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7-11 10:36:53
  • 相关推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实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保守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同学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规范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沛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同学多读课外书。在同学用自身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朋友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同学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同学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同学的兴趣是培养同学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沛说明了达到同学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同学主动学习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惊讶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身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绚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助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朋友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和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同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同学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同学在阅读实践中不时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同学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同学协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同学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习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用心理解、开心创作今天的美术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线索生动、有趣的展示给幼儿绘画连环画,但我们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就没有情节,所以我在一开始把这个充满着童趣的故事展示给幼儿。

  由于故事的情节内容是重复的,运用图片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理解故事的内容,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想说、会说的环境,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

  故事的内容幼儿也是掌握的'比较好,充分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请孩子们来绘画连环画,小朋友也显得得心应手了。但跟我们平时的绘画活动不同,要求幼儿把故事中发生的情节逐个绘画出来,这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我遵循《指南》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适当的知道。

  所以我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没想到效果还是不错的。幼儿不仅能把故事中的情节画出来,还会创编画故事内容,最后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把画面有序的表现出来,串联成一幅完整的连环画表现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个性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是篇脱离拼音的的看图学文,是一篇搞笑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貌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副图,猜猜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课文以对话为主,我以朗读为主。本课文没有注音,学生朗读有必须难度,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资料。设计问题: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什么特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主角朗读等。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提高了读的质量。课文第二、三小节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先指名读这两小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谁,又碰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变化,理清了文章脉络。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急。最后,我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并表演,进一步体会。朗读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透过朗读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

  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坚持不懈,主动探索。因其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第一课时,我主要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课文动画,示范朗读,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

  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启发法)

  2、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⑴ 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青蛙是什么样的?

  ⑵ 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⑶ 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结合学习课文

  1、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

  ⑴ 师: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⑵ 师: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身子什么样?尾巴什么样?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⑶ 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⑷ 师: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

  (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⑵ 师: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

  ⑷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变→长出两条后脚。

  找→鲤鱼

  ⑸ 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发挥回答)

  ⑹ 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⑺ 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⑴ 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⑵ 师: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他们又看见了谁?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乌龟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⑸ 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⑹ 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⑴ 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⑵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又遇到了谁?

  (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尾巴变短了,青蛙)

  ⑸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⑴ 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⑵ 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择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0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1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0篇06-1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6-12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03-28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01-13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01-04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08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02-06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5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