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个方法。柴静并不是专家,她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过袖手旁观。很多人在说她的数据不精准,给出的建议异想天开,可是这些人自己又做过什么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除了普及雾霾知识,它最可贵的其实是告诉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回一片蔚蓝天空。
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
这几天,网上到处都是柴静的《穹顶之下》,辅天盖地的报道占据着人们的视线,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一波,20××年的开门就以这种方式拨动了还处于松散闲致中的人们的神经线,像一块巨大的石块投入到平静的湖面上,掀起了阵阵涟漪。当人们在关注这个同生命息息相关的共呼吸,同命运的话题时,随之而来的柴静的私生活也被推到了峰口一浪一尖上。但是炒作也罢,个人生活腐烂也好,引起全民反响的效果达到了,当然,中央电话台也是需要收视率的。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东莞的色情业,一下子赚足了眼球,也把东莞以色情业发达的形式摆在了全世界华人的面前。央视就是央视,它是不甘落后的,当地方台百花齐放时,它必须以掷地有声的.铿锵之力敲响全国华人的大门,眼珠定睛在它的身上。但雾霾———它的名字从20××年被人们叫起,就含在了嘴里。它以夺人生死命脉的形式让人们对它产生了恐惧,恐惧的可怕,让人们感到死神就在身边,从未走远。也许柴静就是抓住了这个醒目的命题,才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个不起眼的公民,连滔滔一江一水中的小一浪一花也称不上。我没有唾珠咳玉的本领,知识匮乏的更没有高屋建领的见解。所以我也不想去批判他们的利益之争,也不解知道她的报道的真实目的。我只想关注她所报道的內容是否关系着我的利益,那种占在民族民生大义的高度,对不起,我做不到,我的位置还太低,低到我需要仰视所有的人。说实话,我学过历史,我知道工业革命后带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感受到了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后的便利,当然也带来了大自然的破坏。也许我国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小孩,还在奋进中总结着经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能感受到,因为就在我们身边。随之带来的环境地破坏,也给了我们无限地反思,当然我们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受到了环境的惩罚。每天早晨出门,我看不到那秀丽的风景,那蓝天白云,远远地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云雾缭绕,一切都裹在霾下,说实话,我很痛心。我无法去选择我的出身,我也热一爱一我的国家,我脚下的土地,因为这里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也不想搬到另一个国土上,尽管那里窗明几净,树木葱郁。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们国家能够重视起来,因为不光为了现在的活着的人们,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泣血渴盼这一天早早到来,我们能畅快的呼吸这新鲜的空气,能坐在蓝天白云,树木葱郁之下谈笑风声,能发自内心的说一声:活着,真好!我一爱一我们的国家,我们美丽的家园。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
“你见过星星吗?”
“没有。”
“你见过蓝色的天吗?”
“见过蓝一点儿的。”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
和小女孩的声音一起出现在视频中的是一个灰蒙蒙的画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围,头顶上方是一团团黑色烟雾状的东西,和小女孩稚嫩、纯净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就是霾!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历时一年,通过现场调研、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对话官员、收集数据等途径,终于拍摄了这样一部100多分钟的调查纪录片,详细地向我们解说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三大问题,层层深入,针针见血。看着那一组组数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镜头……我的肺都几乎不敢呼吸了!
原来雾霾如此严重,原来雾霾与我们如此息息相关!
通过这个视频,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雾霾的知识,更唤醒我原来那种麻木的环保意识!
正如柴静最后说的那段话:“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是的,我们有权利去享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光明;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去保护这个世界的洁净和美好,责任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与柴静同行!平时上学,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来回;不是太冷或太热的天气,尽量不开空调;过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要敢于制止或举报……同时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告诉身边的大人们:少开车,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树;少浪费,减排放……虽然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一份应尽的责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参与,携手共治,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员,人人都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那么我们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蓝”,那个小女孩就能看见满天的星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6
雾霾是什么?
它从哪儿来?
我们怎么办?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告诉了我答案。
在《穹顶之下》中,她以为人父母的角度、普通居民的身份来看待我们天空中的污染问题。用许多事件及亲身采访来向我们讲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目前中国环境的严重,更看到实施环境保护的无奈与尴尬。
一个人就应该以享受大自然的心态活着,感受春风,照耀阳光,品味果实,触摸雪花。都是现在呢?我们活在一个昏暗的世界中,风不再是轻柔,而是带着毒雾向我们袭来;阳光?没有阳光,雾霾阻挡了我们的.视线,一切是灰色;品味美味的果实,安全性堪忧,过度地使用煤、油让中国的河流受到污染、断流,这样灌溉过的果蔬你敢吃吗?;雪花,洁白无瑕的,都是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全球变暖,2021,年冬天,我的家乡没有美丽的雪花。
柴静:“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小女孩:“没有。”柴静:“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小女孩:“见过蓝一点的。”柴静:“你见过白云吗?”小女孩:“没有。”-----这是十年前柴静采访孝义一个小女孩时的对话,让人心酸,让人忧心。“孝义是山西缩影,山西是中国缩影。”这句话已经成为现实,去年,北京污染天数175天,天津197天,沈阳152天,成都125天,石家庄264天…触目惊心,据悉,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死亡的人有30-50万人,总有声音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跟我们谈环保太奢侈了。但往往受污染最严重的就是最穷的人,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他们最需要发出声音,他们最需要得到帮助。
“我现在都张不开嘴,我怕人看见我没牙,环保尴尬不就尴尬在这儿嘛。”环保部机动车处的处长说道,中国的环保执法就是这样“环保部你有义务,没权力。”
烧一吨煤,现在利润多少?连一杯饮料都买不着。生产一吨钢,现在利润有多少?,连一只茶叶蛋都买不着。我们36个重工业当中,有22个严重过剩。可是这些企业现在还在接受着大量的补助,其中有一家企业为了避免让它退市,国家就隔一年给它补一次,隔一年20亿。英国环保部EdwardDavey说:“政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补贴那些,已经要被时代淘汰掉的落后和污染还有亏损的产业,你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这也许就是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有人曾说过,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是的,人们天天喊着要拯救地球,其实不然,拯救地球?地球不需要我们人类拯救,她不会被毁灭,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当地球上的资源枯竭,满目疮痍时,人类就会灭亡。“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也有人曾这样说过,是的,如果人类继续疯狂伐木、开取各种矿产资源,世界上就将只有人类存在,你的兄弟姐妹(动物植物)不复存在。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这一份净土,为我们的后代留住一片蓝天。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7
柴静自费百万对雾霾进行调查,并拍摄纪录片《穹顶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钟,从一个完全不懂大气污染这个行业的我,在看过之后,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来源,从她调查的数据实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重要的是我们环保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此纪录片一出,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柴静以演讲者的形象出现,从自己的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肿瘤的话题开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问什么蓝天的话题结束,全面剖析了雾霾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此真实的展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分每秒所处的这个环境现状,让我们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它是关乎自己和自己爱护的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为动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愿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没有意识去做。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的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性,后悔当时没有重视。
柴静在这部纪录片中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让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并“热泪盈眶”,这份有良心的调查,引发众人反思热潮。纪录片中,她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以前只是知道柴静是一个出色的记者,直到看了纪录片才确实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气和魅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能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最现实也最严峻问题。
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打开窗户看了看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还好它是淡淡的蓝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心想,希望未来我还能看到这片蓝天,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跳出雾霾这个问题,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面对空洞的问题时态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动”而非“行动”,柴静这一纪录片的轰动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么接下来,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以后还能看到蓝天,行动起来,学会去拨打12369行使自己的权利,少开车减少排放,少抽烟等等,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也为我们的空气做点事。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8
