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家》读书笔记
《家》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11-04 10:58:37
  • 相关推荐
《家》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读书笔记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读书笔记 1

  每个家庭都是一艘船,船上有船长和船员、乘客和货物。家庭的航船上,父亲是船长。……如果孩子始终处在积累经验的兴奋过程,他就会为其他船上的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无缘登上这艘船,他们也没有这样令人愉悦崇拜的船长。他绝不会“跷”船!……把孩子当成乘客而非船上的成员,他们就会心存不满。……孩子必须有盼望,知道自己在最好的船上,并且确信这船是要预备自己将来做船长。必须使他们始终有挑战并能经历成功,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要让孩子快乐、满足地待在你的船上,你必须给予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管理欲望。

  本书虽是家庭教育读本,但我想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样适用。在我们的每个班级中有着性格迥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家庭背景不尽相同的一群孩子。如何才能很好地驾驭我们班级这艘航船,使他不偏离航道,朝着目标前行;又要使船上的人觉得自己是船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充满着使命感呢?

  书中谈到了很多,其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人那个孩子是不是品尝品尝荣耀和胜利的滋味,让他们常常充满期待,这样才能留住他们的心。那么,我们就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要将他们真正看做是船上的一员,而非仅仅是乘客而已。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身边,鼓励他;或是握着他们没有信心的.手,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掌握某种技能;抑或是在他们想要实践他的某种想法的时候,跟他一起去实践,也许会失败,我们可以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并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在这样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会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快,失败能锻炼出他们的钢筋铁骨,成功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并学会感恩,因为他努力的时候,是你在那里扶持并督导他。更多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对于孩子应该学会放手,其实对孩子放手,使我们自信的体现,当我们很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去担心,这件事交给学生他们会不会完成得不够好,他们会不会偷懒,他们会不会…… 就像龙应台一本书的题目所写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们放松心情,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们的成长,为着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到自豪。我想这样孩子们会更加愿意待在我们的这艘船上,并能充分地享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并会产生终将有一天他会成为船长的自信了!

《家》读书笔记 2

  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内容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特别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可以说巴金的《家》是他对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记叙和讽刺。

  这些便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

《家》读书笔记 3

  最近正在看一篇长篇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家》读书笔记 4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

  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读书笔记 5

  一定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们说它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真正读过它,品味过它,感受到过它所带来的震撼的又有多少人呢?

  那时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的社会中,而激流三部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就讲述了在那个时期一个封建的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一个有思想,有觉悟,有抱负的青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中,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而他如果又恰好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专制的大家族之中的话,那便是更大的不幸。黑暗的社会,与同样黑暗的家庭,就像一个外表看起来璀璨夺目,绿意盎然,内里却腐败不堪,布满荆棘的鸟笼,将那一颗颗自由的心牢牢的所在了里面,任那自由慢慢得腐败成古板,希望悄悄滋生出绝望。

  内心不坚定,软弱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冲出牢笼的。他们不知道,冲出牢笼之后应该飞往何方;他们不敢想象,没有了这外强中干的家族的依托,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无法预测,被捉住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敢想象,他们无法预测,他们只能低着头缩在他们他们早已无法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笼之中继续他们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而真正的勇敢者,有铁一般意志的人,一定是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这打开牢笼的方法,他们有理想,有目标,在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行;他们不需要家族,并不代表他们冷酷无情,只是他们不想再带着面具虚伪的生活;他们不去预测自己的失败,只因他们坚信自己定能成功。这样的人,一旦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缝隙,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知书达理,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立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存在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高家的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三人虽是亲兄弟,性格却各不相同。

  老大觉新善良却怯懦,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他就像那第一类人,内心的挣扎让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冲破牢笼。祖父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维持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却又对新青年表示出同情,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出走。他不敢过多地接受新思想,却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夹在弟弟与祖父中委曲求全。而他的“不抵抗主义”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的逆来顺受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与三弟觉慧却又是另一种人,他们敢于抗争,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敢于直言,他们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不满封建制度的家庭。他们积极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但觉民较觉新却又稳重很多。觉新的性格有些激烈,遇到不平的事情他只有愤恨却又想不出合理的方法去解决。

  他勇敢地与家中的丫环鸣凤相爱却无法阻止她的陨落。最终,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彻底的逃离这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牢笼。

  高家最后被分割的命运是必然的,它揭露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最终结果。封建的社会与繁琐的家族制度必将走向衰败与灭亡。

