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实用文>读书心得>《断舍离》读书心得
《断舍离》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4-06-12 08:42:09
  • 相关推荐
《断舍离》读书心得汇编【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断舍离》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断舍离》读书心得1

  特意选在春节前夕,辞旧迎新之际,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并在节前的大扫除中真正实践断舍离。它再次提醒我处理好物我关系,打扫房间,同时也释放心灵;整理物品,同时也整理自己;舍弃废旧物品,也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一番忙碌过后,在整洁如初的家里,喝一杯陈年的普洱,吐故纳新,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迎新方式!

  这本书从20xx年出版,到20xx年已经是第30次印刷,何以如此销量不俗?想来是中国人从物质匮乏走向购买过剩,从饥荒年代走到美食天下,从缺衣少戴到选择困难症,在买买买之后面对杂乱无序、堆积满屋的困惑,以及需要不断收拾、挑选所造成的困扰,已经过多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耐力,甚至成为烦恼之源。于是我们开始返朴归真,我们确实到了需要断舍离的时候,通过断、舍、离,释放空间,解放心灵,舒适自处,极简归本。

  什么是断舍离?山下英子告诉我们,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也就是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初听起来,断舍离似乎很简单,就是拒绝不需要的东西,从入口把关,解决掉多余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达到断舍离的目的了。事实上,这个过程非常奇妙,不解决心理上的执念,真正到实施的阶段,你会发现你忙了一天,只是对物品做了收纳,却总也难以扔掉那些似乎还有用的东西,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其实是一场内心的自省与革命,是一种动禅。

  的确,现在做家务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大多数家庭主妇深有同感。把庞杂的物品反复整理、归类,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恢复原貌,乱七八糟,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项几乎没有附加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让人痛苦极了。

  春节即至,又要为大扫除大动干戈了,是不是想起来就腰酸胳膊疼?那么,什么是大扫除?我们通常只是打扫、整理、归纳,却没有洞悉“除”的真正意义。在断舍离里,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才是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先来说说我们当下要面对的如何解决“舍”的问题,为什么总也扔不掉那些不用的东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东西多年不动、不用又不舍得扔掉?断舍离的分析让人恍然大悟,断舍离是以正确处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来决定取舍的,也就是说不是以“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为考虑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我要用,所以它很有必要留下来”,主语永远是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而不是“万一以后用得着呢”。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回归原本的生活态度,摆脱物品的绑架,只用精致的品质的适合自己的,放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留在记忆里的,活在当下,将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保留必要的,才能够促进生活的代谢和循环。那些有年代感扔不掉的东西,不仅仅是可惜,那里面也许藏着你的过去,你的初恋,你的回忆,你的各种放不下,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它是不是你心里不愿触碰的黑洞?那就快快丢弃这些包袱吧!

  解决好了“舍”的问题,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断“的问题,解决了“断”的问题,就解决了物品的入口把关问题,这是源头。为什么总想买买买?是捡便宜心理还是折扣陷阱?你真的需要吗?有多少东西买回家一动不动又过期了?又有多少次买回来的折扣衣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然后弃置一旁?仔细盘点一下是不是库存资产竟然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折旧随了流年,你还舍不得处置掉?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最后淹没了自己。症结在哪里呢?没有就会不安?你的安全感建立的不够好吧!便宜就想入手?你掉进了折扣的陷阱,想想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吧!要真正精挑细选,只选择当下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不要买来存储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毕竟,家不是仓库。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达到“离”的终极目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大量长时间的存在,人就会感到压抑,为什么房子越买越大,因为我们的物品越来越多,物品占据了我们的空间,又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实在是不划算的事情。人的住所状态往往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通过断舍离,做到自察自省,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以“住育”为目标,让家确保健康与安全,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断舍离认为,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与物品的断舍离如此能够让人彻悟觉醒,我们头脑中的那些垃圾念头呢?那些回不去的过往里积累的怨与恨、愧疚和遗憾呢?让我们继续心灵篇的《断舍离》吧,停止负面的思维模式,顺从自己的本心,割舍既有,简约生活,放下一切执念,回归轻松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起跑线上,轻装上阵,带着愉悦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断舍离》读书心得2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断舍离》读书心得3

