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5-16 08:08:15
  •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15篇(精选)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1

  爱情的天平很可能因为诸多因素而失去平衡,比如名利,比如相貌,比如地位。但简·爱却抛开世俗观念,勇敢的走出第一步,用自尊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对待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时,简·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是平等的”。无关财富,无关相貌,这场风月只有你我,爱情就应是这样。

  文学作品中的痴男怨女太多,现实生活中的更是数不胜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半生纠葛让人唏嘘不止,因为自尊,所以痛苦,因为爱你,所以痛苦。看过无数苦情剧,大概的套路都是甲男爱乙女,丙女爱甲男,三个人一台戏,因为不爱引出一场阴谋,一场心殇。更有人利用爱的名义,换取金钱,换取荣耀。如果简·爱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罗切斯特是她最好的踏脚石,但她无法容忍爱情的纯白染上尘埃,更因为她善良纯真的本性,不愿去破坏别人的'家庭。

  “平等”贯穿两人爱情的始末,因为罗切斯特能够平等待人,将简·爱视作朋友,坦陈相见,简爱才交出真心,因为简爱追求平等的爱情,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才吸引了罗切斯特,赢得了爱情。

  当罗切斯特因为火灾损失了全部家产,更烧伤了眼睛,而简爱获得了一笔遗产,从贫穷走向富有,从表面看来他们的爱情依旧出现世俗的失衡,但简爱牵起了罗切斯特的手,因为,如果我爱你,不仅仅是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更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终身相依。

读书笔记2

  下面是毛姆对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描述。毛姆觉得:

  “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但最伟大的小说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场面如此恢宏,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如此重要,人物又如此众多,不仅过去从未有人写过这样的小说,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人写得出来。人们称它为史诗是理所当然的。”

  《战争与和平》有多伟大?据说,这部作品中大约:“有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读这部小说和读其他大多数小说不同,读者不能只注意两三个主要人物,而要同时注意四个贵族家庭,即:罗斯托夫家族、保尔康斯基家族、库拉金家族和别素号夫家族。

  这很像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那《红楼梦》描写了多少人物呢?有人说是500,有人说是700,更有人说是900,而且里面也是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但是史诗性恢弘性就没有办法跟 《战争与和平》相比了。

  年轻时的托尔斯泰过的也是放纵享乐的人生。

  毛姆总结了年轻时期托尔斯泰的生活:“就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狂饮滥赌,为了付赌债,他曾不得不卖掉他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部分家产——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里的房子。他是个性欲旺盛的人,在高加索时还染上了梅毒。”

  毛姆还仔细翻阅了托尔斯泰的日记:“按他在日记上所记,那是在一个狂欢之夜,一个赌牌、玩x人、和吉普赛人一起狂饮的夜晚——如果可以根据俄国小说来判断的话,这种狂饮看来是俄国人寻欢作乐的一种普通的传统方式。”

  而成家以后的托尔斯泰彻底换了一个人,开始了一个极其自律和勤奋的人生,到他写出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后,他甚至开始考虑将自家的庄园奉献给社会,他为自己的家庭拥有过多的财产和劳力而羞愧,他为整个社会的不公平而抑郁难过。他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与妻子和儿女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很多时候他都想离家出走。

  毛姆甚至认为:托尔斯泰的那些著作,以及由那些著作引起的强烈反响,还有人们对他的尊敬、爱戴和崇拜,这一切都把他推到了一条绝路上,而他又不想走那条路。

  “尽管他最后离家出走并在旅途中离开了人世,但他做出这一决定并不是由于受到了良心和信徒们的催逼,而只是为了暂时逃离他的妻子。”

  托尔斯泰最后还是离家出走了,当他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小火车站时病倒了,最后在他的家人和崇拜者的祈祷声中离开了他一直想改变的人世。

  毛姆的作家笔记有趣、睿智,很多时候会显得刻薄,但是,无疑,这是毛姆最富有意义的作品之一,对于他的爱好者,以及任何对创作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毛姆的作家笔记都是一本必读书。

