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起跑线观后感 1
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当时的很混乱的,感觉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之前也阅读过一些培养的书籍。但当你用心去阅读后,其实发现它的本质理念是一样的。本文始终围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周弘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样的,他只是吸取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切合中国的整个状态,为中国人研制了一套教育理念,而本文中的哈佛男孩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无不在呼吁那些最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所谓的伯乐还没有出来。而那成自己定位伴随的是他的一生,在这一切当中那些软教育是达到人格和道德的最好法宝。这里我把它等同于周弘老师所描述到的“爱”。在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慎重的提及到,身体健康是第一重要的。突然意识到一点,为什么中国人说身心健康时把“身”放在“心”之前。而作者的成长永远是顺着这自然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后,而之后的自信培养,具备的体育精神等都是在身心完善的前提下培养的。而对于性这一块,在国外只是直面的,顺其自然,当唯一认识的到的是一个界限。正是这样的理念,才没有那么多的担心和焦虑,不用提防,认识到“性”是美好的,只不过需等到他成熟的时候,所以你需要更努力让自己长大成熟。而在中国却截然相反。也许,我们会抱怨我们的环境不允许,我们的父母以他们的能力哪会想到这么多,当大多数的家长都在为孩子成绩而发愁,作者的家长却不然。放弃孩子的兴趣爱好的`时候,也许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你也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之后,作者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人们意识到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不在于你有多富有,也不在于你有多有能力,或是外表多么的漂亮。而在于对自己的认识,发觉自己,认识自己,人的一身中无不总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呢?选择一条适合你的道路是最重要的。当你失恋了,你会发现其实你之前有这么多的缺点,在然后你去改变,豁然间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当你工作上遇到挫折了,你会去总结,你会去寻找最好的方法!所以,自己定位是相当重要的,而选择远远大于努力。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断的去完善自己之后,才能够好的去了解别人!
亲爱的朋友么,也许你也像我一样刚踏入社会不久,也许还有一些社会久了迷失自己的人,希望你们能够去看看那中国2500年前的那些古迹,那些先人留下的最纯真,最本质的东西!
起跑线观后感 2
关于教育孩子,总能引发深思,为孩子铺排的一切,就是孩子的未来,可问题是:能预想孩子的未来吗?这是看完《起跑线》,在脑海中萦绕的问题。
印度片《起跑线》是一部轻松喜剧,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前五名的私立学校读书,首先是充大头,扮演有钱人试图进入上流社会,却被怀疑,融入不进去,可这一个方法没有如愿取得学位,于是就扮演穷人,住进贫民窟,试图得到给与贫民的优惠政策而取得学位,这一个方法真的让他们如愿取得了极少数的给与贫民的学位,却失去珍贵平实的贫民友情。
故事很简单,却能窥探出每一个家庭存有的问题孩子的教育。父母们千古不变的想法就是,孩子进入名校就能学好、就能取得好的发展,就像电影中妈妈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一连串可怕的预想,都源于没有进入到好的学校,这一个被父母们称为起跑线的东西,进而引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争取,为了争取到那小小的立足之地,父母们不惜抛弃原有舒服的样子,去装饰本不属于自己的他人,这真的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于己于人都是一个悲剧,于己来说,预想孩子的未来是由身为父母的自己出发,而不是源于孩子,这其实就是父母的梦加在孩子身上而已,那能证明父母的预想就是孩子想要的未来吗?于人来说,就像电影中所提及的一句话一样: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当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有钱人想方设法挤进所谓好的学校,为孩子铺排好的未来的时候,无疑就成为偷窃者,偷窃李颖属于他人的教育权利,于人而言,那是残忍的却是无奈的,因为始终斗不过。
其实,预想孩子的未来,为孩子铺排一切,助推孩子站于起跑线上,都只不过在物质条件上给与实现,所谓的起跑线也只不过是生活条件,所谓孩子的未来也只不过父母们的预想,生活条件是否富有还是贫穷,都不是成为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条件之一,父母们的预想也不是定义孩子未来的预测之一,为何不能遵照孩子原有的秉性,给与孩子原有的条件,让孩子依照原来发展呢?