《家》读书笔记 6

  多数读过《家》的人都会赞美觉慧。认为他的对抗奋斗是青春热情的表现。但他又何尝不是加速这个家灭亡的祸首。众人都想方设法维持这个家,而他却不听亲朋好友的劝阻,参与请愿。从积极一面来说,在国与家中,他以大局为重,支持国家,他拥有不顾及,不害怕,不妥协的信念,反对觉新剑云的生活态度。他敢于打破封建的束缚和枷锁,向纯真的鸣凤表达爱情,执着的他积极编写书刊。但从相反的一面来说,觉慧与家族的规矩背道而驰。他的对抗在家族形成了恶劣,从而加速了家族,当然,落魄的家必定会灭亡,但是,觉慧却加速了这一切。

  当然他的结局也并不美好,面对,鸣凤,瑞钰和梅芳的死,他不能忍受,离开了这个家。

  当然他不爱家,他也希望自己的家人和他一起争取,自己愤斗,可是他并没有在意,无形的封建思想已给他的家人带来了心灵的锁,这把锁的钥匙他没找对。

  也想聊聊陈建云。一个封建统治的畸形人,这个家中的`一员,他从不对抗,也没想过挣扎,他是家中最软弱的人,但相比于觉慧,他更是家中合格的一人。但用当今的眼光,不果断,无志向,更无方案,是当今社会一个彻头彻脑的失败者。他只把自己对琴的爱看成一盏明灯,却从不敢琴知道丝毫,只想的是自己身体不好,家境不富裕,一个悲观者。

  当然如今的社会,已经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峥嵘岁月。回望过去的悲哀,为自己的幸福庆幸。

《家》读书笔记 7

  在冬日的寒风里,我再一次阅读了一遍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的名作《桥下一家人》。读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在街头曾遇到过的一些流浪的孩子,如果他们能读到这样一本书,褴褛衣衫包裹的心中,也会生出一些希望吧。

  这个故事讲了:在巴黎生活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流浪汉,他叫阿曼德。横跨塞纳河的大桥底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他最讨厌孩子。一天傍晚,当他返回住处时,发现自己的地盘,居然被三个陌生小孩和一只小狗给占了。他既吃惊又生气,要把他们赶走。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他渐渐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态度,甚至替他们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妈妈照顾他们,而这三个孩子也早已把他当作自己最亲爱的爷爷了。是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孩子们,现在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真正的家,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于是,阿曼德重新振作起来,不再以乞讨为生,以崭新的面貌谋到了一份工作,将与孩子们的母亲,撑起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与困难,都会感到丝丝温暖与感动。原来,我学习很不主动,妈妈让我做题的时候,我不想做题,别的同学都能高高兴兴地玩,而我总是在学习,有时甚至想离开家,独自去外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当我读了《桥下一家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也明白了爸爸妈妈撑起这个家也十分不容易,这个故事还让我懂得了: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能逃避。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会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你关心了别人,当你也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爱,一家人在一起是多么重要,所以,请大家珍惜自己幸福的一家!

《家》读书笔记 8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温暖的标志。它给那些失落和悲观的人带来希望和光明。但是,在巴金先生的笔下,家失去了原有的温馨,被封建礼教束缚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这个封建家庭,小说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还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小说中塑造了觉慧、觉民、觉新这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觉新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有着较强传统观念的人,为了维护家庭,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他处处表现出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征。他希望这个大家庭能和平共处,每一个人都生活好,因此他一方面遵从祖父意愿,一方面又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的青年投身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有许多人遭到封建礼教迫害,觉新就是受它毒害的典型例子。他虽有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但却失败既而沉沦了。因为他受的毒害实在太深,在强大的势力下他无可选择,只能屈服。就因为他服从,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割舍了自己的爱情,最后又碍于压力致妻子惨死,这一切都表现出他的懦弱。

  相比觉新,我更欣赏觉慧,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大胆地与旧礼教抗争,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旧社会,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觉新就是代表之一。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是有拥有新思想的人们,他们带领人们走出了这个可怕的.囚笼,一步步开导人们,就像主人公觉慧一样,挣脱了牢笼,舍弃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家,远赴他乡去寻找自己所追求的光明,他这份敢于追求新思想、敢于探索、敢爱敢恨的热情与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生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极度讽刺,对那些在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的人们给予了无限同情,对那些争取自由生活、新思想的人进行了大力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即使是在最阴暗的时候,也会有人去争取自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时代的潮流。虽然在流经的途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和改变它的流向,因为这种水流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可以轻易击倒沿途的阻碍,朝着那唯一的海洋流去。

《家》读书笔记 9

  我从来都不喜欢描述封建时代关于大宅子故事的书,觉得读来味同嚼蜡。但是却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一样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一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我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我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家》读书笔记 10

