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1
坐在办公室里,耳边传来琅琅的英语声,吸引我的是他们夸张的读法。“iliveinhaiyan.ilovehaiyan.hello!”他们把“hello!”读得非常夸张,很有戏剧性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才读得那么有劲,连我在办公室里都能感觉到。
英语可以读得如此夸张,语文为什么不可以呢?《识字二》中只有一组动宾结构的`词语,怎样让学生进行感兴趣的朗读?我想,也可以尝试读得夸张一些,让孩子读得带劲一些。
课堂上,我先给小朋友示范“练/书法”,我在读的时候每个字的发音都很到位,第一个字和后面两个字之间停顿略微长一些。学生果然感觉很有趣,读得比平时要带劲。然后我又尝试,让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读词语,学生更来劲了。最后,老师读“练”,学生接“书法”,同桌之间共同练习读,效果相当不错。课上不到10分钟,部分学生已能将这些词语背诵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上有小朋友调皮捣蛋,是因为教师没有让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孩子的注意力便不能集中。我想正是如此,让孩子们进行夸张的朗读,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效果很不错,课堂上开小差的小朋友也明显减少了。看来,这真是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的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大伙不妨也去试试!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2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4
《一分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上课前,我让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的站立,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思考元元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如,学生对“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认为元元做事很麻利,他很爱学习;对“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他的安全意识很强;对“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遇事肯动脑筋,能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没车也要走路去上学。这些都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体验。
三、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能力。《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不断提高阅读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如对于课文的朗读,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朗读效果较好,但因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参与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提出的“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特别是那些差点的学生根本没参与进来。
今后的教学中既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更应该大胆放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5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6
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7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8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难。”“不难。”““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苍鹰是谁呢?是老师和妈妈。小松鼠是谁呢?是朋友,是老师,是伙伴,是伴侣。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励,我们就离那片还越来越近了。
美妙的课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共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与减》教学反思11-0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8-10
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1-13
一年级《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08-15
一年级《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4篇09-16
9加几教学反思10-08
《9加几》教学反思07-20
《9加几》教学反思05-26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01
退位减的教学反思范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