  很久之前,朋友就强烈推荐我看这本书。一开始我有些疑惑,她是想让我看淡生离死别吗?然而,我渐渐明白:“断舍离”并非我所想。

  何为“断舍离”?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断舍离不仅是一种整理术,还是一种让心灵减压,释放解脱的方式。《道德经》中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在我看来,断舍离是不仅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控制不了物欲,总会购置一些根本用不上的物品,当积累的越来越多,又不舍得处理,怕浪费,他们就会陷入收纳的沼泽地,无法脱身。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是书中提到的“物质轴”思维。倘如我们转变一下思维——从“需不需要”的角度出发,考虑当前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该物品,而不是从“能不能用”的角度来考虑物品本身的'价值,这将会减少我们想拥有它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才不会被困于物欲的海洋里。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购物平台的各种购物节屡见不鲜,比如618,双11,美食节等,商家抓住时机搞促销,总能攻破我们的心理防线,我们会下意识去打量物品的性价比,于是开始囤货。衣柜、餐柜和冰箱里……家里随处可见物品堆积,这样会给人压迫感和阻塞感,长此以往,会给人心理上的沉重感。因此,在购物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对于物质的需求,明确哪些是必需品,对购入物有明确定位。不喜欢运动的你,听了健身教练强调健身带来的好处,于是办了健身卡,感觉自己真的会去健身。不喜欢阅读的你,买了一箱书,感觉自己真的会看完。每次心血来潮的你,下载了许多学习APP,感觉自己会有质的飞跃。结果,不言而喻。一方面,浪费了金钱。另一方面,不能做到兼顾。这就好比一盘散沙,不吹也散。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学会放手和舍弃,不需要的东西定期清理,内心也能得到定期释放。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我们本可以是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想当香鱼还是鲇鱼,选择权掌握在我们手中。我有个朋友,她收藏了许多她觉得自己瘦下来就能穿的衣服,可我看到更多的是其在犄角旮旯里落灰。同样,以前的我也不擅长断舍离。小时候的新年衣服压在衣柜箱底好多年,一直舍不得处理,每次整理时总会主观地为它们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因为是新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买的衣服,便具有收藏意义,但它们占用了衣柜的大半空间,每次看到都会心生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暑假阅读完本书后,我下定决心脱离对衣服的执着,果断处理后腾出空间,心情瞬间变得舒畅了许多,大脑也清醒了许多。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脱离对不需要物品的执着,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刘禹锡的陋室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有素琴,有金经,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物品可以改变生活,但人不能被物品左右。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宝贵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让生命保持一份简单,让心灵回归一份宁静。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一起学会断舍离吧!

《断舍离》读书心得4

  杨澜说,《断舍离》这本书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翻看完,却足以改变你的人生。

  如果我能早点看到这本书,我不会在去年写《27岁,我才懂得整理房间的意义》,因为会脸红,照断舍离的理念,我之前做的那些不过是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重新摆放而已,掩耳盗铃地放在了我看不见的地方。

  是哪一段让我有了格外强烈的共鸣。在章节《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里,作者讲述了一个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她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你当下用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可能会迅速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名牌的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

  书中的“你”真的明明就是之前的我啊。明明很喜欢那些礼物,又觉得自己用了浪费,所以,一直用看起来都能凑合的物品。最好的理由是,那些用着的东西虽然不是那么喜欢,但是还能用,就先用着吧。所以,最后的情况是,不怎么喜欢的将就着,真正喜欢的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记不起来,或者再被翻找出来时已经又变成了不那么喜欢的东西。

  原来在内心深处,我对自己并不自信,因为有那么一些美好的事物,你不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或者即使拥有也是诚惶诚恐。这是我从来没有没有发现的。

  所以,到这里我开始有兴趣回答自己看书之前的疑惑:为什么要断舍离?

