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观念的水位》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1
《送你一颗子弹》是朋友让我推荐书时我心里推荐排行榜的佼佼者,看刘瑜的书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但是在这其中都会忍不住被她带动着去辩证性思考一些问题,收获颇丰。所以在网易蜗牛上看到有这本《观念的水位》,就立刻加入了书桌,细细读了起来。这本书读了很久,也记录了很多,我试着能不能把其中的感悟和收获都理清楚。
《观念的水位》,在看这本书之前去豆瓣搜了一下评分,瞥了一眼评价,位列前面的有好几位评价给了1星或者2星。其中不外乎两种声音,一是觉得刘瑜作为学者,这本书的出发点有点太低了,这大概是另一位学者或者对民主对政治有点研究了解的同学,这点我没有发言权,但针对我这样的受众,我恰恰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开智的'作用。第二种声音是,“在刘瑜这样的人眼里,欧美的屎都是香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也想过,也和达先生讨论过。达先生常说我,看问题的时候容易没有立场。我说,我不是没有立场,我是觉得从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出发我忍不住会有带着苛刻的眼光去看立场,所以会觉得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立场,所以哪个都不值得我支持。举个例子,手机等智能科技的发展养成了一批低头族,所以手机这种智能的发展是好的吗?于是会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倡导丢掉手机,回归丛林。
但是工科生如我,心里又有一个小人在呐喊着,那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呢,你们怎么就不看了呢,你们这不就是高晓松说的没有一以贯之价值观的那种人吗?但是,后来我在某本书上看到一个观点之后想通了。诚然,没有一个观念是完美的,没有一个立场是经得起重复推敲的,但是还是需要有像刘瑜这样始终坚持宣扬一个立场的人,即使我们知道她的立场也并不是严谨的经得起层层推敲的。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上需要有这么一类人来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观点看问题,把历史大方向再往回拉一点,而历史正是这么一步步螺旋式上升发展的。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民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选举,但是如刘瑜所说,民主制度并不是选民投下一张选票然后翘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给我们端茶倒水的懒人体制,而需要民众对政治经年累月地巡逻促成点滴改良乃至水滴石穿。然而我们国内最缺的恰恰是对民主的关注,更别说对政治的巡逻促成改良。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2
一本政治评论随笔。
对于政治题材的书我很少能看的进去,大篇为马克思共产党叫好的文字很难产生共鸣一读到底,然而刘瑜这本书却让人眼前一亮,同一个故事她看到的也更是我们大家看到的,赤裸裸的事实不用权力政治加以掩盖的事实。
她很聪明也很凌厉,但我想我很喜欢她虽然对她的有些观点也有疑虑。她的文字厚重又古怪,深刻又卑微,既看得见历史又满是现实,让人不自觉的想要跟着她的智识才华好好看一看这古今中外。政治这个艰涩拗口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东西在她的笔下也活了起来,原本更高一层政治经济权利也可以是简简单单的民众生活。
就如本书名字《观念的水位》一样,她写到:“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变革观念的水位在升高。所以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了。:比如虐待儿童、食品安全、言论自由等。
分享一些,大家自行感受: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在将对方以及自己的.思维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上的懒惰,以及对一劳永逸式教条的渴望
愚蠢常常不是智力不及,而是选择不去运用智力。也许因为利益,也许因为懦弱,也许因为“温暖的合群”,或者干脆因为懒惰
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是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
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
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最便捷的方式恐怕就是去观察它不是什么。
言论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之母,当一个帝国称霸世界却无法割舍言论自由时,它实际就已经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3
