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观后感>《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7-13 18:00:49
  • 相关推荐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精品]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

  马皓文是如何将马飞培养成一个宇航员的?这是电影的核心叙事线索,花费的时间最多,最浓墨重彩,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所谓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

  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认为,脑子里缺根弦。马皓文入狱后,马飞遭遇欺凌,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将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更成了脱缰的野马。他的成绩班里倒数第一,上课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李建义饰)开除。

  马飞被开除时,正是马皓文出狱之日。在前妻恳求阎主任无果后,马皓文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一个赌,阎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考班级前10名就不开除他,马皓文说:不是班级前10,而是年级前10。

  这一刻非常燃,也构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10吗?

  阎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辈教育人,曾经历苦难岁月,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他们信奉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库”里就那么几样:更多的作业+棍棒+激发羞耻感。他看不上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阎主任截然相反。虽然那是1997年,但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哪怕今日看来,仍旧超前。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不是激发孩子的耻感(像马飞妈妈说的“这孩子就这样了,没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敷衍,而是眼里含光,充满信任和坚定,让马飞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赌后马飞第一次考试是班级倒数第五,马皓文都夸儿子很棒,跟原来的倒数第一比有进步了。

  马皓文一直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它是一种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马皓文并未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问他,是睡觉还是看书时,他让马飞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也由着马飞爱完成不完成,在马皓文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结束时,高三学生疯狂撕书,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阎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释放,马皓文则质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

  当马皓文问马飞学习目标是什么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接着马皓文就说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理解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与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哪怕期末考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请假被阎主任拒绝)半个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饰)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试,马飞真的进入了年级前10,他对航天的热爱,也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瑕疵

  显然,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电影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马皓文与阎主任的几次辩论,都是阎主任败下阵来。电影也过度放大了阎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马皓文对马飞教育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电影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简化的;其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上,也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个最简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平民父母,没有马皓文的思想和见地,他们疲于奔命,不像马皓文能够在1990年代末给孩子买得起近万元的586电脑,有时间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半个月旅行;而大多数孩子也资质平凡,不可能像马飞那样不怎么学习、不复习还能在一学期内从班级倒一进入年级前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旧是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电影对做作业、考试等的理解也非常狭隘,马皓文拿蒸馒头来对比复习看似有道理,实际略扯淡。反复蒸的馒头的确不好吃,但对于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的确得通过反复的预习、复习和作业加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虽然马皓文一直要马飞学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识,但知识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牢靠,基础不扎实,谈何进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导演太过于想当然,决定了《银河补习班》对现实的影响力量非常有限。它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单纯理解于教育观念分歧,丝毫没有触及到教育背后复杂的国情,牵扯到城乡二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区隔、阶层流动困难等因素。反倒有这样一种嫌疑,将带有社会问题性质的教育问题,推到了家长身上,成了家长的个人观念问题。

  任何一个被裹挟到教育竞赛中的`家长深有体会,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时刻。就像电影中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实验品”。没有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实验。

  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是相信不相信孩子那么简单

  观念层面也影响了叙事层面。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大多非常平面,他们一条线走到底,没有什么人性的犹疑。像马皓文就是笃定他对马飞的教育会成功,但联想到他被冤枉、被损害的处境,他也未曾担心马飞长大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物的平面化,服务的是叙事起承转合上每一个转折、每一份感动都能打到观众,在强大配乐的烘托下,电影某些桥段的确是催人泪下,非常好哭,但哭完了也就完了。

  《银河补习班》本可以更好的。三条线索如若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它是可以成为抵达现实问题的力作的。前文说到,第二条线索是电影最华彩的篇章,正是因为导演让三条线索相互作用,“残酷的现实”在拆解“宏大的梦”“理想的教育”,成年马飞的自私打了马皓文脸,让我们窥见影响教育/现实某种更强大的力量。虽然导演这样处理,也许只是单纯的先抑后扬,让父子俩感情上有一个升华而已。

  胜在真诚

  即便如此,《银河补习班》仍是迄今邓超、俞白眉合作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它有诸多瑕疵,却也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认真/真诚。

  对待电影、拍摄电影的态度,很认真。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对199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大洪灾,历史场景还原得不错。导演聪明地通过1990年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串起整个故事,比如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陈明的《快乐老家》、张国荣的《当年情》等,怀旧气息很浓。