能见度低不知道是雾还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发也不知道是体质还是空气的问题,首都春天的黄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为……总之,工厂的污水还在无休止的流进河道,烟囱的白烟还在没完没了的排入大气,GDP的增长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带动…没有高度制约必然没有好的环境。
大家知道前段时间热播的《穹顶之下》在短短的几天就被封杀,既然能够引起舆论问题,那么政府为什么深入调查,了解背后的`真相,向公民解释怎样燃煤才科学,什么样的汽油才合格,怎样地汽车才算符合标准……让公民切实行驶自己的知情权,知道柴静是否在夸夸其谈,让人们知道政府的可信度还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政府的做法却是不解决问题而无情的将其封杀,这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然而政府的封杀又有什么意义呢?倘若环境问题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视频又能怎么样,我们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灾难;倘若不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即使有这些冠冕堂皇的数据和视频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政府应该严格调查监控,而并非封杀。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约。
对于柴静的这段记录视频形成了赞成与反对的两种势力,倘若你细心观察,你自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有一个核心的共通点就是都认为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那么既然如此,一个个都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击倒对方,一个说对方被柴静洗脑了,一个说政府不懂民意。那么请问你们费尽心思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会有环境改善的可能性吗?没有,那绞尽脑汁还不如去想想怎样改善环境。更有甚者看到这段视频都大肆说自己从明天开始每天戴口罩,那么请问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吗?罩得住环境吗?倘若中国人都各顾各,都如此自私,那这个民族早都灭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环境保护心,如若认知有问题,一切保护都是空谈。
记得在该视频片段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柴静姐姐问环保主管领导这刺鼻的是什么气味,这位领导笑着说我没有你那嗅觉。
试问如果每个人都将问题归咎于条件,都用嗅觉谈问题,那么还会有什么可能走向成功呢?作为政府领导人员不知道为成功找方法,却只懂得为失败找借口,这样,政府的宗旨还会不变吗?也有这样一个镜头:当环保部门查加油站时,惊人的是加油站老板说你是环保局,你无权扣留我的执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经破坏到环境,为什么环保局就无权呢?我真不知道有口无牙的环保部门会有多么尴尬。既然无权,这样的部门存在不知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管理结构是决定环境优良的主导因素。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弃自己如此优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说明问题了,若依旧如此,“霾也许就不仅仅是她的个人恩怨”了。
醒醒吧,亲爱的人们,别让这空气的雾霾里飘散着的全是利益的铜臭味。请还我们碧水蓝天好吗?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9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0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待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依旧是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态:故作克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寻找证据。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一直很喜欢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好像是南阳人)写过一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后,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明天之后》,bbc拍的很多纪录片,只是那似乎离我太远,远到当时的`触动转头就被我遗忘,只是在偶尔的场景中被引用。然后今天,当我看完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其中的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平复,那些场景如此熟悉,就在我生活的边上,大工地的扬尘、工程车的黑色尾气、高高的烟囱、餐馆的排烟道、加油站以及看不见篮框的球场。我才知道,原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如此的模糊,模糊的如此脆弱。
我不想去讨论所谓的能源结构调整,不想去思考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深奥的技术问题,我只是默默地给自己几个提醒:
1、下载一个空气质量报告的手机app,每天早上关注一下,遇到重度污染时,发给自己最爱的几个人还有自己的学生;
2、以后五公里出行,除非必须,尽量步行或者电动;
3、去加油站加油,看看他们的油枪是不是加装了防泄露装置;
4、去淘宝上买几个口罩;
5、看到有污染情况,拨打电话12369;
……
我看了看此时郑州的空气污染情况:轻度污染。
我知道,明天去开会,我不开车,早起十分钟,电动到公交站,公交出行,哦,还有,戴口罩;
我只是不想为明天的空气污染,增加哪怕0.1的多余的数值;
我只是不想让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变成我不想看到的样子;
“我不怕死,只是不想这么活”
“我也绝望,但我不想犬儒下去“
有一天我们都学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不再推诿”,我站出来做一些什么,要做的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1
今天柴静的《穹顶之下》几乎在朋友圈刷屏了,有很多称赞佩服的人,也有很多表达自己行动的人。
看了前十分钟,我一直在思考也在犹豫一个问题,雾霾这个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社会环节的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虽然我没有直接排放,我也可以做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但确认如柴静所说我们个人的力量和行动真的微乎其微,对于整个污染物的减少或许起不到任何作用。看着看着我真的好想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春城,回到一年有300天蓝天的春城。什么才是生活的本质,我想不是财富,不是物质,而是穷尽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我还年轻,我感觉不到雾霾对我身体的影响,我感觉不到呼吸不畅,我只能感觉到雾霾的天空带给我的坏心情……我记得协会的小孩恐龙跟我很开玩笑的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去北京,我这个人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有点高。那时候有点会笑他,可是现在想来自己也是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为什么还要呆在北京呢?
随着视频的深入,我一次次看到触目惊心的数据,众所周知的所谓秘密、现实,一些让人震撼的案例。我想它受人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雾霾的来源,构成,国家现状,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条数据都是可靠有来源有支撑,阐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习惯却又很无力的话题。我一直觉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即使我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这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受到蛮大的冲击,有时候我的家人甚至会跟我说:你再这么环保,我们跟你生活都不习惯了呢。看到这段视频,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么强烈的自我约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里,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气,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你恰逢在环保事业上,在减少环境污染上做着我们企业能做的,也确实起到作用的事业,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环保事业也应该是我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
不管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是执法力度问题,或是企业国家社会责任感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很难企及的,我们可以讨论它,深究它,批评它,可是我们甚至连给相关部门一个建议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机会都没有。但是思考本身就会带来价值,它会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些又是我们多么欠缺的东西。
最后看到柴静凝视着那个星球,它在孤独的旋转。我想起2021年我们到武夷山玩,我在山里第一次看见银河,如此清晰,非常雄伟的横跨在整个天空,配上漫天的繁星,那一刻自然的魅力、宇宙的魅力都会让你为之惊叹。24年第一次见到,未来再见到又会是第几个24年?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呢?
柴静是通过她的女儿看到雾霾的,我不希望通过我的孩子我才感受到雾霾的严重,此刻,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行动……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2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3
其实,应该不乏我这种人:我们无比爱这个世界,同时也希望这个世界是爱我们的。我们爱蓝天空,我们爱新鲜的空气。但太多事情真的也不是我们能够瞬间控制的,为此我们会难过,会懊悔,会感慨,因为自己的力量太小;也会无奈,因为太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却选择视而不见。
而今天,她出现了。她没有沉浸于对这种部分大众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悲伤和无奈情绪中,而是选择站起,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有关人员,抽丝剥茧,逐一排查,发现并提出国家法律和制度上存在的多种问题。
我为一个无私的新闻工作者敢于在公众面前提出这种议题的行为,感到欣慰和骄傲。因为,当下深化改革的国家,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改革所需要的技术和金钱,真正缺少的是敢于将扎根于社会制度的'毒瘤赤裸裸摊开于公众和社会的人。这种力量是振奋人心的,同时又是温暖的。我们应该为她的勇敢感到骄傲,也应该为她在国家没有采取明确行动之前觉醒社会大众意识的行为表示感恩。
如果她不做这件事情,也许她不用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出差于各种城市和国家,也许她只是在家里和女儿先生聊聊天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她选择了站起来,消耗了精力体力来完成这件事,并且号召公众来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
我想,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和才华能像她做到如此,但也能在施工有扬尘时提醒下工人们加上除尘罩,在油烟浓重的中餐馆中提醒业主安装排气装置,在做饭时比起煤炭选择更洁净的天然气,在两公里以内的出行中选择公交车自行车或步行等等。
空气,我们同在呼吸;环境,我们同在生存。
保护环境,不仅是爱自己,也是爱家人,爱别人,爱我们的祖国。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4
很久以来就非常敬重这位美丽的央视记者,佩服她敢于直面社会最危险最黑暗的行为和一些最尖锐的社会现象,继而和它们作斗争,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说真话,在这个噪杂的社会用她最大的声音呵斥了诸多无耻或者麻木的灵魂!她是新闻界鲜有的有担当,真正具有新闻传播职业素养的媒体人,这种精神这种责任感不能不让我们赞叹!