每天晚上利用零散空余的时间,我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颇有裨益,之前看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对她的文风以及一些思想感悟都有一定了解,如果说《送你一颗子弹》是刘瑜对生活点滴的所思所想、爱情细节的思忖,那么《观念的水位》则是对我们熟知政治的全新认知,如同是一次政治视角的转换,给予读者对于一段或者几段历史评价认同的颠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是淋漓尽致而干脆爽快地打开了一扇政治的新大门,让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每一种思想、每一部分鞭辟入里的见解,都让我从一口狭隘的政治偏见井底中走出来,进入一片广阔开朗的天地,任由思想自由驰骋,任由观念水涨船高。
《观念的水位》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都赋有循序渐进改变我们政治观、哲学观的启迪,甚至是价值观。对于政治如多人或侃侃而谈或漠不关心,真正热忱的人又很容易被一叶蔽目,迷途于一家之言,道听途说自然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当我们面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的政治事件不知如何辩解的时候,这本书恰恰能够让你从历史中得以解析,以史为鉴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说外国怎样如何,类比中国的情景状况一样,从历史与现在所发生的进行比较,自然而然会得见分晓,也许很多事情尤其是政治并不像我们简单观察表象中的那样,更加深刻的背后所蕴含的真理,或许只有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见解。每次读到刘瑜犀利的言语与不失活泼的语调,不禁感慨不已,在这样一个天下熙熙攘攘功名利禄浮躁的社会,她的'文字与见解竟然如同一丝清澈的源流,一股清晰的空气,让你不觉烦闷,如同醍醐灌顶、倍感激动与欣慰。
印象深刻的章节如《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如果说我们能够想到的比生命的消亡更加没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消亡这种没有意义。我从中斟酌思索,不免陷入人生循环,受苦是要有某种意义的,否者,受苦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又要受苦呢,人生荣辱、生老病死,谈笑间灰飞烟灭,付之一笑,似乎所有的苦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减缓,当我们听到别人苦难,或许会谈笑间漫嗟荣辱,而自身在苦难得失的一瞬间,我们又难以挣脱、无法抗拒,所以似乎痛苦只是表象,深层的是我们阅历后人生感悟,所受的痛苦,所经历的种种,也决定着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不懂得以史为鉴、明察秋毫的人,必然会重蹈覆辙,再次演绎他的悲剧,这就所谓的历史总是会曲折波动的上升,虽然会是进两部退一步的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某种历史决定论的奴隶。
而对于这样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刘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字语句中更添了一份豪气,所内涵的豪情与纯真一点也不输于男儿,文章中对于各国民主与状况的描述、对于中国制度问题的思考以及某些民主理性的探索,都展现着思想锋利的光芒,文章的另一处魅力所在似乎就是某些信息的反复咀嚼又有全新的独特见解。喜欢刘瑜文字的人,似乎都陶醉于这种理念与思想更加深刻的探究,她的幽默与独特更加承托了文字的理性与精髓。她对鉴定民意的真伪所怀有的执念和真诚,更体现了书中观念的多元、政治的多面,信息的有无和一切自由的真假。诚然,政治是一种治国途径,并不是某些政客玩弄股掌之中的权利游戏,政治的牢固来自于民主,民主得益于常识,而常识的深浅真伪表述在题目中观念的水位,这也是我们公众的对于政治的责任与义务。所有的文章逐渐读完,读起来就会有一种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又意气风发的感觉,仿佛我们在面对难以挖掘的思想与观念,在她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言谈下,渐渐清晰可见,熟悉又富有新颖,读了她的文章,这是多么的惊喜的事情啊。这就是一种荣欣,《观念的水位》中所具有的一切,带给我的感动、忧伤、欣喜亦或者哀痛,就如同亲临执握操戈的斗士身旁,勇往直前而无所畏惧!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4
《观念的水位》是刘瑜近年的专栏和随笔集,涉及到国内国外的时政和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的杂论。经过她嘎嘣脆的犀利直接后,一些道理和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了。”
读完《观念的水位》,我的水位应该涨了一点点。刘瑜好像一位医生,手里拿着中国的X光片分析,然后又不断展示分析一堆东欧、俄罗斯、拉美、中东的变革的病历,顺道还捋一捋美英。看看国外,再把脉把脉国内,回顾过去,再端详端详国内,对比之下,民主、法制、变革、素质等等观念,就慢慢清晰起来了。
读罢《观念的水位》,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她用的比拟都是极其通俗的,将一种难懂的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现出来了,却丝毫不减味道。这也使得素来不喜欢读政治读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读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诙谐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通过刘瑜的细细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与外国在某些观念之间的区别。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不能盲目地关注到中外之间的区别,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这么说别人用四百年踏过的路,流过的血,在中国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践行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为建设更好更美的祖国献上自己的热血。我觉得刘瑜一句话说的好“给理想一点时间”,我想不妨改写为“为理想的中国奉献一点时间”。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5
