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落花生》教学反思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也是围绕这部分内容展开的,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反馈衔接。接着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明白父亲通过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最后在自由辩论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当代社会,我要做哪一种人?(有的学生认为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默默付出;有的`学生则表示做人也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但善于表现自己,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不足的是,在组织辩论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过程形式化,使得此环节缺少灵动性。
《落花生》教学反思2
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认知因素而出现,并且在教学中,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促进认知教学,而且还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
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已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的对话获得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教师在新型的课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落花生》教学反思3
《落花生》是一篇语言朴实、篇幅较短小、道理明晰的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有详有略。我本课导学案的四环设计,从字词入手,整体感悟,层层深入,再围绕“议花生”这部分让学生开展互学、共学,进行探讨,交流,感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在课堂上四环学习中,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整节课的推进还是比较顺畅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独学,当学生在品读重点部分父亲的话时,经过互学,共学谈体会时,发言的学生都讲到点上了,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再往深一层说出抓住哪些关键词谈体会的阅读方法。而教师这一适时的“推波助澜”恰恰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因为这是方法的指导。对中后进生尤为重要。因此,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生成。
同时,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做人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到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也许是课前独学时借助了教材详解等工具书,学生的理解也许是流于形式的,很多道理可能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重点段落的处理上,如果不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多读了几次,而是尝试让学生把重点段落背诵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可能会更好。课后我细细回顾,可能这是我在备课时忽略了的。
课后评课,姚主任给出了建议:备课多关注单元导读,关注课后问题,关注园地拓展活动,这样教学目标定位更准确,设计出的导学案更有实效。
《落花生》教学反思4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品读理解。如第十自然段,我设计了判断题、填空题,让学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特点。
在讲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想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我们种花生,大概从三月开始播种,八月才收获,人们平时要细心管理,人们怎样播种,怎样管理,怎样收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书上却只用了一句话就写完了,你们觉得这种写法怎么样?(很简单,不具体)老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叫略写,反之就叫详写。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落花生》教学反思5
《落花生》一课讲完了,留给我的反思颇多:
1、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
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落花生》教学反思6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基于阅读,实现表达。
这篇课文内容清晰易懂,语言精练又富有意蕴,还带有故事性质,学生读来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议花生”这两部分内容后,通过读课文来回答“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条件1为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条件2为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条件3为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执教中,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学习体会,答案也精彩纷呈,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这样,我就从学生的读书表达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研读“议花生”部分时,学生们读出姐姐、哥哥和我对花生好处理解的相关句子后,理解父亲眼中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区别并将其用表格展现。在理解中,孩子们都能深刻感受到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又朴实好用的特质,引导其感悟对比的这种写法,要孩子们一起来探讨“苹果、石榴既好看,又有用,值得人们爱慕。那么为什么父亲却更偏爱花生”这个问题。这样,在智慧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到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
文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执教中,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并通过结合生活中实际例子,交流有哪些事物是具有“落花生”一样的品格?如:清洁工人、医生、警察、领袖人物、默默无闻的铅笔……同时一起交流: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学生们个个发言积极,表达他们学习这节课后的启发。