片子长达一百多分钟,以女儿生病她辞职在家照顾女儿展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强烈”。雾霾严重时,担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因此一直把女儿关在家里不敢让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儿会问“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雾霾是什么”,因而启动了雾霾调查。为了这个调查,她自费百万,历尽千辛万苦,顶着巨大压力,辗转奔波多个国家……她的这种伟大的母爱之情以及由母爱产生的对全社会的博爱之情,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忘了自己从何时起,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习惯性的拉开窗帘远眺一下,看看视野有多远,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雾霾;临出门前我总是习惯性的看看手机里空气质量预报,显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是重度污染,从没出现过“优”,因此出门戴口罩也成了常态,虽然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当空气重度污染时,说实话真的不想出门,但是没办法,得上班。每到此时,多么想自己是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猴王,一口气把雾霾吹走;或者特别期盼冷空气到来(虽然我很怕冷),因为每次冷空气过后,我们总会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蓝天白云(多次观察的结果)。在雾霾常态化的今天,仅仅一天半的蓝天白云也是奢侈。
雾霾的危害早就耳闻,但是看完纪录片后更震惊于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处。看得触目惊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静从对中外权威专家的访谈、对科学问题的`细致分析、对专业数据的通俗解读以及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视角的运用…把复杂的科学数据和专业术语解读的透彻易懂,一目了然。总体上,比较深刻地揭示出雾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希望此片能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我也会为环保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的条件下,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曾记得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收到身体健康之类的祝福语;我也总会把“身体健康”放在祝福语的首位发送给亲朋好友,足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们恰恰以“雾霾”的方式在破坏着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多么悲哀和无知啊!为了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贪婪残暴!不得不令人发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个人都为环保做一份贡献,加起来就会形成大能量。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眼前利益的现象和行为没有容身之处。
真心希望纪录片《穹顶之下》能唤起这片土地上大多数人的良知与觉醒,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5
“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PM2.5。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6
我在观看过《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后,大为震惊,种种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回旋,那一幅幅画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闪过,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吗?
以前,我听别人说起过在我们的城市中存在这大量的.PM2.5,当时我怎么也不信,也没有对此有太多的关注,总觉得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要离烟筒远一点,里工厂远一点就没问题。可是观看过纪录片之后我怔住了。造成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质燃油的燃烧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会对人体有伤害。
不要总以为柴油煤烧多了,我们中国就进步了,我们进步了,那环境那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们要多多植树造林,尽量减少燃油的燃烧,出门尽量少开车。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雾霾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7
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看完了《穹顶之下》,从未有这样的时刻觉得雾霾离我们这么近、环境的保护这么迫切!
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尽管污染不可避免,但这几年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在为此努力着。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条文、加强管理等。
然而中国有13亿的人口,只靠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身为高中生,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仅怀有一颗爱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切实付诸行动。
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每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一个个大的进步的开始。或许现在环保部门没有能力或是充满无奈,但是他们努力做出一点改变就会给我们希望和动力。或许国家的某些行业还无法防守做环保或者难言之隐,但是国家的一些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大家关注环保,为环保做出贡献。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来,做出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变。
我静静地凝神这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爱它,所以我将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护它。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8
小小的PM2.5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我们可以想想,在休闲时光抬起头来看看,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蓝蓝的天。我们几乎都可以说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呢?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家园,我们不想再看到污浊的气体飘荡在空中,不想让地球笼罩在雾霾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可以和柴静一样对自己身边的.恶劣环境做出抗议,尽到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这真的触目惊心!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9
人在世时,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
推开门,迈开步,这“仙气缭绕”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重雾霾!这洁白散漫的霾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干净,里面掺杂着许多有毒物质,侵蚀我们的生命。
柴静是一位记者,一位母亲也是一位能够站出来呐喊自己心声的人,她是一位勇者。
作为一位记者,她深入调查污染新闻事件,这其间的艰难险阻也无法想像,她渴望真像与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
作为一名母亲,那蕴含着她对女儿的爱。我不是一位母亲,我无法完全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去体会柴静对女儿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儿,作为女儿,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受到伤害,这也是血缘之爱。
作为一位勇于站出来的人,首先必须敬佩她的勇气,她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内心有所不安于现状人的呐喊,我们及我们的儿女后代需要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干净新鲜的空气!
雾霾仅仅是个开始,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人们若只是单方面追求经济,天灾是无法预计的,物极必反。人们看看自己身边,恐怕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了吧。我怀念,怀念小时候的那条小青沟,那里的水又透彻又清凉,我脱掉鞋子轻轻踏下去,却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溅起了水花,涟漪一层层扩散,岸上的小伙伴也打趣地调侃着,青葱的年华……
我在回忆中沉醉,也在期盼中展望未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0
我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出了问题,首先环保问题不是哲学问题、是人类生存问题,不用辩证的去看,因为你总得喘气吧?
其次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多的去关注环境保护,减少自己的污染排放,你管不了垃圾掩埋,但可以自己分分类,至少电池不乱扔吧,你管不了油品控制,可以迈开腿少开车。至少不大晚上扰民飙车吧?你戒不了烟,也可以尽量少抽。至少抽的时候尽量不影响大家吧?难道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吗?咱如果连这种意识都无法培养,那中国几十年后绝对不可能是伦敦、洛杉矶。作品中的数字肯定是片面的,作品也有渲染感情的手段;但她的数据没有虚假的,她的观点不是错误的!你中石化的老总敢站出来说不用环保无须治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事儿就没了,环境就自愈了?就业发展贫困这都不是我们不去保护环境的借口,我们不是皇帝不用考虑如何治理、我们需要发出必须治理的呼求就可以了。
最后人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所以马上柴静本人会被质疑作为一个记者她比我们更清楚自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她依然选择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她的确说服了我,作为一个接受过教育、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80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这106分钟打动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治理这场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战争无论哪一方取得胜利,这片作品都会被记起。所以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才华,03非典后这个瘦弱的女子再一次震撼了我。有人会说不是能源行业、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你错了,经济不是个体、下行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谁也逃不掉。都有个先后轻重,现在喊冤?捞钱时候也是你们最狠最快,挨打的时候你也得走前面。
我不会去考究她本人开不开车抽不抽烟,也没功夫管国外肿瘤死了多少人,更不会关心哪个领导和她裤腰带以下的那点儿传闻。我想做的只有改毛病、少开车、不浪费、垃圾分类、尝试戒烟,培养自己和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不去选择严重危害环境的谋生手段。我不再去理会自己这样做对大气治理有没有用,但明善恶、分对错,我自己得这样去做!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1
整整两天的时光,我发现我的朋友圈被柴静的消息刷屏,和她有过两次论坛讲座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赏她的新闻节目,央视极少数能让人看得下去的新闻节目,读过她的《看见》。虽然没来得及看她的《穹顶之下》,但还是很愿意支持转发,昨晚看到几个群里面的争论,看到有消息说有关部门要“和谐”她作品的消息,一直忙碌没有时间看的我,深夜凌晨两点到四点连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么大制作,也不好界定这是纪录片还是新闻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认真,和有专业性的调查,那里面有我的故乡哈尔滨,有我生活过的`北京,有我现在生活着的上海,我甚至没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雾霾污染成这个样子。
我看到环保部门无力作为,企业、行业标准规则的荒诞无奈,看到诺大的发展大国付出如此巨大的环境代价,看到每个个体生命,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如何,无论你有钱、没有、有权、没权,不是同呼吸、共命运吗?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转发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别人的私生活,让我深感这样文字的无耻。一个国家,如果说在政治改革上没有共识,但是我想在环保问题上应该有共识,谁的健康不受影响呢?不值得认真的对待解决吗?
柴静做了一个大时代之下,一个女人的担当,一个专业新闻人的担当。新年都说有新政,问题清楚的提出来了,看为政者的担当。我看到一个微信朋友圈里面,不同立场的人还在争论,有人继续抛出险恶的阴谋论,怀疑她的动机与行动背后有什么力量支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话,很是精彩,抄录下来:“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IE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不可扭曲如蛆虫。”
我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最起码能呐喊那么两声,是那些勇于在黑夜里前驱的真的猛士,不惮于在黑夜里前驱。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2
日前,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在为她的行动叫好的同时,心中增强了一种公民的公共职责感。
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公民都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3
耐着性子,终于把《穹顶之下》看完。印象如下:
一,主持人比内容更抢镜。沉重沙哑的声音、疲惫苍白的神情、偶尔露出的'惨笑,完全是圣斗士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的表现,让人好生怜爱。仍是一贯撒娇卖萌煽情的路线。
二,呈现的内容支离破碎,且都是平时媒体报道过的,只不过呈现得更耸动一些,更悲情一些,让敌人看上去更滑稽一些,更颟顸一些。
三,用闺女开题,用闺女结尾,首尾照应,用力过猛。
四,开出的药方有两副,一副叫技术改造,一副叫体制改革(也叫市场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五,很惊讶有那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一副恍然大悟、深受教育的样子。同志们真是今天才知道雾霾和雾霾的成因么?如果是,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群众”。平时真真切切地吸了那么多雾霾却无动于衷,对雾霾报道也充耳不闻,直到昨天看了一个电子版雾霾才泪如雨下,悔不当初,这样的群众真的可教育么?