起跑线观后感 3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当不懂茫然的时候,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最终就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的结局。
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起跑线观后感 4
起跑线,从怀孕就开始了。孩子难养,教育资源的抢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为人父母的紧迫感,真是贯穿中外啊。这似乎是富人的烦恼,不择手段,想尽办法去达到目的;穷人似乎没有那么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顺其自然吧。这也许也是富人为啥是富人,而穷人只能是穷人的原因吧!可是,穷人有啥办法呢,生活就是这样对待我,为了生存,为了温饱我已用尽全身的力气,哪有余力去做别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并不想这样,可是不得不。尽管如此,我还要十分善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邻居的孩子凑学费。除了善良,我一无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无论穷富,只要为人,都要保持这样一个心,已区别于兽。善良善良,人人都说,可从未有人给它一个度,一个框架。可是,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请不要太善良。你拿了一袋米,分给无米下锅的邻居一点,是善良。你冒着生命危险给邻居的孩子凑学费,完全不考虑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即将上学的孩子怎么办?是善?但是这种为善行为值得提倡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请先把自己照顾好,人有时候自私点好,况且这种自私不危害旁人。自己一无所有,还把机会让给别人,只能怒其不争,不哀其不幸。
最近江歌的事情闹得沸沸腾腾,朋友,闺蜜又变成一个让人生畏的存在。我在你无家可归的时候收留你,在你和人冲突的时候保护你,可你呢,躲在门后,听着我的尖叫无所作为,你说是害怕牵制了你的行动。可是,我不害怕吗?在车站等你到凌晨,我不害怕吗?在外面给你的男朋友理论,我不害怕吗?可是,我还是做了。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啊,友谊给了我力量,善良给了我理由。江歌啊,你没有错。但是多么希望你不是那么善良,朋友的前男友一直纠缠,朋友都害怕了。你不曾了解那个男生,可是朋友的怯懦告诉你那不是个善茬,你也许应该报警,或是让你的朋友寻求家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出头。我只是希望如此,但是,我知道你没有错。错的是你的朋友。错的是这个总是让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社会。
起跑线观后感 5
昨天偶然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这是我最近看过的印度电影里不太喜欢的一部,影片当中的重重矛盾,都是因为女主人公米图一心想要挤进富人圈子所导致的一系列故事环节。为了得到进入顶级学校的有限名额,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各种努力,学区房、办派对邀请想要巴结的各款高端人群到家里做客。在经过各种努力后无果缠无奈之后,一听说名校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份额是留给穷困生,又实在没办法交代给周遭那些好不容易接触到的高端人群,就借口去巴黎旅行,还在摄影棚摆各种姿势拍照发到网络,要羡煞众人并宣称已然成为了所谓的“高端人士”,其实却是听信了小商贩的伎俩去穷人区租了一间破旧肮脏的平民窟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通过顶级学校的关于申请RTE”穷人名额的测试,可谓不惜一切代价。电影里那些为了显示自己是高富帅的举动让人啼笑皆非,满身的名牌和logo,以及故意炫耀的各种在外人看来多么可笑。故事里倒是多了几分戏谑,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而不是因为听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就开始不顾旁人肆无忌惮地摇摆起源自本能和热爱的印度舞舞风。结局很显然美好,因为孩子的父亲拉吉因为当众揭发了校长包庇和袒护作假家长令许多穷人孩子失去了上好学校的机会,自己也因此主动申请转学,送孩子去了公立学校,就是那所因为他们经历了各种苦难的`过程中曾经为他们伸出援手的贫民朋友们给了他们上过的关于贫穷的一门功课,令他们内心有愧想要偿还给那个曾经被自己偷窃了上高学校机会的孩子的好朋友的学校。
中国也有关于学区房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没有导演去拍同样题材的电影呢?印度底层的社会问题,中产阶级的焦虑在这部电影里非常清晰的呈现了出来。全都是为了孩子,但为了孩子做到这么不惜一切代价的家庭少吗?不少。持有这么急迫想要让孩子成才的愿望,我相信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有。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被电影赤裸裸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仿佛是导演向世人挥出来的一个耳光,现实里我们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反思,才会有进步的机会。
起跑线观后感 6
在欧洲、美国,人们偶尔说错一个英语单词并不算什么。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到了印度,英语的地位便被抬高。如果一个印度人说不好英语的话,那么,他很有可能一辈子都会为别人打工。
这部电影讲述了拉吉和米塔这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皮雅从小能够受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费尽心血,甚至躲进贫民窟里装穷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已是深夜了,但皮雅幸福可爱、天真无邪的笑容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贫民窟里的人情味儿也使我热泪盈眶。
印度同我国一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也让印度的贫富差异渐渐拉开。穷者穷入地下,达者优越如天上,极度的落差感让人连连叹息。人们瞧不起公立学校的孩子,认为和他们在一起固然会学坏。
