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观后感>《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6-25 15:01:54
  • 相关推荐
《起跑线》观后感3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起跑线》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起跑线》观后感1

  踏着夕阳,和儿子漫步,轻松而惬意。其实之前想象过多年以后儿子长大成人,和他在一起端着酒杯,谈笑风生的场景。而现在这种场景,也是相似的感觉吧,没有传说中父子之间的那种沟,更像是一对忘年交,很期待和儿子可以一直这样陪伴着走下去。

  时间还早,就一起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是一部喜剧电影,轻松欢笑之余也深深地触动到内心深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学会了去触摸编剧所要表达的深意。

  一开场,精明的时尚衣服店老板销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时候被老婆一个电话召回,让人对这个老板有了一个精明却并不视金钱和生意至上的亲近感。

  主人公在面临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的择校问题上大伤脑筋,先是买学区房,然后报补习班,从孩子到父母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就连面试都提前进行了演练,可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是被残酷的拒之门外,理由是作为生意人,不能足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上私立学校,而就算是你有钱,不会说英语,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被学区房社区的邻居嘲笑说你是做生意的,你们的孩子不会说英语没关系,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学校可以给贫民孩子一些指标,而这些指标是用抽签来决定的,作为有钱人的他们不甘于让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就住进了贫民区,来装扮贫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学校上学的最后希望。

  一踏进贫民区,善良热情的人们热情迎接,嘘寒问暖、帮忙提包,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吃,而作为有钱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和他们的距离感。导致和贫民区居民的隔阂,而后又因为和一个贫民朋友有着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共同目标,他们熟悉了起来,因为工作人员上门调查,主人公夫妇两个才真正地融入了贫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贫民。终于,主人公的女儿如愿以偿,走进了私立学校,也是他们无情地剥夺了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的贫民的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权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资资助了公立学校,使公立学校焕然一新,那些可怜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课桌,英语书等。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同时,那个可怜的贫民爸爸,怀着感激之情登门道谢的时候才知道曾经跟他一起生活过的所谓的贫民其实是一个富豪,也正是这个所谓的贫民剥夺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的权利。对于他们来说翻身的唯一机会就是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将来走入上流社会,在这个残酷的真相面前,贫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体现,当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儿的.时候放弃了揭发他们的想法。

  主人公惭愧至极,主动向校长说明情况,可是同样出身贫苦的校长却因为忘本,因为自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却弃真相于不顾。于是主人公通过学校里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让公立学校的贫民孩子们参与了节目的表演,他们用扫帚、用桶,用盆作为道具,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这一刻,那些天真无邪,无辜孩子尽情地展现着青春。主人公也在台上道出了实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声音,他的呐喊,在那个空旷的大礼堂里显得多么无力,就像那些贫民,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面对他的坦白和呐喊,在坐的家长默默地放下本应要鼓掌的手,因为这样的呐喊会触及他们的利益,硕大的礼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个人的掌声,在鸦雀无声的大礼堂里回荡。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应该享受最好的社会、教育资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于命运的眷顾,他们寄希望那一点点运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就是那一丁点机会或许都有可能备无情地剥夺。在那样的国度里,除了叹息,还能做些什么呢?

《起跑线》观后感2

  如果人的心被肮脏的东西所蒙蔽,要怎么做,才能让它恢复如初。

  我们每个人降临在世上,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想要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但总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丢失了本心,自甘堕落的陷入污泥之中,并且引以为荣。

  01

  电影《起跑线》是关于,印度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费尽心机的想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

  男主人公拉吉,为人和善,虽然不懂高大上象征着阶级的英语,但也懂得与人同乐的道理。作为集市的商业大佬,明明有钱搬家,却因为不愿意离开邻居而居住在租房里。

  女主人米塔同样出身印度公立学校,但是她主动学习英语,了解上层社会的礼仪,米塔想要进入上层社会的圈子,她希望女儿皮娅以后能够成为人上人。

  02

  生活很现实,在印度的阶级固化中,公立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出路的死路。

  米塔认为只有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才能成为上流人士,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也只有私立学校能够学习英语,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

  拉吉为了皮娅的未来向现实妥协了,他们搬家,找顾问参加成人培训,学习穿搭以及应该怎样回答考试问题,他们熬夜排队报名、四处祈祷神明并且试图贿赂他人,但全都失败了。

  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拒绝皮娅入校的理由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却又在意料之中。拉吉曾经引以为傲的事业,是皮娅上学的绊脚石。

  原来起跑线并不仅仅是孩子上学的起跑线,现实中父母的阶级,也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现实的生活中,中下层阶级的孩子,一出生就输了。

  没有公平可言。

  03

  最后受顾问的点拨,拉吉夫妇决定装穷,重新入住贫民窟,争取贫困名额。往日的邻居排挤他们,但也有例外。希亚姆站出来帮他,在保存生存的前提下,他们分给了拉吉一半的工资以及一半的粮食补给。