总之,普及是应该的,煽情有点过了。时间很晚了,先说这么些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4
《穹顶之下》问世后,我断断续续的看,看到今天才把这部纪录片看完,觉得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办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条平行的交通线:省道、高速公路、火车道,原来觉得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激。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一辆辆路虎霸道、一辆辆重型卡车、铁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车厢,我说不出话,心里一酸:榆林的亲人们你们好吗?西安的亲人们你们好吗?黄陵的亲人们你们好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这些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讲说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就会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就拿陕北来说,习李政府自上任以来,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环境问题,陕北的经济便开始下滑,其实这是与全国经济甚至全世界经济相一致的,大环境不好。可是很多人过惯了几年前的“好日子”,便开始怨声四起,整天抱怨城里没有能赚钱的活儿了、生意逢做必赔,其实自己认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一两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的心态去赚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无奸不商就真正的体现了出来。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骗消费者。拿车来举例子,中国90%的车辆都在造假,该加的东西没有加,不该减去的都减去,卖价依然还是那么高,样子确是越来越好看,安全系数、环保系数却不增反减。女朋友出国两年,期间回来说老外都喜欢买二手车,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新车,其实以前我觉得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二手车真的买不了,本来诸多方面质量就有问题,变成二手车之后当然无人问津了!再拿建设来说,别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过置业顾问,目前陕西省好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违法修建、违法销售的问题,先建设先投产先赚钱,手续慢慢补嘛!看着一栋栋美丽的大楼平地而起,可是华丽的背后呢?
再拿企业来说,我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地理环境优越,虽然在山沟沟里,却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铁路公司的舍友回来说经过焦化厂的`时候总是闻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层层煤渣,这一座座几千年的山峰和树木能打得过工厂和煤矿吗?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一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5
看了《穹顶之下》之后,这种真实的情节我的心非常震撼,听到这些令人不可相信的数字使我的心颤抖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我们天天生活在这个充满pm2.5的`世界中,为自己感到可悲,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这些,尽自己s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那很渺小,但是至少有帮助,可我自己看到这些现象,没有去阻止,我非常内疚,看了这个事件后,我非常心寒。
我非常希望国家政府能采取措施抑制情况的恶化,更希望我们自己能够以身作则,保护环境,为什么那些企业家只重视利益,环境又何尝不重要,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惧怕,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自然,pm2.5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敌人,我们应该携手与他们拼搏。
这件事情让我们认识到了pm2.5的可怕,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此重视,我为人们污染环境这种行为感到可耻,工业的发展程度更加重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绿,我们的世界将美丽无比。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6
《穹顶之下》——我认识了柴静,也知道了这雾蒙蒙的天空是什么?当我看完这个关于雾霾纪录片时,我的感触很深。曾经的我一直以为天空中那一层厚厚的灰色类似云的东西叫雾,所以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有一段时间,我仿佛有些认为这并不是雾,而是雾霾。我开始关注起来雾霾,我发现雾霾的天气并不是只有几天就会消失,而是长时间这样。我慢慢地重视了自己的环保,也注意起了大家的环保。直到我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真正地去认识了雾霾。
雾霾,名副其实,就是雾和霾的总称。但是雾和霾并不是用一种物质,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霾,就是灰霾,也就是空气中的一些灰尘,杂物混合在一起的浑浊现象。
当初我和柴静都有这么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之前困扰了我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柴静的'雾霾纪录片,我才解答了这些问题。
在纪录片中,柴静来到一个地方调查了一位小女孩,柴静问她:“你见过夜晚上发亮的小星星吗?”女孩摇着头苦笑着说:“没有见过。”“那你见过蓝天吗?”“见过几次。”最后,柴静问:“那你见过蓝天上的白云吗?”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回答了柴静的问题:“没有见过。”那个时候,我的心有一瞬间被震撼住了。我惊讶极了!一个六岁的女孩怎么会没有见过白云和星星呢?很快,我又为她感到悲哀,看不到白云,看不到星星,甚至看不到蓝天,这样的生活该如何想象,那儿的天气和环保要有多差才能这样。对于我来说,看到蓝天、白云是件简单的事情,是的,环境在变得恶劣。我们虽然看得见蓝天白云,可是想要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着却是件棘手的事情。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现在大家的环保越来越差,反而工厂越来越多,排出的气体大多是有毒气体,这样空气质量也会严重下滑。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抬头便能看见湛蓝的天空,一呼吸便能拥有最神清气爽的空气。可是光想有用吗?我们得做出行动来,绿色环保出行,不乱扔垃圾,看见违法排放毒气随手拨打12369举报。也许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就会让世界更加美丽、干净。容我们用双手创造出一片蓝天,同呼吸,共命运!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7
今天晚上我看了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它深深震撼了我,使我难以入眠。对于中国环境问题,我感触很深,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同命运。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这部纪录片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让人们开始关注到雾霾污染的严重性,引发人们对环境污染的热议。
在身边,我就感受到了环境发生的'变化。比如说以前的北江,那时水还没有被污染,有很多人去那里玩,有人划船,有人钓鱼,还有些人玩水上摩托艇。那时有蓝天,有白云,晚上可以看星星。几年后,北江的水变黑了,沙滩上有很多腐烂的死鱼散发着臭味,再也没有人来这里玩。向远处看时,就像蒙着一面轻纱,而且有蓝天白云的日子变少了。
我非常感谢她,她让我认识到雾霾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呼吁中国人关注环境问题。她使我们引发思考:如果环境继续恶化,工业污水乱排放,无限制地排放燃料废气,河水被污染,森林无限制砍伐,天空永远阴森森的,酸雨泛滥,人类有什么未来?带给我们的就是疾病,癌症,毫无生气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后代问:书本上说的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春天的小鸟呢?我们该怎么回答?也许我们只能说:那只是曾经,再也回不去了。我们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
为了我们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不要让后代生活在穹顶之下,让天空重新出现蓝天白云,让河水依然清澈,让春天还有小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8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向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此刻,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景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很多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可是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9
“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
“没有。”
“你见过蓝颜色的天空吗?”
“见过蓝一点的。”
“你见过白云吗?”
