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
《摔跤吧,爸爸》最近很火。叔本华的话估计也会火起来: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昨天和太太、孩子一起去看了这个电影。电影的情节不复杂:从小生长在乡村的摔跤手马哈维亚曾经得过印度全国冠军,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以及政府的不支持,被迫放弃了摔跤事业。但是他一直想为国争光,于是想生儿子来继承他的摔跤事业。可是天不如人愿,一连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马哈维亚遂打消了这个子偿父愿的念头。然而,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马哈维亚发现了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于是决定培养两个女儿做摔跤运动员。女儿们起初是被迫的,非常不情愿,村里人也对此冷嘲热讽。但马哈维亚不为所动,用严格的方式进行训练:禁止女儿们吃他们爱吃的油炸食物、剪去了她们心爱的长发、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坚持训练。女儿们在一次参加同学婚礼的时候,通过同学的遭遇,明白了父亲对她们的苦心:成为摔跤手,可以避免像其它同村女孩那样,一生与锅碗瓢盆为伍,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要嫁给自己不认识的男人。从此,女儿们自觉自发的刻苦训练,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大女儿最终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夺得了金牌。
看完电影,和一些同伴议论这部电影,有一些想法和感触。
有同伴觉得,这个电影中的父亲,是一个自己不去实现梦想,就逼着孩子去完成自己梦想的人。我觉得不能完全这样说。首先,马哈维亚自己确实努力的去做过,但是由于生活所迫,家庭和政府都不支持,最终没能走下去。他对于女儿的逼迫,确实有实现他自己梦想的成份,而且很重,但这也不见得是他全部的动机。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他的做法确实让女儿脱离了村里其它女儿的命运,而那种命运,也确实不是他的女儿们想要的尽管起初女儿们并不知道这些。所以我有理由认为,他的动机是混合的。
事实上,他的.梦想后来也变成了女儿的梦想,而他女儿也实现了梦想。在这个过程里,确实有逼迫的成份,而且不少。这就是他女儿的路。
对于我们来说,觉得无论如何,逼着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能算是对孩子的尊重。但是考虑到马哈维亚生活的背景,他的这个做法,可能本身已经是对女儿的极大尊重了:把她们当成男孩子一样来对待、认为她们可以成为运动员、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至于说用逼迫的手段,我想,如果是儿子,他也会这么做,这是他所知道、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对待子女们的方式了。他已经尽力了。更何况,这种做法还要遭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在那种极度重男轻女的氛围里,能让女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身就是对她们的极大尊重。
他是只关注金牌吗?也不能这么说。他是运动员,如果只关注金牌,他当然知道女子也有摔跤项目啊。为什么直到那么晚,才想起来让女儿练习摔跤?我想这不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来看。他成长的那个环境里,根本就不尊重女性,所以他下意识里根本就没想过女儿可以去做这个。后来的觉醒,可以说是他冲破了环境对他自己的思想束缚,他改变了想法。
另外一个感触,是关于理想和奋斗,当下和长远。
有些做法,牺牲了一些当下的快乐,可是对长远来说可能是更好的但是这个道理,小孩子未必能理解,有时候家长逼一下,孩子是不情愿、是有烦恼和压力,可是她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发现了这其实是一条非常好的路。
但这个分寸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要面对的。
同伴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始终觉得不是别人可以灌输给的,当然在现实的世界里,有时显得重合,比如傅雷发疯地逼傅聪,然后傅聪居然弹钢琴居然也弹出了前途,还一辈子一直弹,但我觉得这压根不是因为傅雷逼迫得好,这是傅聪和钢琴之间的缘分,许多没逼迫成功的更明显。
我觉得这说得很对。
问题是:很多事情,不试试就无法知道。可是试了,就无法挽回。到底和钢琴有没有缘分?这个事先谁也无法保证吧,只有试了才知道。可是试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这个没一定标准的。影片里那个父亲自己设定的,是一年。当然,说是幸运也罢,说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罢,女儿在一年里真的思想转变了。
在真实情况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有最终皆大欢喜的局面,也有把孩子逼疯了的事情。这和小孩子性格、周围环境也很有关系。那俩女儿,属于比较服从的,尽管不满,但是一开始也不敢怎样反抗,就照着做了而这种顺从,事实上成就了她们。所以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顺从的性格,有时候也是好事,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不能把这个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做法。这事儿难就难在:没有哪种方式,是能保证成功、保证不后悔、保证孩子将来会走上康庄大道并感激你的。很多成功的人,事后会说我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严格要求我,这样才有了我的今天。这话可能确实是实话、是发自肺腑、符合事实的。但问题是,你也这么做,就不一定是这个结果了。这是事后,他成功了,把过去的事情串起来了,这是他的路。却不一定是你的路。他走这条路能成,你走这条路可能会死。你通过逼孩子,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同时,孩子经过了最初的许多年的不理解之后,慢慢的认同了你的价值观和做法,最终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当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问题是,这是个大概率事件呢,还是只是幸存者偏误?由于社会的环境、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倾向性等等诸多因素,很可能由于幸存者们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更容易被人们注意到,而那些相反的现实,却会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必须要区分两件事:
1、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当时很痛苦,痛恨父母。长大后看到了那些痛苦经历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了这点,放下了对童年痛苦的执念。
2、因为1的存在,从而认为自己也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好,认为那些苦是必须的压仓物。
第一种是我赞成的,第二种是我反对的。别人的路看上去再好,也只是别人的路,只能做个参考和启示,但是适合不适合自己,却是没人可以保证的。所以电影里的父亲对于一年为限的设定,是个很好的平衡。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2
在这个五月,一部中小成本的印度体育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无论是体育人,还是电影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心灵的极强震撼。不断飙升的高票房和不同受众群体的高口碑给了在这个五月,一部中小成本的印度体育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无论是体育人,还是电影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心灵的极强震撼。不断飙升的高票房和不同受众群体的高口碑给了人们莫大的启示,真没想到一个在中国的冷项目摔跤居然可以如此精彩,它所带来的人性震撼如此刻骨铭心,一群体育人观影后谈了心中的感想,从他们专业的角度解读影片。
热血追梦
经典对白:从生至死,人生就是一场摔跤比赛。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迹改编,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将父亲角色演绎得十分丰满立体,他培养两名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就是追逐梦想的过程。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钟秉枢教授说:“以往影片在写小人物如何成为明星时,没有从人性角度去揭示幕后故事。实际上我们有太多的冠军,比如王军霞和影片中的吉塔一样来自社会草根阶层。影片呈现出来的是普通人成为冠军的成长经历,和一个普通人成为冠军的回味和体验。人们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成为了冠军,但是我们的体育影片几乎没有揭示这些人如何成为冠军。”
影片最先出现的运动员形象是父亲,一位始终心怀冠军梦想、想着为国争光,却因生活所迫而放弃的摔跤运动员。影片所有的演绎都源于父亲对摔跤运动的热爱、对世界冠军的渴望、对为国争光信念的执着,影片用体育的方式讲述着热血人生的励志哲理。
钟教授说到了一句台词:从生至死,人生就是一场摔跤比赛。他说:“体育就是人生缩影,人生现实生活的竞技场。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运动员从追梦,到梦碎,又到梦想重塑的过程。影片充分展现出建立自我,成就自我,迷失自我,找回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普通百姓需要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一部影片让每个人都有了一回人生体验。”
竞技魅力
经典对白:机遇稍纵即逝,用你每滴汗水来争取,坚信你会获得更多,命运也会向你的努力屈服。
竞技体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艰苦训练的基础之上。父亲教给两个女儿摔跤的礼仪、技术、体能和意志,这些都是她们摔跤道路上最根本的东西。父亲通过自身努力培养两个冠军女儿,看起来是神话,其实是建立在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科学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这是一部经典体育影片,也是一部很棒的摔跤推广影片。
曾任北京摔跤队总教练、现任北京市摔跤协会主席梁德金介绍北京摔跤队的队员和教练都去看了电影,影片中真有值得学习的技战术思维。梁德金说:“影片里的跤种属自由跤,也叫国际跤,演员的每个动作展示得淋漓尽致,是一次难得的自由摔跤的普及。练摔跤这个项目,对于运动员以及青年人和孩子,都是一个意志品质的磨练。”
影片里的女儿和父亲将摔跤的味道演绎得棒极了,梁德金说:“摔跤是相当艰苦的`项目,需要直面对手,不借助其他工具,就是两个人的直接对抗。看了影片,大家就体会到摔跤对抗技术层面非常多,可谓是全方位的动作,脚、手、头、腿、胳膊都在动,还有思维,进攻和防守非常连贯。这部影片极好地推广了摔跤这个项目,还把临场指挥和应变之策都演绎得很真实和精彩,摔跤的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人生成长
经典对白:正面迎战吧,这正是你生来的目的!