  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虽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诚。这部分带有邓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长经验,以及时下他们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因此,电影带有邓超的“阶层局限性”。记得以前他说过,不给孩子上补习班,要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云云。这个观念对于邓超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错了,但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诚,更体现在电影中的父子情上。电影虽以教育反思为“骨”,却以父子情为“肉”;电影的一个宣传语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同样带有两个导演身为儿子/父亲的感情,饱含他们对各自父亲和孩子的爱。父子情充盈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细节,真切、细腻、动人、催泪。

  应该承认,作为演员的邓超比作为综艺MC的邓超有魅力多了,综艺消耗了很多人对于演员邓超的认知。这部电影立得住,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邓超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伟大的父亲马皓文,演绎出他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与“爱”。马皓文的许多台词是很鸡汤,也很空的,但邓超的肢体、表情、眼神包括台词功底,让这些略空大的东西落地了,马皓文真是这么“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

  四天四个亿的票房,这是《银河补习班》的开局成绩。

  现在看起来,《狮子王》,是严重分化《银河补习班》票房的外因,还有一部动画片的点映联场,也发展到了令邓超很不想看到的“蚕食”局面,“哪吒”闹“银河”,感觉是一幅“大圣归来”的卖相。

  在没有《八佰》、《愿望》等强片环伺、竞争压力窒息的绝佳条件下,非常可惜,《银河补习班》没有“燃爆”暑期档的上半赛段。

  中国式亲子教育的电影题材,巨星邓超就算带有巨大诚意,将演技和情感投射在银幕上卖力解释,也不能把故事本身发酵,推动为此刻的热门话题,而“医患难题”的老生常谈,在去年《我不是药神》排片期,成为公众议题,却是可以的,这未免让现实主义电影有些尴尬。

  《银河补习班》,猫眼平台的观众评分,前四天接近34万人次打分,一直稳定在9。5,仅仅比药神同期差了两个0。1,好评对差评的压倒性态势,是28761 VS 365,,依然优秀、强大、够劲,而不是某些神秘力量制造出的“口碑两极”现场。

  教育理念的争鸣意义,在社会新闻里,不弱于“吃药贵”“看病难”的讨论价值,但是,在相关电影故事的转化和传播上,再一次证明了,观众置于影院的场景下,接受起来,有难度。

  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亲子关系和亦师亦友的剧情安排,这样的内容结合,如何加持大明星参与,整成大制作,还要让它是纯粹的商业电影而不是公益电影,其实,谁也没怎么尝试过。

  可是,想象一下,如果《银河补习班》的内容,全套变成印度电影的输出,它会像《摔跤吧,爸爸》那样,近乎于零差评么,恐怕会的,以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历来的审美宽容来揣测。

  看到很多声音,难免被情绪的先入为主所牵引,只因为邓超、俞白眉这对事业共同体CP有那么两部“民愤”片旧账:2014年暑期档“莫名其妙”的《分手大师》,2015年贺岁档“荒谬绝伦”的《恶棍天使》,但后者,让邓超在票房遥遥领先三天的情况下,最终被管虎的《老炮》强势反超,一顿教育,这个教训,是市场的`无情警告,某种程度上,宣告了邓超、俞白眉喜剧探索的阶段性失败,而邓超向来骄傲,曾经最喜欢挑战自己演技和导技的,就是喜剧。

  所以,邓超踏实的回归了正剧电影,把喜剧的才能留给了电视综艺《跑男》,这种隔离,代表了他对自己事业的一种珍视。

  然后,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拍了周星驰的《美人鱼》,拍了张一白的《从你的世界路过》,拍了曹保平的《烈日灼心》,拍了徐纪周的《心理罪:城市之光》,拍了张艺谋的《影》,这里边,有春节档票房冠军,有国庆档反响平平,有获最佳男主角大奖的,也有被淹没在贺岁档的。张艺谋在媒体上对邓超敬业的评价之高,溢美之词,就表达了一个意思:邓超演出了一个中国影史上的最牛替身;曹保平对邓超塑造人物能力的叹为观止,就是在说,邓超对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物的角色理解,在明星和演员的混合群体中,表现力水平最高。

