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11-05 17:43:29
  • 相关推荐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1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务必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群众生活。很多时候,我所在的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儿,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取,不好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而幼儿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透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务必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

  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幼儿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展对幼儿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仅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

  人际关联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潜质,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2

  一、内容简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注身边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也忘记了去帮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什么,没有人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家长不理解并强行压制,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误区。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很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各个年龄段会出现的敏感期,以及各种应对的方法,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后盾吧!

  二、精彩部分及个人思考

  (摘自《捕捉儿童敏感期》第四章)

  (一)摘录: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个人思考:3岁-4岁幼儿的执拗不能单纯的叫做固执,说孩子很倔,其实他只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心里秩序,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一旦成人破会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而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姑娘,只要你不按他的想法去做,他就会生气,不理人,一个人趴在桌子上。而在书中我也学到了解决的方法,首先教师不要按自己的秩序规则来想事情,你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要学会理解他并且表现出对他的理解。其次学会变通,教师应该灵活处理问题,不能死守规矩。而且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理解罢了,而这也是孩子多需要的。

  (二)摘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发现又使他开始重复说一句话。语言的秘密何止于此!很快,儿童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

  儿童发现了语言的力量,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一听到就反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语词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

  个人思考:诅咒的敏感期是幼儿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里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的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我们班潘凌霄这种现象就很严重,他总是叫别的同学:“臭**”,然后看到别人生气了他就会很高兴,老师越教导他,他就越这样说。看了孙老师的书我才知道这也是幼儿的敏感期之一。如果老师越管孩子越说诅咒的话,可以进行冷处理,让他看不出老师因为他的行为而引起的情绪波动,也可以使用暂时隔离法,让他周围少坐点孩子,尽量减少给他语言攻击其他孩子的机会。如果孩子没有过多的这种行为,可以先观察一下,过一段时间这种语言就会悄没声地过去了。

  (三)摘录: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饼子太大,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个人思考:追求完美不能等于独占,也不等于不会分享,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曾存在误区。我们班有一个宝贝叫翔翔,玩玩具的时候他会拿一整盒,只要小朋友拿了其中的一个,他就立刻推到一边不玩了,但若是教导他把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他也会分享,而且不会出现将一整盒不玩的现象。在吃馒头的时候也是,第二次过来要馒头,老师一般怕孩子吃不了都会先给他半个,然后把另外半个给别的小朋友,可他哪次都不愿意,就非得要一个整馒头,要不就不吃了。我原本以为他是不会分享,看完书后我才恍然大悟,他这是处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并不是独占或者不会分享。

  (四)摘录: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形、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

  儿童绘画的品质大概从2岁多就开始了,但这个时期绘画的表现还是符号系统,我们看到所有儿童的早期作品都是一些简单抽象的符号,几乎看不到也看不懂是什么内容,于是在成人的眼里这不是绘画,他们甚至认为儿童根本不懂绘画。其实不然,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特质就是这样的:一条不规则的`线段,一幅横握画笔在画面上绕来绕去留下的麻线团,甚至一个点,都表露着他们最初的认识和原始的记忆。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儿童时期的符号系统”。这个阶段要伴随儿童很长时间。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有了表现生活的愿望和需求,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把生活与绘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儿童进入了绘画的另一个时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他们开始注意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喜欢逛动物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成人为他们读童话故事……他们进入了一个有形的空间并开始尝试着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这些他们喜欢的事物,于是早期的造型就从这里开始了。他们总是用最简单的绘画语言表现事物,所以儿童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个雏形——如圆形、方形、稻草人……而且儿童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并把它们收藏起来,从中获取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这个阶段的儿童观察和表现的对象永远是整体的、宏观的,因为他们对细节不感兴趣,而只有成人才会无知的去教儿童和要求儿童,这时儿童便放下了画笔让成人来画,接着,不满、情绪、要求、甚至放弃便开始了。

  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大概在4岁半的时候,儿童的绘画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轮廓的宏观表现,而开始关注事物的细节,画面往更细微的方向发展。他们加大了自己的观察力度,尽力去表现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这时的作品已经能够看到具体的内容了——如人的脸上有了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自行车有了两个轮子、一个车把、一个座,甚至他们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急速行驶的自行车轮胎,家长们通常会对此欣喜不已。这时的儿童对绘画非常认真,但有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于是他们想到了请老师、妈妈、爸爸帮助……所以又出现了不满和放弃!因为成人画的不是他们想要的,怎么画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孩子说“不是这样的……”,孩子哭了。这时成人不知所措,对孩子最好的解释就是“我画不好,我不会画”。