如何让孩子去面对失败和挫折,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是一门学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挫折的态度。”这个态度,需要家长们去教孩子们如何面对。
影片中父亲带领女儿们学摔跤,遭到村民们的嘲笑,父亲不在意,也告诉女儿们,不必在意。在最开始的训练中,总是一次次失败,可父亲没有放弃,鼓励她们站起来。在输掉比赛后,父亲跟女儿一起分析比赛,鼓励她。很多人告诉父亲,女孩练摔跤不会成功,但父亲一直无比坚定,女儿终获冠军。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天赋有时会引来众人的一些讨论,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有一份信心,不轻易受外界干扰。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青少处处长郭荣感叹自己看得热泪盈眶,她说:“从剪头发被动变成主动,到刻苦训练,坚韧不拔,取得金牌。影片激励人心,而我们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作品太少了,体育影片过去说教太多。那个爸爸语言根本不多,没有废话,也没有打骂,但坚守信念。人家也没有说教非要爱国,但渗透出了爱国主义精神。青年人都应该去看这部影片,的确很震撼,影片本身就是教育,体育就是一种教育。”体育心理学家高志青是带着女儿一起看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我和她说把头发剪了吧,否则运动不方便,女儿就是不听,看完这部影片,她主动要求剪头发,这就是一个小变化。”
钟秉枢说:“金牌对人的塑造太重要了,竞技场必须争金才能打动人。”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说:“现在我们似乎走到另一个极端,说金牌不重要,金牌怎么不重要?影片中父亲在决赛前和女儿说的话多好,‘银牌很快就会被人淡忘,而金牌获得者会成为榜样,榜样会永远被人铭记’。作为运动员就应该树立远大目标,无论多少困难,都难以阻挡。”
突破禁锢
经典对白: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你要自己战斗,尽全力……救你自己!
影片不仅让观众看到摔跤运动的热血场面,也让人看到竞技体育背后的人文关怀。高志青说:“影片用摔跤讲述人生情怀,打破的是心理框框,不束缚自己,打破惯性思维。”
无论哪一类体育项目,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艰苦的付出。钟秉枢说:“影片把小人物的奋斗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句‘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救你,你要自己奋斗,你要救你自己’,这说明家长不可能给你所有,孩子必须要独立成长。在最后决赛中,父亲被关进小黑屋无法观赛,吉塔没得到父亲的现场指导,而是整合所学所练所悟,在危局中重塑自我,创造辉煌。”涂晓东说:“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同,女儿最终强大起来,真正地独立面对人生,赢得人生,父爱如山,这个过程对于中国家长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郭荣感叹:“最后的那一刹那,吉塔逆转绝杀夺取金牌,特别感人。记得过去我看过《排球女将》,永不屈服、永不认输的精神令人感动,这种东西才能带动青年人,我们体育界、影视界和教育界都应该反思。体育的魅力令人震撼,凝聚人心,希望大家都去看一看《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3
半年前,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热映,近日看了这部电影,关于此片中父爱、女权、国家荣誉的讨论已经足够充分,在此不再赘言,我倒是想借本片来讨论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课题——:即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如何保持进取动力。
动力是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必要条件,拥有强大的动力可以克服许多貌似强大的苦难和障碍,遇山开路,逢水架桥,而失去动力则再小的障碍也足以困人于原地。动力存,则无惧困难大,障碍多;动力失,则自停前进步伐,微小障碍足以止其步。
吉塔从童年时代练习体能到与莫西进行第一场摔跤赛惜败,再到屡战屡胜名震乡里达到邦级运动员的水平,直至击败国内对手拿下国奖金牌。其奋斗历程始终未曾言败,未挫其志。这一阶段的屡屡胜利,背后有强大的动力支撑,或许是其父所言为国争光的梦想,而更深刻的,或许是其在小新娘婚礼中,所接受的现实教育所致,本质上是对人生自由选择权的争取。基于严酷的生活环境,这种动力在其取得国奖金牌前,成为国家运动员之前,始终是强大且持久的。
取得国奖金牌,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后,生活环境改善,诱惑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其生活亦发生一系列改变,在队友的鼓励下,留起了长发,此为人之本性。实际上,单从对摔跤运动本身来说,留长发,抹指甲,都并不妨碍摔跤水平的提高,但它是态度变化的一种标志。
后来因教练与父亲的教导方法有异发生的冲突只是表象,其后来屡屡失败的根源,还在于动力的暂时失去和压制。这从其输掉了一次国际大赛而并未表现出极大的沮丧可以看出,也从其后来其父发现其比赛中略有领先即保守防御而最终屡被击败的事实中也可体现出,根本原因在于其父要求的取得世界冠军,为国夺取金牌的梦想并未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真正的原动力。吉塔取得全国冠军后,已经获得了人生的自主选择权,原先的人生目标已经达到,而对于其父来说,只算阶段性成功,真正要拿的是世界冠军,因为其目标远大,所以动力更强劲,更持久。而吉塔一度压制和暂时迷失了这个目标,使得动力不足,而此动力苏醒之后,注定会重获强大能量,后来教练无意中暗示有些人注定与世界金牌无缘,触动了其内心原本潜在的夺取世界冠军的源动力。为此,之后拒绝减重避难求易,拒绝保守防御而改主动进攻,不再求稳求不败,而是求进攻求胜利。不为不丢人而战,而为夺冠军而战。战斗方法的改变是次要的,真正的战士自然会知道如何结合实际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顶尖高手决战到最后,真正比的就是谁的进取意志更顽强。最后一战其父并未现场指挥,这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观众,吉塔实师其父之神而非仅师其法,而其神就是其动力源泉。
毋庸讳言,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原型的现实情况并非如电影描述般等同,但我在这里也并非局限于描述影中的此单一特事,而是一种学习生活中的普遍情形,或者大而化之,是世间的一种普遍形势。保守稳定,本是不能真正长久的,因为它违背世界本身是运动的基本原理。不进则退,不攻而难守。欲发展除弊,只有进取进攻,守成,从长远来看,是不能持久有效的,不过是击鼓传花。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当停止进取的那一刻开始,也就意味着到达了走向了衰败的转折点。遍观古史历朝历代,凡是称为守成的时代,均是矛盾生长,消极因素渐渐滋长逐渐压倒社会活力的时代。仅以宋朝为例,宋朝为避免王朝短命,特地制定了一整套“防弊之政”,‘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当时人能想到的可能导致王朝灭亡的问题网罗其中,专门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整套极为严密的制度来“防弊”,结果效果显著,宋朝基本防住了前朝灭亡的所有祸患,无论强藩、武将、外戚、宦官、权臣(仅限北宋)等亡国之因素,均被成功防制,但也产生了前朝各代基本不出现的一大批“新弊”——三冗、两积,两度被异族灭亡。其根源在于其不求发扬进取精神,使各机构机能优化发挥作用,而是从消极面“防弊”,只求不出大错,而不求出大功。不求进取,只求无弊,最终防不胜防。宋主以夺取半壁江山的阶段性成功为满足,两次北伐失败就不再谋求进取,不进则必退,最终焉能不亡。
取得阶段性成功而失去动力导致从此不再有成就的'事例数不胜数,即以中国当前最普遍一事来讲,主流的教育模式仍是对中学生灌输考上大学后就可以轻松的思想,这一错误思想虽因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有所收敛,但仍为祸不浅。许多人当真信了这一点,以致于大学堕落现象屡见不鲜,浑浑噩噩混了四年,把最宝贵的学习成长的四年时间挥霍浪费,以致于学无所成,甚至毕业之际思想学识水平反不如高考时代,最终的损失,甚至影响一生。此误之因,盖由进取动力丧失之故。如果十几年来的学习进取动力,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那么,考上大学后,此动力必然消退,若无新的强大动力产生,则必然进取意志消退,不再有所成绩。若只以寻个好工作为奋斗目标,即便大学里能认真学习,当找到工作后,动力也就消退了,则必然难以在工作中取得大的成就。
真正有大志,具有宏伟而切实之目标者,则必不如此。阶段性成功对于有大志来说,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对于无志者来说,或许阶段性成功就算是达到了人生目标了,从此或许就走上了“守成”之路,专以保守为务,而最终必因违背运动之理,不进则退,防不胜防,守不胜守,难以再创辉煌。
总而言之,要保持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仍保持强大动力,就需要确立一个高远可行、可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这种目标可以在人生探索中逐步确立,逐步清晰,只有宏伟切实可行的目标,方能带来强大持久的动力,保持昂扬前进的进取步伐。惟其宏伟高远,方可提供强大动力,惟其切实可行,方能提供真实动力,惟有强大持久的动力,方能使人永葆进取意志,克服障碍困难,不断前进。欲不断进取,必有强大持久动力,欲有强大持久动力,必有高远切实志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4
最近因为《摔跤吧!爸爸》,网络上引起激烈讨论。
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相关的影评,但我逛了逛豆瓣才发现,似乎大家的讨论有错位,语境完全不同,有一些常识首先要达成共识,不然这事没法聊。
这片倒真没有那么差,但认真的说,剧作存在明显问题。
我是坚决反对那些维护此片的观点的,这些观点主要说的是两方面:
一,要考虑印度的社会现状,女儿不练摔跤就要被嫁给不认识的人,既然有天赋,为什么不练?父亲让女儿练摔跤并不是在害女儿,是在帮女儿。
二,是女儿在接触摔跤一年后,主动要求继续比赛的,说明她不是被强迫的。即使得不了冠军,女儿也不会怪父亲。
这些观点单独说都没错,影片也的确是这么表现的。
但第一个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这部电影在前5分钟就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父亲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女儿摆脱传统婚姻,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只是因为没有儿子,才碰巧选择了女儿。这一点在影片中被交代的明明白白。
