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观后感>《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4-10-30 05:06:15
  • 相关推荐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今天,我在家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根据施祥生的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群28个孩子的故事。高老师是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长只找到一个13岁的女孩来代一个月课,魏敏芝为了50元代课费就来到了水泉村。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小魏“一定要把学生看好,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郑重地点头答应了。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家中贫困的小男孩张慧科离开学校,小魏老师为了去城里寻他和同学们去砖厂搬砖,可搬砖的钱还是不够去城里的车费,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从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师傅把她带到城里。经过两天的寻找还是没有张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没等到台长。在城里无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没有一分钱,已经饿了两天没有吃饭了,晚上就在马路边睡觉。可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张慧科,我答应高老师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困难都半途而废,真是惭愧。

  台长终于知道了小魏老师的事,电视台安排了小魏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循循善诱的问着小魏各种问题,小魏紧张的张不开口,主持人只好让她对着镜头对张慧科说几句话。那一刻,小魏老师再也绷不住了,眼泪泉涌似的流了下来,她委屈的像个孩子,其实她就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该属于她的压力,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张慧科终于找到了,电视台派车子把他们送回了水泉村,还有满满一车的文具和书籍,社会各界人士也给水泉小学捐了款,村长说要用这笔钱盖一座新的学校。孩子们看到七彩的新粉笔脸上乐开了花,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高兴起来,他们终于不用再为粉笔发愁了,高老师看到了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学工具,与我们城市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本部影片对我感触更深的还有小魏老师的执着、诚信。她固执的遵守着对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她的毅力,她的坚持,她的信守诺言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转眼间就过了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部叫《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两个字——贫穷!

  这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包括: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晚上,校长给我们文礼班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山区非常贫困。高老师为了节省粉笔,连快拿不住的小粉笔头都不舍得丢,还要用来写多一个字,甚至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都可以写一个笔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上课用的都是计算机、投影仪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网课。就算偶尔需要粉笔,那粉笔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丢弃的。粉笔头什么的更是不用说,垃圾桶里一大堆。

  记得之前班里做黑板报,为了画出粗的线条,还特意将粉笔掰断。画完后,那截粉笔就被随意的丢弃了。或许会有人说浪费一点没所谓,可是,没有经历过山区贫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什么叫节约,什么叫“俭以养德”呢?在我们嫌弃粉笔伤手时,那些山区的老师或许还在为缺少粉笔而忧愁焦虑呢!

  其次,学习环境艰难,书本稀缺。学生每天只上一节课,那一节课就只是抄抄课本,就算他们再努力,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所有字都认会,最终也不过一个小学的学历。那里没有初中,只有小学。离他们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几里外才有,走路dou要走上两三天。就算学习好,能吃苦,最后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或许是生不逢时,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现在的20xx年,就凭学习委员的认真、刻苦;明行光同学的'坚持;以及水泉小学的孩子们的努力,想必未来清华、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不用11岁就辍学;不用打工补贴家用。可这也是我们的不幸,因为安逸的环境,使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苦;永远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永远都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意丢弃的书本,可以随意浪费的纸笔,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贵。可能有人会说:“知道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讲给我们听。”可我想说:“不,你们只是听过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为针不扎在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师在知道张惠科同学辍学去打工后,就坚持要将其带回。期间几经周折,找过村长、搬过砖、逃过票、写过启事、等过电视台台长……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随着艰辛、泪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是她的毅力感动了台长,最终经台长的帮助,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