  这些聚焦于人物技术面的作品积累,让他终于可以去深度主控一部现实主义的话题性电影。

  这个切口,是“开明的父亲”。

  《银河补习班》里,让邓超违和的,只有他的老年妆,是小学生舞台汇演的拙劣易容术。如果非得再挑两个硬伤,那就是1997年,没人用砖头式“大哥大”了,还有2003年4月,走廊里为张国荣跳楼而哭唧唧的女生们,应该带着口罩,因为全国性非典,如临大敌。

  其他的BUG,我挑不出来,再挑,就是吹毛求疵。

  剧情、立意、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台词,尤其是不同时期的背景还原、怀旧记忆,表意上没有问题,细节上经得起推敲。如果你在北方长大;如果你是1984年、1985年出生的80后中间那部分人;如果你不是所谓的“好学生”;如果你的成长经历中,一直有一个和教育体制解不开的心结;如果你想做一个未来的好父亲;如果你愿意反思,曾经的你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如果你跟你的父亲正因为分歧而处于对抗、冷漠,那么《银河补习班》的观影人群里,本来应该有一个精准匹配的你。

  网红心理学家武志红开始参加谈话节目了,他的“家为什么会伤人”的研究框架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家庭教育中“缺席的父亲”这一环,这个议题,三联生活周刊似乎很喜欢,做成了一期封面专题“父亲的角色”,核心传递的观点就是,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国大部分的劳动力父亲,很难兼顾事业、活计、营生和亲子、教育的平衡关系,一旦有时间跟孩子在一起独处,便焕发出一种不自觉的无能,即,作为启蒙者,作为引导者,作为旁观者,我们的中国父亲,虽有担当和阳刚,却普遍缺乏沟通的意愿、技巧和能力,在“教育者”这件家庭赋予的重要使命中,没有被唤醒,对“耐心”和“方法”的建构,不太尽如人意。

  武志红对电影的看法很有意思,他觉得,美国为首的西方电影比较重视对父权、父爱的解释,他们会设计各种博爱、平等、自由的元素给屏幕里的父亲,甚至把国家当做父亲。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电影比较倾向于母亲的艰辛和伟大,相应的,我们也把国家当做母亲。实际上,全世界电影作品有一个更大的共识,就是“成长”类型的教育题材故事片,“老师”通常是一个引领符号,师生关系是旋律载体,这种程式化的固定,是影响电影想象力的。

  而父亲代替老师,甚至带领孩子和教育体制相悖逆如果成为故事,在合理的表达范围内,其实就是教育电影的一个题材突破,很多中国人早年在电视上,在杂志报纸上了解郑渊洁和郑亚旗父子的教育实验,多年的坊间轶事中,又了解了一些韩寒和他爸,郭德纲郭麒麟父子的个案心得,这些东西聊的时候津津有味,为什么进入电影,就会觉得俗套呢。

  有意见说,《银河补习班》的故事拼凑掩盖了艺术光芒,这是对电影故事取材本土化的误解,优秀电影剧本如果能依靠、吸收个人切实的成长经历,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是运气,不是必然。十二年前的暑期档,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可能长得有点像《银河补习班》,但那是一个爆米花片,毫无深刻而言,不能说看到《银河补习班》里的小高老师,就自动对应上《长江七号》里的星女郎张雨绮,电影记下来的,应该是故事,《长江七号》,大部分人可能都记不下,民工星爷,张雨绮老师和小学生徐娇。

  “银河补习班”,票房不知道算不算成功,但影史位置肯定是有的,它就是讲了一个父亲是最可信赖导师的故事,并且讲清楚了,父亲为什么不只是安全港,还是启明灯和压舱石。

  2017年暑期档,大鹏和范伟主演的《父子雄兵》,原名《父子魂斗罗》是以黑色幽默的范式在讲父子之间价值观冲突的故事,两年后,邓超、俞白眉用正剧再深入的触及教育的方法论本质,这是一个电影创作上的功德。

  谁说好电影,不能吸收来自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罗宾威廉姆斯的《死亡诗社》,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和《嗝嗝老师》三部曲,甚至是去年暑期末x电影甄子丹的《大师兄》,包括几个月前大获成功的于谦《老师好》的营养,为什么不能?