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还有的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在执教中,我充分融入了听、说、读、写,不断地深入写法,也通过小练笔来积累语言,学习运用。
这样不断地进行学习反馈与效果检查。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关键的句子,品读赏析,在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发言,进行交流评议,这样非常容易地摩擦出新的火花,新的理解。
当然,回顾细节,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要及时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来感悟文本。在个别处,学生反馈交流之后,若能及时地朗读,效果会更好,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背读课文。同时,交流探讨花生品格的人时,过程牵扯繁杂,可以再组织得简单连贯些。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同级部的老师们,他们在听我试讲的基础上,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帮我理清文章的脉络,精简问题,引导思考,可以说是手把手的和我一起设计课程,组织教学,铺垫感情,才会有这样一堂完整顺利的课。
《落花生》教学反思7
匆匆一瞬间,岁月轻如烟。我来到工作的“新家”近两个月了,通过准备,于11月8日(上周五),我讲了《落花生》第2课时这节课,作为新教师过关课,向大家作了初步的汇报和交流。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的课堂,我想了很多,感受颇深。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简单的跟大家谈一谈我的反思,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一、我的课堂思路和理念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细想我校精读课的模式,凭借我的理解与思考,我理清了这节课的整体思路,设计了“回答问题,导入新课---品读课文,深入重点---体会写法,尝试练笔”三个教学环节。在整个课堂中,我遵从“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多想、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练、让学生有自信、让学生心灵受震动”这个理念,设计中注重了“课前激情、课中齐读、自读、接读、看图读、分读等多种读书方式的运用、讨论交流、尝试练笔、我宣誓”等预设,力求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而有力、学后有情。
二、我感到安慰的地方
(1)尽管我课前想了很多,也做了自认为比较完美的准备,毕竟讲语文汇报课是从教来的第一次,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自感这节课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有多处考虑不足和失误,需要再思考,但不管怎样,总算坚持了下来,我内心感到很欣慰。
(2)这节课课前没有尝试,孩子们只有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效果虽然不太好,但孩子们很努力,我很感谢他们,也让我感到最大的安慰。
三、我感到不足的地方
(1)课堂组织方面:由于我准备不足,心里紧张,尽管强装镇定,去组织课堂,但还不能灵活自如的调控管理课堂,更不敢奢求打造高效课堂,就此,我真的需要再学习、再锻炼。
(2)读书指导方面:我重点指导的有两处,虽然我做了适时的引导,但效果还不十分明显,这方面,我会再多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
(3)板书方面:本应是我的长项,可由于我的紧张,造成了很大失误,板书错位,给我的`后续讲课罩上了无形的阴影和压力,幸亏我及时发现,为了学生,做了及时的修正,这是我最痛心的和最大的败笔。
(4)练笔方面:由于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前面的出错等原因,造成学生的练笔时间不足,再加上我这方面的经验不够,练笔根本谈不上什么效果,只有其形,希望大家能给我支支招,我会好好学习。
总之,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反思永远没有结束,因为我需要进步,我要学习,我更要成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大家的指导和帮助,我会尽快的成长起来,早点儿走到我校语文教师的队伍中间来,让我的语文教学走向成熟,让学生喜欢,让领导放心。
《落花生》教学反思8
《落花生》这篇课文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是许地山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记述了作者一家人在茅亭里议花生的事情,从中体会到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执教这篇课文后,给我留下几点思考。
一、挖掘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课堂上,我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他们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譬如在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居然”这个词,抛出一些问题:“居然”是什么意思?“居然”用在这里作者想要说明什么?可以换成“当然”或“果然”吗?得到了这些问题后,学生展开了思想的碰撞,学生也明白了“居然”在这里写出了一家人喜出望外,对花生能够在荒芜的土地上长出花生而高兴、激动的心情。在课文中,关键词句还有很多,如“羡慕之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引导,把课文读薄、读厚,最后得到思想的升华。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探究。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尊重孩子。在课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要大胆提问进而探究。譬如在课堂中,学生有这样的疑问:课文中桃子、石榴和花生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会提问题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我首先鼓励了他,然后引导其他孩子讨论。毫无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答案不一样,但是我想这都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话语。这样的课堂既尊重了孩子,又激发他们敢于探究的欲望。
当然,这样的课堂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由于时间关系,个性朗读这方面做的不到位;课堂小练笔——“落花生,我想对你说……”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旁敲侧击,引导他们有话说,有话写……
有所尝试,有所收获,愿意且乐意在反思中成长。
《落花生》教学反思9
上完课后,我的心情很舒畅,再一次让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孩子们确实太能干了,太了不起了,在教学中,体会“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年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句话时,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惊叹。我清楚地认识到孩子们理解了文章的深意,明白了蕴含的道理,目标达到了,成功了。
