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6-21 13:40:31
  • 相关推荐
【荐】教师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读书笔记1

  教师应当是一名知识分子,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一称号?千万不要以为有了一定的学历的人就是知识分子,在西方社会普遍的认识和给知识分子下的定义是:知识分子是有责任感、正义感、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的人。无论古今中外,知识分子最可贵和最本质的人格特征是社会担当,即社会责任,具体地说:知识分子是能够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服务的人,是能超越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对社会和国家民族给与真诚关注的人,是能够时时关照自己脚下的路又常常抬头仰望天空的人,是能够认真思考生命意义并积极追求精神高尚的人,是能够面对世俗洁身自好的或面对权贵敢于坚持真理,有骨气有人格的人。

  一、优秀教师应当成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

  1、 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

  就我们而言就是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与那些因贫困、失亲学生以温暖和关爱。

  2、 知识分子的洁身自好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启示,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想来具有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绝不枉法贪财等优秀品质,强调自己的人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3、 知识分子的骨气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中国几千年文明社会能延绵不绝,依赖着的三大支柱,一是政治和政权力量。二是财富的力量。第三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偏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力量。”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向来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和蔑视权贵,捍卫真理和正义的高尚人格。

  4、 教师是天职

  在今天日趋功利的教育中,许多教师正在沦为技术性工具,沦为从事简单劳动的技术工人。

  教师的职业应当是天底下最为令人敬畏和仰望的职业,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和敬畏感,教师应当时刻在自己心里仰望自己的神圣的天空20xx年教师读书笔记20xx年教师读书笔记。做一名优秀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做一名古色古香的教师,把真理告诉学生。

  教师的生存方式应当是事业型和智慧型的,而不是世俗的、庸俗的、无聊的、甚至是愚蠢的荒唐的,教师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然而今天的教师显得比较浮躁,如果大家能集中一起坐下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琢磨教法,交流工作或沉浸书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做学问,不求短时问成效,但时间长了定会有所成就,收获硕果。

  上面谈的应当说是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目标,教育追求。

教师读书笔记2

  开卷有益,这是我对自己读书多年来的最深、最明了的体会。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的良好作用。读书好处和重要性的道理众所周知,再加上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会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于是人人都想读书,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至理名言,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许多人没有更多地感悟到读书的无限之乐。我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也不是把读书单纯的当成一种无所事事时候的消遣,而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提高自己精神境界的过程。

  书,是良师,更是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增多,年少时候那种单纯的安心的读书的心境难以追回,再加上每天的各种事务纷至沓来,每天可以有一段长的读书时间就显的弥足珍贵,所以,这样的年纪和工作的特点使我在读书上不得不养成自己的特点:一是读书要选书。虽说是开卷有益,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的读书,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好的,适合的书籍上。在选书上,不看庸俗无聊,不求高深专业,但要切实有用;不过于专一,而追求广博,读书如交友,只是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闭,自我限制,所以要广交朋友,各种书都要尽可能涉猎。二是随时备书,“见缝插针”。没有大片的时间可用来读书,只能是把片刻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上两页,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厚厚的书籍,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搞定;三是要有计划。虽说读书的时间少,但是,不能找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须要挤出一段时间读书,我把这个称之为:每天多走一点路,意思是在每天要停下来休息的地方,要再坚持一下,多看一会儿书,在多走一点路。四是要用心读书。用眼看书,只是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用心读书,则赢得一片安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优效果。五是学以致用。有人说,现代人读书很功利。我倒是觉得,读书是不能过于功利,那样读书读不好,读不深,读不出快乐。但是读书也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读书必然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服务的,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性。读书是要用的。读书可以死读,但千万不能读死,所以读书应该是要结合自己有选择的读,有目的的读。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前进的阶梯。

教师读书笔记3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不愁吃穿,不知道寒冷不知道饥饿。当我看到读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尔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我们不求一代名家,我们也要做一个队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4