他们歧视他们,在听到台上精彩的表演竟是公立小学的孩子们带来时,戛然停住了掌声。而德里文法小学的校长洛达,因为出生低微而在读书时的名校里受尽冷遇。她渴望着被人看好,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披着刚正不阿,不收贿赂的外衣,将教育经营成一门生意,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报复工具的表里不一的人。我觉得她比不上公立小学的老校长,因为她根本不爱孩子,也并没有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使权弄势,早晚都得接受牢狱之灾。
而正如电影中所说,富孩子瞧不起穷孩子,我也觉得“富人”应当觉醒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财富,亦没有永久的贫瘠。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祖上。就像醒悟过来的拉吉夫妇那样,一起为别人的成长而尽一份力吧!
其实小男孩也是幸运的,虽说他出身贫穷,可他却有一个在落选时鼓励他的好家长,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
许多时候,窘迫中总能流露出温情。同样贫困的希亚姆一家对拉吉一家无不关爱,这也恰恰体现了人情之味,如沐涸泽。
如杨绛先生《老王》中,幸运者有责任帮助不幸者,而没有嘲笑他们的权力。幸者应尽自己所能去帮扶不幸者,从而改变他们的处境,同时不幸者也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人平等,我想世界正是这样的,不计贫富。
起跑线观后感 7
昨晚在影院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很赞~还是一如既往地反思、批判,印度探讨教育的优秀电影,之前便有经典如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本片选取的视角与我国当下中小学的择校热如出一辙,女主希望幼女将来成为精英贵族,于是为了进入当地一流小学名校,逼迫有钱而俗气(与所谓的有文化有阶层的精英相对)的丈夫,想方设法,诸如~买学区房、彻夜排队、报培训班、六处找关系,均告失败后,不惜混特困户指标而搬去棚户区做假穷人,历经挫折与磨难,最终幸运中签,但影片并非仅为了展现国人所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印度优秀电影的立意之深,毫不夸张地说~甩中国电影好几条街。
本片男主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却一直迁就妻子的想法,一再妥协,为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努力改变自己~那是对妻子和女儿的爱。男女主为了名校的特困生指标,装作穷人移居棚户区遭遇种种困难,邻居的贱民夫妇不顾旁人非议,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真诚的帮助,贱男还坚决不许男主在银行柜员机取钱(男主哄说是迫不得已偷钱),却不惜在马路上故意被撞~讹人车主钱财给这假穷人小孩凑学费,这正直而善良的穷邻居让人深受感动。男主为幸运中签却也挤掉穷邻居小孩名额而深感愧疚,本打算私下资助读渣校的穷邻小娃,见现状之差而改变主意,决定赞助整个学校提高软硬件教育质量,穷父见娃进步明显而欲感谢渣校的慈善赞助者,终于发现富人邻居的为富不仁(作假,挤占自己穷人指标),准备举报,但看到女娃和赶来劝阻的男女主,却又心软放弃了~他理解父母的爱,却不耻于、不原谅男主欺骗的行为,男主幡然醒悟,在女儿名校礼堂的`节目带领渣校学生精彩表演,展示了教育的平等,并揭露自己造假的事实,决定将女儿从这家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所谓名校,转学到自己资助的那家所谓的渣校,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小孩~要成为有爱心、讲平等、懂分享、正直善良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这男主,在同样出自平民阶层的名校女校长的眼里,简直是人性猖狂。男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妻子心悦诚服,为女儿的教育,做出了绝佳的榜样。
人家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当有一天我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而不是整天什么战狗、厉害了那啥之类的时候,我也会去买票看国产电影并在深夜用手机敲上千字影评。
起跑线观后感 8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最后他们在贫民窟里遇到一个乐于助人又很真诚的家庭,他们很信任米图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给给他们。最后那个很穷的贫民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最后不幸的是他们家没被校长抽签抽中,米图他们家就觉得有亏欠于他们的儿子。就资助了公立学校。后来另外惊喜的是,不是那个很穷的叔叔去学校告发他们,因为他认为皮娅也是他的孩子。后来米图的丈夫醒悟了,主动发声,说很多有钱人冒名去占领那些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自己也主动将皮娅送去公立学校。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有戳到我的泪点,我有一个朋友。她小学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学校读书,家里人也没有知识分子,从小就没什么要上重本大学、重本高中的压力。但是她遇到了一个数学老师,那个数学老师会和他们讲一些以前她从来没听过的鸡汤。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能让那个女生保持很大的冲劲去学习、读书,走出这小小交际圈。那个女生就从全级排名40多慢慢地进步,直到中考的时候她拿了全级第一,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但是在重点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们的交际圈。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终于何凯文回答了她。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内心太过傲娇,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可悲的是,这个在高中经常被认为很勤快、很努力、总是在复习功课的女生竟然没有考上重本,成为全部寥寥几个没上重本的女生。于是这个女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开朗,很主动,不爱学习,更加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时候她很喜欢Taylorswift,很喜欢听歌,而到了大学就很少了。可能是不想回忆起那段可笑又可怜的回忆吧。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女生在大三下学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学的门槛,结果又没考上。我朋友和我讲真的不是找借口,其中一门专业课的分数不可能这么低的。我只能说是差一点运气,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最后她也如愿以偿地调剂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说这么多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不会选择考那个重点高中,但是她不会改变考研所选的一志愿。