“没有。”
——题记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后,我只觉得触目惊心。
很多孩子的世界是没有星星、蓝天,白云的,或许他们连那些是什么都不知道。而这,就是因为环境污染,因为雾霾。
平日里不曾研究过雾霾,只是看着新闻上“某某地出现重雾霾”“雾霾危害大”……而暗自庆幸我生活的地方环境污染不算严重。十年前,孝义的环保局长说:“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十年前,雾霾出现时,人们竟以为是雾,不太重视。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后知后觉,才知道当初的“雾”已经相当于现在的重度污染了。当PM2.5的值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每年因为雾霾死亡的`人数有300000~500000人,下一个也许就是你。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吉利,但这确实是事实。
“好像我听到矿山的炮响才叫污染,我看到工厂的烟筒才叫污染。”当我看到河边的垃圾时,毫不在意,安之若素,匆匆而过。看到“囱”里冒出的浓浓黑烟,闻到呛人的味道,习惯性地捂着鼻子抱怨几句,事后与人装腔作势地讨论环境污染问题,什么也不做,就这么过了。
说真的,治理污染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能做好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就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么,中国人的力量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0
这是一个说起来可笑的事情,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上学到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个备受哂笑的教条背道而驰!去年(2014年)底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投资规模和增速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在中国经济火箭电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国最伟大的受税机构有关部门与中国最大的纳税大户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巨头们在中国最光鲜的城镇化进程中唱着喜庆的双簧,却对于饮鸩止渴般的通过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为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却游戏般走马观花在企业圈子里溜达了一圈后继续睡大觉,空、悲、叹这样的情绪足以让所有新闻人瞠目结舌。
最惊悚却又发人深省的历史回顾: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继续下去,中国的下场有无前车之鉴?这个答案貌似是我们中学时代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旧闻: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沉痛到让地球人无法接受的`故事,发生在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美国、英国很难想象,当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被镀金的发达经济逼近空气污染的毒气集中营的时候,那些罪魁祸首会否追悔莫及?!羞愧难当的情绪,通常只有在人类无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时候才会出现。而这样的情绪下,再冷静的环境解读显然对于那些腰缠万贯的巨商富贾只会演变成毫无任何意义的苍白的说教。谁能在中国环境被经济推进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业?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应该必须是!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1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2
在柴静从央视辞职,一度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无论是最初的《新青年》,还是《东方时空》,再到《新闻调查》和《看见》,她都在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带着我们去观察,去审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和无比热爱的世界。一年后的今天,柴静带着诚心之作《穹顶之下》回归,依然是典型的柴静式思考,问题的提出,现状的曝光,原因的分析,一步一步带我们去探索,去了解,去认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
在本次《穹顶之下》的推广和发行中主要依靠的是大众传播方式,新兴网络媒体,柴静于二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十点,在优酷土豆平台同时首发了这部两小时的演讲视频。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它就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上,并且点击率很高。网友的积极参与使得《穹顶之下》在一瞬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然而此时,如果你不上网,你绝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宣传片的问世。据相关媒体统计,截至当天深夜,全国所有的电视台上星频道,没有一家报道关于《穹顶之下》的消息。而纸质媒体更是毫无动静。这样的情况不由让我们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中国,各类媒体一直处于严密的体制之中,各类新闻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过审才能出现在受众的眼前,而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自由度也会更高一些。当然,今天在网上已无法观看《穹顶之下》,因处于时期,话题过于敏感而被禁,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媒体氛围,也需要我们思考,媒体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作为未来的传媒人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媒体的尴尬现状。除了发布推广平台的选择之外,在《穹顶之下》刚刚发布的时候,我们无论是在微博、微信还是在贴吧、论坛到处都可以看见网友的评论基本都是对于柴静做这件事情的赞扬和在看完片子对于雾霾的深度认识和思考,而这正是最为简单的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接下来的局面则是出现了各种的负面评论。现如今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更别说是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的网络,许多不堪的言论开始出现,而更多的人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这也是人际传播中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产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有些伤心,却也无可奈何。
在《穹顶之下》这个片子中柴静打破了传统的讲述模式,自己作为亲历者和讲述者双重身份带我们走进雾霾的世界,柴静不只是一个主持人,更是一个深入现场记者,一个研究的志愿者,而这多重身份使得柴静以一种极其主观的姿态站在观众面前,向观众去说明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一种如老师讲课般的说教方式也使得大众在接受信息时能够有更强的接收能力,也更容易信服和受其影响。柴静采用给人心里震撼的第一人称为视角,充满主观的传播模式,最大限度的控制人们的思维走向,以达到最好的接受信息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纪录片能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原因。它开创了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演讲、表演、视频,以及剧场呈现,然后网上播出。
当然,再先进的传播方式和营销策略如果没有好的信息内容,一样会像划过天空的鸟一般,不留痕迹。所谓,内容为王,百分钟的雾霾调查,能够以刷屏的方式传播于网络,这是一个奇迹。它告诉媒体与传播者这样一个道理,信息的传播其实不在技术层面,而在良知与责任。符号是信息的外壳,作为传达信息的外在形式,在传递信息时符号的选择十分重要。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及其团队使用了大量的符号作为佐证来告诉大家关于雾霾的相关信息。如一些基本的.调查数据,各类表图的制作,以及更为生动的动画短片,都是为了向观众说明相关信息,让人通俗易懂。多名国内外专家的采访视频;在全国多个城市耗时一年的天空的图像记录;2004年《新闻调查》关于山西孝义污染的视频资料;肺癌肿瘤患者的手术视频等多种符号都成为了柴静向人们说明雾霾是什么和雾霾的严重危害的最为直接和强大的武器。
在说明雾霾产生的原因时,柴静也力求信息符号的准确性,在多方查证的基础上告诉了人们雾霾产生的原因。从国外案例到国内的钢铁、煤、油发展史,诸多调查案例、环保权威人士分析等,对大众进行了详细的环保科普。燃煤、燃油、工业生产、养殖、化肥、扬尘、生物质燃烧等多种污染源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我国,PM2·5中就有60%的污染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而这也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消耗大,劣质,缺少清洁,排放缺乏控制是我国目前的燃煤和燃油的现状,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现状,虽然靠我们的一丝微薄之力无法真正的杜绝污染,但我们如果都毫不作为,我们的未来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以一段动画视频告诉人们怎么减少雾霾,整个视频还多次出现“12369”,让大家可以有一个向雾霾提出挑战的武器,有一个向污染说“不”的方式,使得这个片子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可能我们做不到出行不开车,改变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但拨打举报电话这种举手之劳的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
为了蓝天,为了白云,为了美好的山川河流,行动起来吧!穹庐之下不能只有柴静一个人在战斗!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3
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4
当腰包鼓起来时,不要让心灵匮乏。
——题记
“柴静门”事件在网上的关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无论评论如何,事实都不会改变。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集了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柴静自费100万拍摄这部记录片,一条旧仔裤,一袭白T恤像沙龙主人般向围坐的听者介绍投入调查的心理动力、调查的思路和复杂的感受,解释有关雾霾的性质和危害、来源和构成的科学原理、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她实地考察,亲自到曾经遭受过严重雾霾侵袭的地方;她走访有关部门,收集中国近十年空气污染数据;她向曾在此类空难中遇害的人们表示衷悼;她用一个个通俗、形象、残酷的数字警醒世人。
视频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她卖国,说她用美国的钱来指责中国的不好;有人说一个移居到美国又在美国生孩子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说中国;还有的人却十分支持她的这种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认为,柴静讲述的,是客观的`,是真实存在的,这与她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没有关系。一句句话揭示着事物的本象,直指问题的根源,犀利而尖锐,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环保、交管、质检部门,可有谁敢于站出来承认已发生的错误,为之羞愧、脸红?又有谁会为今日的恶果买单?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更有责任帮助国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休养生息的环境更加美好而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在一个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兼顾环境,但保护环境却不应与发展经济冲突。大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气中的工业废气和各种可吸入颗粒物。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我们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洁、可再利用的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要减少对大气的环境压力。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面对责任时不互相推托、推诿,勇于担责,不给那些非法经营的商家、那些排污量大并超标的企业有可乘之机。地球是大家的,保护这唯一的家园,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责任。
生活在穹顶之下,已然成为事实。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环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并不大,但只好我们从自身做起,就会影响带动许许多多的人去保护环境,也希望社会上能出现越来越多像柴静一样的媒体人。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5
国务院,部委,局,司,处,科员。庞大冗杂的公务体制,有那么多的官员。清华北大社科院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还是有那么多的良心群众,在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出研究和贡献,向所有有良知的官员和学者表示致敬。
国家这么大,每一项制度的出台背后都颇有深意和调研决策,希望国泰民安。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有我的孩子,那个时候我会给他我的全部,给他全世界。可我能不能做到,此时,此刻,此地,此身,就从现在做起。
同呼吸,共命运。从自我做起,节能减排。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6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我看完这个片子最想说的是:和我们一起保护地球!同时,也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尾气,带来污染环境。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7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中的,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这样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每次发生雾霾时我都在默默祈祷着来一阵风将霾吹走,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因为雾霾已不是个偶发事件了,它依然会频频发生,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山东居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呼吸,我无法为治理雾霾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片子,我一人的力量很薄弱,那十几亿人的力量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8
以前看柴静主持节目或者看她的书说句实在的都没多大感觉,觉得她毕竟在央视又是个名人所以无感。
直到今天看完的穹顶之下。才发现她不仅仅是我以为的那个名人,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国人一个普通的妈妈,她只是说出了她的顾虑她只是做了她想做的她事,只是说出了事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就楞说成炒作和动机不纯什么的。
湖南的空气污染现在没有北京山西那么严重,但是我只知道如果再不重视雾霾这件事和它后面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话,可能湖南也会步入后程。
这是给民众在敲警钟也是在给那些企业敲警钟在给某些领导敲警钟。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或许当雾霾影响到那些说风凉话的人的健康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原来柴静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要等到雾霾带来的后果一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再来说这个问题是不是太迟了?那个时候再来调查是不是还有意义?
虽然这肯定会要扯上政治会要损害很多人的利益,那就不谈政治,我反正是觉得还是健康和命更重要。
不扯政治,只是以一个国人观点就事论事,毕竟这关乎我们的健康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
或许你们并没有看过《穹顶之下》,又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不把它当回事,将自己置之度外。那么,我将告诉你一个令你震惊的消息:全年有50万人死在大气污染之下。听到这可怕的噩耗后,难道你还会认为大气污染只是一个人造成的吗?我确信,你们还会怀疑,那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今天,我想让你们都明白什么叫做可怕:河北,山东,上海这些城市的钢铁产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强。特别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顶之下》中,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蓝天和白云吗?小女孩回答道白云,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蓝天只看见过有一点点蓝的到了这里,你们心中都想问:为什么那里会看不见白云和蓝天呢?罪魁祸首就是大气污染。原因是:钢铁厂中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造成PM2、5的诞生过快。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雾霾。雾霾遮蔽了蓝天与白云,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你们不妨想一想唐山人们生活之艰辛,每天看着尘土飞扬,雾霾盖天,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顶着这令人憎恶的雾霾。而雾霾的父母不正是人类吗?现在人类是在自食恶果。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将它们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为君之道。要从长久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不要只顾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苍生所依懒的世界。生命只有一次,莫让利益害了自己,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护环境,我们何愁见不到蓝天和白云呢!