  在《新教育精神》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读书笔记5

  暑假里阅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我一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看了此书才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要求。所以,教师要想成为有艺术、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师,就就应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就应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从细节入手,好好“修炼”。教师如何修炼呢《教师的20项修炼》从细节入手,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就应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规划,以下就这三项谈自我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中的第6项修炼是:教师的德行——用德行育人。教师德行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仅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有教育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调查的结果是:“有爱心,愿意跟学生交朋友的教师”,“对学生宽容,有耐心的教师”,“知识渊博,教课教得好的教师”,“风趣幽默,有突出人格魅力的教师”等位居前列。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德行”,也就是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育人的智慧。其中“爱心”位居第一。教师德行中的爱,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仅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完美的人生是被爱所唤起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构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有学生自我造成的,教师在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就应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真诚撞击真诚,用高尚塑造高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只要能够坚持用德行去教书育人,同时掌握必须的工作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仅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潜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透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欢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就应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就应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我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重修炼自我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教师读书笔记6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教师读书笔记7

  幸福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无法说清。青鸟,一只青色的鸟,或许并不是哪里都能见到,但我想,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是幸福。

  让我们翻开书本,瞧,奇尔和米琪儿正在和仙女贝莉伦娜谈话呢!不一会,兄妹俩和几位精灵就开始寻找青鸟的路途。在回忆之国,他们见到已故的爷爷奶奶;在夜之宫殿,他们勇敢的对抗幽灵、疾病和战争;在辛福花园,他们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在未来之国,他们目睹高科技成果和未出生的小孩儿。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青鸟,最后兄妹俩发现,青鸟就在他们那个朴素的'小屋中。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关于死亡。面对死亡,许多人都很害怕,但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解释死亡并不可怕,就如爷爷说的:“我们一直都呆在这儿,等待着要见活着的人,只要你们想起我们,我们就能够清醒,能够和你们见面。”是啊,回忆起已故的人,不就是重聚吗。

  合上这本书,让我们去追寻青鸟,去追寻幸福。

教师读书笔记8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教师读书笔记9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㈠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10

  作家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

  一个强者。”也许,这正是他创作《青铜葵花》的初衷。所以,《青铜葵花》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诗意和淡定的姿态。除了青铜,还有青铜的父母、村里的人们,还有城里的两个阿姨,他们都让我们看到:苦难并没有摧毁人,反而使他们呈现出人性熠熠的美丽的光辉。这就正如作者曹文轩所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惊不变的优雅态度。”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所普遍缺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青铜葵花》不是一部普通的儿童小说,它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

教师读书笔记11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首先要了解大纲要求。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重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课程标准有三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比中可以发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1》的自然地理内容和《地理3》的区域发展内容变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内容的变化较小,但还是有些不同。有关人口的地理课程标准共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地理课结束后,有关人口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三条标准,就表明学生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有关城市的内容标准也是三条,分别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条标准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有关城市地理的学习内容。工、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主要偏重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地理课程标准又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

教师读书笔记12

  俗话说:“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更应该充实自己,待开学时更加优秀的面对学生。充实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趁着假期,我读了由王艳芳老师写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里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真实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小学老师同样面对的问题,王老师的解决方法也让我受益良多。

  红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书让人一拿到手就有赶紧读下去的欲望。《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记录了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乐课上得非常鲜活灵动、贴近孩子、富有特色。书中一个个突发奇想的小妙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非常实用,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为本书作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书,你也可以写。我这里所说的“也可以写”,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后,用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书中编辑了王老师的日常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为五辑。第一辑穿越心灵的歌唱——畅享音乐;第二辑一切行动听音乐——课堂管理;第三辑润物无声育桃李——德育渗透;第四辑带上小耳朵出发——名曲赏析;第五辑徜徉在音乐的天堂——音乐活动。这些案例,涵盖了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拓展的、音乐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案例也配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也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导引。上海的陈璞老师点评此书赞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研究是一种叙事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这也是一线音乐教师比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径。这样的研究,要是从单个的案例来看,其本身的价值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在坚持中跋涉,在快乐中探索,“量变”最终能引起“质变”。这本书,印证了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乃至于成为一名音乐名师。

  看完王老师的书我还有一些启发,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让孩子和语文数学课有明显的区别体验,我们不必拘泥于音乐课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在书中王老师上来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由于安全起见,多媒体不能用了,王老师就以这场“暴雨”为主题,发散学生思维,上了一节编创课。在课堂上编创不经使孩子们发散思维,锻炼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长的同学还弹奏了有关暴风雨的钢琴曲,孩子们发动大脑,用自己喜欢、熟悉的曲调来替换歌词表达现在的心情,一堂音乐课好不热闹!孩子们不但锻炼提升了音乐创编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特别开心。