  断舍离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有机会以此为判断出准确的自己。断舍离是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当你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纠结困扰时,就是应该进行内在自我分析的时候。

  或者可以说,让你纠结的,其实都是不那么重要的。

  那么,我的'第二个问题: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如果仅仅是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你把所有的物品放置到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整理着眼在如何保管物品,而断舍离是将主角的位置由物品换到自己身上,考虑的是这个物品我是否需要,而不是这个物品是不是还可以用。

  当我们的居住环境因为断舍离不断地循环代谢,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这种更新筛选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渐渐渗透到你的“时间、人生、生活”,让它们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额状态。

  这么说来,断舍离听起来是一件好棒的事情,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断舍离?

  断指什么?

  舍指什么?

  离指什么?

  断=断绝想要进入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的断和舍,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不等于单纯的扫除、收拾。不是问“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重要的第一步其实是“舍”。“舍”是对家中堆积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选、舍弃。其实上,在这个步骤里,我就反复失败过好几次。

  一些衣服、鞋子、书,我下决心将它们丢弃,过一会又舍不得去捡回来。“因为不能浪费,所以难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只要问一问自己,它很重要吗,是经常要用的必需品吗?如果没有它,你会不时遇到困难?最为重要的一点,你喜欢它吗?

  断舍离不是让我们把什么都丢掉,而是通过这些问题直面内心,通过这些问题甄选出“舍弃”或“留存”的物品。里面有太多看起来有用,其实我根本已经不需要的的东西,10年没有翻开的英语词典、三年没有穿过的裙子……

  你无法想象,当我不回头地将那些“鸡肋”一般的衣物、书本打包放进回收箱时的轻松解脱的愉悦心情。

  修正时间的偏差也是断舍离的要素。我们常常念叨要活在当下,却往往没有做到把握当下。

  没有时间整理……

  或许 有朝一日会派上用场……

  我也曾与过辉煌……

  他曾经深爱过我……

  将时间拉回现实,问自己:它对于当前的我意味着什么?如此反复,慢慢对物品的时间轴偏差便可以稍加修正。

  关键在于,多想想当前的自己,而不是过于担心未来,或者留念过去。

  很多代表上一段感情的物品就是这样丢掉的,本来以为为十分不舍,其实感觉极了,空出来,新的东西才有机会进去。

  断舍离给我带来的改变有哪些?

  从看完《断舍离》这本书到现在1个月的时间,我开始尝试对自己的房间、生活、交际、感情进行断舍离,或许旁人看不出太多的变化。但是我自己能感觉的,每天更为快乐,更加享受生活和珍惜身边的人。

  因为,当我打开衣柜,我看到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十分喜爱的,她们在衣柜里,乖巧地、整齐地或挂着或躺着,无论挑哪一件都让我十分享受;每天日常做的事务,也都是通过仔细甄选,自己喜欢并且享受的事,因此效率更高,很多计划会提前完成,对时间的掌控也更加自由。

  现在买东西也会记得这样东西要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一个:需要、合适、舒服。

  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样,房间杂乱却不知该如何下手,怎么也改不掉拖延症,冲动购物,缺乏安全感,总是无法完成计划……那么,或许你可以试一试立即对你的人生和房间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还是那句话,毕竟你跟我一起只是试一试,又不会怀孕。

《断舍离》读书心得5

  一流的理论,三流的写作:

  我在试图归纳全书梗概的时候,感到非常困难。尽管书中细分了章节,添加了诸多副标题,却感觉文不符题,且内容重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后来我读到一篇评论,不同于其他千篇一律的赞美,作者评价这本书“一流的理论,三流的写作”,一针见血地解开了我的.疑惑。

  当然,书中有很多作者独家的真实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可以给我们更生动的启发,值得一读。但是即使没有看过这本书,通过上期的内容梗概,也是完全可以开始实践的。

  “断舍离”不是一个动词:

  ①断舍离是几个词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断、舍、离是三个词:两个动词(动作)、一个名词(状态)。