  电影的结局很美,水泉小学经各方社会人士的捐助,获得了足够的书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张惠科同学带回了钱,还了债,明行光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教育问题,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个宏大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择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升学率、就业等一系列话题,将随着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成长纠缠一辈子。然而,在边远山区,教育则缩减至最小内涵:只关于老师和学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笔。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英语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师讲译成中文叫《一个都不能少》。当时读了感觉挺感动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谁却忘记了。许多年后的今天,在网上看央视崔永元主持的节目《小崔说事》采访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教师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后,才在网上找到该电影又看了几遍。就电影的故事情节及拍摄效果方面,我一无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评价,但就几个特别的镜头对我颇有感触,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说说城里有什么好的?”“城里有摆这摆那的,比这里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张慧科在接受采访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还充满着笑容。“城里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当他说这句话时一脸的凝重表情。“城里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这就是美丽的城市留给一个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种感觉会在他心里停留多久?同样作为偏远山村长大的我,从整个电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汽车售票员、电视台台上、电视台接待员、饭店老板……我时常在想,如果张慧科碰不到饭店老板,魏敏芝遇不到那么好的电视台台长,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虽然是电影不乏虚构的成分,但我却感同深受。同样,当来自农村的魏敏芝(演员)谈到她当时的学生现在的状况时说在照顾孩子。是的`,她们的人生早就是被命运安排好的,长到一定的年龄便早早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干繁重的家务活,残酷的现实绑架了她的理想。

  在农村,直到今天,此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活的压力使孩子们早早便辍学打工,没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没有用以生计的一技之能,只能用体力换取一点少的可怜的血汗钱。特别是男孩子,现实更加残酷。他们生存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放牛——换钱——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转型到“打工——挣钱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与时俱进吧!由于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们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认识还停留在很早以前,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更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长远事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徘徊于城市边缘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样的待遇,干着最脏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城市留给他们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饭”有何差别呢?

  社会在发展,人总是会变的。但愿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政策的出台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能改变当前许多农村的生活面貌。给她们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现代化的场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升旗的情景。孩子们升旗或敬礼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或许过于夸张,可以说让在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但是,影片中的孩子们自己却是很满足,很骄傲。其实,在我们的笑声过后,我们或许还应该思考:现在的我们是否还会、还能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是否还会为手中哪怕只有两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也许,这两个问号是轻飘飘的,它很快就会在黎明时分连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我们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会再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护他们,用心珍爱他们的天真、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任性、保护他们的权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条不断在蓝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广播站,贴了自己所写的寻人启示;她去了电视台,在大门口一个人一个人地问“您是不是台长?”;她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她睡在昏黄的路灯下……身旁的寻人启示一页又一页被晚风翻开,四处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洁工人扫走……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祝愿现实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点,让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续得更久点、再久点,让春天里的他们快乐多点、再多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7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年仅十三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她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但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剧中的魏老师对学生那么好,我们的凌老师对我们也一样的好,同学生病了老师会去关心同学,为同学补课。同学犯错误了,老师会耐心地批评教育,帮助同学改正错误。老师这样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9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高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职责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刻,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因此,必须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就应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理解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发奋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1

  转眼间就过了一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一部叫《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一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一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一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一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一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贫穷!

  这一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一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一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一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一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一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2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就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让魏敏芝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真是一个及有责任心的老师!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钦佩啊!电影中的魏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拥有了责任心,你还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你还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向她一样的人吧!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3

  第一次看《一个都不能少》是在县城里的影剧院,那时候还是大幕布,看电影只要4元,当初看完的感受到现在早已在记忆里模糊;后来支教的时候,在程家沟村希望小学的办公室里自己一个人看了一次,那时候感触颇深,自己也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映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前年暖冬行动见我把烟偷偷藏在袖子里的曹云云;今天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虽说是快餐影视,依然藏不住电影情节的单纯与感人,看到最后还是没忍住掉了几滴眼泪!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乡村基础教育岗位上坚守过的经历,让我在对待学生的时候更加用心,因为我太明白了!在偏远山区,一个大学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所以,我面对的有时候是一个家族,这份压力从未有人给我,是我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还是那句话:一件事儿,要么别做;要做,那就尽全力做到最好!

  所以,我的寒暑假里并非假期,周末也并非周末,就连生儿子的当天我还是带着笔记本待在产房陪护室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明明请了假的,可以不用工作的!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从接手学生到现在,从最初的440人到现在的312人,说好的一个都不能少,终究还是没能兑现!最初的四年规划也随之泡汤,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能不少就尽量不少!原来自己的能力是如此渺小,许下的承诺终究还是没能兑现!但是,我真的用心去做教育了!