  “阅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

  如此说来,阅读确实是一座避难所!人们会暂时在阅读中忘掉忧伤和不幸,远离现实的艰辛。

  但是,阅读更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自娱自乐自我的享受。

读书笔记3

  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散化着茶峒白塔上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爷爷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傍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外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爷爷失散,幸得有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二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哥哥也爱上了翠翠,为了傩送和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的爷爷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全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望“也许明天就回来”!沈从文以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已付明澈纯净的湘西边城人事图景。当我慢慢走进这宛如世外桃源的.边城时。一群善良淳朴的人将我深深吸引,他们的命运开始牵动我的心弦。他们演绎了一段亲情,爱情,乡情交织的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只有夹杂着淡淡忧伤的美丽。

  善良美丽的翠翠,淳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夫,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向往。然而即使是这样淳朴的人,这样美好的世外桃源,却也躲不过命运的安排。

  亲情,一个强大而温暖的力量,当爷爷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陪着翠翠时,他便便开始操心翠翠的婚事。面对青涩害羞的翠翠,他只是远远观望,小心翼翼地探问。爷爷所做的一切似乎那么不经意,却又那样刻意。为了翠翠不重蹈母亲的覆辙,他处处探听。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这一切却是为了一个单纯的愿望——让孙女幸福。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吧!爷爷对翠翠的爱让我想起了天下父母。每位父母都如文中的爷爷呵护翠翠般呵护自己的儿女。曾经的我叛逆过,感觉那关爱是一种束缚。然而等我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却发现自己会想念他们的叨唠和小小的严厉。

  爱情,美丽而又凄凉,当翠翠对傩送一见钟情。当天保不由地爱上翠翠就注定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在这场爱情剧中,两兄弟没有反目成仇,没有勾心斗角,而是互相包容,鼓励谦让。也许这就是淳朴的湘西文化养育出来的儿女所具有的品质吧。文中的爱情如此单纯,而如今的爱情似乎掺杂着太多的目的和功利,原本纯洁美好的爱情已经变了味。

  乡里情,永远是那么质朴。他们不计较钱财,不会为了名利争斗,有的只是相互的扶持。在爷爷死后,杨马兵和其他乡里帮着翠翠料理后事。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有一种乡里情。而如今社会,“邻里情”已濒临灭绝,人们习惯于出门戴着面具!

  《边城》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一个骨子里充满着悲凉与怀念的故事。作者是在怀念古老的文化,亦或是怀念一种质朴的感情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我们在这个美丽而又悲凉的故事中至少可以感受到各种质朴的情感。

读书笔记4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杨继业有九个儿子,分别是杨渊平、杨延定、杨延辉、杨延朗、杨延德、杨延昭、杨延嗣、杨延琪、杨延瑛。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杨继业的儿女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武艺出众。可是,因为杨家将的丰功伟绩引起了许多_臣的嫉妒,并散布谣言说杨继业收了宋兵的_。汉主信以为真,将杨家将放流边疆,还准备处死他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投奔宋国。没有了杨家将,中原立刻成为了大宋国的一部分。此后,杨家将忠心耿耿为大宋效力。

  但他们没想到,中原的_臣多,大宋的_臣更多。杨延昭修行回来时看见恶霸在_,不禁怒火中烧,一气之下杀了他。却没想到他杀的正是皇帝的_臣潘仁美的儿子。从此,杨家将处处被潘仁美为首的_臣所陷害。虽然总有忠臣相护,但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杨家将一个又一个被害死:由于潘仁美掌握兵权,而他故意不给发兵,导致杨渊平被一枪刺死;杨延定的'马被斩断腿,跌下马来让马踏死;杨延辉突出重围后精疲力竭让敌人杀死;杨延朗被活捉做了奴隶;杨延德出家做了和尚;杨延嗣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杨继业撞碑_。昔日威风八面的杨家将只剩下了六郎杨延昭。

  书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如英勇老练的杨令公、智勇双全的杨六郎、深明大义的余太君、义气当先的焦赞、粗中有细的孟良、巾帼英雄穆桂英等。杨家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的勇气与慷慨的气概,激励了世世代代的中国青少年。

读书笔记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读书笔记6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看,赞书的句子数不胜数!是啊,书像一只小鸟,带我们飞进知识的天空;书又像一艘大船,领我们入知识的海洋。我看过许多书,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归《简·爱》莫属。