  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记录本周的工作,我当时很烦恼,觉得平时的课时那么多,课后作业比学生的还多简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改变了这种肤浅的想法,在王老师的每一个课堂小片段后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课后反思。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实践出真知,但是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只是一味的埋头去做还不行,还要回过头去想、去思考,去总结。

  上课有《问好歌》,下课有《再见歌》,还有《安静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乐来表达,学生们除了学唱歌,还能听故事、做游戏……这样的音乐课哪个孩子不喜欢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认真上好课本上指定的课程以外,多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音乐课堂充满了创意和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13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教师读书笔记14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笔者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教师读书笔记15

  自从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再次以饱满的热情跨入读书的行列,与大家一道遨游书海,重新领略书的韵味,品尝书的甘甜,继续秉灯夜读,沉醉书香。学生时代读的是教科书,走出社会读的是故事书、文艺书,参加工作读的是教案与参与书,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象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通过一年多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使我真正领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的真正内涵。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新教育之梦》,带我走出了对日常教学的困惑与迷茫,走进了新的教育理念。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明白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魅力,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行为,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按书中的观点,方法去尝试、去面对教学,确实使我重新为师,重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愉悦。

  以前也曾读过这样的文章,介绍人家是怎样宽容、善待一个学生,但自己总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科学家迈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在玩耍中杀死了校长家的一只狗,这个错可犯大了,大家都为他担心,为他捏把汗,不知校长该会如何处罚他,哪知他遇到了一位宽容大度的校长,允许他解剖那只狗,不过要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就算对他这次行为不当的处罚。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迈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从而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使我明白,原来宽容、善待也能很好地融入惩罚,关键是要用对方法。因而,本学期我结合这个事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以前的教学态度,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以前的教学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靠对学生惩、压、挤、吓逼出来的,真正没有好好地善待他们,是逼他们学、压他们读,罚他们做、骗他们考,一步一步的高压政策,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往里塞,特别是对待问题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就没有好心情,就有一种厌恶感,只一点小错就会拉下一张脸,怒目圆睁,甚至于高声大骂,象训贼一样说的一无是处,批得狗血淋头,纯粹把学生当犯人对待,有时罚站、罚抄、罚做,饿饭,甚至动板子,用鞭子,扇巴掌、扯耳朵对其进行所谓的教育,既伤害了学生心灵,又侮辱了学生人格,失去了学生尊严,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总有点内疚感。这个学期我一改常态,对待学生满面春风,关怀倍增,热爱有加,心里总是有一颗相信、信赖学生的心,决心既当他们的老师、长辈、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让学生有话跟你说,有事帮你做,有问题向你请教,喜欢与你亲近。一学期下来,发现每个学生确实都有优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塑之才,例如我们班上的舒小龙,爱动,常常惹事生非,喜欢打架,而且学期初经常打架,开学后不久便伙同他人去偷群众的甘蔗,被人当场抓获,并缴掉了自行车。蔗主要求每人罚款2元,以示赔偿,才能赎回自行车。他家里本来就困苦,又是偷盗赔偿,他那敢向家里要钱,只好天天步行。我经过耐心的教育,并替他交了2元钱领回了自行车,他很感动,决心好好改正,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后半学期有比较大的转变,不那么惹事生非了,他的画画的很好,还为班上出了几期黑板报。还有方羽同学,是个学习基础差,经常不交作业,书写极为马虎了事的学生,人又生的不怎么好看,你如果心情不好去看他,肯定是一只眼出脓,一只眼出血,但我沉着性子,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和毛病,并发现他很乐意助人,经常帮助同学抹黑板扫地,帮老师打开水,打扫办公室,我每次都表扬他,作业也能按时交,而且书写得越来越好,有一次他做得非常端正、正确,我就写了一幅书法给他,他受宠若惊,很感动,也很惊讶,因为老师的书法只送给每次考试出众的同学作为奖励,今天送给我,我能不高兴吗?从此,他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完成,字也越写越好。从中可以说明宽容、善待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学生产生的错误,多数是心理问题,有时是好奇心导致,有时是行为过失,有时是表现欲所致,有时是一时冲动。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平等、信赖、尊重去走近学生。多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你会发现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管教者、而是一个让他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积极模仿的榜样和示范者,是一位有宽容大度的慈祥温和的长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才不会因为你的惩罚而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因此,读书能让我陶醉,读书能让我思考,读书能改变我的行为,读书能伴我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自我。