读罢《观念的水位》,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她用的比拟都是极其通俗的,将一种难懂的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现出来了,却丝毫不减味道。这也使得素来不喜欢读政治读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读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诙谐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通过刘瑜的'细细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与外国在某些观念之间的区别。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于官员腐败问题的比较。在《倒霉的英国议员》中,她写到“就在英国首相为几百块有线电视费而受到公民质疑时,中国的公款消费则高达数千亿计。相比可以公款潇洒享受几千甚至几万元一桌饭菜的中国官员,花八毛公款都会被盯梢的英国议员们,真的是很“倒霉”,大约只能哀叹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幸”,生在英国了呢。”读到这一段时,我并没有全信,相反,我是抱有猜疑,你提供的证据一定是真的吗?抑或就是你的主观看法?我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中国利用公款消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须说穿的约定。但使我们抱有信心的是中国政府在打击腐败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加大力度的举措,也切实地在推进反贪污法律的健全。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不能盲目地关注到中外之间的区别,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这么说别人用四百年踏过的路,流过的血,在中国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践行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为建设更好更美的祖国献上自己的热血。我觉得刘瑜一句话说的好“给理想一点时间”,我想不妨改写为“为理想的中国奉献一点时间”。
我觉得青年读刘瑜的文章是很有用的,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会发现刘瑜的文章缺乏力透纸背的思考,有些论述过于片面。但抛开这些,每次读完再细细体会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就像细水长流一样浇灌我们的精神土地,孕育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就让我引用刘瑜对于自我的探讨中所说的一句话作结吧“自我是一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作者:欧小新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6
读完刘瑜先生的观念的水位,令我最有感触的,是在“观念·此处”一栏中,与书同名的一篇《观念的水位》。
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社会变革应当是水涨船高的过程。读完此篇,不禁让我立刻联想到国内今年的女权运动。
在起初,我并不明白为何女权的势力如爆炸般的膨胀,似乎是我国的女性地位已被压榨已久。但作为一名温和的平权主义者,读完观念的水位这一设定,让我找到了些头绪。究竟是女性的确被更严重地物化歧视,还是广大人民中,观念的水位出现了落差?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从臭名昭著的“中华田园女权”开始分析。田园女权,又称伪女权,女利主义。她们擅长用逻辑不通的诡辩进行煽动民众,哭诉女性地位低下,不被尊重。她们运用何种手段暂且不提,但是维护女性权益这一点似乎还是符合时代的政治正确,也正是因此,她们站在观念水位的至高处,从而战而不败。
而当今被曝光多次,堪称女权之敌的一个群体,他们叫做滴滴司机。近几个月的犯罪不断确实是事实。这些司机,显然普遍学历不高,观念未必跟上时代,在网络上发言权很低,鱼龙混杂。就在几日前,女权主义者又针对一起性质严重的案件,曝光多个滴滴司机群聊内容,加以愤怒的言辞诉苦捍权,田园女权趁此在一旁进行无差别人身攻击。在包括我的旁人看到,第一反应自然是惋惜,而对于部分偏激言论也无力反驳,谁都不想与女权势力作对,稍有不慎便会拉低自己观念的水位。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者迫切希望一场社会变革,只是唯欠的一场东风却迟迟不能盼来。民众的`观念似乎也已经到位,再不济,想必也没人敢公开发声支持大男子主义,那这场理想中的变革,还缺些什么?纵然社会的怒火释放给施害者,可这似乎改变不了既成的现实与未知的将来,滴滴平台赔偿了事,下架顺风车,未必能杜绝潜在的犯罪,悲剧的根源,究竟是对性别的歧视,还是其他?