起跑线观后感 9
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后,我对印度的教育题材电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线》,自觉受益颇多,对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行业,但我从不敢说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其实我是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当教师的想法,从我年幼时候就在心里扎根,多年来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我从未怀疑过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可今日在看《起跑线》时,我的心里忽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它在问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吗?”事实上我是心虚的。
上师范前,我曾在新闻里看到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贫穷而无法受到教育。那时便在心里立志,待我学有所成,定要尽力将知识送进大山里,让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而毕业后,我却选择了安逸,再没有过去山区支教的想法。我为自己找借口:在哪里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就都是一样有益。
实则不然。日子有千百种过法,教育也绝不止一种做法。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许多教师,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自然,也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我并不想评论什么,只是认为如果没有付出真心,那绝称不得教育,曾经在电影《可爱的你》中记下了一句话: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线》,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着一般的工资,过着一般的日子,但他们对教育却很是重视。有一句话从记事起他们就经常对我说:“我们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靠脑力劳动吃饭,而不是去挣辛苦钱。”父母都是很节俭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向来都是最大方的。他们总舍不得给自己买身新衣服,却乐于去给我们报各种兴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学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钢琴,吉他,中国舞……可惜样样不精。
从一年级起,母亲便逼迫我去背《唐诗三百首》。每日4点半便起床,母亲陪着我坐在庭院里,大声地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议,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小说,竟是关于阶级斗争的,那时我才小学三年级,说实话,我是并不了解书中深意的。
母亲总说教育要赢在起跑线上,择校是重中之重。我的弟弟在上初中之前一共转了五次学,可惜弟弟天性不爱好读书,小学毕业的成绩还是差的没法看。但母亲依然觉得只要选对了学校,弟弟的成绩便一定会有所提升。于是他和父亲在那个夏天四处奔波找关系,低声下气说尽好话,终于将弟弟送进了市内最好的初中。父亲一生从未求过人,那年暑假,他突然添了好多白发。
在我看来,教育是不该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教育的好坏应体现在教者和学者的思想和行为之上,而不应该是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区别。人也不该因贫富差距而有高低贵贱之分。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很是赞同:
我崇尚这世间所有形式的平等,无论你是浑身奢侈品,还是粗衣麻布,只要包裹在身体里的灵魂是高尚的,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影片中除了教育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希亚姆一家。从家境来说,他们是真正的穷人,但正是这一家穷人,教会了主人公什么是“少即是多”,什么是“分享即关爱”。
在他们一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起锦上添花,善意更在于雪中送炭。在富有的情况下去分享,那是慈善;而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然记得分享,则是大爱。
关于西亚姆,有两件事情最让我钦佩。第一件事:拉吉在提款机前骗他说为了孩子在偷钱时,希亚姆不顾一切将拉吉给拖走了。他不需要钱吗?不!他的家境窘迫,他的孩子也需要入学。但他不会对那份不属于自己的钱动一丝念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人穷志不穷。
第二件事:得知孩子们入学需要24000卢比时,为了帮助皮娅顺利入学,希亚姆不顾生命危险去撞车,用身体为皮娅换来了入学资格。即使后来得知真相,与拉吉决裂后,他仍不忍让皮娅失去在这所学校学习的机会。他最后说道:“皮娅也是我的女儿。”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让他在被欺骗,被伤害后,依然心中满存善意?