  如果把“断舍离”仅仅理解成一个动词——“舍”,即扔东西,就完全误解或轻视了“断舍离”理念。只舍不断,不配称之为“断舍离”,你可能会继续着不必要的购买和丢弃,依然在物质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②断舍离是一个名词

  如果硬要把断舍离看作一个词,那它也绝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是我们通过断舍离实践后领悟到的一种状态:不必再刻意地去“舍”,不必委屈地去“断”,而是一种天然的生活状态。

  “断舍离”就是“绿舍离”:

  之前介绍过“绿舍离”,感觉比“断舍离”更高级,它提倡负责任地扔和买。读完《断舍离》后,我觉得两者并没有任何冲突,“断舍离”从来就没有让我们不负责任地扔和买呀,从实质来说,断舍离就是绿舍离。

  来看看什么是绿舍离。

  绿,以可持续的理念过生活。购物时尽可能购买环保产品。舍,舍弃囤积行为。lessismore,选择终极产品疗愈自己。离,暂时离开扔东西的行为,向零杂物的方向努力。

  可以看出,两者绝不是相互矛盾的,绿舍离是断舍离的衍生,是断舍离修行的一种感悟,也就是“离”的状态。绿舍离更加清晰的诠释了“离”,解答了很多人误认为断舍离后就是要过一种清苦的生活的疑虑。

《断舍离》读书心得6

  喜欢买买买的我,经常为房间里充斥的物品发愁,尤其是搬家的时候,面对那大堆的行李,真心累!

  然而在生活中,我总是会控制不住的买很多东西,有用了一年还没用完的面膜、有还能用两年的洗发水、三瓶没用完的爽肤水还有一瓶未开封的、可以用一年的面巾纸、四瓶都只用了一点点的精油……明明已经用不完,心里却还是觉得不够。

  看了《断舍离》后才知道,我是喜欢忧虑未来型的人,这类型的人特点是喜欢过分囤积日用品。就比如我:去年无意识的买了7瓶洗发水,每次有优惠就买,总觉得不买就亏了,虽然是自己很喜欢的洗发水,但一想到一瓶都要用4个月就忧伤。还有夏天买的暖宝宝,用了一整个冬天才用完。因为买2送1囤了近100片面膜。每次用这些物品都觉得心很累,没有一点放松的感觉。

  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只囤1-3个月的量,如果一样东西能用1-2个月,就用的差不多再买。避免不良囤货。书上说:不良囤货=负债。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总忧虑以后的`日子,要相信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你总能想到方法。

  《断舍离》的第一步是:“断”。第一,不因为优惠打折,囤积很多物品,控制物品的量。第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东西,买了自己一定会用,哪些东西,买了自己绝对不会用。哪些东西适合自己,哪些东西只是因为便宜,并不适合自己。只有所买之物,都是我之欢喜,都能物尽其用,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物品。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分析自己,在买东西前深思熟虑,让买的每一样物品都能有它的价值。

  “舍”也是一个比较难的步骤。“还能用,扔了怪可惜的”、“万一哪天还用的上呢”、“花了好多钱买的”……在想舍的时候,这些想法总是冒出来,让你“舍”不掉。

  首先,当你没有学会“断”的时候,你是做不到真正的“舍”。因为就算你舍了,你又会去买。只有学会了“断”,这个“舍”才有意义。

  其次,“舍”的原则是: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还能不能用。主语是自己,而非物品。物品只有我用才有价值,我不用再好的东西,也无用。

  然后,时间轴是“当下”。不要总觉得以后会用。特意检查了自己当下在用的物品,没有一件是以前不喜欢用,搁置很久,重新使用的物品。书上说“当下都不会用的物品,以后就更不会用了”。

  舍弃掉你当下不会用的物品,5次里,你只会有一次因为没东西用而烦恼,而留着这样东西,5次里,你会有4次因为这样东西而烦恼。

  断舍离,做到了“断”、“舍”,你才能真正的“离”。

  在选择物品上,也可以选择好的、有质的物品,这是一种自我肯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允许自己使用好的东西,宁可“少而有质”,也不要“多而廉价”。