在我看来,这些事情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男性欺负女性,而是强者欺负弱者。我们看到司机欺负乘客,我们更应看到,是平台在欺负乘客。如果不是因为滴滴现在基本垄断了网约车市场,他们又怎么敢在空姐出事之后依然一切照旧?为什么把当司机的门槛放的如此之低,为什么?
我们发声,根本不仅仅是在维护基本的权利,而是在控诉被纵容的人性,以及被资本侵蚀的人性。女权主义者没有推动实际的变革,但又想让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滴滴平台正是因此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施加不可抗的暴力。只要人人都在用滴滴,滴滴平台就不愿耗费重资进行大型整改,十几条人命对于资本家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而潜在的罪犯也就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喘息。观念的水位又何以阻挡这种势力呢?仅靠观念,阻止不了被资本家割宰,没有群众站起来反抗,仅靠网络舆论,再高的观念水位也都无济于事。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7
首先,我是提倡民主和自由的。书还没看多少,但对于作者很多例证和观点真不敢苟同,不懂可以保留意见,但不能乱说。有时特显矫情、钻牛角尖。
比如,强调自己一定要为什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四或者五或者其他数字生万物。你可以数到任何数字然后生万物都没问题…就像有人说“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你非要纠结天有多大一样。
再如,说中医五脏六腑属什么属性都很模糊不精确(是想说中国人/中国文化都不求真不求精?),难道没有用数学公式验证下都是错的?我的理解中医更多源于经验(当然也有一定理论)的`积累,经验虽然不等于全对但也不等于全错,很多东西是需要拿时间逐渐验证真伪的,不是你一句话就能下定论。我看过一个简短的中医教学视频,老师就讲过临床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的认识不断在改进,很多以前错误的认知都在不断完善纠正。
再说你所谓的“精确的”西方,首先西方对中医的重视和研究一直在增加,其次西方很多曾经的医学技术现在被证明无效后舍弃(之前有个关于癌症治疗人死了的新闻,就提到国内还在采用国外已确认无效并放弃的治疗手段),难道用的时候都精确确认了,那后来有为什么被证伪了。
再说量子物理,可能推翻整个传统物理认知,难道以前人都是不求精不求准吗?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8
《观念的水位》是她近年来的专栏和随笔集,之所以要集结成册出版,还是出于作者对于启迪民智、传递心得的迫切需求。
刘瑜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梁文道评价她的文字是替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作者环顾四周,发现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经济问题道德化,为民粹主义培育着延绵不绝的土壤;以儒家观念或西方极右话语否定“平等”之价值,将自身设置为精英然后翘着兰花指赞美前现代式的精英主义;对精致品味与审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真问题意识。
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的骄矜说“不”。这本书以一种不艰深不晦涩的讲述,传递着作者对于民智启迪的决心。
刘瑜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上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所以所谓的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蒙蔽理性的擦拭。
那么作者是如何对蒙蔽的理性进行擦拭的呢?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
在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的体验上,你我或许都有着这样的经历,打开豆瓣,亦或是点击当当、卓越准备补充精神食粮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瞬间不知所措的茫然。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阅读噩梦,当在阅读一部非常艰深晦涩的经典著作时,寸步难行。大多时候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只能翻四页这种体验,好像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
类似的阅读体验,刘瑜经历过许多,每每都有大声质问作者的冲动。后来细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自己读的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她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她好在哪里,一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仅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的讲道:“其实福柯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以至于刘瑜有段时间很偏激的相信,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这句话当然过于傲慢,更准确的.表达方式说则是: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她,而是她真的能帮助你认识所处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暂时还不够去读懂她,要么是她真的也没什么。
所以刘瑜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
这个转变还基于一个认识:大多数哲学与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那个时代缺乏大规模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的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可能性。
所以作者的读书历程,是一个不断从经典下降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论证的历程。不是说经典失去了其吸引力,或者我们停止阅读经典
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不是的重返经典并从中获益,并且吸引我们去重读经典的,是问题意识的箭头,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例如,作者这样谈到,她以前若是关心“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这个问题,可能去读马克思、卢梭和施密特,而现在可能去读关于议员投票记录和民意测验对比的研究、投票率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研究等书籍、文章甚至新闻报道。
这些研究也许讨论的都是小问题,但是他们往往用一种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方式来抵达那些小结论。这种虽然微观但严密的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比虽宏大但浮空的论断要有力的许多。
类似的,我的阅读体验也是,从大型的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各个亚组分析之间的差异,从而探索发现最佳效益风险比人群,合理个体化用药。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好书?
