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7-06 14:10:35
  • 相关推荐
(优)化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教学反思 篇1

  课改以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新课程体系中的许多问题使化学教师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成为一线化学教师的渴求,但仅靠几次理论培训,案例分析,榜样示范,总结教学技巧等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还需要一线的化学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教育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新课题,是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就要不断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水,要想做到这些,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查阅资料,向书本学习,反复阅读《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观念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书。大量阅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等杂志。还要向专家学习,尽量别错过外出培训学习和请进来的专家讲座。当然我们身边也不乏化学教学的专家,要及时向他们请教,自我充电不断丰富自身的化学专业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反思 篇2

  设计思路:

  这堂课的设计是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化学式的计算,通过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让学生计算来回忆和总结出利用化学式可以进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以及元素质量分数等计算;然后通过两个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第二板块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回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原理及主要解题步骤,接着也是两个题目进行练习,从计算依据、步骤、解题格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步骤的同时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常见的问题,然后集中来分小组讨论,谈谈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堂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到位,课堂的容量比较大,教学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到最后时间比较赶,小结比较粗略,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

  2、没有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觉得跟学生的互动不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紧张还是学生紧张,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生不愿意跟老师配合,这一点让自己也感到有少许无耐,以后应多下功夫去了解学情,多跟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对课堂的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讲化学式计算的时候花去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原计划是十分钟的时间,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当然,也是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应该放到课后去处理,课堂上先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4、由于时间的分配出现混乱,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现他们的解题思路,只是展示了他们的解题格式,讲解的时候也是老师包办了。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并讲解,最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和点评,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5、没有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这一点没有利用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完全归类,有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发现,因为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还是不够牢固,有三个同学有点提笔不懂做的味道,所以后来的展示也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分析和进一步的探讨。

  6、分小组的学习有名无实,流于了形式。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分配好小组的角色和任务,组长、副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后来的小组互动也是无效的。

  总之,这堂课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到位,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没有把握好。没有利用好导学案,应该让学生课余时间先练习,课堂再进行展示和反馈。时间分配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这一点需要再进一步的提升。

  这次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收获的东西还是特别多的,相信自己慢慢回味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最后,再次感谢羊文俊主任的耐心指导和辛勤付出!

  化学教学反思 篇3

  由于《化冰实验》这节课中实验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器材,而学生之前没接触过这些实验器材,所以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认识如何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我在上这节课花了两个连续的课时来进行实验,一节课来总结。虽然用了不少的时间来上《化冰实验》这节课,但是学生在做化冰实验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并且能在实验中自己发现很多问题,达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实验记录了温度的变化,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变化,温度会上升?为什么温度计碰壁其温度就会上升?为什么冰越碎,温度会下降得更快?为什么冰熔后水温度会上升?水沸腾时,会有水蒸气,水泡,水为什么会减少?为什么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后,会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在实验后提出的,提出问题后,我就让他们自己试着来找答案。

  例如,对于为什么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后,会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学生就提出了可能与有风,温度计的`准确度,火力的大小,烧杯的振动,火的高低,灯芯的长短有关。从火的高低中,学生会提出酒精灯的火焰是内焰温度高还是外焰?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自己来设计对比实验,启发学生想办法来证明,可以用什么材料合适?有的学生说用铁,高温温度计,毛线和木棒,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从中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我觉得学生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是这节实验课的成功之处,不用老师自己来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试着来解决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减轻了老师的担子,又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

  化学教学反思 篇4

  总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总复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课程改革前,九年级化学课本只有一册,现在改为上下册,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取得满意的中考成绩,这是老师们和家长们都比较关注的大问题。

