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9-25 07:06:12
  • 相关推荐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优选(1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如果硬要做煞风景的懒汉做的事,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这个书名和封面图就足够了: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还是从“Self-mademan”说起,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运动家、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在185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也是那次演讲的主题。他本人就是个毋庸置疑的自我塑造者,作为曾经的黑奴,他用自己的成功向支持奴隶制的那些人证明了奴隶也具有行使美国自由民权利的充分智力——这个在今天看来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当年却是需要用战争来下结论、甚至连战争都无法终结的争议。

  当代中国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争议,其中不乏关于自由的争议: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为情侣求饶》)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今夜,谁在逮捕圣诞老人》王帅有在网上发帖讨论非法征地,而不被跨省追捕的自由吗?(《救故乡,救公共精神》)维权者在自杀式维权或称“暴力抗法”之外,还有别的维护自己权利的自由吗?(《屋顶上的矿难》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死刑是个笑话》)……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这些年来,时评大行其道,讨论的问题不出上述三类,从来就不看时评的人自不必说,就是时评的忠实读者恐怕也快要审丑疲劳了,这也是《自由在高处》中所说“现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真相”的道理: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是怎么办?

  在这一点上,《自由在高处》可能能帮上一些忙。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给形形色色的问题一个总答案:你即你自由。也就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这不见得是唯一的答案,却是作者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答案。从某种角度讲,他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样,都是自己理论的最好例证:弗雷德里克从奴隶主手中逃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公民;熊培云秉笔直书,以此谋生也以此帮助自己留学深造。他们都始终坚信,自己有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由。这个自由既不会危害他人,也不需要他人赐予,只需使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就能获得。

  熊培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这本书的读者,大多也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前行时发现了障碍物,在清除障碍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由”这个工具,所以才翻开了这本书。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对他们说一声“恭喜”了。能看到自由——哪怕它是在高处——已经比原来离幸福近了一步,这不值得高兴吗?再进一步看,撕下形形色色的误解和蒙蔽,就会发现获得自由其实是个只涉及自己的意愿和努力的简单命题,还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熊培云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并非没有道理。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不自由,毋宁死”也不见得永远成立。熊培云的看法是“不自由,仍可活”。当然,这种想法容易被理解为苟且偷生,自欺欺人,委曲求全,犬儒主义,阿Q精神……但是圣雄甘地也说过“……自由和奴役是精神的状态。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仍然有呼救的自由,最起码,仍然有不用枷锁的利角刺伤周围难友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不认为自己身为奴隶,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不鼓励个人牺牲,大家都来担起责任、积极行事的世界会更好”。毕竟,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并没有走到在生命和自由之间选择的绝境,而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读过《自由在高处》,就会明白这些换算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自由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稀缺的资源。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这些纠结和弯路自有其意义,每一个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Self-mademan”,他不仅从石头中赋予了自己希望拥有的形象,也将送给自己一双能奔善跑的腿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对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从桎梏中获得解放的时刻。读过《自由在高处》并不能使你自由,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获得自由。作文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2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3

  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如同自由的鸟儿,飞翔于知识的天空。这一刻,我坐在静谧的书房里,周围是满溢的书籍和茶香,我在文字的丛林里探索,在智慧的海洋里游弋。

  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挑战。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难度。有时候,我可能会被某个主题或人物深深吸引,如痴如醉;有时候,我又会被另一个故事情节所困扰,冥思苦想。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扰,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有些观点令我震惊,有些观点则让我深思。但是,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生活和社会。这也是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通过阅读,我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挑战自己的思维,以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有时,我会沉浸在书中描绘的世界中,仿佛身临其境。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自由在高处》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勇气和追求的故事。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内心的追求和勇气。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里发现自我,理解他人,探索未知。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也让我更加渴望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回顾我与阅读的旅程,我深深感谢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收获。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阅读,继续探索,继续成长。因为我知道,阅读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许会遇到困难和困惑,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总会找到那片属于我自己的自由之境。

  在这个高处,我愿意以一颗开放、好奇的心去迎接每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体验。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成长、真正地自由、真正地独立。在这个高处,我将继续我的阅读之旅,让知识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4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