  明白一样物品,处理起来特别复杂,所以在购买前会反复思考,同时也不轻易送朋友东西,因为朋友若不喜欢,处理起来也挺麻烦的,而且这么多年,好像朋友送的礼物,很少有在使用的,基本都当做纪念品收藏着。

  这是一本教我们给物品、给欲望做减法的书。用最少的物品,过最舒适简单的生活。

《断舍离》读书心得7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地方:

  一、对于未来的担忧,让我们总是以“现在买比较划算”,“万一要用到的时候没有就麻烦了”作为理由,把当下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带回家。但是,有没有想过,这种不确定,实际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不信任呢?难道,在需要的时候再去添置,是如此的难以办到吗?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经常用的一个逻辑——我要提前学习,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要用到,如果到时不懂就麻烦了。 相反地,我老公就一直理直气壮地回应——要用的时候再学吧。但是,很明显地,前一种逻辑,似乎带着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不预先准备,我到时候就肯定来不及学或者学不会了(自我否定)。而后一种呢,则是——没关系,反正只要我要学的,肯定都能掌握(自我肯定)。所以《断舍离》提出,把垃圾清除出自己的空间,才能清除负能量,回归正常的能量场。

  二、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在断舍离里提倡,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五成,而装饰性摆设的空间只放一成的东西。看不见的空间留出三成空间,让人有继续收拾或者每次都摆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同时空出的三成空间也是物品进出的通道;看得见的空间一般放置都是日用品,留出五成空间一个是处于美观的考虑,同时也是提醒自己在日常中更注重品质而非数量,认清属于当下自我的物品阻断不时冒出的新奇想法,也及时舍弃一些当下没意义的物品;最后装饰性的空间,只放一成的东西,原因很简单,联想一下高档包包专卖店和杂货店的陈设吧,你会明白原因的.。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其实人生是否也可以分为三类时间需求:对于日常的时间安排,尽可留下三成空余,给自己更积极的动力投入那七成时间去完成必须的任务,也留下三成的机动时间去放松去调适;对于计划长期投入的时间投资,不妨给予五成的留白,这样对于当下的精力投入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负担,也有更开放的心智去感受自我,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对于一些准备作为终身事业或爱好的时间投入,不妨精选一二进行持久地、精心的投入。

  《断舍离》是一套理论,更是一本方法论、一本行动手册。我相信,书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炼。我已积极投入了生活中的断舍离,先从日常的衣橱、厨房、办公桌开始吧。大胆舍弃才能拥有更好的。

《断舍离》读书心得8

  《断舍离》是一本相对极简主义可以更加简单地学习到处理物品的书籍。在这个物资充足的时代,现代人所拥有的东西数量,其实已经超出了自己所能管理的程度。

  《断舍离》是山下英子比较当时物质太过充裕的日本写下的书籍,其实日本真正物资饱满是走在中国前面的。正因如此,日本才会诞辰出优衣库、muji这类简约时尚的品牌,《断舍离》在中国的影响,反映了我们也开始需要对这饱满的物资做整理。

  觉得《断舍离》只是教我们怎么去整理物品、舍弃物品吗?其实不然,断舍离的内涵如下:

  断就是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增添必需的物品。舍就是收拾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的范围。离就是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悦。

  有的人会说,我不需要去整理物品,我觉得自己很整洁,实际上这只是我们主观地对自己的评价,很多人不会去实实在在地明白自己的经济能力,买一些超出自己预算的物品,或是买了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物品,它们占据着我们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花多余的.时间打理这些物品。

  学会打理物品,也是重新认识自己,断舍离的目的就是,为我们带来“需要、适合、舒服”的着陆点,帮助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读后感·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加舒适的行为技术。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当然有的人懂得操控自己的金钱和物品,就不需要断舍离了!断舍离是给意识到自己无法操控自己的金钱,被物品带来困扰而不是享受的人群。

  与《断舍离》、《自在力》等同类书籍一样,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在教我们如何处理物品,其中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精神。当我们在处理物品时,同时也会反问起自己:“我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时常无法摆脱外界的诱惑,所以自己和物品都应该保持一种“清醒”。扔掉一些物品不完全等同于浪费;相反,我们会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物品。清除自己的需求,这种精神甚至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投入到生活中,让行动与内心一致。