在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出了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观点。有孩子说:“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漂亮,没有价值,我们不能做那样的人。”有孩子马上反对“其实他们还是有价值的',只是他们不如花生那样谦逊,他爱炫耀自己。”说得多好呀!由于有了各抒己见的机会,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打开了思路,教学的效果也就突现出来了。
《落花生》教学反思10
接到要上公开课的任务,是我刚刚上完《梅花魂》一课的时候,本应顺理成章讲《桂花雨》一课,但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上第四单元的《落花生》,不为别的,只为趁热打铁,让学生再次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文章借物要说明什么,借物赞美什么,言什么志,作者心里是最清楚的。刚刚学过的《梅花魂》,外祖父分外珍惜的那幅《墨梅图》,郑重地递给我的那块绣有血色梅花的手绢,以及对我语重心长说的那一大段心里话,都是在告诉读者,在外祖父心中,梅花就象征着有气节的中国人,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秉性。外祖父的“分外珍爱”和“郑重”,甚至是临别前的痛哭流涕,都是因为外祖父把对祖国的眷恋,寄托在了“梅花”身上,这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那么《落花生》这一课,作者同样通过叙事,来借物喻人,我在授课之初,便用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引出课题,在学生心中埋下一个伏笔——为什么要用花生做自己的笔名?许地山和落花生之间有什么故事?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开始对文章的探究和研读。通过文章详略布局,主次分明的特点,直奔“议花生”这一章节,学生通过父亲说花生好处的.一段话,找到了课初疑惑的答案,原来,父亲想让我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喻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朴实无华”的人。
父亲教导孩子做人的文章,我们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也学过一篇略读课文——《万年牢》,学生也是通过对题目的质疑,带着疑惑自读全文,最终明白的“万年牢”是对父亲糖葫芦的一个称呼,意思是,要做像“万年牢的糖葫芦”一样的“讲究实在,不弄虚作假的人”,这不也是“借物喻人”吗?通过一种写法,联系前后学过的三篇课文,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也为今后学生学习“借物喻人”写法进行习作,打下了基础,是我认为这节课中最大的收获!
《落花生》教学反思11
10月25日,我们朱曲镇小语工作室联合门楼任小语工作室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落花生》一课,通过备课,上课、评课,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状况,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草》《梅花》《蜂》,看似无心,实则为文末“借物喻人”手法的理解运用埋下了伏笔。然后出示落花生的图片,并将这种农作物与作者许地山放在一起,设置悬念——许地山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花生的品格悟出做人的道理,适时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
本课在写作方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关于这一点的教学,一开始,我只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篇幅上发现这一特点,然后设置悬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等学完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在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后,我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此时学生已经感悟到,议花生这一部分最能突出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课文的中心。然后迁移到写作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做到主次分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就详写,一些铺垫性的材料就可以略写。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我都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授之以渔
课文第一自然段涉及许多字词方面的知识,我以抽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通过四个词组的构词结构来讲清“播种”的“种”在这里为何读“zhǒng”,从而让学生明白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定。“园”“院”二字的区别,我让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从而得出形近字的区别是根据字义来判定的结论。还有对“居然”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出那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在这里,知识的获得不是老师的灌输,而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掌握有助于以后的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吧!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然后设置小练笔,夸一夸这些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评价,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在学习花生的品格时,学生说出了“朴实无华”这个词,应该说,这个词就是答案,但是,我感觉学生可能是看了参考资料才得出的结论,于是,我来了一个附加题——你能结合花生的外表来谈一下对这个词的理解吗?果然,我提问的那个小女孩不会回答,大庭广众之下,孩子的脸上有尴尬,还有羞愧。我告诉她:“孩子,没关系,站起来,老师教你。”’在我的引导下,她顺利地说出了答案,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她:“看,这回答的多好啊!”此时的孩子,脸上洋溢的是羞涩,是成功的喜悦。
在说轻声的词语时,一个小女孩说出了“收拾”一词,我拍着她的肩膀说:“你一定是个爱做家务的孩子!”
在谈对父亲的话的理解时,听着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不由自主地说:“你简直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啊!”
关于许地山的笔名,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见解,我赞叹道:“你真是许地山先生的知音啊!”