所以我们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有什么神明。
真正的好书,都向着证伪敞开,而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才能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她的玷污。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9
要读到一个作者的书并不容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次被介绍的时候就会去读,还要看机缘巧合。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名字是刘苏里得到专栏的《名家大课》,第一本经典就是《多元政体》,由刘瑜导读,我第一次有点明白了不同政体的优劣;第二次被介绍到刘瑜,是在20xx年的一次论坛上,一位嘉宾提及她的《观念的水位》,并且赞赏有加。直到20xx年底跨年在机遇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不假思索拿下。春节期间读完,没有辜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要评价完全没有能力,本文记录此书中我印象深刻,对我有触动和帮助的几个地方。本书是作者为《南方周末》等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每篇短小精悍,有些振聋发聩,有些让人拍案叫绝,有些角度独特,语言犀利,隐喻和比喻形象生动,让人大呼过瘾。
观念的水位
观念用水位来比喻,非常形象,水涨船高。不要老是说,过去怎样,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很多事情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样了。观念的水位上升了,船自然也会上浮,如果硬要保持原来船的吃水线,则船迟早就会进水。一个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时代在进步,为什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观念的水位?不提高,船就会搁浅。无论搁浅,还是进水,都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读完这篇短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为什么人要虐自己?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快餐和鸡汤文字?为什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可以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一笔财富,比辛苦靠自己的打拼得来,你会选择哪种?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她想要表达的是有选择的权利比被安排更重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并不是父母所有的为子女的.好,子女都会买账,孩子要的是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在一个国家生活的民众也是如此,他们需要选择的自由。
从经典到经验
去年的读书经历让我对读经典第一次产生了困惑,因为我一直都是读经典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可是去年在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样的经典吗,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懂,即便我花了时间,事实上为了要领读其中一个章节,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虽然受益匪浅,但我心生困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提到一点让我大受启发:“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
不能同意太多,带着经验和问题意识出发的读书态度,也是我一直秉承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道理,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证可以告诉别人的道理。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10
5年以后,在出差往返的飞机上重读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相对于《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不只有关于政治的论述,也有关于阅读和观影的感受,甚至有一篇几乎可以称之为给曾经呆过的剑桥的一封情书,文字丰富又可爱。
再次重读,感觉似乎自己观念的水位有所提升,会更加包容和辩证地看到面对的'现实状态。如果说,我们的生活都是已经设定好的程序游戏,如同活生生的《西部世界》,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对人云亦云的警觉,对绝对真理的困惑和追问,希望自己思想观念的水位线不会下降,能够保持成为可以看到皇帝新装那个小孩的勇气!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篇11
在睡前、等班车和坐飞机的间隙,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跨度,终于读完了刘瑜的新作《观念的水位》,和她上次的《民主的细节》一样,每篇文章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从现实的'案例出发,来剖析或总结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基本上是这几年她给各杂志和报刊写专栏的合集,看完这本书,确实有的地方有点跳跃性,而且时效性好像已经过去了,不过很多的话还是很能让人思索,关于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关于自由,关于我们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等等,适合心静的时候再复读一次,接着《民主的细节》,继续顺着刘瑜的叙述,找到我们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相关文章:
梦见水位下降09-11
梦见水井的水位高05-16
观念决定成败03-16
关于生活观念不同的人经典句子01-17
教师更新观念学习总结范文01-23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活动策划04-27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10-09
读窃读记有感03-02
读《窃读记》有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