  我们往往过于沉浸在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中,而忽略了学习和实践。我们需要更多地进行调研和实践,而不是仅停留在想象和幻想中。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缺少相互学习和借鉴。在当前全球文明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和南北方差异都是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主动地相互学习和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

  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也是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一再强调的主题。他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有勇气、胸怀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比如从小学升入初中,大学录取及毕业后的就业等等。看似被动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努力学习、训练和准备的结果。所以,即使我们被选择了某些事情,也不要灰心丧气,而应该积极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有时候,我们可能并不具备完全的自由选择权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策,去影响和改善自己的处境。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坚持学习或者锻炼,那么在一年后,0。99的每天进步率可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相反,如果我们不去努力,那么0。01的每天退步率终究会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选择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5

  首先很庆幸能读到《自由在高处》这本好书,我之前并没有读书的习惯,因此错过了很多能够给我人生启迪意义的好书。但是还好时间不早不晚,让我明白了这一生我要与书为伴,尤其是要汲取像《谈修养》、《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这种》这类好书的营养。文中有引用这样一段话:

  我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其中有个角色叫老布,在肖申克监狱呆了50年,几乎是一辈子。当他知道即将刑满释放时,他却不开心,反而精神崩溃了,因为他不愿离开这座监狱。实际上,他已经形成了对这座监狱的依赖和思想的奴役。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教育体制,从我们出生起,父母就会给我们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比如上哪个学校、看什么书等等,以至于在日后需要自己做决定时,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思想也被奴役了。

  前几日有个想报考国防科大的东北大学普通大三学生跟我聊天,他刚加上我,刚打了个招呼,就直接问我到国防科大每月多少工资,到毕业的时候工资能涨到多少?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钱!我直接问他,你想当军人吗?他告诉我他当不当无所谓。那我问他为什么报考国防科大,他说读军校可以直接可以发钱。我又直接问他为什么只关心钱的问题,当兵还没有自由,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梦想去做呢?他说他家庭条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没钱没背景;为了赚钱,他早就忘了什么所谓的梦想和自由;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可以干。跟他聊完,我虽然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但是也为他梦想的缺失和思想的狭隘而感到悲哀。

  如《谈修养》中所说:"大学教育在使人有正确的价值意识,知道权衡轻重",也就是说经历过大学教育,我们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在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知道如何忠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个人最喜欢《自由在高处》里这一句话:"生命的.本质是时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人生若有意义,首先个体需要明白"你即你自由",当然自由并不是目的,自由是让个体尊照自己内心的选择,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在有限的生命力,我们要遵从内心,创造人生的价值。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6

  我非常喜欢读的一本书是《自由在高处》,这是熊培云对他之前著作《重新发现社会》的一次重要补充。这两本书都涉及到了“自由”这个词汇,只不过前者主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解读,而后者则是从个体角度探讨如何在逆境中实现真正的自由。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它揭示了我们如何在困难的时刻超越自我,打开心灵的门窗,从而找到真正的自由和意义。

  帕特里克说,在阅读《自由万岁》一书时,我深受“不自由,勿宁死”这句话的感染,但作者似乎更加乐观,他说“不自由,仍可活”,表达出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和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我从中感受到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的积极力量,作者文字中透露出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是书封底的话,“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些话语激励着我,让我感到人生路上的困难并不能阻挡我向前走的脚步。

  透彻,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作者的观点新颖、客观,对同一事物的分析全面而理性。每个故事都栩栩如生,让人感到豁然开朗,让人心生小小兴奋。即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但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作者的观点非常棒。

  其实,熊培云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所探讨的严肃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无论是在《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中,他都用温暖、宽容的语言来表达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样的文字无形中影响着我,让我明白到,周围的环境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多思考、多行动,并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总是抱怨。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7

  自由是人类最向往的一种状态,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规则和限制所束缚,无法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然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下自由的真谛,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在《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多个角度阐述了自由的概念,并提出了实现自由的途径。首先,作者指出自由是一种权利,它不应该被任何机构或个人所剥夺。其次,自由是一种责任,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最后,自由是一种精神,它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和案例来阐述自由的重要性。例如,作者提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作者还提到了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宪法,这些事件和法律文件为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些案例之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自由。例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经济自由等等。这些自由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保障了我们的权利和尊严。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些自由并不是免费的,它们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总之,《自由在高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阐述了自由的概念和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实现自由的途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8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9