  大家还记得那个欠我一个电话的学生吗,最后办理了退学,退学之后他联系到了我,跟我讲了自己的心理话,讲了自己现在的处境!我很心疼他,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唯有鼓励他在社会生活中闯出一番天地!我知道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但是我更知道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鼓励!

  我和学生相处,我从师生到朋友,从朋友到兄弟!我的原则从来只有一个:真诚相待!我不知道自己改变和影响了多少学生,但是我知道自始至终我给学生传递的.都是正能量!

  《一个都不能少》里面最后的找人环节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教育,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得宣传!这就是媒体的力量!这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成,但是必须知行合一才能有做成的可能性,因为运气从来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教育,从来是一个灵魂感动一个灵魂!教育,这是一个精工出细活的职业,求不得快!教育,一定要沉下心,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未曾少,江湖再见!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4

  《一个都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看了影片,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电影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黑暗降临,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影片让我看到了这样好的一方面: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样我也有着一段这样的实习经历在我的`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里,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乱破旧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学校的教室中还没有通电,学生口渴了还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实习的班里面仅有12名学生,但这些学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动中我也尝试这和学生聊天,了解了他们很多,在学生的允许下我看了他的日记,日记中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灯,当时我有点疑惑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回答是有了红绿灯路上的车就会有秩序了,妈妈带着妹妹来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说到这时我有点震惊,有点心酸,有点难过,他还是个孩子。

  在一次考试中我和班里另外的一个学生聊天,我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想去打工”当时的我很惊讶,我问:“为什么,你没想过上大学么?”他说:“家里没有钱,爸爸经常因为钱在家里唉声叹气所以我想去打工,”我问:“那你怎样打算呢?”他说:“在初三准备出去”我问:“因为初三的时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初三出去的,高中还要学费呢!”我当时沉默了。赶快离开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湿润了,在班里的12个孩子中有10个孩子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两个孩子单亲,我有种无力感,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加油鼓励,希望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血学业。

  在这里我突然更加的爱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话就能激励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爱能让孩子的心有一点温度。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些景象: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个人的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根筋,但她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关文章: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1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6-10

(精品)《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7-08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08-30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1-1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3篇02-23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篇06-15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15篇)12-07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集锦15篇)01-10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今天,我在家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根据施祥生的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群28个孩子的故事。高老师是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长只找到一个13岁的女孩来代一个月课,魏敏芝为了50元代课费就来到了水泉村。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小魏“一定要把学生看好,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郑重地点头答应了。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家中贫困的小男孩张慧科离开学校,小魏老师为了去城里寻他和同学们去砖厂搬砖,可搬砖的钱还是不够去城里的车费,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从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师傅把她带到城里。经过两天的寻找还是没有张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没等到台长。在城里无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没有一分钱,已经饿了两天没有吃饭了,晚上就在马路边睡觉。可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张慧科,我答应高老师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困难都半途而废,真是惭愧。

  台长终于知道了小魏老师的事,电视台安排了小魏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循循善诱的问着小魏各种问题,小魏紧张的张不开口,主持人只好让她对着镜头对张慧科说几句话。那一刻,小魏老师再也绷不住了,眼泪泉涌似的流了下来,她委屈的像个孩子,其实她就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该属于她的压力,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张慧科终于找到了,电视台派车子把他们送回了水泉村,还有满满一车的文具和书籍,社会各界人士也给水泉小学捐了款,村长说要用这笔钱盖一座新的学校。孩子们看到七彩的新粉笔脸上乐开了花,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高兴起来,他们终于不用再为粉笔发愁了,高老师看到了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学工具,与我们城市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本部影片对我感触更深的还有小魏老师的执着、诚信。她固执的遵守着对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她的毅力,她的坚持,她的信守诺言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转眼间就过了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部叫《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两个字——贫穷!