  读过巴金的《家》之后,虽然对那个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了解,但是可以看懂,而且书中有一个特别显着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领导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朽、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

  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坏事做得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读书笔记 11

  其实早就应该可以写这个东西了,只是太懒了,经常只在微信上发个照片,随便说几句,应付了事,很像是游客到了某个地方,拍个照片或者写个到此一游,纯粹是表明下,已经到过此地。事实上,确实有很多想法,鉴于在手机上编写麻烦,又或者因为其他,然后只是付之叹息,沉默。时间一久,所有的感悟慢慢消逝,也不知道剩下点什么。再久而久之,连文字表达也开始生疏。当然,那些看过的书,肯定对个人有作用,只是因为没有用文字梳理过,没有形成观点,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看上几十年,总是能让你于俗世里不太一样。

  不过我确实一直因为水平问题或者说方向问题,很难从结构、技法、思想深度或者其他上面来分析、解构某篇文章或者某本书,看到最后,只是粗略地感觉到,好,不好……看到好书最喜欢的是古人说的,大善!看到坏书,最喜欢直接用狗屎或者垃圾。最打动我,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或者黑暗。也因为不会,缺乏此种能力,所以一直避免自己受于这种窘状,干脆就不写。只是老话说得好,不去做,就真的永远不会。现在该是尝试的时候了。

  德伯家的苔丝。有的直接翻译成苔丝。其实这本书我N年前就已经翻过,不过没有看完,大概本能上感觉是个悲剧,那时候是如此害怕看悲剧,就没有看完。这次再次阅读,是因为最近在看的“木心文学回忆录”里极力推荐。

  苔丝里,估计原文里,古英语或者俚语特别多,用来突出与区别所谓乡下用语与城里用语。我看的是张若谷的译本,为了对应方言与普通话,他所采用的是山东那边的风俗,用俺之类的用词。一开始有点怪,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书中,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其实处处藏有玄机,前后不断照应,更像是推崇那种叫宿命的东西,一发动全身,处处交织。苔丝,既然是书名都是以此命名,肯定是绝对主角。其他相关线索都是种种铺垫,或许很早出场,背景一样,最后又用上了,非常有机的结构,没有任何累赘、无用的人物。一开始,说的是村中舞会,其中路过的年轻人,一带而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那其中的第三个,最小的弟弟克莱,居然最后跟苔丝有如此交集。克莱一开始的错过与选择,最后才发现的美丽;苔丝一开始的胆怯与害羞,遗憾与昏这,又预兆着整段感情的不幸!!老牧师经常教导别人,指引别人信道,最后居然教导到花花公子德伯身上,最不可思议又最合情理的是,德伯居然又最后自己布道……克莱和苔丝在酒店门口碰到的乡下人,因为语出不逊,被克莱所打,最后苔丝居然在做工的时候遇上了,还是她的雇主……所有的这些,无一表明,冥冥中,自然有一双大手,肆意玩弄着人世间的种种。而且,里面也经常有一些小预兆一样的东西,英国那边的风俗,跟中国古代占卜一样的,用此给整件事情定个底色。

  书中,有很多写景色的段落,大段大段。原来我是一看见这些东西就要略过,大概是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心态来阅读,我倒是可以好好享受这些文字了,也许更多是因为,哈代对此确实很用心,把景色写得非常美好细致,收发自如。从里面人物的视觉、感受散发出去,又从性格爱好收回来。我想,木心对哈代所评价的“从容”,也很大来源于此吧。所有的景色、环境交代,或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或者是有些拟人化的描述,都是服务于当时人物的心情与气氛,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不自觉沉醉于此,设身处地,代入感非常强。克莱与苔丝恋爱那段,景色描写尤其多,就像是一幅又一幅水彩画,栩栩如生。可惜现在手不在手头上,不然可以摘抄一些。不过网络很发达,喜欢的人,可以自己寻来看看。

  书中,还引用了很多圣经的话语或者文体。又或者是哈代向他所喜欢的前辈致敬,采用他所喜欢的一些作家的名句,变动下。不过据个人阅读经历有限,体会不到原文中的美,只能佩服不已。看的这个版本,注解很多,不过为了有完整的阅读快感,我经常也不看的,宁可半解不解地看下去。