再说第二个观点。无论之后女儿是否会爱上摔跤,在父亲逼迫女儿练习摔跤的这一刻,父女之间的尊重就已经消失了,这个反现代的价值观已经埋下了。从剧作上讲,电影除了现有的情节,还应该通过另外的剧情或桥段来扭转修复这个落后的价值观,这是必要任务。
不能因为女儿的摔跤事业顺风顺水,就对开篇父亲“子承父业”的初衷闭口不提,不了了之。否则,女儿的金牌一旦坐实,“子女完成父母理想”这样违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就显得人畜无害了吗?反正最后结果不是也挺好吗?这就会导致人们更愿意相信:强迫子女一下也没那么糟糕嘛,毕竟父母吃的盐比子女吃的饭还多,孩子早晚会明白父母,父亲骄傲,女儿成功,多么完美。特别是在中国,“我强迫一下子女,也是为他好,万一成功了呢?”这种观念不在少数,对这样的群体,影片只会更加坚定他们这种违背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
不管是印度,还是任何国家,作为某个家庭的个例,你大可以强迫儿女,可以认定自己是为他们好,不管儿女有没有成功,只要儿女不怪你,你想怎么样都行,没有问题,这是每个家庭的选择。但你拍成了电影,当成商品在全球发行,这就有问题了,你就要对你的影响负责了。
这才是我要强调的.,也是非小众电影必须注意的问题。你如何避免让观众混淆电影主题,不产生有偏差的价值观,避免信息误导,这些是身为商业电影的责任,即便是娱乐性很强的电影,也必须遵守这个原则。
要知道,这是一部全球公映的电影,我希望有兴趣评价电影的朋友都能了解这意味着什么。电影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具传播性的媒介,斯大林和希特勒那么惧怕电影又那么看重它的力量,这足够说明它具有多么强的煽动性。所以无论是偏重艺术探索的电影,或是强娱乐性的商业电影,都是被赋予了社会责任的,这其中尤属商业电影的责任最大,因为它的受众最广。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属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严肃的讨论一部电影。有人总把“不要太苛刻”挂在嘴边,闲扯时可以,但如果决定让自己的观点承担起社会责任,这种话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我们怎么能不苛刻呢?就像婴幼儿玩具生产商不能因为生产玩具用的材料无毒无害就放心投入市场,还需要考虑到有没有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会误导儿童受到伤害,例如锋利的造型,或容易误食的零部件,如果产品有风险,那就要仔细权衡或者标注警告。这些权衡和警告,就类似于电影的剧本打磨和分级制度,没有了这些,就很难成为好产品。而看重婴儿健康的妈妈和我这样重视电影社会价值的观众,则会认为这样的产品根本不合格。
《摔爸》的剧作的问题在于,用成功夺冠皆大欢喜的剧情设定来逃避正视父亲的错误初衷。如果改为:女儿受伤退出摔跤运动,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女儿和解;或者改为:父亲是个没有摔跤梦的普通人,只是无意间发现了女儿的天赋,最后助力女儿拿到冠军,这两种方式,价值观都会安全一些,但显然这样无法展现“女子也能夺冠”的主题意图,也不符合真实存在的原型事件。
实际上,即使在不改变电影大框架的基础上,也可以做一些微调,来填补剧本问题。比如,父亲最初就与女儿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或是父亲之后选择了正视自己的问题,剧作上都会完满许多。而这部电影选择了对父权过于强势的问题视而不见,通过女儿喜欢上了摔跤,以最终圆满夺冠作为电影结尾,父亲“希望子承父业”的初衷竟然一笔购销了,甚至在电影后半段和高潮,父亲仍然说出了“我的梦想还没实现”、“你是我的骄傲”这样的话。这难道不是无意间抬高了父权吗?显然,父亲的意志贯穿了整部电影。哪怕父亲最后说:“你成就了你自己”,父权的感觉也会弱化一些,但显然很多观众更喜欢“你是我骄傲”这样的话,这有助于观众的情绪爆发,也更符合东方人的感情方式和传统观念。
显然这部电影的构思不够谨慎精密,这好像是东方导演在世界舞台上的通病,他们往往被质疑的不是技术,而是价值内核的顾此失彼。
在这方面,不得不称赞一下李安,他很少失手,拿他的电影《色戒》举例,主角王佳芝作为一个间谍,在刺杀日伪特务头子的任务中,爱上了特务头子,最终被杀。这样的故事明显是消解了正义与邪恶,质疑了忠诚、坚毅、信仰。但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些问题,李安重点刻画了王佳芝学生时代的稚嫩和无知,又通过一些细节暗示了王佳芝是赶鸭子上架逼不得已从事了这份间谍工作,这样一个楚楚动人的幼稚学生怎么不让人同情呢?那么最后的叛变也就是她个人的悲剧了,避免了亵渎战争年代中人类的那些崇高品质。虽然此片在上映后仍然有负面评价,但在技巧上,李安已经最大程度的规避了故事留给观众的陷阱。
李安说过:感觉自己拍这部电影仿佛一段累世的孽障,常感到拍不下去。
为什么拍一部电影这么如履薄冰,因为他知道,无数眼睛都在盯着他。作为一部电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限制,他清清楚楚。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5
爸爸---马哈维亚辛格珀尕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为种种原因和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并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替他完成未完成的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冠军!可是命运弄人,在接连生了四个女儿之后,他放弃了这个念头,把挂在墙上的金牌收了起来!镜头下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一个个的把自己多年的奖牌、奖杯和金牌收进箱子里的那一刻,透过屏幕,你能生生的感受到一个充满希望到满心失望的人把梦想封存的沮丧和对命运的无奈。
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摔跤天份,再次激起了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对梦想的憧憬和希望!这一刻他明白了,实现梦想不一定非要儿子,女儿也可以!
首先,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这个没有性别歧视的观点我是很赞赏的,毕竟在印度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子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他不畏人言和世俗的眼光,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的女儿,呕心沥血的培育自己的孩子!
有人说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自私的,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是不可取的!可是,我并不这么看待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是一位不折不扣,有责任的好爸爸!并不是因为他的女儿最终拿到了世界金牌!而是,在培训女儿这一路来,他虽然要求严苛,但并未不近人情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因为在发现女儿有摔跤天份之前,他并没有对女儿有一丝摔跤的幻想和打算。而在发现了女儿有摔跤天份之后,也并没有一语专断,而是和老婆商量了之后才开始的,并说了给他一年的时间先试试!
兴趣、爱好、天份都一样,需要坚持,需要有人激励鞭策,孩子有时候并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因为再强大的兴趣,在繁琐的练习和无趣的重复过程中,都会有疲倦和索然无味的时段,作为孩子有时候很难认清和坚持,就需要大人们的引导和鞭策。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作为父亲,发现、发掘了孩子的天份,并用自己的方式让她们在天份的路上越走越好,这没什么错!
有一段,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在女儿吉塔进入国家队失意之后,即使那段时间他们父女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在女儿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背起包袱,去女儿学校附件租房子住,并在每天早上5点~7点学校训练开始之前额外给女儿训练,但却被学校发现并要开除他两个女儿的时候,他双手合十,噙着泪水求学校不要开除他的女儿,这一刻,曾经骄傲和父亲,不曾落泪的父亲,第一次流出了无助的泪水!这一段几乎看得我泪崩。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是个骄傲有尊严的人,他不畏世俗眼光,毅然培育自己的女儿摔跤,哪怕要花20卢比买人家售价100卢比的鸡的时候都是抬头挺胸铮铮有词,哪怕在第一次带女儿参加摔跤比赛,看客讥笑,赛场人员阻扰的时候,他都挺直了腰板,要和对方大打一场,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也是底气十足的离开赛场!而这时为了女儿,他无助的苦苦哀求,这一刻,他为的不仅仅是他的梦想,更是孩子们的梦想和前程!
女儿---吉塔、巴比塔
《摔跤吧!爸爸》一部能让你笑着哭、哭着笑的电影!
两个天真、可爱、漂亮的女孩,原本过着和普通女孩一样的生活,却因为和男孩子打的那场架,彻底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刚开始她们抱怨,恶作剧,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们,毁掉了她们的童年。但是一个同龄女孩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她们的想法。
《摔跤吧!爸爸》一部能让你笑着哭、哭着笑的电影!
她说:我羡慕你们,你们的爸爸这么对你们,是因为爱你们啊!他不想你们和所有的印度女孩一样,14岁就嫁给一个从未蒙面的男人,从此以后相夫教子,有做不完的家务。只有成为摔跤手,你们的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此她们认真、刻苦、无怨无悔的.训练,在大家的质疑和嘲讽中,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成为村里的骄傲。
《摔跤吧!爸爸》一部能让你笑着哭、哭着笑的电影!
吉塔获得全国冠军之后,被送到了国家训练中心,被父亲约束限制这么多年的她,来到一个崭新的城市,认识了不同的人,在同学的影响下,处于青春期爱美的吉塔开始留长发,看电影、涂指甲,学校的教学方式,让她觉得爸爸的方式太陈旧了,一度和爸爸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直到参加世界锦标赛被淘汰,妹妹巴比塔也因全国冠军的身份进入学院,在妹妹的劝说下,她给爸爸打了一通电话,痛哭之后!吉塔便剪了长发,重新找回了自己,在爸爸的帮助和指导下,一举进入世界锦标赛,并成功进入了总决赛!
决赛之前吉塔和爸爸坐在路边,吉塔问爸爸,明天决赛应该用什么技巧呢?父亲沉默了一会说:你要做的,就是让人们记住你。如果你拿到了银牌,你很快就会被忘记,只有成为冠军,才能是榜样,而榜样,永远不会被遗忘。
《摔跤吧!爸爸》一部能让你笑着哭、哭着笑的电影!