  今天,当我站在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台上时,我虽然没华丽的词藻去赞美书籍,没有动听的语言去诉说读书的快乐,但我深信,在往后那伴有书香的日子里,我会过得更充实,过得更愉快。让书与生命融为一体,以书为伴,相信明天会更好!

  最早了解张刘祥局长是去年在《山西教育》读过他为“视点”栏目所作的文章《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和《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深深被这位书生局长新锐的观点所触动。寒假时间充裕,几乎每天行走于网络论坛中汲取营养;不经意间,“教育在线”张刘祥的主题帖子“理想与行动”跃然跳入我的视线。认真读之,就像孙明霞老师所描述的那样“简直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让我欣喜若狂,喜形于色,终于找到了这样好的学习地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断的关注、回帖、交流,并进驻到了他的博客“秋水共长天一色”,深深被他的激扬文字所感动。这些精妙之言,给人以启迪,助你以行动,激起了读者对教育的热情与追求。我还注意到了张刘祥局长已有两部随笔著作《且行且思——基础教育工作收集》和《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问世初,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向张局长求取那座深藏经典的“艺术宝藏”。

  一、从爱生入手,感悟“教育的真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终以“爱生”为主线,来诠释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自发成为播撒爱的使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造句,用爱生活,才能“奏响爱的旋律”和教育最强音。当一名好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五个方面诠释教师的的标准——就是爱,进而达到师生心灵共呼应,奏响教育主旋律。“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二、从课堂切入,挖掘“教育的智慧”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所在。德育专家王晓春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精心打磨每一课,醉心锤炼每一句语言,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教育的智慧尽情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三、从成长入手,培养“教师的精神”

  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的成长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激情与理想并存,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感悟,突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成长,让教师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究,实现自我发展的成长。这样教师应做好“读书、反思、写作”三件事,坚守自己的个性,“不跪着教书”,坚持求真与求实,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在逐渐反思中成长,书写精彩的人生。学校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凸现,依靠教师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办好学校,教师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一次次用心点燃校园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渴望知识的火焰。

  没有付出,哪来成功,没有积累,哪来精彩!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在反思写作中引领成长,执着的培养教师的精神。

  四、从行为入手,提高“教师的素养”

  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教师的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笔者理解为教师的素养包含的范畴很广泛,素质、人格、礼仪、健康和习惯等等,而这些都涉及教师的行为艺术。但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少、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修养肤浅”三大问题是困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书中提出的“读名著、拜名师、游名胜”“三名”策略,不失为好方法,从中汲取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提升教育的智慧。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耳熟能详,就在于陶老有一颗宽容的爱生之心,善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想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教师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书中学,从网络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反思中学,在写作中学,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教师,遨游书海、冲浪网络,架构教师成长的“立交桥”,让博客为教师成长“添翼”,让写作为教师成长“催化”、“助推”,让教师的一切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

  五、从校园切入,散发“书籍的芳香”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六、从成果切入,展示“读书的收获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了教师读书是“金科玉律”。读书让我们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饱餐大师们的智慧,它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点亮了心中的希望,领略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的“行知合一”的教育著作,享受着千姿百态、营养丰厚的“教育大餐”,伴随着一部部追寻新理念,探求新实验的教育大作,走进一个个智慧的世界,让精神食粮滋润我们的心田。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校长、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

  从张刘祥局长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张局长的成长过程,他用心书写的那些真实的、求真的、创新的激扬文字,不仅是写给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的,这不仅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他自己工作的真实写照。读着他,品着他,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位读书局长——张刘祥!

