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观后感>电影《西柏坡》观后感
电影《西柏坡》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08 07:45:53
  • 相关推荐
电影《西柏坡》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西柏坡》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了战场上”。前往西柏坡的车上,国旅的小导游如是介绍老区人民的情怀。“民工539万人,车辆82万辆,牲畜100万头,粮食10万万斤……”这组醒目的数据,是三大战役中人民支援前线的统计,跟悲壮的战争场景和遗物一起陈列于西柏坡纪念馆中。

  听到看到这些叙述和数据,我的心里都冒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震撼以及疑问。仔细想想,原来是参观长征胜利xx周年展览时产生的想法。当时是看到毛泽东评价长征的一段话:是什么驱动了千万人的双脚,跨越十几个省,翻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大致)……先是震撼,那是怎样一种空前绝后的壮烈!而后是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做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主席有他的答案,因为他的话本来就是一个设问句。不过说实话我没有记得。只是当时我就开始想,撇开宏愿大志,作为参加长征的普通一人,当时他的动机是什么?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驱动力是什么?对于答案,有些隐约的方向,不过过于零碎和模糊。包括参观西柏坡时,几次有相同的感触,不过仍然悬而未决。

  直到节前参加高新司主办的“青春奉献祖国”青年主题活动,听曹部长讲关于“如何认识我们的时代”的命题,其中讲到组织结构的两种极端形态“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少,“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给了一个关于驱动力的非常精准的诠释。

  “共同体”这个概念实在并不新鲜,有“欧洲共同体”,又有一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温家宝总理在谈东亚合作框架时呼吁建立命运共同体,港澳人士在评两岸关系时称台湾和大陆其实是命运共同体……最典型的是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将员工的命运和企业的前途捆绑在一起;国内将这个理念发挥到极致的是华为的任正非,他认为任何团队都可分为“利益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在团队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是由“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而有些是由“命运共同体”走向“利益共同体”;任何一个团队不管是怎么发展而来,只有成为“命运共同体”才能让这个团队永远生成下去,尤其是在没有被服御寒的冬季。

  任正非的阐述指出了一点,“利益共同体”是有利则合、无利则各奔东西,“命运共同体”是生死与共、同舟共济。IT界有句著名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那么只有“命运共同体”才能渡过“明天晚上”的严寒吧。

  回到问题的出发点,长征、三大战役以及其它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一个普通参与者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无可选择地,他的生活、未来以及幸福的希望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与革命的目标捆绑在了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而革命的领导者,也深知千万百姓心中的渴望,才能将一盘散沙的工人农民们变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想想看,土地革命、翻身作主人,激起了几亿农民的欲望,这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而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步入社会,不同于长征、三大战役的前辈,我们的选择很多。可以从商、从政、走上三尺讲台……,可以选择安逸,也可以选择拼搏……但是,我们为什么选此舍彼?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无需菲薄任何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主动地选择加入这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那么只有“命运共同体”才能渡过“明天晚上”的严寒吧。

  回到问题的出发点,长征、三大战役以及其它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一个普通参与者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无可选择地,他的生活、未来以及幸福的希望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与革命的目标捆绑在了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而革命的领导者,也深知千万百姓心中的渴望,才能将一盘散沙的工人农民们变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想想看,土地革命、翻身作主人,激起了几亿农民的欲望,这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而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步入社会,不同于长征、三大战役的前辈,我们的选择很多。可以从商、从政、走上三尺讲台……,可以选择安逸,也可以选择拼搏……但是,我们为什么选此舍彼?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无需菲薄任何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主动地选择加入这个命运共同体并成为她的中坚力量,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见证民族复兴并在其中充当小小推手的机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志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我们青年一代持久的驱动力?如果因为我们的努力为这个社会带来了哪怕是微小的价值,是不是也会油然从心底产生一种成就感?

  去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加入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加入了平台建设事业的行列。回想起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选择,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的事业,通过对现有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将有效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和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设想一下,在不是很久的未来,在平台建设的推动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人的一生如果能和这样一件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信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电影《西柏坡》观后感】相关文章:

西柏坡观后感11-09

《西柏坡》观后感11-18

西柏坡观后感【优】11-01

西柏坡观后感(通用15篇)10-28

西柏坡观后感(通用37篇)05-23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电影观后感09-08

电影的观后感11-22

电影观后感11-02

电影观后感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