《断舍离》读书心得9

  京剧名家周信芳的妻子裘丽琳是上海富家女,她告诫孩子:“人在最穷的时候绝对不能和穷人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穷,谁会帮你?”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她觉察到社会的不正常,极力把六个孩子中的五个送出了国。

  她的这句话很多人觉得难听,不舒服,但话糙理不糙,事实证明了裘丽琳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穷人为什么会穷?因为他们的思维是穷人的思维。想要摆脱现状,首先要改变就是穷人的思维方式。

  检视你的家里,是否有别人送的好餐具,你一直舍不得用,连包装都没有拆?审视你的交往,你是否更喜欢和那些比你弱的人交朋友,一旦和比你职位高的人在一起,你就感到有压力或不舒服?

  舍不得用更好的东西,因为内心深处你认为自己配不上奢侈的、高品质的好东西。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因为你觉得配不上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这就是穷人的`思维。

  世界是势利的,当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没有人会真的爱你。世界是势利的,当你坚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东西,你一定会拥有更好的东西。

  人想要有所改变,就要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断舍离开始,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去配得上更好的东西吧。

《断舍离》读书心得10

  周六在京东商场买完东西,顺手打开“我的订单”,看到最新几个完成的交易,很诧异我竟然已经忘了最近还买过这些东西。于是从头看了一遍,第一个订单,摄像头,买回来试了一下,粘不稳,丢在电脑边,毕业离校的时候扔了,第二个订单,贝佳斯绿泥,试了两次没什么用,满满一大罐搬了几次家都没舍得丢,两年之后过期,心安理得的扔掉。总之,50%以上的东西买回来都是这个下场。

  生活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情节,听说熬粥喝能美容,于是黑米薏米糯米、红豆绿豆芸豆,瓶瓶罐罐买回来塞满了橱柜,坚持一周之后,那扇橱柜就再也没有打开过,直到米生虫,豆长牙,大扫除时全部丢进垃圾桶。去逛商场,买回来登山鞋、徒步鞋、跑步鞋、到头来一年都爬不了一次山。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随处可见的广告,点点鼠标就能收货的购物模式,把我们的生活向精细化和复杂化引导,初衷是为了提供舒适,最终我们反而被物质绑架,不得不花时间去整理,去消费,物质俨然已经成了我们的累赘与负担。

  看完《端舍离》,回家该扔扔,该送送。

  从今天起,营造一个被心爱之物包围的`环境,过一种简约、整洁、高品质的生活。带着一个睿智的大脑、一身的知识与技能自由行走于世间,足矣。

《断舍离》读书心得11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为之断,舍弃多余的废物为之舍,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为之离。这是断舍离一书对断舍离的阐释。断舍离这本书是日本心理学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学辅助读物。究其本质,它再指引我们如何进行断舍离各种杂物杂念以保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能够心无旁骛。确实,只要能清空杂念,我们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绝不是妄言。

  其实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但现实往往我们会被各种各样已有的或没有虚幻的所迷惑,产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忧之感阻碍我们的前行。我们在出现这种问题时往往归咎于我们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强,自控能力不够高,不够果决坚决导致我们在失败之时遗憾不已。但这次通过阅读,书中却告诉了我们如何去有效的.进行控制掌控进行断舍离。

  断舍离它其实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术,它用了人与物(真实,虚幻)来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价值。这个观念其实在我们古老的国粹里就早有提及。古语常说:少则得,多则惑。其实对在目前属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术,比如某件事,某个热点。各种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并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无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谣言等等。我们需要的只是我们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会白白占用经历。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断舍离它非常强调与指引我们如何去舍弃与抛弃我们需要的东西、物件、思维、负面情绪。如何能真的做到断舍离,并不仅仅只是在现实的物品上进行整理,丢弃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最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思想思维的释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维所禁锢。因为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咸样样皆有。因此并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负面,消极的思维想法,对于这些消极的情绪必须一定要坚定果决的当断则断。