说完,指着不远处嬉戏的小女孩说:你看,如果你没有拿到金牌,印度乃至整个世界的女孩子,都只能是一如既往的洗衣做饭,相夫教子。所以你不止是比赛,你是为所有女性赢得生存的主动权。
此时,吉塔明白,她这场仗,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战,更是为千千万万女性的命运而战!
吉塔的教练为了不让她爸爸抢了自己的风头,在决赛时,使计把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锁在了一个房间里,吉塔在比赛中几次会同意看向观众席都没看到父亲的身影,而现在的父亲是她的精神支柱和最大的动力,也因此影响了她的发挥,但是最后她想到了小时候爸爸把她们丢在水里说过的一句话:你要自己想办法吉塔,爸爸不是每次都会站在旁边救你的,能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她沉淀了下自己,最后奇迹的完成了一个5分的高难度动作,一举拿下世界冠军,全场欢呼!吉塔失声痛哭并跪下亲吻脚下的舞台,观众席上的妹妹和堂哥以及电视机前的妈妈和全村人也几近崩溃大哭,为梦想而哭,更是为了不谙世俗追寻梦想的人!
而这时,被关在小房间内的爸爸,听到了国歌奏起,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做到了,赢得了世界冠军,热泪再一次盈框而出!最后她跑到赛场,看到女儿,四目相对,说了一句:你,是我的骄傲!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蕴含了很深的寓意!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坚持,在这一刻,什么都是值得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6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昨天这个《摔跤吧,爸爸》这个电影的观后感。昨天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小女孩她出生在一个特别穷特别穷农村,家里没有钱,没有人支持,但他最后还是取得了成功呢?这里面他肯定有他自己天赋的原因,也有他富对他训练的原因,但是另外还有一些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爸爸做的事,是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说这个就是李孝来老师一篇文章里面说的,不是正确就有很大的价值,因为正确的话,所有人都正确,那么所有人都正确就不叫成功了。你应该把成功分成四个象限,一个坐标轴是是否正确,一个坐标走势是否特立独行,只有特立独行且正确才叫成功。
就好像考试的时候,假如这题所有人都选了正确答案就是a,那你是正确的,但是这道题相当于所有人都做对了,没有什么可以拉开差距的,但是假如所有人都选了a,你选了b,正确答案是b。那么这道题你就拉开了和其他所有人的差距,你就从这道题里面收获到了一个小小的优势。
在生活中,这样的优势可能更大。就像昨天这个电影,昨天这个电影里面当时他描绘的是那个村子里的人的生活场景。肯定不止这一个村里的人,整个印度上下都是这样想的,就是摔跤第一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第二个,摔跤的女生当然就更少。因为在印度,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所以说,让她们去参加摔跤,基本上没有人想过。
然后,这时候这个人正是因为首先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执念,第二个也是对她们天赋的自信,所以他们才得以进行这种训练,而这种训练是很多即使有天赋的人也很难接受到的,就是因为人们觉得她们是不可能在整个比赛中拔得头筹的。就像那个村里的人,一看两个女孩子摔跤都开始笑话,因为,这就是整个人群都在一种错误的状态。而他父亲足够特立独行,所以最后才能获得成功。当时他获得非议肯定很多,但是,既然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那么你越特立独行,你产生的收获就越大。所以说,别人非议越多,反而证明了你成功的概率越高,在所有人都质疑的情况下,他们取得了成功。这就是特立独行且正确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还有他们两个人因为体重过轻,被拒绝参加比赛,但是他父亲坚持要他们参加比赛,最后还是得了冠军。这也是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并不是你随大溜的都对,你就能获得成功了,你必须每一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超出众人的层面之上,和众人不一样,你才能成功,否则所有人做的一样的事情,那不可能所有人都成功,所以说,你们只能都失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做特立独行的事情,肯定是有很大代价的,因为特立独行且正确这种事情固然好,但假如特立独行且错误,那么这件事情就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损失。就好像所有人都选a,你选了b,正确答案是a,那么你可能要在全班排到数。所以说,特立独行这件事情本身是有很大代价的,在生活中,这部分代价不仅表现在选择错误这方面。在这这部电影里面,重点表现的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选择过程本身就很艰辛,因为,既然这件事特立独行,为什么这件事特立独行呢?那就是别人不选,别人为什么不选?那首先是因为选错的代价大,还有一点就是,做这个事情本身的代价就不小,就好像她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吃过一点油炸的东西之后,就不知道多少年都没有碰那个油油的东西了。但是其他的全国冠军看来就没有这样,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说他们参加国家队之后还是在吃这种油炸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和别人没有一点差别可言,这样当然就很难获得最后的`冠军。
他父亲对她们的这些要求,看上去是非常非常严厉的,甚至有点超乎人们的想象。毕竟让两个人直接跳倒水里面,再自己游上来,这种事情人们也觉得难以接受,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才能将人彻彻底底地训练出来,因为所有人都干了一样的事,那么这件事所造成的代价肯定所有人都能承受,只有你承受了,别人不能承受的东西,你才能获得别人不能承受的成功。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就是他的父亲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策略,毕竟一个普通人,虽然他父亲不是普通人,他父亲是一个高级的摔跤选手,但是想要使他的女儿质疑她教练的做法,而相信他的做法,这件事本身也是很难的,因为教练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你假如不信任教练那个权威,那么你就很难在体制内呆下去,但是有的时候体制内肯定是有阴暗面的,这些就牵扯到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就不谈了。但是并不一定谁做的都是对的,而一个运动员和一个教练相比,一个运动员有时候,一个特别有名的运动员他有了实战经验,相比于某些比较新手的教练来说,还是要强一些的。所以说,正是因为他父亲有这种强烈的信心,才敢让他的女儿去打五十五公斤级,在这个量级她显然不占优势,但是,正是有这种自信,有时候信念才使他做出来这样的决策,甚至连他违抗教练的命令,最后学院封杀也是因为他有这种强烈的信念。假如没有这种信念,他就很难完成他的梦想,他既然想要把一枚国际金牌挂在他的墙让,那么他和他的女儿们当然就要做出别人都难以仰望,不能望其项背的的努力,所以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三点。
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我们也需要这三点。
首先,就是找到一个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方向,一件事大家都想过,肯定就不是那么好的一件事。比如一张一百元的钞票放在地上,谁不会去剪啊,大家都会去捡,就是毫无难度,大家都能看到一件事,但是,这样的话你在看到这个一百元的时候,你就发现这肯定有问题,因为假如真的那么简单的话,这张钱肯定别人是拿走了,成功也早就被别人夺取了,所以这张一百元肯定是假的。在人生道路上也一样,假如你发现一个机会,看着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成功,那么这个机会也有很有可能是假的,就好像,当然我们全世界都发生过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就好像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大家都觉得买几束郁金香,他自己就能发大财,但是全城的人都在买郁金香,你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说,要做一些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自然就是在你长时间的判断和积累上面,才有可能作出。
然后第二个就是,要能够坚持并承受特立独行的代价,这句话说着很难,因为,特立独行的代价不是很容易承受的,就成受得了这种代价,才有可能去夺取最后的成功。
最后一个就是,要有坚持自己的理念,有坚定的信心,假如没有这种信心的话,那么自己就很有可能会陷入一败涂地的境遇。
这就是我觉得《摔跤吧,爸爸》对我们人生和成功这两件事带来的启发。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7
时长140分钟的《摔跤吧!爸爸》,我哭了不少于6次,且是任由眼泪肆意流淌的那种大哭。
电影落幕的那一刻,我就决定,要写一篇观后感。既因为男神阿米尔·汗,更因为这个故事本身。
阿米尔·汗的精彩演绎,将这个故事说到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坎上。
2
阿米尔·汗是印度国宝级影帝,他的作品,部部经典。
从《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一路走来,这次的《摔跤吧!爸爸》,又是一部超级励志的佳作。
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惟其如此,才能取得常人不敢想象的成功。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想。当然,不是全部。
就像20xx多年前的孟子说的那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运动类电影。
阿米尔·汗扮演剧中的男主角——前印度国家摔跤冠军马哈维亚,一位怀揣国际摔跤冠军梦的伟大父亲。
从头到尾,马哈维亚一直寡言少语,不苟言笑。因为,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痛。他的痛,和一块金牌有关。
年轻时的马哈维亚,曾荣获印度摔跤的国家冠军,但因为种种原因,无缘国际冠军。后来,因生计所迫,不得不结束摔跤生涯,放弃夺冠梦想。但,心中始终有一份不甘。
他一直想要一个儿子,可以培养成为优秀摔跤手,去赢得一块世界级的摔跤金牌。
可是,和他的梦想一样固执的,是他生女儿的概率。他的妻子为他一连生了4个女儿。
从此,他将自己获得过的大大小小所有奖牌都锁进了箱子。当然,他的梦想,也一起被尘封了。
但,十多年后,两个10多岁的女儿在和同学们的一次打架中,展示了她们流淌在血液中的摔跤天赋。马哈维亚一度消沉的眼神,突然亮了!