《穹顶之下》告诉我:环境胜过利益。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爱护环境这条正道,令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踏上对抗雾霾的阵营来!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PM2、5更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圈,这便揭竿而起,以圣人的方式讨伐影响到自己的人或事,却不顾影响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说的秘密,便肆无忌惮地责备,圣人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心着世人吗?
人的出发点总是是利益,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有可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龄产妇有关,此外柴静女儿出生与美国,说不定这与产地有关?总而言之嘛,纪录片就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不过关不关系道德的事儿需要观众们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喷。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9
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0
最近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识,知道后为自己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非常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通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内容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一团一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一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弃自己利益去改善环境呢?答案在当前是否定的,所以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根本。
当前,本届政一府已经颁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光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一性一,我想政一府应该不傻。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会对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更希望看到政一府、企业和那些的专家们更正面、更负责的回应!
最后,还是感谢那些有良知的公众人,也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公众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人,美好环境,人人有责!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1
昨天我们的班主任朱老师带领我们看完了这部视频《穹顶之下》。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相信全班同学肯定都会很震惊。从那一条条就算决定了要管理好雾霾,但一次都没执行过的、透明的法律、从那些影片中展示出来的恶劣天气、从那些顶着官职,却从没有对雾霾所行动的空头官员来看,中国就算外表再强盛又怎样,中心也是腐败的,单单从治理雾霾这方面来看,中国就不行。
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都绝望的名词,它不单单是在伤害着我们的身体,也威胁着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们。在“雾霾穹顶”下,柴静作为一个母亲是恐惧而绝望的,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柴静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视频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己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但是,她以个人身份,自己花费约100万元,并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一是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看到,柴静作为一个非雾霾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助观众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不仅竭力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向国内外专家求教,而且不惜冒险充当在对人一体伤害极大的.Pm2.5里的实验对象。这是柴静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全国人们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现实中呢,劣质石油、煤炭、废弃烟……这些被列为中国成长的标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污染着,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只要我们认知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2
或许每个人都没有看过《穹顶之下》,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没有把它当回事,把自己置之度外。那麼,我将对你说一个令你吃惊的信息:全年度有五十万人死后在环境污染下。听见这恐怖的死讯后,难道说你要会觉得环境污染仅仅一个人导致的吗?我相信,大家还会继续猜疑,那就要客观事实来说话吧!
今日,我觉得让大家都搞清楚什么叫做恐怖: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这种大城市的钢材生产量步入了全球前十强。尤其是河北省的唐山市,在《穹顶之下》中,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见到过蓝天白云和云朵吗?”小姑娘回应道“云朵,我几乎也没有看到过;蓝天白云只看到有过一点点蓝的”到这儿,大家心里都想问:为何那边会看不到云朵和蓝天白云呢?元凶便是——环境污染。缘故是:冶炼厂中有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出到空气中,导致PM2.5的“问世”过快。造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很有可能会造成雾霾天气。雾霾天气遮掩了蓝天白云与云朵,环境污染了大家不可或缺的土地资源——我国。大家何不想一想唐山人们日常生活之艰苦,每日看见黄沙漫天,雾霾天气盖天,她们为了更好地存活又迫不得已顶着这让人憎恨的雾霾天气。而雾霾天气的“爸爸妈妈”不恰好是人们吗?如今人们是在自食其果。
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爱惜这一全世界的每一个性命,将他们放到权益以前,那才算是真实的为君之道。要从长期的层面去考虑到难题,不必只图着眼底下的权益,而忘记了天下人所依懒的'全球。性命仅有一次,莫要权益害了自身,假如每个人心里都想保护生态环境,大家何愁见不上蓝天白云和云朵呢!
《穹顶之下》跟我说:自然环境胜于权益。另外也更改了我的想法,使我踏入了保护环境这条正路,令我获益匪浅。因此 我觉得让大量的人与我一样踏入抵抗雾霾天气的势力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3
有关视频本身。我想说的是,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假。每一个人看到同一个东西、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认同赞成、或质疑反对,又或者是被说服、被触动、被感化。而我想说的是,我内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我一直没有改变过。
为什么,为什么如今社会上,就没有一个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或许,他们会告诉我答案。
他们是谁?他们是渐渐老去、逝去的'老一辈科学家、文学大家、技术工作者、医疗工作者等恪守着自我原则的老一辈人;他们是传承了这些老一辈人的教育下拥有信仰却或者被“踩在了脚底下”或者“在不可逆转的大形势下默默转变了自己”的我们这一辈人。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说还有下一辈人(90后和00后),我说,或许我都不知道,除了这两辈人,以后的答案,还会是什么样子。
当老一辈人带着渐渐失传的医术和工艺技术走去另一个极乐世界的时候,我终于开始相信和明白原来古代艺术品收藏中为什么会有失传的技术这绝非夸张。还有就是为什么医疗技术如今比过去进步了不知道多少倍,为什么医患纠纷却比过去增长了许多倍。医生的浮躁是被逼的,因为这个社会逼的他们不得不在北京市中心上班,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却只能在郊区租房,每天都在发愁柴米油盐和自己的人生安全,倘若再碰巧碰上几个无理取闹的患者一闹,心寒了,人情味儿都没有了,更不要提钻研医术。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尽管仪器先进了,教科书也先进了,但是很多医生的医术却不如从前了。当然,像协和这样的好医院里还是有医术高明的人,然而许多东西都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的。这个社会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各种阶层。一个声音又在我耳旁响起,你不往上爬,你就被踩死,你脚踏实地,你就变成炮灰。
当我所喜欢的一位医生作家张羽在她的书里无限怀恋又感触的写起当年那位林巧稚一般的医生许老太最后也退休离开了协和,再也没有一个住在医院旁边随时24小时开机随时赶到医院去的老教授和她那一群宠辱不惊的猫的时候,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居然情不自禁的掉下来。
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没有人再静得下心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4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5
柴静是一名调查记者,从山西刚刚学习回来的她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一生下来迎来的不是母亲的怀抱,而是一台肿瘤手术。柴静为了回答女儿以后问的一个问题,展开了这次环境调查。
雾霾是什么?这是柴静作的一个调查。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Rm2.5的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Rm2.5浓度将持续积聚。四次雾霾过程笼罩三十个省、区、市,北京仅有五天没有雾霾现象,每一天的雾霾中苯并比都超标19倍。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与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空气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燃煤、燃油占空气污染的百分之六十。我国燃煤量是欧洲的3-4倍。至2010年我国燃煤量高达36亿吨。1860年的英国为保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大量燃煤。此时的伦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二氧化硫,比达标城市高出了19倍。正处于伦敦这场环境污染的市民们,只要一走出家门眼前就会是白茫茫一片。伦敦市民要戴着口罩上班,带着口罩购物——人们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
河北是我国的一个重点燃煤区。每三十公里一个电厂、大型钢铁厂、大锅炉——全部聚集在河北。中国36亿吨煤,3亿烧在北京、天津、河北。北京外来污染河北占其中的十五分之一,北京要想不受河北污染,只能靠西北风。
中国冬天空气中的Rm2.5比夏天高25倍。我国煤炭消耗大、劣质、缺少清洁、排放缺乏控制,导致Rm2.5与煤成正比。在我国只有八个达标城市。
油怎么了?油也是污染空气的罪魁祸首。油大多数用在汽车上。北京2010年增加80万机动车,十年增加一个亿。所以车辆导致的空气污染机动车占百分之四十,大型车辆占百分之六十。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加油时也会出现。一升油会散发出1。5克的二氧化硫。
燃油除了用在汽车上,还用在轮船、飞机——人们都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跟我们谈环保太奢侈。可是如果让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我国的燃煤量会增加六十吨。中国要想摆脱灰茫茫的天空,必须要减排一半污染,才能拥有蓝天白云。
柴静这篇《穹顶之下》的报告,让人们对环境污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中国处理环境污染,找到了新方向。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6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有感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穹顶之下》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由于我对空气污染一直也比较关注,所以对这个列在头条又贴着雾霾标签的纪录片,想都没想就点开了,而且出乎自己意料地一次性完整地看完了。整个过程中,我都安安静静的没有说话,并不是不想说,而是被它的内容所吸引,所震撼了。后来我想给室友看一下,却发现《穹顶之下》在各个门户网站已经没了,很多链接也被屏蔽,对此让我颇不能理解,但和今天要说的主题无关,在此也不讨论了。片中的主角是雾霾,而我想说的却是整个环境。