  有的人,用青少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青少年,电影,有义务把他们变成故事。如果《银河补习班》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都能被莫名其妙,荒谬绝伦的骂,那《我不是药神》和《找到你》这样的水准就是绝响,真不知道中国的平民好电影,还有什么可发挥空间,到底该怎么做。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3

  我国著名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面,小头爸爸的职业是桥梁工程师,造桥专家。时隔多年以后,邓超在自导自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沿用了这一人设。桥梁工程师马皓文担当火炬手时,献给儿子两个礼物,一个是用足球绘制的地球仪,一个是自己设计的东海大桥。然而,由于建造过程中施工方没有按照马工的设计图纸施工,大桥当场塌了,马工的高光时刻一瞬间转为至暗时刻,爸爸和儿子的生活从此出现了重大改变。

  马工因桥塌事故入狱,儿子也跟着妈妈改嫁,入了寄宿学校。马工一个人独自扛了所有的事情。他自己相信,也让观众坚信他是无辜的。但马工这个人精气神很高,他设计的桥塌了,但心中那座桥却没有塌。

  出狱后,马工看到儿子因为家长忙着挣钱疏于管教,加上妈妈奉行打ya讽刺型教育,使得小马同学自卑叛逆,学业一塌糊涂,面临退学,危难之际,马工决心改造、提升儿子。马工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一方面他相信自己的儿子基因好,智商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他有一整套的教育孩子的思维、方法,坚信通过自己的教导和“补习”,小马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才。

  于是,马工当着教导主任的面立下誓言,自己带着孩子回家补习,一年后进入全年级前十,否则就让小马退学。所有人包括小马都觉得此事毫无可能。马工告诉小马,我也觉得不可能,只是让你快乐学习,摆脱应试教育而已。

  这句话是题眼。银河补习班,补习的不是应试功课,而是要教会小马理解真善美,善于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学以致用。就像电影中那句话说的:人生就像一把箭,梦想就是箭靶子,找不到箭靶子每天练习拉弓有什么用。

  因此,接下来的故事剧情就围绕着马工怎样指导激励小马不断进步,学业上有,更重要的是让小马重拾信心,慢慢开始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找到自己想当航天员的兴趣爱好。

  但故事到这里就开始跑偏了,你说马工不顾考试临近,要带着小马去看航展是为了帮他找到兴趣爱好,两人回程中遭遇洪水,小马危急时刻活学活用知识艰难逃生是为了说明对小马的教育起到了作用,但回来赶上考试并且因为作文改分成绩达到全年级前十,那就实属作弊开挂了。

  前面的剧情里并没有说明小马成绩突飞猛进,而且后来还没有好好复习,凭啥一下子就考到年级前十。假如小马学习文化课很有心得,那应该给个镜头说小马成绩稳步提升,起码在最后一次考试前已经到年期前一百名了,剧情交代不够,一步登天,主角光环不要太明显。

  再者,马工的初心是让小马找到梦想的箭靶子,他的补习班不是天天刷题,而是帮助小马提升素质教育,马工最开始也说着没打算让小马冲进前十,那么最后又拿前十名说话,岂不是又掉到应试教育的窠臼中了吗。

  你可以说是因为小马掌握了主动学习的能力,重拾自信,再加上基因好,就能冲到年纪前十,那这样对得起天天埋头学习,资质优良,基因并不比小马差的同学吗?感情马工是个超级英雄或者小马是文曲星转世,神通就是广大吗?

  正当我们还在质疑这个不合理的时候,故事推波助澜,小马水平已经达到全省状元的水平,但他因为志愿当航天员,拒绝了教导主任让他报考清华北大的请求。这让我不禁张大了嘴巴,小马啥时候又超神,一下子成全省状元了,主角光环真这么厉害吗?再者,小马只是想当个航天员,参加飞行员招考,难道不是全省状元的水平就不够资格吗?难道一定要用成绩来打教导主任的脸,而不是用小马健全的人格、体格和综合素质去回应质疑吗?

  用应试教育成绩去抨击应试教育,是在说明小马不落俗套还是超乎其外,还是变相说明,假如小马成绩没有好到全年级前十,没有达到理科状元的水平,就不够资格去回应教导主任的应试教育偏见,要是这样,马工的素质教育还是中看不中用,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带着这些疑惑看到最后,发现导演还有另一条故事线,那就是马工一直为塌桥事情奔走,不断申诉,力争清白。这条故事线不需要着墨太多,但要草蛇灰线般地穿插其中,表示榜样的力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马工对小马的人生影响巨大,一手培养了孩子,是小马的绝佳榜样。所谓培养,不仅仅指的是他照顾,关爱小马,更重要的是他教导小马说的话,他自己的处事原则,他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马工来说,他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坚持原则,晓义明理,正直兼爱,不贪图个人享受。马工建造的那座桥塌了,但他心里的那座正义和智慧之桥依然屹立。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证明清白,恢复名誉,坚信自己能带好小马,让小马也成为优秀的人。