  一、加强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准确理解

  在化学教材中,几乎每章节都有一些基本概念,而这些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学好化学就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学习的过程是个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只有真正掌握基本的概念才能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有些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就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要更进一步,正确的方法是要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的真正内涵,也不至于今天记背下来的明天就忘了,也有利于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题的解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因为它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还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更注重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规仪器的'使用和基础实验操作,以及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那么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除了总结课程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外,更应注重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能力,体现在考试中的直接形式就是实验探究题的解析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呢?对于基础知识也就是实验原理的掌握当然是前提,熟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才能对实验探究题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对于试题的解析也会变得精确和得当。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化学课程中的“化学方程式”和“常见的酸、碱和盐”和“化学肥料”等单元是重点内容,这些单元的知识点多,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后并不容易马上掌握,遗忘率很高。那么,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重对这些章节知识的重新梳理,运用列表法,建立“知识树”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形成知识网络。要通过精讲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学生要学会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自己灵活运用和掌握,可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办手抄报等。这样才能做到难点不难,运筹帷幄。

  学习的过程是个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只有真正掌握基本的概念才能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在复习过程中,更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探究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进行有效指导。

  化学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我对元素的概念进行了重点讲解,整堂课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为主线反复进行讲解和训练,并通过这条主线自然得把之前学过的分子、离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巧妙的习题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含义;结合离子的形成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成是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2、在传授新知识事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尤其重点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让学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常见物质,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3、让学生通过填写关系图的形式把本章遇到的名词、术语、概念进行区分和归类,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

  4、利用谐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自然界元素含量的顺序;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的缺点:

  1、在总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时给学生留白太多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应该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引导性的信息。

  2、由于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致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加强课堂提问的引导性。今后的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处理应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在之前的分子、原子教学中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思维,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所谓顾后是在今后“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继续渗透加强本节课的内容。

  化学教学反思 篇6

  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实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示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学生做完演示实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直接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故意很严肃地说:“刚才做实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另外,我并没有做类似“小米和黄豆混合”的'实验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因为根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做完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后,学生虽然看不见分子,但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性质,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子的这条性质;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样的实验后,给学生造成误导。因为他们对亲眼看见的事实印象深刻,在举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时,一部分学生就把它当做正确答案。

  在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类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时,我又补充了“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注射器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但是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混合物和纯净物时,我只是让学生口答,而没有画图,如果用图示或磁扣的方式表示,我想效果要比口答好多了。

  化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掌握金属晶体内原子的几种常见堆积方式,了解不同堆积方式的区别,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三以及高一的化学学习,甚至是其它学科学习中,很少接触球体的堆积方式和相关模型,并且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思考有以下三点:

  1、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来构建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和模型;

  2、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如何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在一起,成为一个协助者而不是灌输者。因此,课程的前期准备,我们以乒乓球为载体,制作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半成品,以合作分组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设计。在教学环节中,遵循知识构建的顺序,先讨论二维平面的排列方式,再研究三维空间的堆积方式,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最终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的交互式活动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再给以直观的多媒体显像,新颖的感官冲击,更多的是师生交互式的合作,彼此心灵发生碰撞,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堂课下来,我对开放性课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今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活力,如何在40分钟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我应当多加思考的问题。

  化学教学反思 篇8

  一、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

  化学必修1专题2在介绍氯气的生产原理时,安排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制备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用氢氧化钠溶液作尾气处理.

  1.教材中的装置:发生装置用固液加热型,浓盐酸置于分液漏斗中,二氧化锰固体置于圆底烧瓶中,加热.收集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氯气有毒,尾气处理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则加剧盐酸的挥发,故制得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杂质,在收集装置前应加入饱和的食盐水来除杂.

  2.改进装置:制备氯气应包括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中间安排一个除杂装置,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以及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杂质,得到较纯净的氯气.

  3.研究结论:通过改进使气体制备装置更完整,更合理.

  二、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

  必修1专题4,在介绍硝酸的性质时,安排了铜和浓硝酸在具支试管中进行反应的'实验,由于反应体系中存在空气,并不能科学严密地证明反应生成的是二氧化而不是一氧化氮.

  1.教材中的操作

  “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按此方法,由于反应体系中存在空气,理论上并不能证明反应生成的是二氧化氮而不是一氧化氮.