  这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包括: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晚上,校长给我们文礼班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山区非常贫困。高老师为了节省粉笔,连快拿不住的小粉笔头都不舍得丢,还要用来写多一个字,甚至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都可以写一个笔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上课用的都是计算机、投影仪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网课。就算偶尔需要粉笔,那粉笔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丢弃的。粉笔头什么的更是不用说,垃圾桶里一大堆。

  记得之前班里做黑板报,为了画出粗的线条,还特意将粉笔掰断。画完后,那截粉笔就被随意的丢弃了。或许会有人说浪费一点没所谓,可是,没有经历过山区贫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什么叫节约,什么叫“俭以养德”呢?在我们嫌弃粉笔伤手时,那些山区的老师或许还在为缺少粉笔而忧愁焦虑呢!

  其次,学习环境艰难,书本稀缺。学生每天只上一节课,那一节课就只是抄抄课本,就算他们再努力,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所有字都认会,最终也不过一个小学的学历。那里没有初中,只有小学。离他们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几里外才有,走路dou要走上两三天。就算学习好,能吃苦,最后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或许是生不逢时,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现在的20xx年,就凭学习委员的认真、刻苦;明行光同学的'坚持;以及水泉小学的孩子们的努力,想必未来清华、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不用11岁就辍学;不用打工补贴家用。可这也是我们的不幸,因为安逸的环境,使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苦;永远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永远都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意丢弃的书本,可以随意浪费的纸笔,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贵。可能有人会说:“知道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讲给我们听。”可我想说:“不,你们只是听过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为针不扎在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师在知道张惠科同学辍学去打工后,就坚持要将其带回。期间几经周折,找过村长、搬过砖、逃过票、写过启事、等过电视台台长……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随着艰辛、泪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是她的毅力感动了台长,最终经台长的帮助,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

  电影的结局很美,水泉小学经各方社会人士的捐助,获得了足够的书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张惠科同学带回了钱,还了债,明行光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教育问题,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个宏大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择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升学率、就业等一系列话题,将随着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成长纠缠一辈子。然而,在边远山区,教育则缩减至最小内涵:只关于老师和学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笔。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英语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师讲译成中文叫《一个都不能少》。当时读了感觉挺感动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谁却忘记了。许多年后的今天,在网上看央视崔永元主持的节目《小崔说事》采访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教师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后,才在网上找到该电影又看了几遍。就电影的故事情节及拍摄效果方面,我一无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评价,但就几个特别的镜头对我颇有感触,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说说城里有什么好的?”“城里有摆这摆那的,比这里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张慧科在接受采访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还充满着笑容。“城里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当他说这句话时一脸的凝重表情。“城里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这就是美丽的城市留给一个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种感觉会在他心里停留多久?同样作为偏远山村长大的我,从整个电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汽车售票员、电视台台上、电视台接待员、饭店老板……我时常在想,如果张慧科碰不到饭店老板,魏敏芝遇不到那么好的电视台台长,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虽然是电影不乏虚构的成分,但我却感同深受。同样,当来自农村的魏敏芝(演员)谈到她当时的学生现在的状况时说在照顾孩子。是的`,她们的人生早就是被命运安排好的,长到一定的年龄便早早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干繁重的家务活,残酷的现实绑架了她的理想。

  在农村,直到今天,此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活的压力使孩子们早早便辍学打工,没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没有用以生计的一技之能,只能用体力换取一点少的可怜的血汗钱。特别是男孩子,现实更加残酷。他们生存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放牛——换钱——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转型到“打工——挣钱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与时俱进吧!由于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们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认识还停留在很早以前,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更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长远事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徘徊于城市边缘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样的待遇,干着最脏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城市留给他们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饭”有何差别呢?

  社会在发展,人总是会变的。但愿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政策的出台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能改变当前许多农村的生活面貌。给她们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现代化的场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升旗的情景。孩子们升旗或敬礼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或许过于夸张,可以说让在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但是,影片中的孩子们自己却是很满足,很骄傲。其实,在我们的笑声过后,我们或许还应该思考:现在的我们是否还会、还能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是否还会为手中哪怕只有两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也许,这两个问号是轻飘飘的,它很快就会在黎明时分连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我们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会再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护他们,用心珍爱他们的天真、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任性、保护他们的权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条不断在蓝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广播站,贴了自己所写的寻人启示;她去了电视台,在大门口一个人一个人地问“您是不是台长?”;她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她睡在昏黄的路灯下……身旁的寻人启示一页又一页被晚风翻开,四处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洁工人扫走……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祝愿现实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点,让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续得更久点、再久点,让春天里的他们快乐多点、再多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7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年仅十三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她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但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剧中的魏老师对学生那么好,我们的凌老师对我们也一样的好,同学生病了老师会去关心同学,为同学补课。同学犯错误了,老师会耐心地批评教育,帮助同学改正错误。老师这样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9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高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职责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刻,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因此,必须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就应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理解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发奋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1

  转眼间就过了一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一部叫《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一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一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一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一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一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贫穷!