《【荐】教师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师的读书笔记12-29

教师读书笔记01-06

教师读书笔记01-19

高中教师读书笔记04-0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6-14

关于教师读书笔记08-1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8-27

论语教师读书笔记06-09

教师个人读书笔记11-08

英语教师读书笔记12-09

【荐】教师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读书笔记1

  教师应当是一名知识分子,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一称号?千万不要以为有了一定的学历的人就是知识分子,在西方社会普遍的认识和给知识分子下的定义是:知识分子是有责任感、正义感、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的人。无论古今中外,知识分子最可贵和最本质的人格特征是社会担当,即社会责任,具体地说:知识分子是能够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服务的人,是能超越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对社会和国家民族给与真诚关注的人,是能够时时关照自己脚下的路又常常抬头仰望天空的人,是能够认真思考生命意义并积极追求精神高尚的人,是能够面对世俗洁身自好的或面对权贵敢于坚持真理,有骨气有人格的人。

  一、优秀教师应当成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

  1、 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

  就我们而言就是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与那些因贫困、失亲学生以温暖和关爱。

  2、 知识分子的洁身自好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启示,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想来具有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绝不枉法贪财等优秀品质,强调自己的人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3、 知识分子的骨气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中国几千年文明社会能延绵不绝,依赖着的三大支柱,一是政治和政权力量。二是财富的力量。第三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偏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力量。”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向来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和蔑视权贵,捍卫真理和正义的高尚人格。

  4、 教师是天职

  在今天日趋功利的教育中,许多教师正在沦为技术性工具,沦为从事简单劳动的技术工人。

  教师的职业应当是天底下最为令人敬畏和仰望的职业,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和敬畏感,教师应当时刻在自己心里仰望自己的神圣的天空20xx年教师读书笔记20xx年教师读书笔记。做一名优秀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做一名古色古香的教师,把真理告诉学生。

  教师的生存方式应当是事业型和智慧型的,而不是世俗的、庸俗的、无聊的、甚至是愚蠢的荒唐的,教师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然而今天的教师显得比较浮躁,如果大家能集中一起坐下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琢磨教法,交流工作或沉浸书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做学问,不求短时问成效,但时间长了定会有所成就,收获硕果。

  上面谈的应当说是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目标,教育追求。

教师读书笔记2

  开卷有益,这是我对自己读书多年来的最深、最明了的体会。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的良好作用。读书好处和重要性的道理众所周知,再加上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会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于是人人都想读书,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至理名言,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许多人没有更多地感悟到读书的无限之乐。我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也不是把读书单纯的当成一种无所事事时候的消遣,而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提高自己精神境界的过程。

  书,是良师,更是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增多,年少时候那种单纯的安心的读书的心境难以追回,再加上每天的各种事务纷至沓来,每天可以有一段长的读书时间就显的弥足珍贵,所以,这样的年纪和工作的特点使我在读书上不得不养成自己的特点:一是读书要选书。虽说是开卷有益,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的读书,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好的,适合的书籍上。在选书上,不看庸俗无聊,不求高深专业,但要切实有用;不过于专一,而追求广博,读书如交友,只是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闭,自我限制,所以要广交朋友,各种书都要尽可能涉猎。二是随时备书,“见缝插针”。没有大片的时间可用来读书,只能是把片刻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上两页,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厚厚的书籍,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搞定;三是要有计划。虽说读书的时间少,但是,不能找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须要挤出一段时间读书,我把这个称之为:每天多走一点路,意思是在每天要停下来休息的地方,要再坚持一下,多看一会儿书,在多走一点路。四是要用心读书。用眼看书,只是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用心读书,则赢得一片安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优效果。五是学以致用。有人说,现代人读书很功利。我倒是觉得,读书是不能过于功利,那样读书读不好,读不深,读不出快乐。但是读书也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读书必然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服务的,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性。读书是要用的。读书可以死读,但千万不能读死,所以读书应该是要结合自己有选择的读,有目的的读。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前进的阶梯。

教师读书笔记3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不愁吃穿,不知道寒冷不知道饥饿。当我看到读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尔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我们不求一代名家,我们也要做一个队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4