  简·爱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她的生活与我们这些孩子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因为父母双亡,她只好住在舅舅家。可是不过多久,爱她的舅舅逝世了,她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狠毒的舅妈不但让她不停地做家务,还让简·爱去服侍她的那个被宠坏的表哥,因此,她常常受到伤害。后来,她的舅妈甚至是把她送到了女子学院,抛弃了简·爱这个“包袱”。但是简·爱很坚强,她靠自己的才华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她教得十分出色,得到了别人的赞赏,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我快要疯了!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这是简·爱在文中所说的一句话。你听了后也许会不明白,简·爱她到底怎么了?让我来告诉你吧,简·爱的爱人在与她进行婚礼的时候,被别人揭发他原来有一个疯妻子!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同情心,简·爱是多么不幸!简·爱,我同情你!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但是,简·爱她却忍受住了,她来到另外一个城市,与命运之神继续搏斗着……”

  她的叔叔去世了,她继承了叔叔的一大笔财产!啊,这就是苦尽甘来了!她回到了她的.爱人身边,照顾他,与他幸福地生活着……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简·爱的那种坚强的精神所感动!是啊,简·爱不就是像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吗?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是我的话,一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就哭鼻子。看来,我的确要学习简·爱那种不屈不挠,坚强的品质啊!

  朋友们,捧起《简·爱》来细细品味吧!它就如一杯香浓的咖啡,令人喝了后久久回味;又像一位良好的老师,教导你坚强做人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简·爱》是大家的益友,大家的良师!

读书笔记7

  “只有她,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担心要在她面前掩饰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题记

  一个人一生对生命的认知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无忧无虑,从不为寿命以及疾病担心的,这大概是在少年时期;一种是拼命工作,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便愿利用这生命的人,这大概是在中年时期;一种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将衰时,已经与死亡有过真实的或梦境中的交汇的人。

  在少年蔡崇达的家庭里,这三种人都有了。

  蔡崇达肯定是那无忧无虑的少年,而母亲则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为之拼搏的目标是父亲,那交汇过死亡的父亲。

  这样一个家虽然有些不幸之处,但看起来十分温馨,似乎没有什么需要痛哭的地方,维持着这个家的是爱和信念。

  坚定向上的信念,让他们能团结互助,还有精力互相“演”着对方需要的角色。其实真相早已明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天开始这里有些东西就垮了,你以为他们是真的赞同着对方的决策吗?母亲是真的像从前一样在普通地工作并服侍父亲吗?他们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亲的离去么?他们是知道的,知道什么是徒劳,也知道对方的笑容里哪是真哪是假。

  他们为什么还在努力,这么维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信念。而人的信念常常复杂到不知所踪,是各方面追求的愿望综合交错在起的一张网。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分类显得太过草率。

  蔡崇达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吗?母亲真的是那个坚强的发出亮光的人吗?

  因为父亲,这里的一切都变了。

  在重症病房里的蔡崇达,十分享受门诊大厅里嘈杂而且病菌弥漫的“人间味道”,是因为他无忧无虑?不。曾在乡间看见小镇上赶集的人群,挤攘在一起,不嫌脏,也放下以往的优雅,拿着刚削了一半的土豆寻找着熟人。这些每周一次从田野里各个村落相约赶来的人,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只为拾起所谓人间烟火,感知自己仍然活着,仍然与世界有交往。而处在父亲病重期间的母亲,也往来于神祠灵庙之间,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却流落街头的小孩,奔走着索要残食。可是,是什么样的食物?是送给柔弱者惯有的礼品——心安。

  为什么蔡崇达与母亲时而乐观坚强,时而努力寻找一点给软弱者的安慰?是为了生之乐趣吧。

  乐趣是一个不会长存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说如果没有新意,再好玩的东西久了也会失去乐趣。

  我们不妨把希望与坚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种乐趣,之于生的乐趣。它当然会消逝,因为这些希望用在这个“生病”的家庭中,等于是一个已经剧透而且没有关卡看不见进展的游戏,它会慢慢变弱,最后在一场暴发中消失的。