影片中除了这些动人心弦的爱之篇章,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黑暗,阶级的不公。但我今日并不想去谈这些。谨以此篇,诫己律己,不忘教育初心,不忘做人之本。
起跑线观后感 10
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受情绪……然而最后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积极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所有学生齐心齐力,给校园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积极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惨来增强画面氛围,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因为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尊重和保护。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讽刺。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受,才有更强欲望去跳出贫困圈。即便没有达到多贫穷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而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厉要求。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欲望,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细节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开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诉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不过,接着拉吉回去楼上,捡起刚刚跳舞时丢下的西装,满脸尴尬。个人觉得,这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有始有终。代入当时拉吉的角色,他已经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丑,但他还是得要把自己丢下的衣服捡起来。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丢下的脸哦,会是什么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员工前来送喜饼,告知他们夫妻俩他的儿子被抽中入读名校了。这时候作为女神的米塔,无奈得一直在抖腿……焦虑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气,除了瞪眼神,还得多点有意义的小动作。
3、拉吉和米塔面试失败后,对着一直辅导他们如何面试的老师那幕谈话。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费列罗,虽然被虚化了。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为,当他们装穷去到穷乡僻壤的村落时,当地邻里给他们递上了糖,但米塔极力阻止女儿去拿糖吃
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阶层的隔阂吧。
起跑线观后感 11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像拉吉这样的有钱人,我也会窃取穷人的权利吗?
细思极恐,我真的会这么做。
《精进》一书中说到:“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学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有钱人希望孩子延续财富,所以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穷人希望孩子改变贫穷,所以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
但是在这场竞争中,穷人只能拼运气,而富人可以“逆天改命”。
然而社会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一个人拥有很多,那么他更容易拥有更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太效应会越来越突出,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成败归结为出身,因为起跑线真的决定了太多东西。
起跑线观后感 12
今晚欣赏了印度电影《起跑线》,这是印度电影界的又一神作,同样也是喜剧风格。虽然我们与印度的语言、文化差异巨大,但是这部电影能让我感同身受,而且我认为全世界的父母都能有认同感。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妻,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学习,费尽心思最终如愿以偿,但是当他们发现占用了穷人的学习机会,最终幡然醒悟的故事。
“可怜天下父母心”,夫妻俩的行为可以理解,教育的不公平可以说是一个全球的问题,试问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呢?但凡有机会,都会花精力和金钱将子女送到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阶级的'存在,而改变自己阶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了。
这部电影用喜剧方式揭露了当今全世界都存在的教育不公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怕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起跑线观后感 13
看了《起跑线上的较量》这部短片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讲了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一起吃饭上的对比,更是礼仪的对比。
其实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说我们的学习不好,没有努力,而是我们输在了礼仪的起跑线上。