作为一个学能源的,对环境也算了解一点,但很多信息仍然是我完全不了解的,网上有人批评柴静主观色彩太强,夸大问题严重性,还有专业方面的错误等,但我整个片子的讲解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连扶老人过马路都有人批评作秀炒作,柴静这么大胆去揭露社会的重大问题,把许多阴影下的事实放到台面上,触动的不仅是污染企业的利益,更有国家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招来几句骂声无所谓,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看到了空气污染的真相,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有了担忧和思考,社会的忧患意识下就更容易促成措施的出台和习惯的改变,进而加快问题的解决。所以我觉得柴静此举充满了正能量,痛定思痛,需要我们所有人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从能源利用和社会行动力两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先说说能源问题。虽然我们是资源大国,但也是消费大国,当支出大过产出时,再去说拥有量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同意关于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费、不注重环保的经济增长以及能源管理体制的漏洞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空气污染的说法。发电、炼钢、采暖,由于过度依赖煤炭,我国的能源结构遭到了很多诟病。第一,煤炭非可再生,烧完后子孙后代就没有煤了。第二,烧煤带来的污染过于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火电厂没有安装脱硝装置,脱硫执行的也不尽到位,国内电厂用煤也普遍不经过洗煤。第三,煤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直接烧掉太可惜。去年暑假去了火电厂实习之后,满脑子烟囱、噪音和黑乎乎的煤炭,使我对火电的印象变得很差。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建造火电厂呢?答案很简单:相对于核电、风电、水电,火电技术条件成熟且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大规模迅速投产,同时火电厂参数高,单个机组容量大,而且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结果就是缓解了电力紧张局面,也带来了与环保矛盾的弊端。所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升级改造火电厂等燃煤大户是改善空气质量的必经之路。而现在风能太阳能成本过高,供电质量差,利用率低,核能建设周期过长不可能发展过快,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更愿意吸纳火电水电,作为香饽饽,火电厂升级改造也就缓慢很多了。简单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要想在满足能源供给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消费向环境友好型结构转变,都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
关于社会行动力,每个人肯定都有很多话说。节能减排倡导了好多年,有效但并不显著,特别是在整个社会快节奏发展下,更显得力不从心。毕竟节能减排需要大范围的实施才更显成效。这就需要政府、
企业甚至相关机构组织的宣传和推广,自上而下到达每一个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风气。那说了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个人觉得需要思考和面对。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雾霾沙尘PM2·5从何而来,我们能做的又有哪些?然后面对它,从小的习惯开始解决改正。当然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如果每一个了解的人都向周围传播知识,宣传雾霾和污染的严重危害,那么群体效应就会显现出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我呼吸的空气是否达标”、“我今天开车出行又排放了多少尾气”。当大家都加入讨论和关心的时候,民众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社会舆论,而舆论是促成改变的重要推动力。政府会想我的法律是否完善,监管有无漏洞,标准是否可行;环保组织会想现在民众已经注意到雾霾和污染的危害,正好可以趁机宣传,引领方向扩大战果;企业会想我们要关怀员工,营造好的环境,贴近社会生活……这样一来,有了自上而下的推行和助力,就会惠及更多人,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这一场“生存健康”的战争。用良性循环的方式滚雪球,最终形成污染排放的高标准,社会生活的好习惯,战胜雾霾和污染,还我们一个纯净的蓝天。
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最后不得不说,做任何事都是要有代价的。关闭小煤矿小锅炉,淘汰污染企业,升级改造电厂钢厂,使用更高燃油标准等等都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解决。治理雾霾是要花钱的,污染指数与生活成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没有时间思前顾后,从长远看生态健康远比眼前利益更重要,关键时刻还是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政府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我们也关心不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懂的毕竟太少,只能在这里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意愿,希望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拥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这个方面说,感谢柴静给我们的当头棒喝,让我们正视眼前,并穿过重重雾霾,看到未来的蓝天。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7
表扬或批评的废话都不说了,直接切入主题。我以前工作与能源有关,所以只说说能源。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8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视角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时代的.局限等等。她不是科学家,对她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抱太大期望,能引起共鸣,启发思考,引发讨论即可。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她整合了专业资源,她架起了高端研究与普通人间的一座桥梁,她唤起了民众,官员,学者,媒体等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尽到了职责,这就够了,也是必要的。反之,我们作为受众,不要期望任何一个媒体报道对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给出一个结论,纪录片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母亲的,一个记者的,或其它种种。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背景,用自己的视角做一个对比,对问题的认识会更近一步,就不再是简单的洗nao,知道是怎样或不是怎样。不论如何,保护这类人的积极性。
讨论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讨论到能源问题,也就不可避免讨论到……这跟为谁发声、何时发声或许有关,或许无关,but I don't care。我首先也更关心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而不是人民应具备的权利、意识,因为——无论哪种立场都用肺呼吸。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9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及全民讨论。
崔永元说:"(穹顶之下)非常好,是1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崔永元还说"我认为柴静该说的都说了。就像1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样,1个ct检查准确地诊断出了病症,而治疗要靠其他科室-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很多公众人物都对《穹顶之下》发表了看法,我之所以特地将崔永元对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评价拿出来,是因为他说的这番话和我对《穹顶之下》的基本看法很相似。
一、穹顶之下的"对"
《穹顶之下》是一部很直白很接地气的科普片,柴静把一些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据,晦涩的术语等转换成具体的案例、视频和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的方式,让公众直接认识到了"雾霾"也让公众意识到了"雾霾"这个危害社会与人类的大问题。
这部纪录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讲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数据的来源也很明确。所以柴静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是使用了“数据新闻”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她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帮助我们去解读这些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本身暂且不提,利用数据来说话无疑是比较直观、可信、权威的,简单粗暴,让人不得不服,而且也很符合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冲击力最强的也正是这些数据。
柴静的《穹顶之下》极具人文关怀,她以妈妈的身份出发,更加亲民众,接地气,使得一部公益科普性质的纪录片"软化"了,可也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引起公众对这件事的热烈讨论。所以,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发现自己身边的污染问题,并且开始重视这些问题。
我的老家很多人家都有灶台,需要烧柴,烧干草或者是烧麦秸。每次回去闻到那种味道,我就觉得--啊,这是老家的味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被我认为是老家味道的东西其实就是ph2.5的来源之一。正如柴静所说,烧柴烧煤经常让人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忽略其所带来污染问题。
而今年,我是在老家过春节。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原本静谧的夜晚被鞭炮声,放烟花的声音所打破。放鞭炮,热闹喜庆,但是那1个晚上,烟尘弥漫,空气全是鞭炮火药的味道。柴静没有提到鞭炮、烟火带来的空气污染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占比例不高,但是我认为这些是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镇。
还记得柴静有提到这么1个有趣的例子--洛杉矶有1种罐头,里面装的是洛杉矶的空气,上面的标语写得是:如果你有恨的人就买一罐送给他。这是1种讽刺,但如果有一空气气真得变成了人类杀手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都需要背着空气过滤装置?
其实生活在深圳,然后现在学在湛江,这2个地方都是的环境都比较好,所以我对污染、雾霾并没有太直观、太深切的认识。但是在看到《穹顶之下》当中,北京、山西等地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雾霾,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对我们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时,我才感觉到雾霾的凶狠以及来势汹汹,就像是一只长着血盆大口的怪物,企图将我们一口吞噬。我们在我们周遭很少看到雾霾,但这不代表在我们国家,雾霾不是1个大问题,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交通事故,但每天仍有人死于交通事故一样。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真的必须行动起来,一同对抗雾霾与污染。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做的事情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正如《穹顶之下》里面提到的一样--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搭公车、或者是与他人拼车;随手拍照打电话举报拖着黑色尾巴的车辆以及工业污染源;建议直排油烟的餐馆安装过滤装置;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不是吗?