“课堂上没有真正的错,只要你敢想敢发言,那你就是最棒的”,这是我在课堂上最爱对学生说的话。的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讨论,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看法时,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鼓励表扬他们。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就感,愉悦感。
当然,本节课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更值得反思。
首先,在课文的读上还比较欠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种内容浅显但道理深刻的文章更应该多读多思。本节课学生读的方式也比较单调,虽然有自由阅读、默读、浏览,但在关键段落的读上却以齐读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朗读的感情,造成拖腔的现象。另外,还缺少课文的范读。比如,其中,第十段,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是带着郑重、严肃、赞美的语气来说的,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读出感情,如果能结合教师的范读,相信学生会读的更好。还有,姐弟几个谈论花生的好处,是很好的分角色朗读的示例,却未能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其次,忽略了小组合作探究。比如,为了突出花生的品格,父亲把花生与石榴、桃子、苹果进行比较。我只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批注方式画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像张敏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后,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不够成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由于客观原因,我把两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中,导致很多内容的学习只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评课的时候,金主任戏谑道,“犹如赶集”。的确如此,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就这节课而言,因为时间的关系,让我更让学生舍弃了很多。比如,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虽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炫耀自我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教学反思12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资料。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资料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忙。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透过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明白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好处。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用心发言。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我,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炫耀自我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资料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就应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教学反思13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教学反思14
每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像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一节课中有“败笔”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去发现,总结,提高!今天讲的《落花生》,对于一心想上出最佳“境界”的我来说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天平的一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天平的另一端却有些遗憾。在整节课中老师讲得稍多,学生说的偏少,读的还不够。《落花生》是篇传统课文,尽管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找去设计,但却未能推“陈”出“新”,整个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晰的,但落实到小的环节具体的环节,其教路和学路还有些零乱,自己没能做到成“竹”在“胸”,提的问题零碎,没能很好的给问题做些铺垫,有些学生回答无所适从,有时只好胡乱而猜之,使得师生双边活动受到限制,而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做得很不够,使得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不活跃!
教学时以谜语导入是好的,若能充分利用语文资源,如先出示谜面,让学生读(给学生读的机会),然后学生猜,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因为谜面是围绕谜底“花生”而设计的)先让学生了解花生的.一些习性和特点,为后面的理解做更好的铺垫,这样可以避免陷入为导入而导入、为教学而教学的浅滩中!此外,在教学中与内容无关的尽量少说或者不说,比如在问学生花生有什么好处时,我却随兴说“多吃花生可以延年益寿,这是以前历代想长生不老的君王都不知道的秘密”,这些话与教学中心无关,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冲淡了教学内容。
《落花生》教学反思15
本周我的听课内容比较少,不过,还是和往常一样,我批改作业的量比较大,因为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个什么事情都做的很细的老师,因此她的作业相比其他同年级的老师就比较多。怎么说呢,改了这么多作业,当看着学生错的太多时,有时候真为他着急,或许这算是进入当老师的状态了吧。特别是作文,记得最开始,一次大作文,我几乎要花整整两个下午的时间来批改,甚至有时候还会带回学校批改,一是班上50多个人,数量有些多,二是因为四年级作文刚进入中段,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还不好,能把一篇作文写通顺就不错了,改了几次大作文后,已经能有耐心去批改那些语句不通顺的作文了,现在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现在更能根据他们每个人的作文水平适当的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了。