  在《新教育精神》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读书笔记5

  暑假里阅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我一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看了此书才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要求。所以,教师要想成为有艺术、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师,就就应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就应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从细节入手,好好“修炼”。教师如何修炼呢《教师的20项修炼》从细节入手,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就应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规划,以下就这三项谈自我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中的第6项修炼是:教师的德行——用德行育人。教师德行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仅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有教育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调查的结果是:“有爱心,愿意跟学生交朋友的教师”,“对学生宽容,有耐心的教师”,“知识渊博,教课教得好的教师”,“风趣幽默,有突出人格魅力的教师”等位居前列。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德行”,也就是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育人的智慧。其中“爱心”位居第一。教师德行中的爱,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仅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完美的人生是被爱所唤起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构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有学生自我造成的,教师在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就应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真诚撞击真诚,用高尚塑造高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只要能够坚持用德行去教书育人,同时掌握必须的工作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仅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潜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透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欢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就应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就应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我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重修炼自我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教师读书笔记6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教师读书笔记7

  幸福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无法说清。青鸟,一只青色的鸟,或许并不是哪里都能见到,但我想,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是幸福。

  让我们翻开书本,瞧,奇尔和米琪儿正在和仙女贝莉伦娜谈话呢!不一会,兄妹俩和几位精灵就开始寻找青鸟的路途。在回忆之国,他们见到已故的爷爷奶奶;在夜之宫殿,他们勇敢的对抗幽灵、疾病和战争;在辛福花园,他们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在未来之国,他们目睹高科技成果和未出生的小孩儿。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青鸟,最后兄妹俩发现,青鸟就在他们那个朴素的'小屋中。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关于死亡。面对死亡,许多人都很害怕,但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解释死亡并不可怕,就如爷爷说的:“我们一直都呆在这儿,等待着要见活着的人,只要你们想起我们,我们就能够清醒,能够和你们见面。”是啊,回忆起已故的人,不就是重聚吗。

  合上这本书,让我们去追寻青鸟,去追寻幸福。

教师读书笔记8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教师读书笔记9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㈠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10

  作家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

  一个强者。”也许,这正是他创作《青铜葵花》的初衷。所以,《青铜葵花》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诗意和淡定的姿态。除了青铜,还有青铜的父母、村里的人们,还有城里的两个阿姨,他们都让我们看到:苦难并没有摧毁人,反而使他们呈现出人性熠熠的美丽的光辉。这就正如作者曹文轩所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惊不变的优雅态度。”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所普遍缺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青铜葵花》不是一部普通的儿童小说,它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

教师读书笔记11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首先要了解大纲要求。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重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课程标准有三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比中可以发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1》的自然地理内容和《地理3》的区域发展内容变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内容的变化较小,但还是有些不同。有关人口的地理课程标准共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地理课结束后,有关人口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三条标准,就表明学生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有关城市的内容标准也是三条,分别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条标准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有关城市地理的学习内容。工、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主要偏重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地理课程标准又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

教师读书笔记12

  俗话说:“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更应该充实自己,待开学时更加优秀的面对学生。充实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趁着假期,我读了由王艳芳老师写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里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真实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小学老师同样面对的问题,王老师的解决方法也让我受益良多。

  红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书让人一拿到手就有赶紧读下去的欲望。《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记录了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乐课上得非常鲜活灵动、贴近孩子、富有特色。书中一个个突发奇想的小妙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非常实用,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为本书作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书,你也可以写。我这里所说的“也可以写”,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后,用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书中编辑了王老师的日常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为五辑。第一辑穿越心灵的歌唱——畅享音乐;第二辑一切行动听音乐——课堂管理;第三辑润物无声育桃李——德育渗透;第四辑带上小耳朵出发——名曲赏析;第五辑徜徉在音乐的天堂——音乐活动。这些案例,涵盖了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拓展的、音乐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案例也配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也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导引。上海的陈璞老师点评此书赞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研究是一种叙事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这也是一线音乐教师比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径。这样的研究,要是从单个的案例来看,其本身的价值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在坚持中跋涉,在快乐中探索,“量变”最终能引起“质变”。这本书,印证了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乃至于成为一名音乐名师。

