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章前两节的内容,平方根和立方根之间在内容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教学中突出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对比,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平方根,又有利于立方根的理解和掌握,总结出来的“一二一”有助于学生生动的理解。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感受了立方运算和开立方的运算的互逆关系,并学会了从立方根和立方的逆运算中寻找解题的途径。
体现了现在教学中的'精讲精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好的呈现,老师在其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归纳角色,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老师不再讲,或者讲的很少,但要想当好这个“导演”老师确实要大量的时间备课,学生需要提前备课,课下工作量确实很大,但学生得到了表演,而且在班级里确实积极性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总之,效果还不错吧,希望这种好的状况继续。为孩子们加油!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由于多项式概念在整式及其运算中的基础性,使得它在本章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多项式的概念及由此归纳出的整式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重点.通过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多项式的概念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教材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由单项式与多项式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及数学的内在统一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整式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小学,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单项式的`概念,系数和次数,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和正确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这些新出现的概念与名词时特别要处理好
本节课是属于以讲授为主的新课,但在发现多项式特点这一环节还是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归纳总结多项式定义。我在本节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应用迁移—— 总结提高”课堂结构,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观察、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本课主要的教法为:学生在“可探索”的教学情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本课学生学法为:主动探究——自学议论----自主总结——主动提高.
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如何安排变式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容量偏大,给学生思考时间应适当。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面向21 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数学教材,最显著的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题,无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七年级数学上册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与以往的数学课本完全不同。学生的感觉是插图精美、问题有趣、惊喜连连、引人入胜,但老师的感觉却是千头万绪,难分重点难点,更不知知识讲解的“度”在哪里?作为一个老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个学期教下来,感慨颇多,对这本教材开始有一点了解、有一点欣赏,同时希望利用这套教材将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完善起来,积累更多的经验。 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初一数学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1、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节的课题都是那么亲切、有趣,插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试一试无不吸引着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着探索、创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这一章,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与以往的教学不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准备是多方面的,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准备好教具、课件、学具,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很多实物、模型、图片,还有许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课堂实践的操作,如叠一叠、做一做、试一试等,这些需要老师提前布置预习,有的要求学生回家准备,有的需要老师准备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教师必须落实,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求清晰、到位,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不但学生准备学具时积极,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而且,课堂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教学中,学生准备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显示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时的截面情况,画面清晰美丽又富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达到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功效。学生在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时,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感到困难,我感到光是讲解难以达到好效果,所以,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和学习上的障碍,收效很好。在生活中的图形一课中,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图片在电脑中,上课时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参与的课程,在教授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一个卡片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编混合运算的题,同时计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分小组竞赛时,大家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努力取胜,使许多我认为难以编出的题,不但很快编出,而且迅速准确、多解,令我叹为观止,感慨万分。
2、足球比赛、一张纸对折20 次、24 点游戏、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等,这些事例都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特别想知道结果,从而自己主动地去看书、学习,从而努力去发现、探索,获得知识。这是新课标数学教学带给我的一个启示:乐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乐意学习,即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和乐意做的,就没有难得、不会的,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过程是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在探究销售 中的盈亏这一问题时,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系统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论证,考试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而现在提倡的是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是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带给我的又一个启示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行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在学科活动中我们针对教材中内容,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出一副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配以贴切、幽默的解说词。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集体创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兴趣高涨,课堂的授课效果也很理想,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两、三个图案,所设计出的图形也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索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他们实施激励性评价,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一脸真诚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赠给热烈的祝贺等,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当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如果教师投以期待的目光、赠给温馨的话语,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在本周三下午第7节,我听了八年级数学教师高华的一节课(达标课验收),高华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高华老师本身具有很高的基本功,起点比较高,也能虚心的向老教师学习,所以在授课这方面进步很快。