  看完,掩卷叹息的时候,我想,大概所有的人,除了伤感、难过,更多的还是遗憾吧。心里无数个如果吧……如果苔丝和克莱一开始就能在村舞会里相遇,如果他们更大胆些,直接些……如果苔丝的爸妈不那么势利,非要把苔丝推到德伯那里去,一定要攀亲,又或者如果苔丝不那么纯洁,苔丝的'妈妈多教导点她关于男人的知识……如果克莱不那么骄傲,虚荣,如果他能多点豁达与宽容……如果克莱能够早点从巴西回来找苔丝,又或者直接寄信给苔丝,让苔丝多点坚持的理由与力量……如果苔丝的老爸,不那么混蛋,也不那么早死,如果她家里不那么多负担与杯具……然而没有如果,书也像人生一样,作者是如此忠实,没有如果,只有后果与结果。更像是那句话的充分体现,性格即是命运。作为一个至情至纯的女人,在一个浮华的时代里,遭遇的只有杯具。

  书里最让我感触的是,苔丝到那个偏僻的高原里做农活的那段时间,身为个女人,居然如此在肉体上摧残自己,而一切只是为了所谓的爱情。那写给克莱的信,宁可做他的奴仆,又是如此像张爱玲所说的,爱情让她卑微,都低到尘埃里去了……每每看到该信,都要难过许多。如此真挚、高贵的感情。

  绝对的好书啊。值得推荐。

《家》读书笔记 12

  读文学著作又是这个话题。从刚上初中到现在语文老师都免不了提上几句要多读文学著作。一听到这我就满头包了。缘由在我的字典里文学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学所谓的满腹经纶既枯燥又烦闷。可以为了应付老师也要硬着头皮上于是挑了本巴金的。

  激流者何许人也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是中国文学史上继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溃败的杰作。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标志着巴金思想艺术的最高代表成就。作品富于意义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通过极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得到揭示的。里的感情激流特别能扣动人们的心扉那是因为作品里许多悲伤的情节大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浸染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恨。

  人物者激游之魂也

  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在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的自比: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第36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又如第23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节者激流之形也

  是描写的情节曲折奇异既描写了鸣凤投湖兵乱之惊梅之死觉民抗婚克定挨骂捉鬼闹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觉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定了划船观景炮烧龙灯年节团聚敬神守灵谈心聚会等等。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谨严而又丰赡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或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不愧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巴金小说的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值得一读。

《家》读书笔记 13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无数读者。而《家》是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它为题材的读书笔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首先,我被《家》中的角色塑造所吸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各种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家庭的腐朽和黑暗。主角们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无奈。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和希望。

  在分析这部作品时,我发现其叙事结构极具特色。作者运用了穿插、倒叙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巴金通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等。

  对比与参照方面,我认为可以将《家》与其它封建社会小说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家》的独特之处,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可以将《家》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叙事手法、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家》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力作。虽然其中的人物命运悲惨,但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也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反思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和进步。

  结论部分,我们可以总结出,《家》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力作,其丰富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巴金通过《家》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封建社会,引发了我们对于历史、人性以及社会公正的深思。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走向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提供启示。

《家》读书笔记 14

  在巴金的众多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巨制。

  家,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当我在书架上看见《家》这本书时,我家情不自禁的取下它,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当我读的时候,才发现,它与我心中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对孙子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对封建思想有着醒悟的头脑。可是正当高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于是,他渐渐转成了“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接二连三地造成了梅、瑞钰、他的第二个孩子云儿以及他第一个孩子海臣的死。

  觉慧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的浪潮下,这个年轻少爷最早醒悟过来,他不愿像他的.大哥觉新那样隐忍。又正如觉新所说:“我们家需要一个叛逆者”。他大胆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意,他也不怕冒犯长辈,公然揭露他们愚蠢的“捉鬼”的丑剧。又毅然从“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中逃离。

  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老一代为他的包办婚事时。他毅然选择了逃婚。在“五四”浪潮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必须抗争才能获得幸福。在觉慧的支持和帮助下,觉民的坚决反抗终于挫伤了高老太爷的威风,使高老太爷不得不在临终前放弃包办婚姻,从而取得自由婚姻的胜利。

  “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但也切不可像觉新那样,做一个“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对于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自己争取。年轻人就是要拼,就是要闯。对于自己的幸福,自己不争取,自己争取来的在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无愧于自己以及他人。

  我们要像觉民和觉慧那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争取自己的幸福。我们都知道,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不要因为自己年轻时没努力,后悔自己没有勇气对某个人许下一个承诺,别做一个不负责的人…。

《家》读书笔记 15

  看完这本书后,特别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家》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家》的读书笔记11-21

家读书笔记05-21

家的读书笔记07-15

巴金《家》读书笔记11-19

《家》读书笔记范文07-12

《家》读书笔记(精选23篇)10-07

家的读书笔记大全【15篇】10-31

《家》读书笔记范文必备(15篇)01-25

《活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