  看完王老师的书我还有一些启发,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让孩子和语文数学课有明显的区别体验,我们不必拘泥于音乐课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在书中王老师上来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由于安全起见,多媒体不能用了,王老师就以这场“暴雨”为主题,发散学生思维,上了一节编创课。在课堂上编创不经使孩子们发散思维,锻炼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长的同学还弹奏了有关暴风雨的钢琴曲,孩子们发动大脑,用自己喜欢、熟悉的曲调来替换歌词表达现在的心情,一堂音乐课好不热闹!孩子们不但锻炼提升了音乐创编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特别开心。

  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记录本周的工作,我当时很烦恼,觉得平时的课时那么多,课后作业比学生的还多简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改变了这种肤浅的想法,在王老师的每一个课堂小片段后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课后反思。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实践出真知,但是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只是一味的埋头去做还不行,还要回过头去想、去思考,去总结。

  上课有《问好歌》,下课有《再见歌》,还有《安静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乐来表达,学生们除了学唱歌,还能听故事、做游戏……这样的音乐课哪个孩子不喜欢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认真上好课本上指定的课程以外,多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音乐课堂充满了创意和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13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教师读书笔记14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笔者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教师读书笔记15

  自从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再次以饱满的热情跨入读书的行列,与大家一道遨游书海,重新领略书的韵味,品尝书的甘甜,继续秉灯夜读,沉醉书香。学生时代读的是教科书,走出社会读的是故事书、文艺书,参加工作读的是教案与参与书,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象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通过一年多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使我真正领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的真正内涵。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新教育之梦》,带我走出了对日常教学的困惑与迷茫,走进了新的教育理念。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明白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魅力,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行为,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按书中的观点,方法去尝试、去面对教学,确实使我重新为师,重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愉悦。

  以前也曾读过这样的文章,介绍人家是怎样宽容、善待一个学生,但自己总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科学家迈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在玩耍中杀死了校长家的一只狗,这个错可犯大了,大家都为他担心,为他捏把汗,不知校长该会如何处罚他,哪知他遇到了一位宽容大度的校长,允许他解剖那只狗,不过要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就算对他这次行为不当的处罚。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迈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从而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使我明白,原来宽容、善待也能很好地融入惩罚,关键是要用对方法。因而,本学期我结合这个事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以前的教学态度,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以前的教学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靠对学生惩、压、挤、吓逼出来的,真正没有好好地善待他们,是逼他们学、压他们读,罚他们做、骗他们考,一步一步的高压政策,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往里塞,特别是对待问题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就没有好心情,就有一种厌恶感,只一点小错就会拉下一张脸,怒目圆睁,甚至于高声大骂,象训贼一样说的一无是处,批得狗血淋头,纯粹把学生当犯人对待,有时罚站、罚抄、罚做,饿饭,甚至动板子,用鞭子,扇巴掌、扯耳朵对其进行所谓的教育,既伤害了学生心灵,又侮辱了学生人格,失去了学生尊严,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总有点内疚感。这个学期我一改常态,对待学生满面春风,关怀倍增,热爱有加,心里总是有一颗相信、信赖学生的心,决心既当他们的老师、长辈、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让学生有话跟你说,有事帮你做,有问题向你请教,喜欢与你亲近。一学期下来,发现每个学生确实都有优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塑之才,例如我们班上的舒小龙,爱动,常常惹事生非,喜欢打架,而且学期初经常打架,开学后不久便伙同他人去偷群众的甘蔗,被人当场抓获,并缴掉了自行车。蔗主要求每人罚款2元,以示赔偿,才能赎回自行车。他家里本来就困苦,又是偷盗赔偿,他那敢向家里要钱,只好天天步行。我经过耐心的教育,并替他交了2元钱领回了自行车,他很感动,决心好好改正,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后半学期有比较大的转变,不那么惹事生非了,他的画画的很好,还为班上出了几期黑板报。还有方羽同学,是个学习基础差,经常不交作业,书写极为马虎了事的学生,人又生的不怎么好看,你如果心情不好去看他,肯定是一只眼出脓,一只眼出血,但我沉着性子,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和毛病,并发现他很乐意助人,经常帮助同学抹黑板扫地,帮老师打开水,打扫办公室,我每次都表扬他,作业也能按时交,而且书写得越来越好,有一次他做得非常端正、正确,我就写了一幅书法给他,他受宠若惊,很感动,也很惊讶,因为老师的书法只送给每次考试出众的同学作为奖励,今天送给我,我能不高兴吗?从此,他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完成,字也越写越好。从中可以说明宽容、善待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学生产生的错误,多数是心理问题,有时是好奇心导致,有时是行为过失,有时是表现欲所致,有时是一时冲动。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平等、信赖、尊重去走近学生。多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你会发现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管教者、而是一个让他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积极模仿的榜样和示范者,是一位有宽容大度的慈祥温和的长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才不会因为你的惩罚而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因此,读书能让我陶醉,读书能让我思考,读书能改变我的行为,读书能伴我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自我。