  6岁以后,儿童在对造型的兴趣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开始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真实的感受和心灵的感觉。这时他们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绘画的语言、手法也逐渐丰富起来了。儿童对细节的兴趣更大了,他们很愿意把很多细节画得一丝不苟,同时作品中开始不断地流露自我的情感和人生的态度。

  个人思考:儿童的绘画不但是有敏感期,而且是有一定顺序性的,第一时期大概2岁多,孩子会画一些简单的符号,第二阶段他们会把生活与绘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儿童的观察和表现的对象是整体的,宏观的,第三个阶段大概在4岁半,开始关注事物的细节,第四个阶段是6岁以后,开始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真实的感受和心灵的感觉。通过学习幼儿绘画的顺序性就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五)摘录:儿童出生几个月就有秩序,他会因为坚持秩序达到执拗的地步。一旦儿童建构了良好的秩序就会自主地维护它。这似乎意味着,因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对环境的秩序就变得确定和明晰起来。就有了心智的秩序,使得儿童信任环境,维护环境,相信自己能和环境交流。

  如果儿童内在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决定孩子内心的是成人或是老师,因此儿童怕学校、怕老师和成人,这也使得家长讨好教师,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这种无秩序的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就会沦落。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教师一定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实行这个原则时,我们发现,儿童是愿意让伙伴分享玩具的。

  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变成了交换,或者是占有。家长和学校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分享的机会,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个人思考:延续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关键期,让我知道了不能强迫幼儿放弃自己的东西,也要告诉其他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拒绝,如若强制让幼儿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应该让幼儿建立一定的秩序感: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对于我们班的幼儿学会征得别人的同意和学会最尊重别人的拒绝是很重要的,经常会听到孩子来告状说:“***,把我的玩具抢走了。”当询问时才知道其实***只是想拿来玩一玩,但是他并没有征得别人的同意。有时遇到二个孩子想玩同一个玩具时会教导没玩的孩子跟正玩的孩子商量,一般商量后都会一起玩,但有时遭到拒绝,想玩的孩子就会气急败坏的把玩具抢过来。所以学会征得别人的同意和学会最尊重别人的拒绝是很重要的。

  (六)摘录: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

  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裸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缺了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样玩具或是教具,另一个儿童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这个原则同样使用于他自己。每天都要有这样的经历,孩子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等待。

  你是否可以尝试着把孩子自身和孩子的做的事区分对待:你是爱孩子的,但你不喜欢他这样做。让孩子感觉到这点,孩子就会安心和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行为。

  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对自己和他人身心无害的事都不能算错。其次,儿童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成人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这个过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误,犯错误是什么感觉,然后他会改正这个错误。如果成人爱孩子,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儿童就会使用正确而放弃错误。这是正常的良好的成长模式。

  个人思考:在分享成长中也学到很多知识了,第一,孩子是通过肌肤来思考来获得爱的,应该尽可能的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第二,应该让孩子学会等待,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样玩具或是教具,另一个孩子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别人用完了再用,决不能强行的抢夺。第三,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尝试着让孩子自身和孩子做的事区别对待:你是爱孩子的,但你不喜欢他这样做。让他正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3

  三岁七个月的孩子处在如下敏感期当中:

  (1)语言的敏感期(2个月~8岁)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心理发展中最艰难与复杂的工作,然而,处于敏感期的儿童能够比成人更加巧妙地完成这个艰难的语言学习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对词和语言的复杂结构产生兴趣,然后有意识地吸收。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经历了牙牙学语、说出单词、将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句子,然后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并进而到学习新的语法形式和谈话的阶段。

  当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声学语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能够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2)感官的敏感期(0岁~6岁)

  感官的敏感期是孩子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其中在2岁半左右时达到高峰,表现非常明显。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虫、一幅画的背景上的小东西发生兴趣病机以极大的关注,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变化,而且引发了儿童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儿童的感官更加敏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敏感期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这些均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吸收周边事物;3~6岁则更能透过感官分析,具体地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凳,使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锐,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

  蒙台梭利强调,家长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具,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边事物,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3)秩序的敏感期(2岁~4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敏感的。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儿童2岁左右,大约持续两年,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他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在儿童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快乐就是在适当的地方找到物品。”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种是内部的,这种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他们的相对位置。如果儿童发现物品的放置破坏了原有的秩序,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发脾气。为了适应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要求“儿童之家”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有固定的位置,而且还规定了适用物品时的规则、方法和具体的动作程序。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地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了,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以及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去建立起他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只能也因而逐步建构,这一点家长不可忽视。

  (4)细节的敏感期(0岁~4岁)