他决定冲破一切阻力,带领两个女儿走上充满荆棘的摔跤之路。一路上,是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讥讽、嘲笑、指责和世俗压力……
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马哈维亚的决心。
4
其实,不苟言笑的马哈维亚,并不是不会笑。
只是,他一直在等待,等待女儿们的理解,等待女儿们的成长,等待女儿们的成功。
电影结尾,当两鬓发白的他接过大女儿吉塔代表印度参加20xx年英联邦运动会时赢得的金牌时,他终于露出了骄傲的微笑。
一向威严的他,不再掩饰幸福的泪水。他对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这是印度摔跤史上第一块国际金牌。它的意义,不只是圆了马哈维亚的梦,也不只是圆了所有印度摔跤运动员的梦,更在于它向印度社会宣布,印度女子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5
就在这场决赛前的一晚,忐忑不安的吉塔,和父亲坐在公园里谈心。
吉塔问父亲:“明天这场生死较量,我该怎么办?”
父亲看着女儿,一字一句地说:“明天的比赛,你一定要让人们记住你。”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以为父亲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胜败,都要全力以赴。这样即使失败了,也虽败犹荣,人们一样能记住你。
但,我理解错了。
父亲接着说:“人们只能记住获得金牌的那个人。因此,你必须赢。你不是为你一个人而战斗,你代表的是全印度的女性,你要证明给千千万万看不起女性的人看。”
在男尊女卑、女性被长期压抑的印度社会,父亲的这番话,意味着这场决赛已经超越了他当初只是想为国家赢得一块金牌的范畴,而是鼓励女儿唤醒印度社会的女性意识,帮助广大印度女性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幸福。
6
这场决赛,简直是一场梦魇。
吉塔面对的,是一个曾经两次获得英联邦运动会摔跤金牌的澳大利亚选手。
前两个回合,在对方的强势进攻下,吉塔咬紧牙关,苦苦防守,打了一个平手。关键性的第三个回合开始了!
对方先发制人,领先吉塔4分。现场解说员说,看来印度又将与金牌无缘。
就在这一瞬间,吉塔想起了父亲陪她一路走来的所有决心,想起了父亲说的“你不是为你一个人而战斗,你代表的是全印度的女性”,吉塔内心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
热血沸腾的她,瞅准对手放松警惕的一刹那,绕到对手背后,拼尽所有洪荒之力,神奇地将对手举过头顶,在空中划过一个完美的弧度,摔在摔跤垫上。
这个动作,是摔跤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吉塔赢得了起决定作用的梦幻5分!
吉塔,终于让所有人记住了她!
这一刻,电影院里,响起了观众们情不自禁的热烈掌声。
7
如果说每一个看得热泪盈眶的观众都是入戏太深,那么,我想说,入戏最深的,当属男主角阿米尔·汗。
因为,他为了这部电影,先增重56斤,再减重50斤,简直是用生命在演戏。
他首先完成了马哈维亚19岁时的戏份。随后,在一个月内增肥56斤,由一个138斤的型男变成一个194斤的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最后,为了拍29岁时的戏份,又用了五个月时间,在健身房汗流浃背,从194斤的胖大叔变成一个有八块腹肌的144斤的肌肉美男。
记者问他,为何不使用硅胶模具等常用的化妆手段?他的回答是:“服装道具不是不行,但我自己感受不到肥胖。作为演员,我觉得那不好。”
记者问他,为何不按照少年、壮年、老年的顺序拍摄,那样就不用如此辛苦地减肥了?他的解释是:“那样的话,我就没动力减肥了。”
出生于1965年的阿米尔·汗,拍摄这部戏时已经51岁了。对51岁的阿米尔·汗来说,为一部戏先增重56斤再减重50斤,简直是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但,他认为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说,他要全力以赴去完成每一部作品,并试图用这些作品去改变一个亟待改变的印度社会。
对此,我只想说,印度电影千千万,我却只粉阿米尔·汗。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
阿米尔·汗(Aamir han),1965年3月14日(今年52岁了)出生于印度孟买,印度宝莱坞演员、导演、制片人(国宝级)。
知道这个名字是从《三傻大闹宝莱坞》(20xx年)开始,我才知道除了好莱坞,还有一个演着演着忽然就载歌载舞的宝莱坞电影,然后把他参与过的电影搜来看,看了《地球上的星星》(20xx年),《未知死亡》(20xx年);还有近几年的《幻影车神》(20xx年),《我的个神啊》(20xx年)。每每看完之后都被阿米尔汗大叔的演技深深折服,也被电影里面呈现出来的思想所震撼(归功于各类影评)。
这些电影想来大家都看过,我也不再重复了,只说两个:《未知死亡》前半个小时我没明白演什么,直到出现回忆我才恍然大悟,天啊,这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啊,浪漫甜蜜、幽默有趣,直到女主被人贩子杀害;《幻影车神》中他饰演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在最后和警察的对决中,他从弟弟的角色转换到哥哥,那一刻的演技真的太神了,看的人直呼过瘾。
而演技如此出众的他,本身是名网球运动员,所以电影里面的身材也真是逆天;并在自己从事演艺事业之后,每部片子都没有白拍,都在某一方面鞭挞着印度的某些现象。
好了,下面说说今天的主题,《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在说正文之前永远有这么多闲话要摆的臭习惯我要改。)
本周末我把时间都给了阿米尔汗大叔,我连刷了两遍《摔跤吧,爸爸!》,一遍国语,一遍原声。第一遍的时候后半场眼睛几乎没干过,第二遍的时候还是会感动到流泪。说实话,我还想再去刷一遍。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集运动、拼搏、成长及父爱于一身的电影,任何一个点都够你哭的。当然,电影含义还不止这些,例如印度女性的地位、重男轻女等这些更深层的意义请各位参照豆瓣上的影评,会更深刻。
故事从29岁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gǎ】与一位邦级摔跤运动员的一场摔跤决斗中开始,在辛格侄儿的叙述下,开始了整个故事。
辛格得到了全国摔跤冠军,可是来自父亲的压力,他放弃了摔跤,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要为印度得一枚金牌的愿望,并把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他想要一个男孩,可是老天对他一连开了四个玩笑——四个都是女孩。就在他已经放弃的时候,偶然间发现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很有摔跤天赋,于是他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开始对两个女儿进行魔鬼般的训练。
最初,两个姑娘是不情愿的.,但是又不敢反抗父亲的权威,于是被逼着进行训练,还故意作弊逃避训练,这一段是在一首节奏欢快,但是歌词很有控诉性的《坏蛋老爸》的歌声里表现出来的,把爸爸的威严、严酷和不近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直到她们14岁的好朋友出嫁的那一天。
婚礼当天,喜气洋洋,旁人载歌载舞,唯有新娘愁眉苦脸,新娘告诉吉塔和巴比塔,你们的父亲为了你们和全世界对抗,而不像我生下来就是为了锅碗瓢盆生活,到了14岁就要出嫁。
两个姑娘似乎明白了什么,第二天开始自己主动并且真心进行训练。
继承了老爸的摔跤基因,加上后天的训练,两个姑娘迅速成长为摔跤能手。又是一段节奏欢快并且很有燃点的歌,将吉塔战胜一个又一个男孩子的片段快速拼接在一起。看的很是过瘾。
夕阳下,吉塔用手在自己的短发上扑打几下,扬起一层尘土,这个慢动作画面让少女吉塔帅出天际。【少女心泛滥啊!】
影片中前后共有两次剪发情节,第一次是辛格逼着两个女儿剪去长发,少女吉塔两眼含泪求着爸爸不要剪她的头发,她发誓以后一定会好好训练,可是老爸却无动于衷;而第二次则是成年的吉塔自己亲手剪去留起来的长发。
头发像是一个象征,从逼迫到自愿,这是吉塔的成长。
印度女孩长得都好漂亮,眼睛大大的会说话,少女和成年的吉塔在留长发时很有女人味;在剪成短发时,又帅气硬朗的要命。
一转眼女儿长大了,辛格也变成了50岁的大叔,带着女儿打入全国赛并得到冠军,送女儿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矛盾从此开始。
在一首温柔且欢快的《无拘无束》歌声中,吉塔进入了另外一种生活:电影,美食,漂亮的衣服,指甲油,朋友,男孩……这些都是新鲜且吸引人的,虽然吉塔也在训练,但是远没有之前的尽心。
故事的冲突在吉塔和父亲的一场摔跤较量中升级。直到吉塔在几次重要的比赛中失利,她发现自己错了,剪去长发,在父亲的帮助下重新训练,并拿下金牌。
吐槽一下她的教练,作为一个国家级教练,但是却发现不了运动员的长处,也不知道制服对手的方式,简直是个蠢材,当然也许是因为电影效果,正反冲突更明显,才设置了这样一个人物。
电影后半部分有好几场精彩的摔跤场面,找的另外几个选手也都是各有特点,每场赢得也都是不同的方式方法,看的又燃又感动。
两个半小时,全程无尿点,直到最后出现字幕,还觉得不该这样结束啊,在演点吧。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成功,以下一段来自网络视频,对阿米尔汗的采访:
1、小演员及大演员都是经过长达九个月的摔跤训练才开始拍电影。即使电影中巴比塔(少年和成年)的摔跤场面不足30s。
2、阿米尔汗用了5个月时间增肥,减肥;阿米尔·汗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此时阿米尔·汗的体重已达到了97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
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阿米尔·汗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
3、采访阿米尔汗,问他为什么不用道具使自己胖起来,阿米尔汗回复:那样不真实。
这就是阿米尔汗的人格魅力!