对于数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很快能融会贯通。在听了高华的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我个人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展示了年轻教师的.对于学案的使用比较灵活,普通话很好,教态自然,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很好的达成预学案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上还略显稚嫩,表现得不够热烈、活跃,知识的讨论也不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以我个人的观点,这节课与当前的市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接近的,要是再把知识的处理系统化、知识点把握的准确的话,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语言要连贯化。语言要更加精炼,这节课会更上一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知识比较散,连贯性不强。二是:语言要更加精炼。要使板书设计美观、大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在问题的处理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发挥的空间给他们。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课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本堂课主要两个内容: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另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以前上这节课,我的基本流程是(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请同学们来分析题目,设出未知数,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当然前提是设两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给出概念,提醒学生要注意概念中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接下来就给出几个判断巩固定义(2)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并举几个题目来巩固(3)做书本上的习题。
这次备这节课时,我就想到以前上这课很没有意思,学生觉得内容很简单很枯燥,因为昨天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今天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就很容易接受了,而且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列方程组对他们而言也不是难事。在备课时我就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材,既然内容简单那就让学生来讲。所以我今天上课的流程变成先复习昨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然后直接给出本堂课的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请同学们根据名称思考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请举例说明。给他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以后,就请学生来当小老师,上黑板来讲,也有同学觉得小老师讲的不够清楚,又上来重讲的,一共请了3名同学上来讲。下面的'同学听过以后提出他们的问题,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也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引起大家争议的问题,就是x=3,x+y=4这样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大家争论以后我给出了正确答案以及这个概念中的注意点。后来我又请学生根据小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编应用题。最后在请学生来总结今天所学到的主要内容和注意点。
今天这节课结束以后,我觉得虽然课堂纪律不太好,但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动了起来,注意力比较集中,对重点内容也都能掌握,感觉比以前所上的这节课效果要好。所以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课只要在备课时能真正的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能将每一节课都上成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同时能主动参与其中的课,让数学课不在枯燥,不在死板,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到知识,成为学生喜爱的课。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我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每周都举行听评课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我感到受益匪浅。本周四,县教研室一行七人在教研室主任徐以山的带领下来我校进行了教学调研。县教研室主任徐以山作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报告。听了徐主任的报告,有很多的感触,学到了很多。理论来自于实践,学到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自我校开展课堂教学以来,我个人以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还算可以。班内也分成了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也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教学过程中也试图多让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听了徐主任的报告后这才发现,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组。与实际中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小组的评建机制与措施不是很到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只做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之间的互助做的还不够。学生之间没有很好的做到相互激励。
针对上面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加强学习,不断的改进小组的后期建设,加强管理,争取学习和活动能有大的进步。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刚上完整式的加减,觉得准备了很久,但讲完后发现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就教学过程做一点回顾和思考。
对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问题,设计还很好的,用学生去小卖部买东西为例,让生体会到数学在你的周围。
对于探究新知环节,有前面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了。其整式加减本质就是合并同类项。
通过实践,在对教材的整合中,削去枝叶,使学生轻装上战,突出了重点,加强了练习,让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我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坚定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这周我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
完善实验计划直至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在教师宏观调控下。
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转变了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课堂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
一、复习导入
提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进行了相应练习。发现同学们这部分掌握的'非常好,及时鼓励表扬的学生。那么我们这一节课一起看一下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也适应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1)(-8)+(-9)(-9)+(-8)
(2)4+(-7)(-7)+4
(3)6+(-2)(-2)+6
(4)[2+(-3)]+(-8)2+[(-3)+(-8)]
(5)10+[(-10)+(-5)][10+(-10)]+(-5)
二、组内探究合作交流
1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2紧跟跟踪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4号同学去黑板练习,并进行讲解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1.12+(-8)+11+(-2)+(-12)
2.6.35+(-0.6)+3.25+(-5.4)
3.1+(-2)+3+(-4)+…+20xx+(-20xx)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同学核对答案。
【达标检测】试一试你能行!
1.(-28)+29=29+(-28)利用的是加法的________________.
2.(-3)+7+(-4)+3=[(-3)+3]+7+(-4)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a,b互为相反数,且c的绝对值是1,则c-a-b的值为( ).
4.计算:
(1)(-7)+(-6.5)+(-3)+6.5;
(2)(-0.8)+1.2+(-0.7)+(-2.1)+0.8+3.5;
(3)(-18.65)+(-6.15)+18.15+6.15.