短片中,日本的小学生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小学生要来,给我们中国小学生准备了礼物。而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却没有给他们准备礼物。他们的小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了以后,并没有立即开始吃饭,而是等我们的小学生来了,才一起吃饭。饭虽然一般,但是原料很天然,一个小女孩帮对面的中国小学生解开了牛奶的,他们放垃圾是分类的,料理袋放在一边,纸质封盖放在另一边,这就是垃圾分来的教育,要是换成了中国小学生肯定不会这么做。吃完饭了,几乎所有的日本小学生的碗和碟子都是干干静静的',没留下一点儿剩饭,而看看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剩饭,特别是,它们吃完饭后,没有老师监督,自己就收拾好碗碟,自己擦桌子,我们的小学生问日本的小学生幸福吗?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幸福,而他们问我们,我们的小学生竟然还有说不幸福的。
我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还要像日本的小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
起跑线观后感 14
要说今年大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可算其一。
电影讲的是印度的教育问题: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而当他们费尽心思终于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虽然故事背景放在印度,但全场观看下来,中国的家长们也不免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说到底教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决定了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因此教育问题的主角,前台是孩子们,幕后则是家长们。
但当教育沦为一桩生意时,教育不免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话题。
起跑线观后感 15
今天和夫人去电影院看了部电影,很神奇,这部印度电影里讲的糟心事,分明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片中的细节,几乎每天都在中国上演,就连片名都特别中国:《起跑线》。
影片的故事一点也不复杂:一对印度服装店的中产阶级父母,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实现阶层跨越(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姓种阶级非常厉害),从幼儿园入园起,就拼尽全力想要进去德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以便日后一路高歌猛进,进入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后能进入跨国公司,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但这种学校只招收印度真正的富有阶层和极少数一部分固定名额的贫困家庭优质小孩。于是虎妈虎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长的择校之路。
影片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女主带小主去玩出门的时候涂防晒霜、驱蚊液,即使小主的那句“妈妈,这个很粘...........”仍然被无视,到了公园不断的嘱咐仆人注意这注意那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小孩就提线木偶,这种情况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好比室内盆栽多肉绿萝等、生命力永远比不了室外景观植物,一个温室培养,一个经历烈日风雨,我们确实要精心照顾它才会长得更好,但是当你过度浇水、过度施肥.....绿植最终就被间接谋杀了。世上最真挚的爱来至于父母,它应该是呵护、引导、纠正、榜样的'作用,而不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
影片中男主的资金实力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资金的实力并没有使“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德里的学区房的派对上会因为跳滑稽的舞蹈遭到不解甚至戏谑,会因为小孩说印度语遭到孤立,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使孩子失去教育资格.....这种尊重无法满足需求,使人陷入一种焦虑之中,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去认可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何须在乎别人的眼光、背后的言语。古有云“人比自重而后人重之”。
电影的主题就是印度版的“孟母三迁”,为了孩子能进名校,几度搬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最终也“如愿以偿”。当今社会我们更多的是重知识而轻德育,我们嘴里所谓“起跑线”都是希望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忽略了为人父母的起跑线,我们的个人成就、金钱实力或许已不可提升,但是我认为父母的起跑线是德育的起跑线,而非物质的。例如王思聪,中国首富的儿子步入社会时父亲给了5个亿说道,自己出去折腾,不行了就回来继承家业。就算你的小孩从小和他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可是小孩的将来你给不了。片中男主很经典的一句话“我想做一个好父亲、也想做一个好丈夫,但是我得先做一个好人”。是啊!只有做一个好人你在孩子面前德育的起跑线才能带着孩子一起前行。当今社会的企业家大多是60后,70后,当中有大部分是文盲,老干妈的陶华碧名字都不会写。所以我们一定要重知识的同时重德育。德育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也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基础,在校园这片本应是天真无邪的净土,却也难以免俗。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在校的成绩如何,更要关心孩子心中的感受。
喜欢文字,有事没事喜欢无病呻吟,来到简书。希望结识更多喜欢文字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无病呻吟。
【起跑线观后感】相关文章:
起跑线起跑线观后感01-24
《起跑线》观后感06-05
《起跑线》观后感02-04
赢在起跑线作文01-31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1-08
确定起跑线教学反思03-14
《起跑线》观后感(精选23篇)06-05
《起跑线》观后感(10篇)11-10
起跑线观后感7篇11-08
《起跑线》观后感10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