  山田英子通过她收拾房间这个最简单而常见的例子为我们打开的思想释放的大门。确实怎么看怎么都像垃圾一般的东西还有什么可舍不得断舍离呢。当我们真正的能做到“断”,“舍”“离”。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随心,就要学会放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人的精力有穷,就必须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着断舍离是很简单很实用的方法。但是断舍离这短短简单的3个字,真正完全能做到达到这一高深的境界确也是难上加难的,所以断舍离虽定义非常的简单,但确实不仅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去努力修行的。

《断舍离》读书心得12

  看《断舍离》完全处于偶然,因为豆瓣评分8.2,我认为不值。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陈数在该书的序言中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个人以为:这本书略显唠叨外,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春上村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繁华的巴黎街头有天当被子地做床的流浪汉,他们中不乏大学教授、律师…… 再如《庄子·逍遥游》中鹏启程后,消息传播。灌木林间有燕雀嘲笑说:‘那家伙 去南冥干啥哟。瞧我,翅膀一拍,双腿一跳,升到低空,随即降落,不去他那九万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游玩在 蓬草蒿草间,也算飞得够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家伙去 南冥干啥哟?’,燕雀可以在树上栖息生活,但也不要嘲笑大鹏展翅九万里......

  这些事例不胜枚举,当然,我如此说并非否认人生需要断舍离,如果有人喜欢,不妨尝试,但不能一味模仿,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切不可绝对化。

《断舍离》读书心得13

  对整理各步骤的定义不一样:

  把沙发上的洗好的衣服叠起来,把散乱的玩具收进玩具箱,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在断舍离里,这些全部属于整理,而不是收拾。我在前面也说过,在断舍离里,所谓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

  可以看出作者指的整理,是大众观念里的整理,也就是将整理和收纳混为一谈,而不是整理术中的整理。

  我并不是吹毛求疵,一定要把这些所谓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其实只要领悟了断舍离的精髓,概念神马都是浮云。但是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整理术,混乱的概念体系会影响你的实践。忽略中日文汉字和翻译水平的差异,再怎么说,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收拾”,也不能是扔东西的意思吧。

  不过,通过对比我们反而更明白,所谓整理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用哪一个词来定义,整理的步骤都是这三步:①减少并控制物品数量,②合理收藏和摆放物品,③日常保洁。

  实践目的不一样断舍离读:

  断舍离是借助外在实践的内在修行,整理术是附赠内在修行的外在实践。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作者开篇就明确表达了断舍离的目的是整理内心,整理物品只是它的手段。对于初学者来说,修心无从下手,于是先从整理自己的衣柜开始。此外,断舍离认为收纳是可有可无的,一旦断舍离成功,东西变少了,就没有学习收纳的必要了。

  而整理术则是完全外向的,通过外在行动改变外在环境。这一行动从物品减量开始,这与“断+舍”完全吻合,然而是否会达到“离”的境界,不是整理术强求的,也不是整理术的终点。

《断舍离》读书心得14

  这是一本名气非常大的书,据说自20xx年在中国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再版了20多次,由这个话题还专门引出了关于“断舍离”的文化。“断舍离”也成为了当时最红的网络语言之一,断舍离的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的精髓是: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导权。这本书不长,只有190多页,读完它很轻松。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切都从收拾自己的空间开始,断舍离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换言之,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收拾是一项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定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这个非常有意思,我们经常在收拾东西的时候都是漫不经心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当下的我和物品的真实关系。如果以当下的我作为参照来收拾东西的话,那就会发现不必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我们总是在想着不要去丢弃,总觉得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但是那一天其实一直都没有来到。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一直放在那儿不想扔,这就是我们把这个关系轴或者时间轴错位了。所以正确的方法是把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有用的东西留在你的空间里,其他的都可以舍掉,或者说扔掉。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间收拾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总而言之,断舍离并不强求非要把房间收拾规矩,一尘不染,或即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以物品为主角,你收拾的时候就一定会考虑物品如何保管,但如果是以自己为主角的话,那就会考虑它适不适合我,这样收拾起来会更放松和更从容。只要常问自己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不存在,这其实就是舍离的一个技巧。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够各得其所,说到底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者有用。作者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读后感.矿泉水装在水瓶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好喝,但是如果装在夜壶里呢?从物的本质上来讲它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你绝对不想喝它。因此要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有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的;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的;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的。

