,就是从中习得一种精神。在课文走到末端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现在的生活来进行拓展的理解。比如:可以引导说我国坚持不懈地申请举办奥运会,终于成功的例子;我国的航天事业的突破;我国男足的新突破等,以此为鉴来进行运用。
一次反思,一次进步。多次反思,多次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教学之花一定会越开越旺盛的。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7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的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越王勾践战败求和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转弱为强的故事。
要不怎么说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呢。就“卧薪尝胆”这四个字几乎就可以把课文内容说全了。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让学生读课题,就当生字词一样的去教授这四个字的写法,反复的读。然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因为以往有此类揭题质疑的`经验,所以学生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问到:是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他是怎么卧薪尝胆的?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带着这次疑惑直奔故事内容,自读课文3遍。自读课文,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每一遍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例如,第一遍读课文时,应放声朗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文中加拼音的词语和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第二遍读课文,勾画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认读本课2类字和课后词,并自主学习本课一类字。第三遍读课文时,就一边读一边解决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三遍课文一读,根据课题质疑的问题也就干脆的解决了。毋庸置疑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解决“什么叫卧薪尝胆呢?怎样卧薪尝胆呢?”这一问题时提示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借助课本插图来理解。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去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相对简单,完成阅读生字词和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就课文课题的提问与解答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脉络,知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8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需要人用心揣摩的艺术。上完《卧薪尝胆》一课后,我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反思:
优点:
一、词语训练,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提倡有效教学。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朗读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五个词语,在旁人看来,我也许仅仅是在复习旧知,其实不然,这样的目的更多的是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把握。上课过程中,我也紧紧扣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越王为何要向吴王求和时,抓住“万般无奈”;学习越王在吴国的生活状况时,抓住“受尽屈辱”;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紧抓“时刻不忘”……授课结束时,我还不忘让学生再次运用词语进行复述。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会说会运用了。
二、能紧扣文本,引导想象。
在学习谋臣们的反应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书上是怎么说的,在交流朗读之后,我便不失时机地马上引导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谋臣,你会怎么说?”在同学们充分讨论交流之后,我又继续追问:“假如你就是这个吴王,你会怎么说?”让学生能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之中体会谋臣的担心和吴王的骄傲。例如,我还引导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时间长这些屈辱之外的屈辱,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越王的忍辱负重……
缺点:
一、重点段落,讲解不够透彻。
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一个重点,还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理解一个中心句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然后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卧薪尝胆”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层含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因为太强调“卧薪尝胆”的深层含义,结果导致朗读不到位,教学环节还出现了一次反复,现在想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二、引导主题,还有待推敲。
现在我们学习这些故事,就是为了学习一种精神。但我只是在文章结束之时,以总结的形式一带而过,如果能够联系实际加以说明,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也许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每一次反思,为的都是能让自己有所进步,相信只要我们每一次都能踏踏实实,潜心钻研,我们的教学之花定会常开常艳,永不凋谢!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9
《卧薪尝胆》是苏教版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
我在钻研教材后,看了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实录,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收到了实效。
1、第一课时学习中,向学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斗争的激烈与残酷,及早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景中。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课文的`重点部分入手,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卧薪尝胆》讲的是一则历史故事。我并没有从故事的开端讲起,而是用概述性的语言直接过渡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部分,让学生观察图画,读课文,说说勾践怎样卧薪尝胆?主要让学生体会勾践经受的苦难。然后,再提问:为什么要卧薪尝胆?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故事的开端和发展。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很深意义的历史故事,同时课文标题也是一个成语。在这课中,我先讲述了课文的第四小节,以勾践明明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去卧薪尝胆,让孩子们说出为了报仇雪恨,接着说说具体表现。然后再讲第二小节,这里我主要让他们练习说话,让他们分别作为吴王和吴国大臣模拟说话,他们对于勾践的求和有什么看法,从中感受吴王的骄傲自大。然后是勾践受尽屈辱,通过勾践原来在自己国家的生活条件与现在对比,还有他为吴王尝粪便等一些实例感受勾践的屈辱。接着问勾践回国后除了卧薪尝胆还会干些什么,让孩子说说复仇需要做什么事情。最后转弱为强终于报仇。
最后我问孩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些孩子说到发愤图强、永不放弃,都对的。但是我没有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背后意思是什么,所以在练习册上出现这样的题目:卧薪尝胆现在的意思是什么,大多同学都写了字面上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失误。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1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的道理深刻,发人深省。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反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
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倒叙的方式,先从图画入手,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划句子,朗读来体会勾践在回国后的生活上艰苦。然后设疑: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引出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读文后以一组填空题:“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生活上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却还要_______________。”来比较体会勾践在吴国受到的屈辱,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不错,学生在比较后能很深刻地理解越王勾践为何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了。