  所以与其将维持这个家的功劳推与信念这个模糊的功臣,不如归结于生的乐趣。这时走时来,但给人无穷动力的宝物。

读书笔记8

  前两天,妈妈带我到新金源超市去买东西,来到了书柜旁边,看到了《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我很好奇,乌丢丢究竟是小女孩,还是小男孩,是个布娃娃,还是个小动物呢?于是,我请妈妈帮我买了这本书。

  一回家,我就拿起书读啊读,读啊读,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知道了乌丢丢原来是个小布人,它是由一只脚和一个缝在被子上的小布人合成的`。读到第十章的时候,我发现乌丢丢竞然能和蛇对话,有一群蘑菇人要找一颗心,它们在乌丢丢的帮助下真的找到了一颗心,最后乌丢丢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死了,奇妙的是当人们把砖块刨开时,乌丢丢的一只脚却跑出来了,晚上乌丢丢的那只脚又融合到珍儿坏掉的那只脚上了。珍儿的腿不瘸了。乌丢丢的勇敢、善良、爱心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书笔记9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欲望,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欲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欲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欲望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欲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读书笔记10

  《伤逝》是一篇抒情体小说,它采用手记的形式,来写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这故事没有放开笔墨写他们的热烈相爱、争取自由的斗争,而是用倒叙的手法,由涓生来追述和总结过去,大力压缩同居前的热恋与抗争的激扬文字,着重铺写同居后的不幸遭遇和爱情破裂的过程,使整个故事情节的'进行和人物的描述,都渗透着“悔恨和悲哀”的感情色彩。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议思想的影响下,勇敢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在他们的坚决斗争下,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开始。他们同居以后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代替。他们不仅分离,而且从什么地方来又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已经与之决裂的家庭,不久便在“无爱的人间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会馆,负着巨大的悔恨和悲哀,虽然也在努力寻求新的生路,但是囿于他的思想,也只是孤独地挣扎着。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想意义在于,从反面告诉我们: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必须同改造社会的斗争结合起来,才有出路。也就是说,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原因和涓生、子君思想上主观原因。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百的客观原因。在客观上,他们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为,既不容于家庭,也不容于社会。涓生在百无聊赖中等待子君就曾“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当面骂过我。”可以想见封建家庭礼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多么残酷。

读书笔记11

  看了托马斯·莫尔先生作的《乌托邦》,这也是我完完整整看完的第一本书。由于时间和自己能力的关系,我对这本书也只能是浅尝了一下,如培根先生说的“taste”。看一本不朽之作,我喜欢先看它写作的背景。莫尔(1478——1535)先生生活的时期正是人类思想解放的高潮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观念逐渐影响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对这个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改革。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先进,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尊重个人的自由、个性。莫尔写这本书时是英格兰的大法官,是国王身边的“红人”。国王对他予以重用,这样更使得他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年年的征战,导致无尽的税收,生产的停滞,广大劳苦群众遭受到了水深火热的痛苦。为此莫尔借助一个水手的口述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乌有之乡——乌托邦。“乌托邦”这个词是根据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指的是不存在的客观世界,乌托邦中所提到的“宪政”,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书中莫尔明确的'讲到现实社会痛苦的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财产私有为社会万恶之源。并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要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当时社会的问题。然而乌托邦毕竟是个时代的产物,他的观点带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下面我将从先行的眼光去分析当中的不足。

  在乌托邦这样一个国家里,国家的权力是属于公民的,公民通过选举一层层的选出国家的领导者,他们将辅佐国王处理国家事物。这些领导者都是老年公民,他们以他们的经验来管理人民。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以最老最有经验的老者为主导,甚至一起在公共食堂吃饭的时候为了防止青年人的不成熟行为,莫尔将老人安排坐在年轻人中间。我认为这里就体现了他的一个局限性,以经验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体制好吗?社会是发展的,经验是对过去的总结,这样以老者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是不是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毕竟人都是有利益的,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者,轻壮年的要求由谁来提出,又由谁来实现呢?第二个就是乌托邦大体上还保存自然经济的特点,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当于16世纪初英国的水平。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的表现,莫尔看不到生产力对与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第三,乌托邦并没有否定人们之间的不平等。乌托邦是有公民和奴隶之分的,前面我也说道只有公民才具有国家的权力,奴隶依旧不算平等的国家社会的主体之一,他们在生活上是不能和公民平等的,就连法律上都没有平等,在乌托邦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依然留有这种不平等的思想。