  我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必须去经历,才会有所领悟。这本书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在我的脑海中不断交织,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本书的主题在于探讨生活和思想自由,以及如何在一个并不完美的时代中超越自我,重新找回我们天生就具备的身心自由。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权利。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熊培云先生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已成为集体意识中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在当今社会中,自由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自由,就没有边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将失去责任和担当感,最终要么沉浮于世,要么失去自我。如果每一代人都被这份无奈所束缚,那么民族的命运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也只能遥遥无期。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由并不断努力把它保护下来。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更自由”是我在思考自由和国家时的感受。我深信,无论在哪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的权利。同时,我也相信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不断变化,中国也在向着更加开放、自由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谁也无法改变。人类有着美好的前途,因为我们不仅爱自己,还爱救赎自己。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更美好。这也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0

  静谧的冬夜里,把脚泡在热水中,手中捧读着熊培云的新作—《自由在高处》,温暖的感觉自下而上,顿时涌遍了整个身心。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熊氏欧式风格的大气、宽容、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以及文字中流淌的温柔和安详之感,这让我无比感动。

  熊培云在这本书的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中写道: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我不禁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触”

  帕特里克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而熊培云则认为,“不自由,仍可活。”这是因为生活的存在。他相信,“生活偶尔会走失,但从未真正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小说《国家与玫瑰》中,熊培云通过讲述“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巴黎玫瑰”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看法:强权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却无法征服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远离,可以让帝国崩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就是“所有帝国终究都会灰飞烟灭,唯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浮躁和功利所困扰,整天忙于追逐房子、车子、名誉等外在虚华。然而,熊培云在《梭罗的森林》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观点:“生命是长久的,但如果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认可而不断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还不如选择短暂的生命,去做那些真正想做的事。”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而不是不断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现实中,我们并不一定要过着匆忙而无意义的生活。那些昙花一现的荣耀和虚浮,最终都不能带走。我们能否像流浪汉一样自由自在地行走?能否在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徜徉于碎步之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边,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再奔波于尘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地的四季变幻,感受自然的宏伟壮观;我们可以看到种子发芽、生长,老树扶起苍穹。这一切美好的景象,都在提醒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是要去感受和体味,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利和外在的虚荣。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它。熊培云的文字总能沟通理性与心灵,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1

  本书的封面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调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如作者说的,本书是对《重新发现社会》的补充。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爱自由,爱生活,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束缚着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的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觉得那些事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给予心灵自由。

  这本书让我觉得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在“高处”。但熊培云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的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是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庄子以“坐忘”期达自由之境,黑格尔以神性赋予“自由思想”,尼采说“上帝死了”;然而,无论是绝对真理的理性精神自由论者还是“非理性”的代言人无一例外的走入了悲观宿命论——人生本不自由。他们忽视了我们脚下的大地。这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生活。即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挣脱枷锁,要挣脱枷锁就从“脚下的大地”开始。正如熊培云所观察到的;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奴役”即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所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熊陪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现在的社会,如此功利,多少人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社会承认而永远要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书中提到“身份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自己人生走向更高处,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自由一定是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甘情愿放弃自己的权利。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来,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读《自由在高处》就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对话。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这就是“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在文中有乔布斯的这样一句话“你即你选择”,这里对这句话来说说我的看法。卢梭有

  关“自由与枷锁”的言论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无数人平添惆怅。不过即使是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的。有个苏联笑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问“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答“没有。”问“为什么”答“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学会了自己逮捕自己。”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糟翻检任何极端年代的历史都不难发现,那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通常还会想方设法,以一种貌似善良的口吻与慈悲的情怀去逮捕别人,告诉你不要胆大妄为。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才情,有多强的创造潜力,如果听了这些劝告,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他的人生就真的要被这些老好人给摧毁了。所以我说,相对于政府层出不穷的禁令,这种为人们日常所见,在和风细雨中摧毁他人人生的劝告,才是大家更需要防范的“温情脉脉的恐怖袭击”。尽管我一直保持着理性、温和思考的作风,但总会有人提醒你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对于这些善意的劝告,我是避之唯恐不及。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正如电影《美丽人生》所揭示的,即使是在集中营,你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游乐场,哪怕它转瞬即逝。此所谓,你可以摧毁我自由的创造,却不能摧毁我对自由的向往。生活是可以选择的。如果你因为绝望而想自杀,你仍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赦免你自己,选择不对自己的生命行刑,让自己有机会从头再来。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的心灵依旧是,让我们抱着向往登上那自由的最高点。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在高处》带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自己原本的观点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这是一本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带你走出思想束缚的指南,是一本能读到心坎里的书。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2