电影开始出现了四幕黑屏白字:
1、衷心感谢普邦卢迪亚纳县政府,卢迪亚纳县警察局以及旁遮普邦的人民。
2、本片拍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
3、衷心感谢印度摔跤同好会的大力支持。
4、本片取材于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以及他的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的真实故事。
第四条可以忽略,第一条和第三条是感谢(我们大多数电影都是把感谢放在最后),我是被第二条暖到的。这也许就是人文情怀吧。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要回归到我们自己。
我们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演员,当然我们也有好的影视剧,但是在目前快餐影视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浮躁、拜金,一切只为了赚钱为目的,已经越来越少的人会重视一部影视剧的品质了。影视剧越来越浮夸,越来越少的人会重视我们原本的生活状态,更别说揭露和改变什么了。
金牌(成功)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你得努力,得激情,得下功夫。——电影《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9
电影部部大卖,更在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能够为印度电影争得一席之地。由阿米尔·汗监制并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上周五上映,在排片并不占优的情况下,首周末三天票房过8000万,昨日票房过亿,且随着口碑发酵,后势强劲。
虽然印度电影很少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宝莱坞”,在全世界电影市场都有观众。他们的明星更是不乏成功打入好莱坞者。与印度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应该学些什么呢?
敬业——先增肥再暴瘦
在4月举行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第二次来到中国的阿米尔·汗绝对是人气最高的明星之一,演员、编剧、配乐、演唱、导演、制片,样样擅长,而且因为关心社会民生,曾被称为“印度的良心”。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汗的最新力作。电影不但夺得20xx年宝莱坞电影票房冠军,更创下了印度本土历史票房之最。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教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
拍摄这部励志的体育题材影片,阿米尔·汗坦承最大的难度是他体形的变化。为了拍这部电影,阿米尔·汗先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从138斤增肥至194斤,随后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健身房接受魔鬼训练,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将体脂率从37%直降到9.8%,更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学习摔跤技巧,最终练出了拥有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年过五十的巨星为了一个角色还这样拼,令人心生惊叹,当被问道为何要用“先增肥后减肥”这样迂回的方式拍摄电影时,阿米尔·汗笑称因为“担心电影拍摄完毕之后,就没有动力减回去了”。
其实,在现在的拍摄条件下,这样的体形变化完全可以用特效化妆来完成,但阿米尔·汗却坚持要增重,因为他说人真的`变胖的时候,身体机能是会发生变化的。他想真实地呈现出胖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身为演员,增肥和暴瘦都是常有的事,你必须要有职业精神。”所以阿米尔·汗大肆吃各种食物让自己发胖,开始还觉得很有趣,可是慢慢地看着自己胖成了圆球,连坐下都感觉到累,他是真真感受到了胖人的“痛苦”。可是更痛苦的还在后面,他称减肥的过程简直是噩梦。
真实——不炫技老老实实讲故事
这种真实感,无疑是影片打动观众的一个主要原因。除了外形上的真实,阿米尔·汗还与故事原型马哈维亚先生接触了很久,他还学了印度方言以求融入到角色中。因为尊重,阿米尔·汗说电影的99%都是真实情节,他不想“炫技”,也不想为电影增添什么“花边因素”,他只是想老老实实地把这个故事讲好。可是这个“老实”却不意味着故事的平淡,影片节奏松弛有度,有温情有喜剧有燃点,毫无文化违和,让中国观众能深深共鸣。
拍摄《摔跤吧!爸爸》难免受伤,阿米尔·汗和片中扮演他女儿的演员都分别经历了背伤、骨折等痛苦,他们不会想到什么替身、抠像这些问题,所以电影中的摔跤比赛才会让观众看得那么紧张,每场对决都像是真实比赛,让观众揪心。
正能量——遵从本心拍电影
印度电影载歌载舞,有美女,有美景,有欢乐,有感动,类型也丰富,可是,不管什么题材,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有着对人生、对宇宙、对世界的思考,那种无脑的低俗喜剧很少。
阿米尔·汗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自己拍戏从来不会按照类型和个人喜好选择剧本,“关键在于故事能否触动我的内心。我之前也拍过动作片,一样令人感动。”阿米尔·汗的作品并不都是讨好观众的作品,他的电影时常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受到争议,例如《我的个神啊》就嘲讽了印度宗教。阿米尔·汗并不在意这些社会压力,他认为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作为电影人,应该以很开放的态度接受各种声音,“电影的作用不仅是娱乐。电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应该为社会做贡献,启迪人心,让社会像大家庭一样。”
作为一位拍出了不仅在印度本土大卖,在国外也广受欢迎的作品的电影人,阿米尔·汗对于合拍显然有发言权,他表示自己在电影世家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创作要义就是——故事永远是电影的核心:“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角色,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后,电影是可以超越国境的。在我读到一个剧本的时候,我只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因此而兴奋、激动,我不会考虑印度观众或者全球观众如何看待这个剧本,它能不能受到印度或者是国际观众欢迎,这是我猜不到的,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会遵从我的本心,这是我拍电影的最大动力。”
贴地气——坚守印度文化
好莱坞在中国被戏称为“好莱虎”,而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都受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可是在印度,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却无法影响印度电影,甚至现在印度电影和电影人在世界电影的地位处在上升趋势,印度被称为宝莱坞,问及原因,阿米尔·汗认为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因为我们与观众走得更近。我们不怕好莱坞,因为我们的电影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只要我们的人民喜欢印度文化,印度电影就会一直壮大下去。”
阿米尔·汗认为本土文化特色不应该成为合拍片障碍。他举例说:“20xx年有一部电影讲的是印度中部一个小村庄打板球的故事,这部电影最后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在全球各地放映都取得了成功。再比如一部电影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作为一个印度人或许觉得不熟悉,但我也会为有机会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感到兴奋。”在他看来,合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两国优秀的导演、演员们得到新的机会,也能够促进文化上的交流:“不过不能对合拍这件事过于乐观,要有一个好故事,然后要多努力才可以。”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
一开始想去看这部片子是听说其中的演员阿米尔汗为了完美诠释剧中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这一角色做了非常励志醒人的行为: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舍弃化妆特技,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体重97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
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用五个月的时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不仅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练出了拥有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
在演艺圈为拍戏增肥减肥的都有,但是增重且随后又减重这么多的也是很罕见的。
抱着对演员的敬畏之心去了电影院……
电影情节一点也不辜负我投入的45元,而且真的非常超值!!这部影片乍看起来是一个专制的父亲将自己的理想强制压于子女身上,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但是从更广大层面,从印度当地的等级制度而言,这显然微不足道。
在影片里借助一位14岁的新娘口吻描述了当地妇女的悲惨生活:自小与锅碗瓢盆为伍,待稍长便被送给陌生的男人为妻,只为减少家里的支出。
这种完全无自由无地位的状况,是所有当地妇女的悲哀,逆来顺受早已习惯,也恰恰因为如此,为辛格一开始对两位女儿的训练(在女儿眼里即惩罚)打造了良好的开始。
当然坚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顶着身边所有认识人的嘲讽的`眼光,压力是非常大的,父爱如山,大爱无疆。
为国争光,这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父亲自小对两闺女的谆谆教导,成功的将梦想与荣誉传达给了下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辛格带着他的两个女儿成功的走到了最后,打造了印度历史上第一名摔跤金牌者――贝塔,一个印度小村庄里走出的姑娘。
从感性角度来看,剧中有无数个亮点感动和感染了我,喜剧效应加理念传达,衔接十分自然。
在这主要说3点。
第一点:梦想
这个梦想不仅仅是辛格的想要为国家争得金牌的梦想,更是其想要两个女儿打破常规,蜕变当地妇女状况,走出小村庄实现更多自我的梦想,在决赛前夕,辛格对贝塔指出,这次决赛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个人,更是要证明给那些瞧不起女孩的人看,女孩也是有能力的。
可以说第二个梦想是老天安排的(毕竟连生四胎都是女孩~~),但辛格能打破传统,由小梦想转为更深层次的梦想,这种远见与格局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第二点:父爱
剧中关于父爱的描写是最最感人的地方。
中年的辛格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专横的父亲,强迫自己的两个女儿脱掉花裙,剪掉头发,每日晨起锻炼,练习摔跤,完全不符合当地女子的教养。
但是为了女儿营养跟上,舍下老脸与卖鸡商贩讲价,为了有一个合格的摔跤毯,与体育局人员谈判碰了一鼻子灰,为了能让女儿可以参加当地的稍正规的摔跤赛,千里迢迢还差点被赶出门外……这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为了可以给女儿提供极好的条件作出的各种让步,碰了无数的钉子,也接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讽刺,但是他对于女儿的要求只有认真训练与鼓励,外界的压力从未发泄在孩子身上,也从未中断其对两个女儿的期望。
中年辛格的父爱是感染,老年辛格的父爱是感人。
首先一个造型一看就让人莫名想起了家里的父亲,霜染鬓发,父亲一辈子对我们的关爱。
其次老年的辛格,一辈子的骄傲,却因为条件的限制,失去对大女儿贝塔的管控,看着她逐步走上弯路无能为力的悲哀,在每次其流露的愤怒无奈落寞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女儿失败了,不是责骂其为何不听劝,而更多的是鼓励与自责。
为了女儿的比赛,孤身一人(虽然带了个侄子)住在学校附近,指导女儿训练,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和自尊,一个迈入暮年的老人,在学校领导面前祈求女儿的学习资格,自我批评的无力与心酸无人可体会(自己还没有任何真正过错的情况下)。
这让我想到了超级演说家崔万志《不抱怨靠自己》中父亲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学校念书给学校领导下跪的那个情节,作为一位女性同胞,更作为一位不算成熟的心高气傲的自己,以前的我的确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但现在我也开始逐渐理解了“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意义。
人的这一生,每一个举动,没有必要过多计较得与失,远大的目标与卓越的格局会指引我们的前进的道路。
第三点:坚持
要说坚持,这部剧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这一点。
从生孩子追求男孩(一下生了四胎)到不顾妻子朋友的反对培养自己的女儿成为摔跤手,从一贯要求孩子认真学子自己所教到一路指引贝塔在比赛中的表现(即使被学校驱逐也不放弃指导),这种近乎顽固的、不畏他人异样眼光、放弃骄傲的坚持的精神,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不畏他人异样眼光不为他人所扰的又有几人,就拿现今的保险行业来说,很多人听了保险就拒绝,却从未涉足,从未给予机会去了解,与那些个一开始说不可能、说辛格疯了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放弃一时的自尊与骄傲成就更伟大的理想,这种卓越的牺牲又有几人可以毫无犹豫的去执行?自尊是自己给自己的,骄傲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他人的吹捧仅是一种表面形式,塑造强大的内在自己,那是真成功!