  2.改进过程

  (1)我们用分液漏斗做反应容器,将分液漏斗的塞子换成橡胶塞,橡胶塞插入一根弯成螺旋状的铜丝,烧杯盛满氢氧化钠浓溶液做承接容器和倒吸液.反应前反应体系中不存在空气,所以实验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就是铜与浓硝酸生成的二氧化氮,反应后利用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倒吸现象又可以证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2)分液漏斗里面装浓硝酸,关上旋塞,下端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塞上橡胶塞,打开旋塞,令铜丝与浓硝酸开始反应,可以观察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转变为蓝色并且颜色不断加深逐渐转变为蓝绿色,分液漏斗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分液漏斗中增大的气压使其中蓝绿色液体被压入烧杯中,液面降低,红棕色气体布满整个分液漏斗,随后液体又进入分液漏斗出现倒吸现象,气体颜色逐渐褪去,而液体未充满整个分液漏斗.

  3.研究结论

  反应迅速,分液漏斗中液体颜色由无色很快转变为蓝色,证明生成了硝酸铜,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证明有二氧化氮生成,最后发生倒吸并且剩余气体为无色,则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和一氧化氮.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并且绿色环保.

  化学教学反思 篇9

  九年级化学按进度该讲《常见的酸和碱》了,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我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既然要讲公开课,我就要尽力完美呈现。只有一天准备时间,我赶紧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反复揣摩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案和板书,下班后跑到超市买了甘蓝和胡萝卜,为分组实验做准备。

  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模糊着,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上我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先组织学生自学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知识,重点在后半部分。因性质实验比较简单,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分为六组,我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三个内容相同的点滴板,透明点滴板上有编号,药品按号序分别放入x氧化钠、石灰水、盐酸、白醋等溶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第一个点滴板滴石蕊,向第二个点滴板滴酚酞,观看各小格中液体颜色的变化。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学生在此实验基础上很直观地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点滴板要滴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把这节课的探究热情推向了高潮。我安排四个小组用甘蓝,两个小组用胡萝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研磨,再用酒精溶解,纱布过滤,几分钟内就得到了甘蓝汁和胡萝卜汁,最后用滴管吸液滴入点滴板。孩子们配出来的甘蓝汁浓度不同,遇酸碱后呈现出红、黄、绿、蓝不同的颜色,课堂沸腾了。用胡萝卜实验的小组没看到颜色变化,失落之余感慨道:“老师,我们组纯粹是做陪衬的。”行啊,顿悟了,知道化学实验需要对比观察,这也是收获。

  我觉得每节课的板书应该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最精彩的一笔,最好能做到过目不忘,图文助学的方式是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我把这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成两个人形,一个人是“酸”,一个人是“酸碱指示剂”,结束语是“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会在20xx中招给你加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不足的的地方:1、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2、最后环节学生小结时,时间不太够用,否则还可以交流得更充分些。3、感觉学生在“还有没有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无话可说,这是我们平时对学生思维训练不够的表现,应加强。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灵活处理和把握课堂突发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是我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必然要求。

  心生则总总法生,心灭则总总法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整合教材的成功体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我们的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而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且沉醉地做着,这个人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幸福前行,我们会品味到收获的醇香。

  化学教学反思 篇10

  课改的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改变了,孩子改变了,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作为课改中的一份子,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感慨和收获。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困惑。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首先应改变学生的地位。

  无论教材怎么改,学生的地位不改,那只是空谈课改。让学生喜欢学,积极学,懂得学,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完美境界。大方向是明确的,但实践中却是困难重重。因为教学是双向的,从表面上看,放手让学生学,教师是轻松了,但实质不然。以往强调教师的教,现在却是考验教师的导。

  二、教师一定要有吃透教材,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细化教学环节,让教学变活。

  教材是死的`,但教学应该是活的。现在经常谈课改,似乎教材改得多,课改的步伐就是走得快,走得对。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教材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而编出来的,的确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如果教师不善于活用教材,那么教材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课改的根本在于改变教学理念。