  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

  即使希亚姆碰瓷被车撞后选择私了,有钱让他的孩子去上学时也不行了。希亚姆错事名额,被抽中的是拉吉的女儿皮娅,因为拉吉贿赂相关人员,非法占用保证皮娅被录取。

  装穷的事情被发现后,希亚姆愤怒的想要去举报拉吉,但走到校长办公室前,却发现根本不忍心举报拉吉。

  同样为人父,希亚姆知道父母为孩子做的都是他们能做的一切。他也知道拉吉因为愧疚向公立学校捐钱,教室翻新,孩子们有英语图书读。

  希亚姆的愤怒变成了悲哀,也许他应该感谢拉吉,在这样的时代,拉吉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现实里,为了孩子能够实现阶级跳跃,父母们忍辱负重,不择手段。

  04

  事情突然有了转折,拉吉良心发现到校长办公室坦白自己装穷。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贫苦出身看似刚正不阿的女校长,竟是教育产业灰色链条中的一环。

  拉吉愤怒的想要举报,你能向谁举报?政府?媒体?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阶级的固化让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原生阶级,没有办法向上流动。

  我不会教我的孩子如何窃取他人的机会。

  电影的最后,拉吉办理了退学手续,放弃了进入私立学校的名额,把皮娅送入了公立学校。

  这部电影是喜剧也是悲剧,用拉吉夫妇假装不属于自己阶级时的搞笑,描写真正的现实,也是印度生活现状。留给穷人为数不多的机会被占有,阶级的固化让他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以前,我还没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

  如今我是充分懂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与同一颗心中的。

  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起跑线》观后感3

  上周末晚上去看了电影《起跑线》,回来之后又看了朋友圈分享的西安《问政时刻》,感觉人生真是不容易。

  其实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核心思想就是孩子要上学,要上好学校,上好学校才有未来。和很久以前赵薇、佟大为演的《虎妈猫爸》一个套路。电影中,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上学问题充满焦虑,为了送孩子去名校费尽心思,花招百出,只为让孩子可以在同龄人中赢在起跑线上。在电影中,妈妈不计成本要把孩子送往名校,反复强调:女儿进不了好的学校,她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的几率便会呈指数级放大。因此电影中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实现阶级跨越或是至少保住现有的阶层地位劳神伤财、忍辱负重、乃至不择手段。

  庆幸自己早早毕业的同时,不难发现身边已婚已育的同事朋友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电影电视里的家长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靠着自我奋斗积累财富并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父母,觉察到我们这个时代上升的通道正越来越窄,人与人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同时,教育竞争的愈发低龄化,某种程度上正是人们对于后代发展危机意识的本能反应。这种恐落人后的心态在群体发酵后,形成了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怪圈,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们深陷在这种焦虑中无法自拔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赤裸裸的现实。同样的上学,名校以及普通院校的师资投入相距甚远,在资源倾斜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成才的概率注定要比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下高。父母们为了多一点点的资源争得焦头烂额,只为能尽力推孩子一把,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

  小时候看电视,电视里的财主,富翁总是又蠢又坏,他们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穷人们身上总是散发着善良,机智,真诚的光芒,而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样的优点。长大后才发现,世界其实不是这样的,愚昧与贫穷往往相伴相生,所以才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反,大部分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比起普通孩子他们甚至更优秀,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就出生在罗马。上了大学之后也发现,家境优渥的同学更多才多艺,待人接物也更自信从容。原来这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有钱人不重视学业只需要继承家业的'时代了。有钱人更重视教育,在个体发展上进行更高比例的投入,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个体的发展层次会逐步与穷人之间的发展水平拉开差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将成为一个发展循环。社会在进步,大家常爱开玩笑说,那些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钱的,比你还努力,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正在成为大范围的共识。

  所以,电影里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用尽浑身解数也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上学就业父母们也始终绷紧一根弦,害怕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差错。课外补习班,培训班样样都不能拉下,生怕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艺术源于生活。看完电影中为上学苦心孤诣而不得法的父母最终卸下包袱坦然面对未来,现实中,《问政时刻》的教育局领导们让学龄儿童的父母们更加焦灼。有关教育问题已是老生常谈,问题就算得以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我们只能期盼事物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的父母们还是要咬紧牙关为了孩子做出最大的努力,未来是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只要还活着,没有什么比放弃更难。毕竟,像电影里的中产阶级潇洒的离开名校后也能改变一所普通学校的财力物力就已经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

【《起跑线》观后感】相关文章:

起跑线观后感03-04

起跑线的观后感09-21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1-08

确定起跑线教学反思03-14

《起跑线》观后感11篇06-29

《起跑线》观后感(精选23篇)12-01

起跑线观后感9篇11-29

起跑线观后感7篇11-08

起跑线观后感11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