五、课堂评价:学科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及个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互助交流,师生不断地总结规律和方法,解题技巧,总体来说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其中对顶角相等也是证明中常用的结论,以此实现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
从剪刀引入相交线,从相交线引导学生发现对顶角并探究其关系。但是,在从相交线引出对顶角概念时,学生所描述的位置关系不能切合老师的预设(或课本的定义),而老师又不想一开始就被动,所以都表现得很“主动”,导致这个环节有点别捏。
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好习惯。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在第二个问题中,对于如何有条理地不重不漏地找对应角这个问题涉及分类策略问题,为防止跑题,所以简单提及,并未在课堂上解决。
探究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证明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具体的度数计算以作铺垫。结果证明这个设计是利于学生的思考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的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方法。教材一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生活,融进两方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贴近现代科学,计算器的使用,问题的不确定性。给人耳目一新、使人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诸多编写观念过于前瞻,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加“溥弱”,给教师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障碍,给教学工作的实施带来阻力。现将两月来的教学情况作一个回顾如下:
一、现状观察
开学伊始,学生兴趣似乎很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减弱,结合学生言行,主要问题存于以下诸方面
1、教师教学方法不同、学生难以适应。小学阶段往往是一问一答式。知识点单一,学生未懂、教师反复讲解变式训练,讲课讲透、每节内容当堂掌握,人人过关。
初中阶段,题目长、知识容量大, 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从小学到初中开始实施由传统教学到探究式教学转变。易造成两极分化。
2、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同,小学阶段40分钟课堂教学,初中阶段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的延长给本是活泼好动的学生带来困惑,难以适应。
3、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应用巩固,新教材初中阶段注重实验——探作——探究,重视合作,重视个性培养,更加重视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问题隐备,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4、数到代数(即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给学生带来困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文字语言转换图表语言和符号语言能力欠缺,造成学审题不清,不知所得。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以上之现状,学生认为:初中老师不及小学老师负责,小学老师每一个问题逐一解答,遇到难懂的问题,反复讲解,初中老师总是让学生想,阅读时间长,思考的时间多,打破了过去的依赖思想。尤其是女生更是这样认为,初中的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思维,对于差生而言,往往易丧失信心,长期以往学生会由困惑——力不从心—— 丧失信心 ——丧失兴趣——厌学,最终不学数学。
问题解决
1、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鉴于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国力,养成“日日行,能破千里路”的方法、日日学习,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同时教师要通过告诫,眼神暗示,有意阶段沉默,及课时谈话,两方约定等方式教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甚 至可以给不遵纪的学生以记数学日记的方法帮助改正。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在应题的`阅读理解中教学中,教师身分要包办代替,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理解,共同探讨,学习抓关键字、词、句,学会把文字语言转换成额头表语及文字符号语言,让学生过好语言关。
3、切实做实验操作教学及探究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易懂,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如:甲2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7.5Km/h,乙的速度为15Km/h,经过几小时两人相距32.5Km?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使学生认识到“相距65 Km”有两种情形即相遇前相距32.5 Km.及相遇后32.5 Km.又如一元次方程探究了,球赛积分表问题,问题含湖不清,教师可以重视问题、首先向学生是否参过篮球赛,是否知道记分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出示探究了的内容,提问。
①你能读懂表中内容吗?举例说说看
②你知道是如何算积分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你会用字母(未知数)表示胜、负场总积分吗?
④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负场数吗?
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
总之,应做好中小学数学衡接,防止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相脱离,数学教师应做好从小学到初中跨跃的铺垫,防止两极分化。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1、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虽然这节课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但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的深度、挖掘度不同:这一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话题,进而进行问题设置,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上课反映上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程规定的整体性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特别是这一节课的整个教学引入与教材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存在了以下的不足: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很投入到练习中去。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此谈几点浅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让他们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要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泯灭,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引导复习三角形的知识,首先以问题引入:本单元我们还认识了什么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标注上各部分的'名称。交流展示,以学生画的三角形作为材料展开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作高复习,培养学生归类的能力。
全课总结:通过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根据板书回顾系统的知识,并且提出课下自己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内角和。
虽说这节课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明显的还有好多缺憾:如课前工作不细致,总认为这部分知识不难,学生自我整理应该障碍不大,导致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准确,在课中交流时发现学生遗忘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对话形式相对单一,师生一一对话较多,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生生互动不够。特别是在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火花没有燃起;有些环节稍有拖沓,导致教学时间把握不准,草率收场;激励艺术欠缺,激情不够……这些都有待我进一步思考与改进。为了让我们复习课带给学生更多东西,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轻松,那我们就应该努力让旧知不旧;形式巧一些;渗透一点思想与方法,多提供思维拓展与延伸的时空,为孩子们的后续发展尽一份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右两边分子、分母都乘以15,原方程变形为3(10x-3)-5(4x-10)=15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3-13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反思04-22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反思04-21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热)07-09
数学教学反思11-12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2
七年级数学工作教学反思04-22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