  思想是指导行动的,如果教学理念不变,即本质不变。换言之,这节课要有所突破,关键是环节上的突破,这就需要有崭新的教学理念作基础。在备这课的时候,自己看了很多有关的教学设计,但都是大同小异,怎样才能求突破呢?思想曾经一度徘徊不前,后来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终于有了一些突破。

  课改是当今教学的热门话题,但我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跟着潮流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理念,我们的课堂要改,但是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教学,而不是纯粹为了课堂。

  化学教学反思 篇11

  加强人文教育,增加化学教学的文化底蕴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背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习惯,因此要想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持久性,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人文教育,增加化学教学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讲解化学中碰到的.“烟雾”问题讨论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古代诗词作为讨论的对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讨论诗词中的“烟”是不是化学意义上真正的“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学懂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化学教学反思 篇12

  1.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创新

  整堂课每个教学环节,我都采取带着问题去引导学生认识各类化学电池的优缺点及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过程。

  2.提供新科技信息资源,认识科技创新

  目前,化学电池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教学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教学补充相关素材。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化学电池的研制及使用的新资料,提炼出汽车,飞机、航天飞机等使用新电池的一些信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科技创新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STS思想,这些方面都是新课程特别要求的。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合理的,以学生为主角这种方式,学生能做的,我们老师就不要代替。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挥创造、创新的机会,学生表现的机会,其实学生能做到,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就比较充分,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各种电池的优缺点,积极讨论出改进措施,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发表自己改进电池的一些设想,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初中化学的课后反思3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教学反思 篇13

  化学复习课的“困惑”,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与一些化学教师聊起同一个话题,怎样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时,学生和教师表演出对“化学复习课”的种种困惑。比较有代表性的整理如下。

  学生:说法1:上复习课最没劲,就是“炒冷饭”,相同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类似的题目做了一套又一套。

  说法2:复习课形式太单调,就是讲—练,讲—练没有新意。

  说法3:开始总复习了,就不进实验室了,复习实验内容时,老师也不做实验,在黑板上讲实验真没劲。

  说法4:复习课老师讲得很细很细,其实许多内容我们早就掌握了,我班有许多好同学上课时不听的,都在自己做作业。

  说法5:复习课上做了许多题,但总感觉听听都懂,做题时老是出错,听老师一分析觉得就这么简单,但自己做的时候就想不到。

  教师:说法1:复习课最难上,教学内容上很难把握,顾了“面上”就顾不了好学生。如果是公开教学绝对不要选“复习”内容。

  说法2:现在的学生“不要”读书,而且越来越笨,见过做过的题才会做,没见过就不会做,故一定要多做题反复训练。

  说法3:平时课堂教学时可兼顾情意和能力目标,可复习课最关键就是要把知识疏理清楚,应付考试是唯一目标。

  说法4:复习课要讲究实,就是练习和讲评,讲评要讲得透彻,要让学生理解。同时“水浸木头烂”多练才能出成绩。

  综观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复习课的现状是:

  1.教师上复习课主要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疏理和管理,这里面可能分二个层面职初教师主要是知识的归类和再现,而有经验的教师则对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和整理。

  2.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巩固”来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固,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处于一种应对状态。

  3.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学生学得被动,缺少新的认知冲突,处于一种相对的知识再现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体不突出,个性化教育程度较差。总之学生对复习课的困惑是“炒冷饭”,而教师则是“练习讲评,题海战”。

  化学教学反思 篇14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次课复习巩固了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使其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从整个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积极配合,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从整堂课效果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本次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好,导致整堂课的时间分布不是理想,有的地方讲解不到位,有的地方又显得很罗嗦;第二,讲课的声音很大,把很多学生的耳朵都震晕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昏昏欲睡,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慢慢学习抑扬顿挫;第三、由于用了ppt教学,很多东西在黑板上板书不是很多,虽然有了新时代教学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传统的粉笔板书。

  本次课,在本组老师及相关领导的指导下,自己收获很大,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向那些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使自己不断进步。

【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反思01-1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0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23

化学教学反思15篇03-13

化学教学反思(15篇)03-21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03-19

化学课教学反思04-12

化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4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