  余华回忆自己在20xx年2月在温哥华UBC的演讲,他说到“中国在二〇〇六年的时候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币的贫穷人口高达一个亿的时候,一位中国留学生站起来说:‘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接着,“这位中国留学生的话让我不寒而栗。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今日中国一群人的声音。他们沉浸在中国日益繁华的景象里,却不去关心还有超过一亿的人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我想,我们真正的悲剧也许就在这里:无视贫穷饥饿的存在,比贫穷饥饿还要可怕。”

  然后“我告诉这位中国留学生:‘我们讨论的不是幸福的标准,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币的人,你说这样的话会令人尊敬。可是,你不是这个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变了质,每天忙碌的`工作打拼只是为了提高生存的水平而非生活水平,美国人很不认同欧洲人闲适的生活,他们放弃时间而选择金钱,正如我们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秉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没房子的当上了房奴,有房子的想拥有更大的房子。每个人都像患上了物欲症,每天上紧发条,高速度的运转。然而高速度的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反而让我们总是处在惶恐和焦虑当中。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在欲望高涨的年代,槽糕的不只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中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别人,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人人开始自危,变得急功近利,社会也跟着浮躁了起来。在现在的社会,老人倒在马路边没有人敢去搀扶,小偷当街偷窃没有人敢大声制止。原本理所应当的事情竟使每个人心生胆怯,望而却步。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人和人之间也越来越冷漠。想到电视剧《心术》中,在讨论是否要为一个骨癌末期的乞丐将脑中钢丝取出时,大部分人都认为“钢丝哥”没有救治的价值,但是脑外科主任讲的一番话却发人深省,他说“在过去的年代里,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大家同呼吸、共甘苦。我们生活上虽然很困难,但我们的心很平和、踏实。因为我们知道有任何的困难,我们绝不会掉队,任何事情都会得到依靠。而现在我们常常会用很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病人,有救治价值的就收治,没有救治价值的就放弃,只看到利益,只想到自己,照这样下去只会唇亡齿寒,人们只会越来越自私。”

  有时我们会忽然开始怀旧——如何能回到原来的价值观,长久地住在同一套房里,长久地保存重要的东西,彼此信任忠诚。当然历史在向前发展,过去的价值观在现在并不适用,但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在过去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年代,却是有着种神奇的力量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的信念让大家的心很踏实很温暖。相互信任,相互依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小单位。假使每个人都怀有一个信念,一个小小的梦想,每个人都让自己变的好一点,社会就会改变很多很多。

  在微博上看到的真实故事:一位盲人打车,下车时计价器显示11。4元,老司机把他扶至小区保安处,只说,我不收你钱是因为我比你挣钱容易。从小区内走出一个斯文大叔,上车,一路畅谈,至下车计价器显示14。5,下车时掏出30道:这钱还有刚才那位的,我也不伟大,但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就希望您继续做好事吧!

  列侬唱过那么一句“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或许现在的社会曾让我们失望过,但绝不曾让我们绝望,因为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只要肯努力,愿思考,不放弃,社会终究会向一个好的方向走,万物各成其美。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3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由著名作家刘瑜撰写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的主题围绕着自由、权利、正义等社会议题展开,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作者认为,自由是一种权利,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能力。她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自由,更是个人思考、表达、行动的自由。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社会事件和案例,说明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实践是多么重要和紧迫。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权利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认为,权利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我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基础。她指出,权利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而不分种族、性别、阶级等。而正义则是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权利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她的文字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她的思想深刻、独到,具有启发性。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社会问题,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自由在高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自由、权利、正义等社会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文学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1-10

《论自由》读书笔记11-14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12-22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10-2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11-09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03-16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01-27

站在高处作文01-20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篇)02-17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