  今天,当我站在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台上时,我虽然没华丽的词藻去赞美书籍,没有动听的语言去诉说读书的快乐,但我深信,在往后那伴有书香的日子里,我会过得更充实,过得更愉快。让书与生命融为一体,以书为伴,相信明天会更好!

  最早了解张刘祥局长是去年在《山西教育》读过他为“视点”栏目所作的文章《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和《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深深被这位书生局长新锐的观点所触动。寒假时间充裕,几乎每天行走于网络论坛中汲取营养;不经意间,“教育在线”张刘祥的主题帖子“理想与行动”跃然跳入我的视线。认真读之,就像孙明霞老师所描述的那样“简直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让我欣喜若狂,喜形于色,终于找到了这样好的学习地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断的关注、回帖、交流,并进驻到了他的博客“秋水共长天一色”,深深被他的激扬文字所感动。这些精妙之言,给人以启迪,助你以行动,激起了读者对教育的热情与追求。我还注意到了张刘祥局长已有两部随笔著作《且行且思——基础教育工作收集》和《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问世初,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向张局长求取那座深藏经典的“艺术宝藏”。

  一、从爱生入手,感悟“教育的真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终以“爱生”为主线,来诠释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自发成为播撒爱的使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造句,用爱生活,才能“奏响爱的旋律”和教育最强音。当一名好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五个方面诠释教师的的标准——就是爱,进而达到师生心灵共呼应,奏响教育主旋律。“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二、从课堂切入,挖掘“教育的智慧”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所在。德育专家王晓春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精心打磨每一课,醉心锤炼每一句语言,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教育的智慧尽情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三、从成长入手,培养“教师的精神”

  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的成长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激情与理想并存,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感悟,突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成长,让教师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究,实现自我发展的成长。这样教师应做好“读书、反思、写作”三件事,坚守自己的个性,“不跪着教书”,坚持求真与求实,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在逐渐反思中成长,书写精彩的人生。学校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凸现,依靠教师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办好学校,教师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一次次用心点燃校园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渴望知识的火焰。

  没有付出,哪来成功,没有积累,哪来精彩!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在反思写作中引领成长,执着的培养教师的精神。

  四、从行为入手,提高“教师的素养”

  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教师的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笔者理解为教师的素养包含的范畴很广泛,素质、人格、礼仪、健康和习惯等等,而这些都涉及教师的行为艺术。但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少、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修养肤浅”三大问题是困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书中提出的“读名著、拜名师、游名胜”“三名”策略,不失为好方法,从中汲取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提升教育的智慧。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耳熟能详,就在于陶老有一颗宽容的爱生之心,善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想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教师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书中学,从网络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反思中学,在写作中学,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教师,遨游书海、冲浪网络,架构教师成长的“立交桥”,让博客为教师成长“添翼”,让写作为教师成长“催化”、“助推”,让教师的一切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

  五、从校园切入,散发“书籍的芳香”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六、从成果切入,展示“读书的收获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了教师读书是“金科玉律”。读书让我们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饱餐大师们的智慧,它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点亮了心中的希望,领略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的“行知合一”的教育著作,享受着千姿百态、营养丰厚的“教育大餐”,伴随着一部部追寻新理念,探求新实验的教育大作,走进一个个智慧的世界,让精神食粮滋润我们的心田。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校长、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

  从张刘祥局长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张局长的成长过程,他用心书写的那些真实的、求真的、创新的激扬文字,不仅是写给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的,这不仅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他自己工作的真实写照。读着他,品着他,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位读书局长——张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