  蒙台梭利认为,从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儿童开始对大人不曾注意的小物体,比如不起眼的小东西感兴趣。儿童聚精会神地凝视着那些我们毫不注意的东西,这一现象可以作为儿童存在精神生活的证据。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蒙台梭利指出:“一个全神贯注于细枝末节的儿童必然带着议定程度的轻蔑看待我们,因为他不懂得心理综合,而我们通常是做这种综合的。结果,她必然把我们看成是一个多少有点无能的人,一个不能正确理解的人。从儿童的角度看,我们很不精确。”

  (5)运动的敏感期(0岁~4岁)

  在从出生到4岁这段时间内,儿童喜欢活动而且动作逐渐完美,这为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完全熟练某一动作,不仅对身体、对精神的正常发展有所帮助,而且甚至对人格形成也有影响。”反之,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儿童对运动缺乏自信,动作缺乏协调性和精神上的不满足。开始时儿童喜欢爬,然后喜欢行走,到后来喜欢经常地抓握东西,4岁左右喜欢闭着眼睛靠手触摸来辨认物体,并用手和身体做各种较为复杂的动作。

  2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因为这不仅能养成儿童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其智力发展。

  学习感悟: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七章156页,熊春锦先生指出,“不遵循生命医学生理的教育,是盲目式的教育,甚至是有害的教育。依据现代科学对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人类已经发现其他动物大都在接近发育成熟时才出生,而唯独

  人类是在后天意识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时就及时地脱离母体。让孩子在没有任何后天意识屏障限制的状态之中,充分运用先天慧识来首先认识?有相?世界,而将孩子后天意识的发育留给父母在后天的认知教育中完成。”

  “人,之所以能称得上'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这一迥异于其他动物的生理本能,这是自然大道赋予人类慧与智同步开发应用的天赐的机缘。”这一奇特的生理现象,却往往被人类所忽视,疏忽于慧与智同步教育的天职和责任,甚至导致慧识损伤、智识不全的畸形发育现象。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的确是太少、太过于自信了。

  “瑞士一位动物学家曾说,人类婴儿出生时,由于脑部的发育尚未成熟,因此眼睛无法立即睁开观看外物,不会爬行,也不会走路,与其他动物一生下来便会站立、会走、甚至会跑,眼睛也看得见,可说迥然有异。假如人类的婴儿要像猩猩刚出生时一样地行动自如,那么就需要怀孕21个月以上。我们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人类的婴儿在出生时,自然大道给人类的发育完善,留下了三个极其宝贵的空间和时间——这就是先天慧识的生理完善和后天智识的生理完善,以及慧识对智识驾驭自控模式的建立。

  在儿童的运动方面,西方教育家蒙台梭利单纯地看到儿童喜欢运动能为以后的智力及人格发展奠定基础。而德慧智理论不仅关注儿童智识方面的发育,也同时关注于儿童稳定慧识的开发以及慧与智的同步发展。因为德慧智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诠释,是一种实践承传道德文化的指导方案”(《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八章233页)。西方教育法诞生的时间比较短暂,而中国的传统教育理论、道医学的理论却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必将会重放光芒,在人类的教育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6)书写和阅读的敏感期(3岁半~5)

  蒙台梭利认为,书写和阅读的最佳年龄在3岁半~5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对几何图立体图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且出现“书写爆发”现象,即儿童很喜欢写和画,不久儿童便对计数、大小比较等感趣。在阅读中,吸引儿童兴趣的是文字的形状及不同文字所具有的不同声调,书写和阅读能力是同步发展的。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书写和阅读训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发展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选择多种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就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7)工作的敏感期(3岁~7岁)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工作。她认为儿童的工作是一种“无意识的工作”,儿童必须通过工作使自己达到发展的目的。儿童工作的敏感期是3岁~7岁。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就像一个“工作狂”,以令人惊讶的热情投入工作。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孩从早晨开始进行乘法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午。午饭后,他第一个跑进教室,取出上午的工作材料又一直工作到放学为止。蒙台梭利不仅把工作的敏感期看作一个独立的敏感期,更认为工作是儿童得到各种发展的基础。

  (8)生活规范、社会礼仪的敏感期(2岁半~4岁)

  2岁半~4岁是形成“正确生活规范”的最佳时期。儿童不仅对外界的感觉印象有所关心,而且对自己的行动也开始注意。例如,儿童细心、轻巧地学习开关窗户、优雅地用餐、喧闹的方法、步行坐姿、举止动作等生活规范,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这一时期是儿童开始萌发社会性意识,结交朋友、组织团体、学习待人接物等礼仪方面的敏感期。

  (9)文化的敏感期(6岁~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但到了6岁~8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九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对儿童进行敏感期教育,可及时挖掘儿童的潜能,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蒙台梭利首创敏感期教育,为家教史上点燃一盏明灯。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06-12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6-09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2-25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4-16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5-26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1篇05-30

捕捉美作文12-10

捕捉幸福作文03-03

雪孩子读书笔记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