从理性角度来看,这部剧的优点在于真实。
没有炫酷的特效,人设对比十分自然,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与现实十分贴合,整部剧的进展也十分具有逻辑性,衔接十分自然,以第三口吻讲述故事的模式,贯穿首末。
主角间的矛盾由第三方一语道破,没有妥协没有夸张的感情戏,在励志过程中,人设的幽默风趣、高冷自信的表现,比赛过程中紧张压迫的渲染为整部剧添砖加瓦。
人物造型也是非常的成功。
总体而言,这部剧给我的感触太多,还需慢慢体会,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十分感性的励志片,没有炫酷的技巧,唯有真实。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1
我第一次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朋友的推荐,说实话,我很少去影院看电影的。一是因为我觉得很多电影的内容真的有待提高,二是比起电影,我更喜欢看书。
但是这部电影,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看了三遍。第一次我看这部电影,我看到一个严厉的父亲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孩子,以至最终把她们培养为优秀的摔跤运动员。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更多是印度残忍的社会现实,这包括女性地位低下、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官员如同白蚁等等。第三次看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一种精神——男主人公身上所散发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男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但却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它的儿子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但是他的太太却生了两个女孩。抱着为国家争光的想法,男主人公不畏他人的流言蜚语,向村里人求医问药,试了能试的所有方法(偏方),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在一次偶然事件里(他的女儿胖揍了两个男孩),他发现了两个女儿继承了摔跤手的血脉。于是他下定决定要把两个女儿培养成能为国家拿到国际奖牌的摔跤手。但是在当时的印度,女摔跤手是有很大的争议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更何况去做这个巨人。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摔跤手,这意味着他的女儿们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她们要经历锻炼的折磨,本来她们完全不必受这样的苦,比肉体更加折磨的,是精神上的痛苦。在当时的印度,女性地位低下,人们很難接受“女摔跤运动员”,所以他和他的两个女儿遭到了无情的嘲笑。但在他的心里,这些并不能成为他训练女儿的绊脚石。印度传统的女性服装不适合跑步,他就让女儿穿半截袖和短裤,这在当时的印度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训练场地。他就把田地改造成为训练场地;为了更好地训练女儿,他向哥哥开口,成功的把哥哥的儿子也送入了训练场;为了给女儿们提供摔跤手所需的营养,他坚持做鸡肉给两个女儿吃,还为此和太太发生了争执;为了不影响锻炼,不惜剪掉了两个女儿的长发……在当时的印度,对于女性而言,这是难以想象的耻辱。
两个女儿最初无法理解爸爸,直到她们参加了朋友的结婚宴。婚宴上的新娘面无表情,因为这种结婚,她根本感受不到快乐。“我倒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至少他是为你们着想,否则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从出生起,就注定要与锅碗瓢盆为伍,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到14岁的时候便要嫁出去,好减轻这个家的负担,最后被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男人面前,为他相夫教子,度过余生,这就是我的人生。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他的孩子,为了你们与全世界对抗,为了你们忍受世人的嘲笑,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他又有什么错呢”新娘的一席话解开了两个女孩心中的疑问。从此,两个女孩刻苦训练,参加各种比赛……Geeta获得了全国冠军,要去国家运动学院学习,这便成为了这位爸爸难过的开始……国家运动学院用来训练摔跤手的教练太注重个人面子,却不顾及大局,没有国家意识的国家教练很难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整个学校也没有艰苦的作风,还美其名曰:真正的训练是在很轻松的氛围里度过的。Geeta开始堕落,她和朋友去逛街,吃原本摔跤手不应该吃的食物,留起了长发……从一个输了比赛整晚睡不着觉的女孩到输了国际比赛还在涂指甲的Geeta,Geeta的转变让人唏嘘,同时也深深地让我认识到思想的渗透是可怕的。影片中有一个强烈的对比:Geeta在国际赛场上屡战屡败的同时,她的妹妹在全国比赛中屡屡获胜。但是这一次,爸爸没有像大女儿获得全国冠军时那么开心,因为他知道二女儿获得全国冠军以后,也要去国家运动学院,而他很清楚那里的运作模式。而此时的他已不再年轻,未来他会变得越来越老,在国家运动学院学习锻炼的两个女儿是否经得住诱惑,我想这是他当时最担心但也是最无可奈何的问题。Geeta在国际比赛上的连连失利、妹妹的多加劝导,最终父女两人重回到一个统一战线,爸爸在训练和技巧上指导Geeta,虽然遭到了很多阻挠,但还是设法实施了。影片中最让人愤怒的角色应该就是国家运动学院的教练了,不考虑实际只从理论出发,却不考虑实际战况;狐假虎威,借着国家教练的名号对运动员的生活实行专制;没有大局意识,心胸狭隘,在国际赛场开始前派人拦阻运动员的爸爸并将其锁在无人的房间……这里生动的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现实,正如男主人公所说,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人像白蚁一样滋生在印度的土地上,所以印度才无法在国际赛场上拿到金牌。在国际赛场上,爸爸没有来,我想这多少是影响了Geeta的发挥的,毕竟这位爸爸在Geeta的摔跤手生涯里有着那么重的分量。我开始担心Geeta还能不能赢得这场比赛,但是最终Geeta获得了国际比赛的冠军。作为观众,我的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很久的.眼泪也终于挣脱了束缚。当印度的国歌在赛场响起的时候,被困在无人的房间里的爸爸热泪盈眶,这是他一生的梦想啊,这个声音,是他最熟悉的、最热爱的自己国家的国歌啊。
影片的最后,工作人员开了门,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冲向赛场,看到眼前一幕的他老泪纵横,这是他多少年来向往的画面啊。
走出影院,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被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这种情怀是有感染力的,他已经成为我的榜样。如果将来的某一天,前进的道路让我感觉很累,我会以此鞭策自己。我从心里地佩服这样的人,他是一个英雄。
男主人公不怕他人的嘲笑,坚持梦想,是因为在他眼里,比起他的梦想,那些嘲笑无足轻重。而我虽然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目标,但是当别人问起我,我从来没有挺直腰板告诉别人,可能是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没有足够的自信保证它会实现。但是如果以后还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会告诉他:我没有梦想,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外交官。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2
最近,最火的电影无疑是《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推荐给所有家长和孩子看的电影。
这部影片记录着一个父亲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在电影院看完《摔跤吧!爸爸》,出来的时候,听到前面一家三口中爸爸对妈妈在说:“你看,我就说了吧,就是要严厉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电影中的两个女儿要是没有严厉要求,她们怎么可能获得世界冠军。你平常就是太惯着孩子了,你再继续这个样子,孩子迟早会被你毁掉。”
我不禁毛骨悚然。
在中国这个盛产虎妈狼爸的国度,希望一些家长,不要因为《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大热,而产生更多的虎妈狼爸。
说实话,虽然很多朋友看《摔跤吧!爸爸》看到了励志,我却看到了更多的心酸和无奈。如果还有更多中国父母仅仅把剧中父亲严厉要求女儿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我更会觉得无奈了。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真的是因为父亲的严厉要求而获得父亲期待的成功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摔跤吧!爸爸》中,女儿为何能获得父亲期待的成功?
1、心理动机和学习兴趣
剧中的两个女儿有强烈学习摔跤的心理动机和学习兴趣。
最初剧中的爸爸逼迫两个女儿学习摔跤,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女儿虽然出于害怕严厉爸爸的心理,刚开始能够按照爸爸的要求来做,但是之后是反抗的,反抗被镇压无效后开始消极怠工。
因为这只是爸爸的一个未完成梦想,希望通过女儿来实现。而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是爸爸的,不是女儿的,所以两个女儿根本没有强烈的心理动机来做这件事情。
你可以逼迫奴隶听话做苦工,但是你无法逼迫奴隶爱上他的工作。
所以,女儿根本不可能爱上摔跤,当你都不热爱一个项目的时候,你怎么可能长时间投入地去坚持下来,坚持不下来也就更谈不上取得成就了。
转机在两个女儿去参加朋友婚礼后发生了。两个女儿听到比自己年长不了几岁的新娘对她们说:“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14岁,便要嫁为人妇。为了摆脱家庭的负担,要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相夫教子,这是我一生所有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两个女儿与其说是被激励了,我更觉得其实是被吓着了:一想到自己14岁就要嫁人,今后一辈子只能与锅碗瓢盆为伍。与这样的人生相比,实现爸爸的梦想,成为摔跤运动员的人生真是要好上百倍。
在那个当下,成为摔跤运动员已经是这两个女孩子唯一的最好的道路。这是第一条分水岭。两个被吓着的'女儿立马有了强烈的学习摔跤的心!理!动!机!