除了批改作业,必须得谈谈的就是,自己在本周三上的一节课《落花生》,说实话,自己在上这节课之前还有些担心,因为之前大伟老师说他上过一节《落花生》,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篇课文最难处理的便是理解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父亲谈做人是这样写的: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说实话,在这里处理起来总觉得有些困难,在现代社会,说做不伟大的人确实是有些不实际,因而,我尽量把学生往做“有用”的人,而不仅仅是做一个“体面、伟大”的人方面引导,或者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谦虚、踏实、不张扬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只是外表光鲜亮丽的人。
确定了这一主题之后,想了很久,才想出应该从哪里找突破点。那就是抓住“有用”,尽量不让学生去过多的讨论是不是要做一个“伟大、体面”的人,因为许地山写这篇文章是有很强的时代背景的,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下,他们很可能就只凭字面理解,得出“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绝不做一个伟大、体面的人”,去跟他们讲时代背景又显得较深。在这个问题上,自己确实花了很大心思,去想怎样才能不让学生走偏。或许是因为自己想的有些多,因而,这堂课上下来,没有出现走偏现象。在这一点上,自己感到有些欣慰。为自己,也为学生。
但是,上课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落花生》时,我也出了许多问题,因为当时老师是要求我一节课上完,而我用了一节半的时间来上,上完之后看得失,分析原因,主要就在于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当然也有第一次上单元新课的原因,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自己上这篇课文的得失。
一、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少不了的便是学习生字词,在上生字词时我采取的.是先齐读再重点强调字音然后再开火车读,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老师建议的是我应该先让学生自读、再开火车读,从学生读的过程发现问题,再集中强调学生易错的字音,最后让学生齐读。虽然只是把顺序变换了一下,但确实效果就会好很多。另外在讲生字词时,老师建议我在学习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的时候,可以采取“书空”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自己一笔一划写。虽然是四年级,但是在一些写错频率极高的生字上仍需要“书空”。还有去掉拼音读时,也建议我先让学生自读,再开火车读,再齐读。
二、生字学完之后,就要初步感知课文,划分课文层次。在这一环节,感觉自己做的还不错,老师也说处理的比较好。面对学生分的层次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时,能较为灵活的处理,就是在表达时稍显啰嗦,老师建议语言尽可能简洁。
三、划分层次之后就涉及到对重点词语的讲解和课文的分析,这里我分了两个方面分析:
(一)在讲词语时,老师建议讲词语一定要让把词语带到课文里面让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意思,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用这个词造句,一定要出示一些范例句子,让学生齐读之后尝试着自己造句,在上这一环节时,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一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甚至是有些时候,忘了让他们齐读感受句子。
(二)在分析课文时,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当学生的答案和自己设计的答案偏差有些大时,感觉自己在引导这一方面还有些欠缺。不过还好,这堂课上几乎在引导方面没遇上什么大问题,只是在面对学生的思维有些超前时,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够强,怎么说呢,如果一堂课有学生走偏,教师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引导的不到位,相反,如果一堂课上,原先以为学生会走偏,却到最后未走偏,甚至是进程拉的有些快时,教师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讲的太浅,深度不够。恰巧,这次上课我就属于后者,在上本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时候,学生不但没有走偏,甚至在我认为难理解的地方,对他们只需稍作引导,学生就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有时候,会想是不是自己讲太浅了?反而是在我认为不怎么困难的“借物喻人”上,引导的稍显困难。
四、评价表扬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化。感觉自己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出适当反馈这一方面还很欠缺,老师建议自己反馈时应有针对性,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句“嗯,真棒,真不错”,于是我就在听课的时候特别注意记录了老师的一些评价语。比如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可以用树立榜样的方式让其他学生立刻进入状态,可以说“小明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小刚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知道用笔在书本上勾画字词,真棒!”,在让学生读生字时,可以这样表扬学生,“你把某某生字的字音读的非常准,真棒!”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回答错了,可以说“没关系,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在学生回答的答案和自己设计的有差别时,可以说“你真是个有想法的孩子!但是······”,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说“眼睛最明亮的的孩子看着老师或看着大屏幕”,总之,表扬和反馈都尽量有针对性,能具体化。
一言以蔽之,这堂课上下来,有得有失,得在自己考虑的比较多,所以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在分析课文时特别是在把握重点这一方面,感觉还比较顺利,学生也没有走偏。或许是吸取了上次上的作文课《我喜欢的工艺品——》没有抓住重点的教训吧。失在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度不强,自己在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讲的不够深入,感觉自己在重点分析上还欠缺深度。
虽然总结了这么多,但是我知道,一节课上下来始终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不求自己一定要将这些问题攻克,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避免过失。
希望在下一周要上的《桥之思》这篇课文上,能有进步!
【《落花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落花生》教学反思03-08
落花生教学反思04-10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04-22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04-22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04-22
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04-22
落花生教学反思(精)07-07
《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27篇)11-04
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