  这一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一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一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一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一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一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2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就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让魏敏芝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真是一个及有责任心的老师!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钦佩啊!电影中的魏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拥有了责任心,你还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你还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向她一样的人吧!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3

  第一次看《一个都不能少》是在县城里的影剧院,那时候还是大幕布,看电影只要4元,当初看完的感受到现在早已在记忆里模糊;后来支教的时候,在程家沟村希望小学的办公室里自己一个人看了一次,那时候感触颇深,自己也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映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前年暖冬行动见我把烟偷偷藏在袖子里的曹云云;今天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虽说是快餐影视,依然藏不住电影情节的单纯与感人,看到最后还是没忍住掉了几滴眼泪!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乡村基础教育岗位上坚守过的经历,让我在对待学生的时候更加用心,因为我太明白了!在偏远山区,一个大学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所以,我面对的有时候是一个家族,这份压力从未有人给我,是我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还是那句话:一件事儿,要么别做;要做,那就尽全力做到最好!

  所以,我的寒暑假里并非假期,周末也并非周末,就连生儿子的当天我还是带着笔记本待在产房陪护室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明明请了假的,可以不用工作的!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从接手学生到现在,从最初的440人到现在的312人,说好的一个都不能少,终究还是没能兑现!最初的四年规划也随之泡汤,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能不少就尽量不少!原来自己的能力是如此渺小,许下的承诺终究还是没能兑现!但是,我真的用心去做教育了!

  大家还记得那个欠我一个电话的学生吗,最后办理了退学,退学之后他联系到了我,跟我讲了自己的心理话,讲了自己现在的处境!我很心疼他,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唯有鼓励他在社会生活中闯出一番天地!我知道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但是我更知道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鼓励!

  我和学生相处,我从师生到朋友,从朋友到兄弟!我的原则从来只有一个:真诚相待!我不知道自己改变和影响了多少学生,但是我知道自始至终我给学生传递的.都是正能量!

  《一个都不能少》里面最后的找人环节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教育,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得宣传!这就是媒体的力量!这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成,但是必须知行合一才能有做成的可能性,因为运气从来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教育,从来是一个灵魂感动一个灵魂!教育,这是一个精工出细活的职业,求不得快!教育,一定要沉下心,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未曾少,江湖再见!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4

  《一个都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看了影片,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电影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黑暗降临,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影片让我看到了这样好的一方面: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样我也有着一段这样的实习经历在我的`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里,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乱破旧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学校的教室中还没有通电,学生口渴了还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实习的班里面仅有12名学生,但这些学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动中我也尝试这和学生聊天,了解了他们很多,在学生的允许下我看了他的日记,日记中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灯,当时我有点疑惑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回答是有了红绿灯路上的车就会有秩序了,妈妈带着妹妹来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说到这时我有点震惊,有点心酸,有点难过,他还是个孩子。

  在一次考试中我和班里另外的一个学生聊天,我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想去打工”当时的我很惊讶,我问:“为什么,你没想过上大学么?”他说:“家里没有钱,爸爸经常因为钱在家里唉声叹气所以我想去打工,”我问:“那你怎样打算呢?”他说:“在初三准备出去”我问:“因为初三的时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初三出去的,高中还要学费呢!”我当时沉默了。赶快离开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湿润了,在班里的12个孩子中有10个孩子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两个孩子单亲,我有种无力感,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加油鼓励,希望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血学业。

  在这里我突然更加的爱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话就能激励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爱能让孩子的心有一点温度。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些景象: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个人的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根筋,但她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