在学文后,我适时补充了吴越之争这个历史故事,介绍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很多学生对此产生了阅读书本以外的历史故事的想法,我趁机推荐孩子们阅读《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等书籍,孩子们在随后的几天里纷纷互相传阅,有的还特意去购买了。从课内学到课外,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吧!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2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紧扣词语,积累运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提倡有效教学。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朗读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几个词语:兵败会稽、万般无奈、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时刻不忘、转弱为强,目的不仅在于复习旧知,更多的是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把握。上课过程中,我也紧紧扣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越王为何要向吴王求和时,抓住“万般无奈”;学习越王在吴国的生活状况时,抓住“受尽屈辱”;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紧抓“时刻不忘”……授课结束时,我还不忘让学生再次运用词语进行复述。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会说会运用了。
二、紧扣文本,引导想象。
在学习谋臣们的反应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书上是怎么说的,在交流朗读之后,我便不失时机地马上引导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谋臣,你会怎么说?”然后我当吴王,让孩子们当谋臣,来说服我,在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谋臣的`担心和吴王的骄傲。
学习“受辱三年”这部分时,我则引导学生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时间长这些屈辱之外,还会受到怎样的屈辱?学生想象了多种情境:给吴王驾车,遭人嘲笑;风雪交加,他吃雪解渴解饿,在想象中,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越王的忍辱负重……
但是,遗憾也是有的,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还是难点。在教学时,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理解一个中心句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吴王怎样卧薪尝胆的,然后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卧薪尝胆”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层含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因为太强调“卧薪尝胆”的意思及深层含义,结果导致朗读不到位,教学环节还出现了一次反复,现在想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3
从来没有体会过如此让我开心的研训。通过亲自参与研训,自己有了不小的收获,收获之一:更观注本年级的研训课题(《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从而要求自己必须要认真地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做到熟悉课文。而且在设计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如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要卧薪尝胆?”等等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并鼓励他们看谁能解答更多的问题。学生们很快就找到课文中对“卧薪尝胆”进行解释的段落。接着我让他们读读这一段落,说说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为什么越王为了不忘会稽一战的耻辱就要吃苦胆呢?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正是我想要的“闪光点”。于是,我反问一句:“那你知道越王在吴国受到了什么羞辱吗?”这时学生们便又纷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了解到越王在会稽一战中失败了,万般无奈到吴国去当奴仆。我相机引导他们:越王堂堂一国之君,被沦为奴仆是等的耻辱呀!如果你是越王,你会怎样做?当时许多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报仇雪恨”这个词。于是,我便总结说:这就是越王卧薪尝胆的原因。整堂课我不用费太多的口舌,抓住学生质疑的的闪光点,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对话教学例子。因此,通过这一次的'教学例子,让我有了这样的思考:不同的课文,要找不同的对话切入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兴趣的积极性。这篇课文的对话切入点是: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
本人才疏学浅,不知做法是否正确,请同行们赐教,将万分感谢!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4
《卧薪尝胆》这一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课文着重写勾践命运的变化,由此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难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理解勾践的“屈辱”,感悟勾践忍辱负重的精神。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中,带给了颇多思考,下面就上课的几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由图导入,揭题质疑:我通过春秋列国图,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斗争的激烈与残酷,并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突出“征服”的内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过渡到课题的板书,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有的说:“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初读,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学字音时针对学生读错的“夫差”“奴仆”及时带领学生读准,在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的基础上分男女生读,进一步巩固字音。整体感知时本想自己精心设计出示的词语顺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应该会说。可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词语总想把它说具体,反而成了简单复述了。换一个方式——出示文中的关键词语“兵败会稽万般无奈受尽屈辱卧薪尝胆灭掉吴国”效果应该会好些。
三、直奔画面,理解题意:我出示的是书上的插图,学生能说出图上的情景,在浏览课文划出相关句子时,学生只画了“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描写“卧薪”的句子——“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后来我想这里是我的问题不够明确,我直接让学生划出描写“卧薪尝胆”的句子就行了。因为插图的上勾践主要的姿势是在饭前。句子画好后,我采用了提问式导语:“勾践是越国的大王,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美味可口的饭菜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努力做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感悟“耻辱”: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处理时我先让学生带着“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读2、3小节,划出相关的词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补白:理解“万般无奈”时,教师语言描述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被吴王团团包围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带着士兵和吴王决一死战,也曾想到了自杀,宁死不屈啊,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选择是抛下高贵的帝王身份,跪下来求吴王绕他一命,此外别无选择。这就叫万般无奈。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情吗?要么灭国,要么求和,勾践向吴王求和可不容易,因为勾践是夫差的杀父仇人,为了谢吴王心头之恨,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给吴王当奴仆,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思吗?
