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圆认识》教学反思
《圆认识》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8 16:39:39
  • 相关推荐
《圆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认识》教学反思1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教师只起了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质疑:“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解疑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不足之处

  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的板书只有课题,没有其它内容。我认为教师至少应把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加以突出,为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画圆一部分内容布置学生课前自学了,学生画圆画的怎么样,教师至少应该检查一下,指名在黑板上板演,由于考虑到黑板太光滑,圆规有铁针的脚会滑动,不好画,所以没有画圆的演示过程,可能会导致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没有掌握画圆的技巧。

《圆认识》教学反思2

  对称性是图形的重要性质。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圆上的所有点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在圆上。“圆的认识(二)”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图形对称性的比较体会圆所具有的很好的轴对称性。

  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学生经过第一课时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引导学生对圆进行测量来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存在,再而引出直径与半径的含义。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测量来加深“直径与半径”的联系。为学生继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做好准备。孩子一般是对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本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能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圆认识》教学反思3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出示一根绳子和一个小球,把小球甩起来,让同学猜想:小球运动的轨迹会成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然后欣赏了一组图片,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让学生感知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圆,先借助实物画圆,接着用圆规画圆,最后用钉绳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感悟画圆的方法。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用钉绳工具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这节课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作用。

  4、如果把这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特征及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节奏放缓,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可能效果会更好。

《圆认识》教学反思4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

  从设计的角度反思: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时改变许多教师在探究前为学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骤的做法,充分让学生感受跳起来摘苹果的乐趣。我认为那样看起来是学生自己探究,但是还是在教师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进行的,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并不清楚。这样失败的几率可以说微乎其微,当然就谈不上分析失败的原因。积极主动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固然重要,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失败经验更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学生得不出结果。

  2.敢于跳出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先画圆然后认识半径、直径并不合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准确表述。所以就先认识再画圆,这样做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肯定。

  3.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

  我认为新知识的提出、新结论的生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径、直径的作用放在课后练习中,我认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已经在课堂中进行了几次画圆,不可能不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引导学生反思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一出示:半径决定圆的()时,学生很顺利的得出。

  从课堂效果的角度看: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思、勤动手中积极探究,课堂参与度较广。

  4、几点不足:

  1.教师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中出现了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致使课堂教学受到了影响。

  2.细节设计不够合理。在出示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时,只是口头的进行描述,没有进行明确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对定义没有明确概念。

《圆认识》教学反思5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的知识,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借助直线图形研究曲线图形的思维方法。从空间观念角度来讲,对学生是一个学习飞跃,对于圆的特征的学习认识,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今后圆柱,圆锥来说都是基础知识。

  1、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本节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课本,自主探索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

  1、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的知识,建立清晰表象。

《圆认识》教学反思6

  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从‘体’上剥离出‘面’——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认识长方形,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认识》教学反思7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习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习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唯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圆形的物体,已经直观认识了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上展开。在初步感知圆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及特征,并学会用圆规画圆。本堂课由张齐华老师执教,他与教材编排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入环节。教材是出示生活中各种圆形的图片的情境图导入,而张老师是以游戏导入,让学生从放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信封中摸出圆形,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曲线图形,再通过凹凸不平的曲线图形、椭圆形跟圆形进行对比,进一步感知圆的特点——从各个方向观察都一样;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发现用圆规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从而更直观地讨论出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最后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图形不断变换使学生感受圆的美。相比之下张老师的导入环节更胜一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课堂的小主人,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反复观摩了张老师的课堂,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细细品味,发现其中充满了大智慧。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衔接,师生互动过程的言语交流以及张教师的个人魅力都值得我学习借鉴。现将我的观后感小结以下几点:

  一、教师素养之个人魅力从张老师的课前谈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通过对比自己和该班科任的不同之处一下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为他的课堂营造了和谐愉快的氛围,也为后面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基础。谈话中也渗透回答问题时要干脆利落、简洁明了。整堂课把张老师身上的人文气息反映得淋淋尽致,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能耐心倾听学生把话说完整。即使该生表述有误,也毫不吝啬地表扬,对该生的勇气进行肯定,保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课中渗透数学文化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渗透着数学文化,可见他是一个博学的人。例如:在对比完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后,学生感叹“圆最美”。接着引出毕达哥拉斯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让学生产生共鸣,啊!原来我与古人感同身受,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在讲解完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时,恰到好处地引用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这不仅充分概括了圆的特性,也折射出圆形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的向往。最后融入电脑画圆的方法打破了孟子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把这些浓厚的文化底蕴引入数学课堂,使严谨的数学课堂也散发出浓厚的文学气息。

  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在本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由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到正八边形,……,正二百边形,……,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数据使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在这过程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哇”了几声,让学生惊奇的感受到圆是所有正平面图形最后的一个,让学生在这一系列图形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美。最后张老师再通过直线平面图形的旋转得到圆,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的视觉得到了美的熏陶。四、课堂中散发的人文气息课堂教学中,有学生上黑板画直径时没法自己完成,张老师就叫一名学生上去帮他扶尺子,而不是让其他学生上去画。这样的举动不仅培养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还为该生保留了面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听了张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不断学习,把数学的美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今后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圆认识》教学反思9

  上周五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修活动,我结合沪教教材和我们人教版教材,把之前去上海讲的《圆的认识》进行了整合,将两本教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对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讲了圆的认识这节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为4个方面:

  1、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圆的初步概念,感受圆的美。

  2、通过操作、比较、思考等活动,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及其特征和作用,初步建立圆的具体概念。

  3、了解圆规的结构作用,并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

  4、会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圆与生活中的联系。

  本节我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体验,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并通过几次练习学会用圆规画圆。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四大环节,第一引入,从实际生活中的圆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圆与数学中的圆不同,并能感知出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完成教学目标一。

  第二探究部分,通过老师画圆学生观察,学生初步感受到圆心和半径的特点。然后老师介绍圆心和半径以及它们的特征。接着介绍圆规的结构和作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在尝试后交流画法,老师示范画法并总结画法,最后通过比较两个圆学生了解到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第三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四进行全课小结。

  这节课这时间上安排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讲课时我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这还有因为没有充分进行备课。还有就是我在讲概念时虽然通过操作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知识,但是没有及时强调导致学生虽然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但是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通过最后测试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概念性的问题掌握的不好,在下节课中我要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修改。通过这次去上海的学习,我也确实在教学方面有了进步,能够有意识的在备课时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情,教学过程中也会增加一些体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圆认识》教学反思10

  为什么同一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设计一和设计二中的老师都是想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构知识:设计一的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为操作而操作”,他没有将这一学习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没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效果不好;而设计二的教师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他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

  “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 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上述设计一和设计二中“从‘体’上剥离出‘面’ ——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 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以往有些数学课上,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教学环节进入学生操作时,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学生各自动手。而且有时用于操作的时间可多可少。这种“摆设”型的动手操作看看很热闹,其实可能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因此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上述两个设计同样是认识长方形,设计一中老师设计的活动看上去很细,但指导上还不够到位,如: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这位老师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又如,在找长方体上其他面上的长方形时,这位老师仅伸出食指指着各个面,这又易使学生对“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会对他们的后续学习(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设计二中的老师引导认识长方形层次非常清晰,指导非常到位: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因此,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其次,体验还需要与学生的思维相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如果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那么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浅显的过程。因此体验要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例如设计二中学生亲历了看、摸、画、比等多样的活动,他们对长方形的感知很直接,这时候老师进一步引导:揭示概念,想像,找长方形,学生对长方形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体验就更深刻了。正如语文书上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认识》教学反思11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形的。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圆认识》教学反思12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圆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为数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是这个教学案例的一条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知识产生的根源,还知识以本来面貌。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来学数学,不仅可以具体形象的学习知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究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用一个牛吃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从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中,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案例中,先通过观察牛吃草形成的圆形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现了木桩及牛绳的作用,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教师由木桩——圆心,牛绳——半径,反映出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提取出来,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数学与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3、应用于实际。

  数学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现实的,才是学生所喜爱的。在本案例的最后所设计的发散练习中,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要明确如何画图,如何画操场上最大的`圆,他们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找到圆心,半径,并且明白它们的作用。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学生在画这个圆时还要知道怎样画才是最大的,就又利用了圆的其他知识,把关于圆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而本案例正好是对这一本质的探索和实际。

《圆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之前学生学习的都是直线图形,而这节课学习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的基础,所以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我感慨颇多,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遗憾,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带有圆形的物品和剪出小圆片,并且相互展示,这样上课前就给了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

  3、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和同桌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探究,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4、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认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学生最容易忘记“在同一个圆里”,我先让学生自己量,然后与同桌比较,最后小组讨论,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认识》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这一课时后,我对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我的教学预设是:

  1、通过“摸”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平面和曲面。

  2、通过“画” 表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是从“体”上剥离出来的。

  3、通过“找”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进一步识别新认识的图形,体会“形”和“体”紧密联系。

  4、通过“找”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同时体会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5、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

  6、通过“数”图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7、通过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拼”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总之,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比较理想的,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一)是学生在“摸”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时,能够一下子体会“平”的和“弯曲”的面的不同,因为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了有目的性地问,如“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弯曲的'?”而不是问:“这个面是什么感觉?”以免学生的思考、回答没有方向性。

  (二)是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时,长方体保持不动,学生能根据方位说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因为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如果长方体转动,就很难数清一共有几个长方形了。

  (三)在“找” 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时,学生能发现“隐藏”的图形,如:书签中的小孔是圆的,手绢中有许多正方形的图案;能发现教室前面墙上的国旗是长方形的,教室门上的锁眼是圆,田字格是正方形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当然,这是在共同研究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发现问题后加以改进的,我觉得这种“一课多上”形式非常好,能使教师通过共同的讨论发现问题,并研究怎样解决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看上去挺像圆的,这时,不应教师告诉学生这不是圆,应利用实物投影仪把那个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除了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还可以提供小棒“搭一搭”,通过更多的动手实践方式使学生加深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相信通过自己动手搭图形,学生可以体验到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搭成正方形,用两根长的两根短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形,搭不成圆。

  (二)由于语言不够精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而这一环节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展开讨论交流,发展学生的能力。

  今后要在课堂语言上下功夫,教学设计要更紧凑,随着学生认识的层层深入,更细化“提问”和“操作”的目的性,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圆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23

《认识圆》教学反思04-08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4-08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4-0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4-10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3-21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9

圆的认识二教学反思04-1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