  什么是破烂儿?作者把破烂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用的东西;第二类是还在用的东西;最后一类是充满回忆的东西。作者认为:不用的东西,充满了诅咒般的束缚的能量;还在用的东西呢,则像一团混乱的淤泥;而充满怀念的东西呢,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所以你要扔掉这些东西,其实蛮难的。

  作者认为除掉废物、垃圾和灰尘就能彻底地除掉停止运和腐败运。

  我们面临的环境或者说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很多种,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与人相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近环境和远环境;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环境。

  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当我们用断舍离来考虑家庭环境的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物品是能用的还是我用的,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用的,但不一定是我会用的。因此,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候应该思考的主语,是我是我而不是物品。

  选择物品的窍门儿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件事儿不过如此,也就没那么难了,闹了半天发现问题全都出在自己身上,既然如此,那就果断的付出行动改变自己吧,除此以外,再无他法。

  对我们来讲,半死不活地吊在那里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如果觉得讨厌的话,如果不相合的话,如果进行的不顺利的话,还不如干脆来一个痛快地了解。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能够总有一天付出行动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以说物品是一面能够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减少物品等于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这属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继续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在意的场所,这是可以先去开始断舍离的场所。

《断舍离》读书心得15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这是作者山下英子对于这本书的总结。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仅凭“断、舍、离”三个字,我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丢弃自身不要的东西。心想:扔东西有什么难的呢?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理解“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内涵。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产品也许由五个国家共同生产制造,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拥有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富饶生活,我们拥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属于自身。回想一下,自身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闲置不用的东西,是不是存在着经常性杂乱的地方?简单举个例子:我的书桌,经常堆积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有很多自身觉得会用到的东西,于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经常找不到。单纯觉得是因为自身疏于收拾,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积了太多自身不需要的物品。就像书里形容的那样,“暂且收着吧”“总会用上的”“太浪费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控制着我们买了太多自身并不需要的物品,又舍弃不了自身已经拥有的,便陷入了焦虑、郁闷、自我厌弃的沼泽。

  “断舍离”的观念将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物质层面做减法,探求自身生活的本质,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就能辨别什么是自身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笔,最本质的功能在于书写。然后问问自身,对于笔,我不能舍弃的功能是什么?——好用。然后,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笔做处理。减轻了精神负担的同时,也不必焦虑如何整理,因为拥有的仅仅是需要的,物质的数量下降带来了质量提升。

  精神层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热爱生活。以自我轴进行取舍,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我们就能察觉到自身真正喜爱的东西,提升自我肯定感,了解自身,面对自身。以时间轴进行取舍,立足当下。当下,就是现在这一刻。时间真正的宝贵之处,在于时间之外的一点:当下。当意识徘徊在过去和未来,属于现在的当下就成为了空洞。最后,人·事·物构建的体系,就成为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度,从而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一定是经过时间的萃取之后,还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坚定。是抛弃掉任何掩饰后和自身的坦诚以待,丢掉了所有外界的伪装和粉饰,然后让自身说出一句,我喜欢。

  于是突然顿悟,我们只是被外在的虚假,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断舍离,从简单的整理到人生哲学,是我们不断发现自身,挖掘自身,放松自身,享受生活的愉悦,享受精神的丰盈的过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断舍离》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断舍离读书心得02-08

《断舍离》读书心得02-26

《断舍离》读书心得06-12

断舍离读书心得感悟03-04

断舍离读书心得15篇02-25

断舍离读书心得(15篇)02-25

《断舍离》读书心得15篇04-17

《断舍离》读书心得(15篇)04-17

断舍离读后感01-21

《断舍离》读后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