2、挖掘文字:板书“奴仆”的象形字,通过对这两个字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没有自由供人使唤的'下等人,从而为后面学生体会越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做好铺垫。
3、渗透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如学习“建议”口头造句是重点,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说话情景——扮演大臣和吴王,用“在朝庭上,谋臣纷纷建议(xx)”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骄傲地说:“(xx)”。这里的说话造句是建立在对越王与吴王认识的基础上的——吴王的骄傲和越王的求和这一人文的价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对“建议”肯定的基础上的,是比较适合学生合理想象与“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不仅学会用“建议”造句,而且对吴王的骄傲与越王的求和作深层次的猜测与预见。当然“建议”可以做名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旨在学生的感悟。又如比较句子:“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国家。”关键字“才”的位置不一样意思表达完全改变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很深。
4、适度拓展:学生在感悟勾践夫妇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后,为进一步感悟“受尽了屈辱”,设计了延伸“问疾尝粪”的典故。学生对勾践夫妇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创设情境:一个堂堂的国君穿“粗布衣”,住“石头房”而且还要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国王的尊贵身份荡然无存,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对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读——;这是饱含血泪的日子,渗进心灵最深处的屈辱,女生读——;这是更是忍辱负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齐读——旨在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再读文本,引发思考:再次回到描写卧薪尝胆的第四自然段,引发思考——勾践回国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来那么弱小的国家变得如此强大最终灭掉吴国呢?因为课堂把握节奏不当,这个环节效果不是很理想。
纵观今天的这节课,我深深感到语文课还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不要让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正如郑板桥所说“冗繁削尽留清瘦”,这样的课才会扎实生动,朴实精巧。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一次反思,为的都是能让自己有所进步,相信只要我们每一次都能踏踏实实,潜心钻研,我们的教学之花定会常开常艳,永不凋谢!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5
公开课选的内容一直是作文,这次试了一下阅读课。相比较习作教学,阅读教学似乎要好设计一些,可参考的资料太多。当然,也必须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没有习作课那么自由随性。
《卧薪尝胆》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语文课承担的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之外,我还想让学生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有课后阅读历史的欲望。因此,还可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读出历史的“有意思”。
从实际教学来看,比较成功的是对历史知识、词意理解的教学。本课中的很多词语有必要深挖掘,并可以挖掘出内容来,如“舂米推磨”、“养马驾车”、“谋臣”、“奴仆”。以“奴仆”为例,词典上它的.含义同“奴婢”,指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役的人。通常男称奴,女称婢,而古代的奴婢制度内涵更多。学生适当理解“奴仆”的词意,方能明白勾践到吴国三年所受的耻辱有多深厚,也方能明白他为何卧薪尝胆。理解这一词意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学生的解释太浅薄,我进行了拓展说明,告诉学生有些奴仆可以随意买卖,有些奴仆的主人还在他脸上刺字等。“舂米”以图片的形式来解释,给出工具石臼图,“舂”字中就有“臼”字,这样的解释还有利于识字。
本课词意需要探讨解释的还有“建议”、“卧薪尝胆”、“万般无奈”等,课上都以比较、换词语等方法一一学习。
以教材为例子,叫学生读读、说说,可能是每节阅读课都要做的事情。这节课设计了两处表达说话,一处勾践要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建议灭掉吴国。此处没有展开来讲,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课上,我说:“我是吴王,你们是谋臣”,有三个孩子站起来建议了,但只是浅尝辄止,课前我也没有细思量吴王如何不听众人的建议。如果能展开了进行一场争辩,是对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很好训练。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精选卧薪尝胆作文300字3篇06-10
精选卧薪尝胆作文300字三篇02-11
精选卧薪尝胆作文300字7篇04-23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01-07
教学反思09-28
教学反思06-30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优秀08-30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