  乌托邦生活中那些重劳动和肮脏的劳动都是由这些贱民去完成的。可以看出莫尔先生还是留有努力社会中奴隶主的思想残余的;第四个莫尔没有给我们讲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社会的出现。是乌托邦原来的最高统治者思想很先进,愿意把权力交给他的国民?假如是这样的,那么在他后来的统治者都有这么先进的思想吗?是不是这样的政体和他们的施政合宜有关呢?要么是人民自己去争取的?那么在为什么在这样的社会中还是会有国王这么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呢?这些书中都没有提到。莫尔对劳动群众是同情的,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劳动群众能够改变社会的制度;最后一点让我有疑惑的是这本书中,莫尔先生所倡导的公有制。莫尔先生认为的公有不仅仅是在生产物上面的公有,也是在生产上的公有。这个在我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导致人们有了这样的积极性,这么喜欢劳动呢?人们到底是怎么样才形成的这么一种思想观念的呢?这些在书中都是找不到答案的。我想上面的几个问题可能这是莫尔先生没有想过的,有可能想过,但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也没能的到答案的。

  以上都是我对《乌托邦》很浅显的理解,和我自己的一些疑问,里面必然会带有我对莫尔先生思想的不深刻的理解。

读书笔记12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

  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来自一位出名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目送》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这《目送》作品,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读书笔记13

  暑假,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开始我一定都没有兴趣,在妈妈的强行下,抱着一种消磨时间的态度读《项链》。没有想到越读越有意思,我一下就你迷上了,一口气就轻松的看完了这本书。

  《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子玛蒂尔德,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拿去买了衣服,又向女友借来一串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们都望着她出神。她觉得这是一种“成功“,十分满意。回家后,她脱衣服时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为惊骇,在遍寻无着的情况下,只好赔偿,最后在首饰行里买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换给了女友。而这对夫妻花了十年功夫,还清了买项链所欠下的`债务。故事的最后,在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碰见了女友,在谈话中她得知女友先前借给她的项链竟是件假的。

  读完整个故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命运真的很捉弄人,生活真的是变幻莫测!一串项链使她平步青云,也断送了她的一生。是不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呢?但是对于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优越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在读到失项链部分时,我不禁想:为什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可见她是一个诚实的人。

  玛蒂尔德悄然坚决的选择了给女朋友还债的一条艰难的道路。她变了,贫穷生活的磨炼,不仅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打破了。

  看完这篇小说更让我觉得:生活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的辛勤劳动才能换得。

读书笔记14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大多数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野心家,是一个利欲熏心,为了攀高枝不择手段的人,起初只看小说内容大纲时我也把持相同观点,但当真正进一步阅读的时候,便觉得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最终却不得不成为统治阶级牺牲品的可怜之人更为确切些。

  如果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追求名利,那么在故事的最后,于连便不会拒绝上诉,便不会主动赴死,或许他逐梦的方式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于连是一个有气节的人,所以他宁愿忠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挺身赴死也绝不向他所仇视的社会卑膝求降,在我看来,他将他蜉蝣般的生命活出了星空般的灿烂。

读书笔记15

  书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比如英勇老练的杨令公、智勇双全的杨六郎、深明大义的佘太君、义气当先的焦赞、粗中有细的孟良、巾帼英雄穆桂英等。其中我最喜欢孟良、杨令公和杨六郎,因为他们武功高强无比、有勇有谋。书中的.“大破天门阵”、“宗保请桂英”、“孟良盗马”、“喜得三将”等等章节我读得津津有味,百读不厌。书中的坏蛋第一就是潘仁美,第二是萧太后,因为他们诡计多端、害人害己。

  杨家一门忠烈,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的勇气和慷慨的气概,激励着我,我要学习他们的勇气,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学好钢琴,掌握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经典读书笔记11-08

读书笔记05-15

论语的读书笔记02-22

有关读书笔记02-25

活着读书笔记04-23

雷雨读书笔记03-13

荀子读书笔记02-20

庄子读书笔记02-18

情书读书笔记02-15

裙子读书笔记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