  可是,剧中对于马工主动激发、鼓励小马表现的比较好,但搜寻证据,苦求翻案的着笔不够,榜样力量的塑造不够。虽然有马工研究问题,整理材料,坚持申诉的描写,但对于他知道真相的过程有点儿戏。马工在隔壁饭桌吃饭,因为当事人吐槽说漏嘴,而且门没有管好恰好被马工听到,然后马工xie愤般去把坏人打了一顿。这个情节看着解恨,却没有抓到关键证据,也让马工的坚守和用专业实力证明自己打了折扣。

  然后这事上了新闻,被小马领导看到,小马领导很有我们特色,告诉小马不要让马工闹了,否则会影响到小马上天。这一幕很现实,在上层眼里,底层人民在意的'荣誉,苦苦追求的真相,不过是个闹,真相不重要,闹起来就不好,必须息事宁人,还要让当事人主动平息。

  小马沾染了太多的体制气息,他向马工抱怨,差不多得了,没人在意你的事,翻了案又能怎么样。马工突然眼神黯淡下来,他毕生精力给小马造了一座桥,一座正义和诚信之桥,没想到此刻发现那座桥轰然坍塌,他的教育理念是失败的,敌不过现实主义和利益纠纷。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也能自圆其说,银河补习班成效不佳,倒闭了,理想敌不过现实。但是导演不这么认为,导演是要表现伟大父爱,伟大的父爱不仅在于对儿子先进教育理念的塑造,而且还要无条件支持儿子,不忘关怀天上的儿子。

  伟大父爱的另一面就是这份爱感化提升了儿子,让儿子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儿子。这个儿子会犯错,但在千钧一发之时,伟大的儿子再次活学活用,胆大心细,不怕牺牲,修好了飞船,载誉归来。

  再一次,父亲很不自然的与儿子拥抱在一起,取得和解。皆大欢喜之际,马工的案子也被翻了,恢复荣誉。大概是伟大儿子影响力巨大,检查组快速破案,定要把伟大儿子的英雄父亲Flag立起来。儿子发挥好,老爸教育好。

  因为皆大欢喜和电影时长问题,马工和小马也来不及探讨心中的桥了。我倒在想,如果把马工和教导主任针对作文得分据理力争、教导主任苛刻导致儿子逼疯那段拿掉,多点笔墨给父子二人说说心中的桥也很好。

  故事开头是现实中的桥塌了,马工心里的桥没有塌,而且还在培养小马在心中搭起桥梁,结尾前马工觉得翻案无望,儿子思想鄙薄,两座桥都差不多得塌掉。仓促间,伴随着儿子事业的成功,好像小马心中的桥突然就补好了。然后马工迅速翻案,好像马工心中的桥也突然补好了。

  不过马工和小马之间那座桥,却没有接住,或者说,没有表现到接住。桥不仅是内心的坚守,还是连接和传承。伟大父爱通过潜移默化表现,也是马工将自己的精神、思想向小马传承的过程。用一场重大胜利来直接修复到父子二人的感情,不是不可以,但要有表现过程。导演没有给剧情交代,我想不是他没想到,可能只是电影时长不允许了。

  所以,电影问题在于,有一个比较好的立意和主题,但想法却很多,既要表现父子亲情,又要表现素质教育,父与子的成长和传承,还要间接引入时代感,中间不可避免出现了很多旁白和鸡汤,有些内容繁琐无益,但部分关键细节缺失,看似味道浓郁,却没有煮熟煮化,令人食之无味。

  父爱和亲情可以打动人,但那是电影表现手法的胜利,反而电影背后的主义观太繁杂,对心中理念和价值观的冲突避重就轻,内容很多,却散乱不堪,没有形成合力,去击中观众内心,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

  最后提醒导演,银河补习班,不是意味着就能补习一切,银河包容广泛,电影时长有限,集中主线剧情,不能泛泛而谈。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相关文章:

银河补习班评价(精选8篇)01-25

《银河补习班》的观后感11-04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06-13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06-13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03-14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04-05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热】11-30

【推荐】《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1-30

【荐】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02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推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