所以不要认为环保、治理雾霾是国家的事,我们同样可以为此做出贡献。
二、穹顶之下的"错"
而这部纪录片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中国石油那一部分内容。其中,柴静在采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总工程师和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时,这位曹湘洪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柴静的犀利问题,曹湘洪每次的回答都避重就轻,这让我看得挺恼火。而接下来,柴静和环保部门去查1个小村庄的民营加油站时,老板那种嚣张的.态度也让我感到愤懑。
我是个学生,不开车,所以对油价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从柴静的讲述当中我也能意识到关于石油的一些问题的严重性。而自然,中国石油、中石化也引起了我的强烈质疑--为什么他们不升级?他们垄断石油这么多年究竟攫取了多少利益?当然也质疑一些当今的民营企业,质疑它们的油的来源以及油的品质,以及质疑它们究竟是在推动中国的发展都还在给中国的发展拖后腿?
还有一点就是--柴静提到"保护落后是没办法创新的",所以要开放市场,支持公平的市场竞争,支持新兴产业。但是这个"新兴产业"指得是哪种"新兴"?指得是"新能源"产业,还是其他私有产业抑或是外国资产?我们都知道能源对1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把能源开放出去的话,总觉得像是把自家的后院向未知的陌生人完全敞开。
然后我与我的一位老师讨论这些问题。这位老师是在石油勘采企业长大的,也考察过民营油田、油井,她认为柴静对是有部分的论述不够专业,严谨,倾向性过强。她还说,"我只希望科学归科学,情怀归情怀,柴静的作品与美式游说团的相关性,柴氏概念股崛起,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深圳近十年治霾成就不是假的。""柴静的所谓引进竞争,其实是为资本新贵进入国家命脉工程的公关,私营老板不满足财富,他们想要权,以血汗起家的人,只会把国变成他个人的家。"
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两点,一就是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批判。二是支持私营不一定靠谱,因为有些人会把私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上。
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是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之一。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0
从人人做起,保护我们所依赖的环境,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充满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不能穿越古代来和自己的行为做对比来分辨是对是错,我们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我们也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没有麻烦。
我觉得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想到它这么强大,它抢走属于我的颜色。被抢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颜色,也将生活变得单调,无趣甚至低闷。我本是挺讨厌风这种东西,但是,现在我多么渴望来一阵风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诉发展的时代里,我们一直把目光注视在GDP,城市化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上,注视在高速发展的繁荣上,注视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3)篇。我们的双眼被繁荣的.光芒所吸引,我们的思想沉醉在纸醉金迷的喧嚣中。我们的身体还享受着喜悦的美酒,眼前的繁荣像巨大的光幕,笼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嚣后的平静,才能尝到美酒中的苦涩。很有幸,今天我能观看这部让人震憾的影片,让我们引发思考,这触动了我们心灵的风暴。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1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2
有关柴静。我印象记忆中她一直还是那个新闻调查的女记者。我一直没有关注过她嫁给富豪、央视辞职、赴美产子等等这些新闻,也没有特意去认真的读过她写的《看见》这本书。因为新闻调查几乎是我小时候的童年记忆,每一期我都会和母亲一起看,还记得那时候新闻调查的播放时间是深夜10点到11点,作为一个每天晚上9点就睡了的小孩子却每一次都精神的看完全部节目。只是,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新闻调查好像就不再播出了,或许是柴静辞职的`时候,或者是其他什么时候,总之我已经记不清楚,也很久没看了。
有关视频本身。我想说的是,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假。每一个人看到同一个东西、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认同赞成、或质疑反对,又或者是被说服、被触动、被感化。而我想说的是,我内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我一直没有改变过。
从前看高晓松的一个节目“晓说”中,高晓松提到过中外三观差异。比如其中之一就是有关事业与工作。高晓松说,中国人给别人的祝愿总是在说,祝你事业有成、事业进步、事业攀升,而却从来不会有人说:“祝你事业稳定。”好像拥有稳定的事业就是一件不上进、没出息的事儿。
中国人的确太浮躁了。我不否认,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上进的心和欲望,然而为什么不能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所有人都在走捷径,所有走过捷径成功的人都在告诉我,你一定也要走捷径,否则就会被甩的很远——事实上如今这个社会也的确是这样。于是没有人愿意脚踏实地。
然而,我深深的意识到,这样的浮躁所带来的虚假繁荣泡沫终归有一天会要破灭,而我不想这一切发生。但,没有人会在意这渺小虚弱的呼喊声,我被巨大的泡沫所淹没,也许,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好在事到如今,历史的车轮又滚滚前行了十年。当年我所担心隐忧的泡沫破裂并没有发生,但是它没有破裂,而是要被我们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中慢慢消化掉。中央的经济学家给它的名字叫“软着陆”,其实我认为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形象和贴切。我觉得它应该有个更准确的名字,叫做“自食其果”。很多中国人的感觉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变慢了”,甚至很多企业在衰败。很多人总会相信报纸上说,这是因为“在转型”。其实不是“在转型”,而应该叫做“在消化”。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3
今天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深。
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清晰条理的脉络,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应该强烈的.意识到,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有我们自己都要去做什么、都要去怎么做。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就像片子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炭,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上尘土飞扬的土堆等可以试试拨打12369举报……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4
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2013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14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5
2015年2月28日,柴静发表了自费拍摄的连续视频《穹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 。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就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6
今天,我看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7
今天,我们看了穹顶之下,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在病菌的环境里。
在pm2.5中至少有15种致癌物,他们会慢慢到人的肺部,这时pm2.5遇到了敌人一肺泡,一个人的肺泡有3亿多个但是,pm2.5被肺泡‘’吃‘’掉后,会把肺泡爆了。因肺癌死去的人一年有1万2千人,每一pm2.5就有305.91微克,我国每年造煤36亿吨,其中3亿吨在河北,在煤的'排行榜事这样的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到了冬季大气中的致癌物是夏季的25倍,在哈尔滨,每6小时亿吨。
听了这么多惊人的报告,我们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创造更蓝的明天。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8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穹顶之下这个电影我们受益我穷。
《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中国母亲的希望,是唤醒社会的公益精神,是激发从我做起的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让地球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9
今天,观看了《穹顶之下》令我震撼不已。
在纪录片中,主持人柴静带着一个采样模出门,24小时后,一个洁白的采样模变成了一个漆黑的东西,专家检测里面有15种致癌物质。令人惊讶,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吗?简直就是一种独特的毒气,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罢了。
小小的PM2.5,直径小于2.5微米,我们肉眼看到的.至少是它的20倍,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它就像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让我们知道了这种空气污染和雾霾对我们的伤害。
人生只有一次见到天空的机会,一旦错过,绝不会重来!所以, 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充满夜空,让未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也希望他们可以创造更美的天空!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60
天使穹庐,笼盖四野。
天像个盖子一样,将大地笼罩。曾经盖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蓝如洗的天,偶尔有几朵许闲云飘过,在天之涯有几只野鹤点缀。而现在,在社会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笼罩华夏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天,还有霾。它死死的扣在头顶上,无时不在,却又无可奈何。
柴静对此做了一年的调查制作,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霾的范围,危害与原因。
或许,在我生活的这个地方,自己觉得这里应该没有霾,那应该在北方多,而且这里也没有什么重工业。但是我想我错了,我忘记了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我们相距并不远,这里早已被霾入侵。
初时感觉并不明显,只觉得经常感觉视线模糊,前方的东西也总感觉被挡住了。抬头看天,也不再如小时候一样湛蓝,因为天经常是满满的白,还透着一点淡黄色,晚上也经常看不见新鲜了,从前以为是因为近视了,所以看不见,可我告诉我不近视的人时,他们也说没看见多少了。原来那不是云,是被一片邪恶的.东西掩盖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蓝天,原来霾离我如此之近。
尽管如此,即使有许多人在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中国,有这样的社会现实与这样的中国人。为了利益,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确实中国需要发展,可发展之后呢,留下满目的疮痍无法抚平,到时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这片哺育我们的天地?
我们生活在“穹顶”之下,无可奈何,也无法改变,只有当环保的观念是从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挂在嘴边,也许我们的蓝天白云,才会重新露脸。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61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相关文章:
《穹顶之下》观后感11-17
穹顶之下观后感05-16
《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11-27
《穹顶之下》观后感4篇03-10
《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31篇)07-29
《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07-03
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4篇)09-14
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36篇)11-25
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03-09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