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5-11 12:43:46
  • 相关推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更多的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这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我读过《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深受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理念的启发。这个观点独具匠心,具有新颖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理论上有很高的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本书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适用。阅读后,我重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深感教育应当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从根本上批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发扬学生的天性,依靠学生自然的`内在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它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一种让师生都感到快乐的“灵丹妙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生能够更加热爱数学,因为他们是在自然天性的释放中进行学习的。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

  通过不断的、游戏是一种让孩子快乐的方式,它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和心态。通过游戏,孩子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学习也变得更有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现学习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求,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 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生命本位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在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5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教师需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适当的肥料、水分和培养,使他们茁壮成长。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发展,而“生本教育”正是这种引导的'最佳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天性,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人就像种花一样,需要用心呵护,让他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绚烂绽放。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6

  生本教育,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从过去教师主导式教学到学生主体式学习的转变。在这种教育下,教师应该适当地退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上的转变,更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

  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一样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他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如果教学资源和方式过于封闭,往往会导致学习结果单一、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此时,学习就变得缺少个性,变成了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也会受到限制。同时,教师在反复无常的工作中也会越来越麻木和倦怠,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厌烦。因此,一个关注生命活力的开放多元的课堂对于吸引学生和挑战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生本课堂上的学生的方式,都是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7

  1、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2、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3、蒙塔古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4、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5、"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

  6、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7、新错误观: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与师本教育中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的特征相比,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8、儿童的认识没有必要一开头就是完美的,有了新的在生本教育格局下的"错误观",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完美和有弹性,这将会使儿童不会产生挫折感,学校变成没有失败的学校?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

  9、珠海市启稚幼儿园李毅园长有一种"两极思考"。在他们的学术教育中,一方面是让儿童发挥天性,"无指导"地涂写儿童画;另一方面,则是让儿童接触中外最著名的画家的画,而尽可能少让一般化的指教去局限儿童。

  10、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损于我们的心智。

  11、我们应当逐步习惯学生的新的.学习效率,不要因他们学得太快而产生负疚感,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12、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指处在开放的情景中)他就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动中得到贯彻。

  13、无论何种教育或教学,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完成人格的建树或知识的获得。

  14、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15、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

  16、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样一种忘我境界,其实处处可见。

  17、要完成这一切,走向成就,就要忘我。

  18、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19、我们需要给儿童以艺术语言的教育……整个教育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现代教育重新提出的命题。"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时光。"

  20、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恐惧。……对于学习的恐惧感,往往是大人给予儿童的。我们对儿童低估的表现之一,就是常常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看得过于神秘和艰难。

  21、叶圣陶认为:写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情,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和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

  22、师本教育要求儿童不论在哪里,都必须爬到顶端。这样一来,没有达到顶端,就会处在一种阴影之中。越是做了许多努力都不能达到顶峰,就越会自暴自弃。……是否达到类似陶璐娜射击时的那种静心状态,是否保持独立性。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8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9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人都有才能,只是需要教育者去发掘和引导。

  教育者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也就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揭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认同孩子的天性,积极发掘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要积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将所有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孩子天性发展的辅助力量,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

  教育者应该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天性的教育方式和平台,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这需要教师有勇气摆脱旧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致力于发掘、运用和完善孩子们的天性,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总之,只有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解放,推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0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1

  1.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2.把可以交付给学生的知识的认识任务交付给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要求知道“为什么”,而这也就会对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揭示知识本源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他们合适的“度”。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而且应当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经验。

  3.把要教的东西缩至最少。

  4.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获得感悟,得到内化)。

  5.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活动。

  7.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9.先学后教:“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10.以学定教: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11.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

  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得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12.讨论:是学习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儿童完全可以讨论起来,关键就是我们给了他什么问题、问题是否适合儿童。而有时为了适合儿童,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

  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

  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的学习。感悟是所学的或所要遵守的规则赖于拥有生命力的基础或温床。感悟的东西是不会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面就大。把感悟和训练结合起来,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评价: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第一层次的知识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儿童的错误,常常还包含着正确和灵气。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2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了一种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让我重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儿童是教育的核心,郭思乐教授在他的书中指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真正理解和把握儿童这个独特存在,并将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尽管我们每天都与教育对象打交道,但传统观念使得我们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而准确,没有将儿童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未能从对象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出发来进行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受社会习俗的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质。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教师的教育设计就是为了儿童而设立的;我们错误地将教师的意愿当作儿童的意愿,把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即将以师为本的教育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备课,试图用自己的内心想法猜测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不足够的,并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最有效。事实上,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够激发他们快乐情绪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每个人都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孩子产生兴趣,就是教育的良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将来都不会过时。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法则,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核心原则。同样地,“引导”也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所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像裁缝那样剪裁儿童,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修剪他们,更不能像牙医那样打磨他们。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己。我们可以用语言影响他们,用环境教育他们,用活动培养他们,但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直接改变他们。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由儿童自己去实现,这似乎有些无奈。然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中的主角和主要推动者,原来是儿童自身,而我们教师只是为儿童自主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努力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力,并致力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相信孩子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今天在阅读书籍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当然,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渐领悟。我期待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也能够成长、学习,像这样充满希望。我期望在这美丽的教育世界里,儿童的生命与知识的生命相互交织、共同进步,谱写出完整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3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我们对教育的理想是: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生本教育”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需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过去,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往往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只能坐在那里听,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但也只是一闪而过,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生本教育”要求老师放弃讲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生本教育“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快乐的情绪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基础。愉悦的状态能够提升人的智力水平,激发内心的热情和身体的活力。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达到最高效的学习状态,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果。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教育带来的乐趣,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帮助他们实现和谐发展。读完《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对于教育的观念、态度和境界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更好,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4

  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匪浅。回顾自己多年从教的经历,感触良多,尤其是对于师生关系的思考更加深入。我开始质疑:