一改之前消极怠工的学习态度,开始出乎爸爸意料之外地主动认真训练。之后,随着两个女孩能力的提高,爸爸开始带着女儿去参加比赛。
第一次比赛,没有任何比赛经验的吉塔输了。
虽然输了,但是参加了第一次比赛,体会了竞技体育项目带给人的激动、兴奋、愉悦和满足之后的吉塔,开始主动对爸爸说:爸爸,我还想参加比赛。
这是第二条分水岭。从这个时候开始,意味着之前仅仅只有学习动机的吉塔不仅有了学习动机,她爱上了摔跤运动,开始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父亲同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激励师,不断给予女儿正向的积极激励。比如在决赛前夜对忐忑的吉塔说:“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有天赋有优势的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相对于没有优势的人而言,往往更能够事半功倍。
剧中的两个女儿明显有着在身体运动方面的优势,尤其有着在摔跤方面的身体天赋和优势。这个肯定得益于父亲的基因遗传。
她们的父亲原本就是摔跤运动员,曾经获得国家级别的比赛冠军。而且也正是因为父亲曾经是专业运动员,他能敏锐发现女儿在这个方面的天赋和优势。
当剧中的爸爸在收到邻居投诉两个女儿把他们家儿子打得灰头土脸时,一下就如同发现宝藏般意识到两个女儿具有摔跤方面的天赋。
这个发现让他走上了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专业摔跤运动员之路。而作为陪练的侄子,剧中的父亲最初就发现了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对他的定位仅仅是陪练。
而我们周围太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压根就不具备某些方面的学习天赋和优势时,美其名曰严格要求孩子,实则是逼迫孩子去学习自己不喜欢和不擅长的事情。
明明孩子是在数理逻辑和言语智能这两方面不具备优势,硬要逼迫他努力在我们基本上只考验这两项智能的中国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
明明孩子不具备钢琴演奏方面的天赋和优势,还是要逼迫他努力坚持考过钢琴十级。
就如同逼迫兔子去游泳,鸭子去跑步。为何不能是兔子就去跑步,是鸭子就去游泳呢?
而电影中的两个女儿正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和优势。
在这样的高起点下,在父亲有效的训练下,她们的摔跤运动员之路可谓一路通畅。
过关斩将,最后顺利获得国家级别的奖牌。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各类学习都是有方法的,掌握了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往往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提升更快。
剧中的父亲因为是专业摔跤运动员,而且还是全国冠军,所以在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的过程中,一直给予了女儿非常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方法指导。
也正是基于父亲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两个女儿成功实现了从农村土妞到专业运动员的逆袭。
之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的女儿吉塔,因为没有得到教练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方式指导,导致在后续的一系列比赛中连连失败。
而在接受了父亲更加针对性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比赛方法指导后,吉塔又开始了连连胜利之路,这也说明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剧中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在获得摔跤运动方面的成功的过程中,剧中的父亲确实非常好地发挥了伯乐,激励师,教练的作用,成为了两个女儿摔跤运动成功路上必不可缺的人。
所以,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父亲的严厉要求。而是上述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最好,希望这篇观后感能对你有所启发,让你更多看到孩子教育的全貌,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帮助下能够真正成为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之人。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3
《摔跤吧爸爸》口碑并非好得一边倒,还有很多人在诟病其中表现出来的父权:父亲用自己的强权逼迫女儿,实现他自己的人生梦想,让女儿做提线木偶。
其实能从这个影片中看到这一面的人,挺让人佩服,在那么多赞美的声音中,他们还能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能发现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背后另外一些东西。
但是,无论讨论什么事情,都必须将之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看,而不是孤立地讨论。
仔细看看这部电影,父亲之所以用强权逼着女儿去训练,理由有三,其一女儿们身上貌似有摔跤的天赋;其二是爸爸一直有那么一个梦想存在;其三是社会环境对于女孩如此恶劣,不给她们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出路,可能未来等待她们的就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做了摔跤手,成了冠军,至少她们能多一些选择的权利。或许她们仍然选择回家相夫教子,但那又如何,因为这个选择不是她们被迫无奈的选择,而是发自内心的决定。
爸爸对两个女孩做了很多狠心的事情,比如强迫她们早起跑步,训练体能,但那是作为一个运动员最最基础的标配;比如让她们穿男孩的衣服,把她们的长发剪了,但那是为了卫生,训练更方便;比如强迫她们吃素食习惯不能容忍的鸡肉,勒令她们不许再吃她们爱吃的食物,那是为了增强她们的'体力……
爸爸做了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父亲,因为他站在对孩子负责的角度,他在努力给她们一个崭新的人生。在电影院看影片的时候,我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触动,一些芥蒂在慢慢崩塌,一些疙瘩在慢慢消解。是的,这部电影能教会我们如何去体谅和原谅,如何去站在当时当地的环境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曾经,我在《原生家庭的功与过》那篇文章里,写过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原生家庭对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人,无论从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还是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取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做好爸爸妈妈,必须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或许曾经,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举动伤害过我们敏感脆弱的心灵,让我们的信心建立走过一些弯路,但仔细想一想,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在他们的有限知识背景下,那些或许是他们能给我们的最好的教育了。
我从《摔跤吧爸爸》里领悟到了看问题的视角。
那年我上初一,父母把我送到一个寄宿学校,就很少管我的学习了。需要家长出面的时候,很多都是同样在那所学校当老师的小姨代理。这曾经让我失落过好长一段时间。
还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冬天积雪融化了,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我新鲜地穿上了父亲买的运动鞋,妈妈一再劝阻我说会把鞋弄湿弄脏,我执意要穿,还表示我回来会自己洗刷。可是等到走了一半的时候,鞋也太不争气了,底儿竟然裂缝了,雪水无情地渗进鞋底,冰凉刺骨。我告诉妈妈后,她不仅没说再给我卖一双新鞋,反而还把我抱怨了一通:谁让你非要穿这个鞋出来,活该。
当时真是心凉。就这样穿着坏鞋,哭丧着脸,跑了一大圈。还有小学时候就每天早上逼着我早起去跑步。在学校被请了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回家就是一顿臭揍。当回忆中满是这些灰暗的颜色时,都觉得生无可恋了。但是,一个小声音也在低声说:你忘记了那些场景吗?住校的日子里,妈妈会在我周末回家时特意做很多我爱吃的,会在我还没到家时就等着盼着,爸爸会给我买喜欢的新裙子,新书,偷偷背着妈妈给我零花钱……上幼儿园时,妈妈就不断在上班之余,跑到姥姥家,为当时寄宿在姥姥家的我“早教”,还清楚地记得在大敞篷车上,她一遍遍地教我写“2”,我怎么都写不好……上学后,经常抓紧一切时间让我学习,被周围的人冷嘲热讽:“谁上不了大学,你闺女也得上,不然太亏了。”不过最后果然都被他们言中了,我成了附近难得一见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初中时,我常抱怨记性不好,记不住要背的内容,妈妈就不断打听怎么读书更好记。有一天给我从外地邮购了一个奇怪的类似听诊器的小软管,嘴对着上面的小口背书,直接传到耳朵里,声音更大,记得更牢。当时没有网络,真不知道她是怎么买到的。虽然有时候戴上读书会被人嘲笑,但是感觉很有效果。高中时,妈妈特意买了好多补脑口服液给我喝,据说很贵,一向花钱特别谨慎的她,能买这么贵的东西,还不全是为了孩子?
双职工的爸妈赶上千年一遇的下岗大潮,迫于生计,拉下脸面,早上四点多起床进货卖菜,当了一段时间以前断然感觉与自己无缘的小商小贩,芒刺在背地承接着那些“你也有今天”幸灾乐祸的目光……高考赶上了上大学要交学费,爸妈口气坚定地说:“放心考吧,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上大学第一天报到,到了宿舍就马上给我铺床叠被,被小姨制止说:“你要为她服务到什么时候。”才讪讪作罢。
……
太多太多的场景,不断涌入脑海。或许因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见识短浅,经济条件拮据,做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无法接受的事情,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环境中,那种文化层次下,那种社会背景中,那种见识之内,自己能有他们做得好吗。或许真不一定。
狼妈也好,虎爸也好,在他们有局限性的时代里,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最温暖无私的帮助。虽然有时候适得其反,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念念不忘,把自己的懒惰和不够让人满意的责任,推卸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做的是,吸取前车之鉴,不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蹈覆辙。在一定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遗憾。但是别忘了,想要更多获得幸福,首先就得有一颗懂得发现幸福的心灵。无论是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过如何让我们伤心难过的角色,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会消解那份遗憾和抱怨。想一想,即使今天我们的文化层次高了,眼界开阔了,我们就不会做出让孩子感到伤心的事情吗。反省我自己,有时候会对孩子说:“你要再如何,我就不管你了”这和“你要是再如何,我就不要你了”是不是大同小异呢?
保持感恩,保持反省,保持自律,保持追求自我优秀,相信我们自己会幸福,孩子会健康成长,在父母身上也不会留有遗憾。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摔跤吧爸爸作文三篇06-04
摔跤吧爸爸作文(精选16篇)09-13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1-26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6-13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6-13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8-28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3-04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6-13
【热】《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1-24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推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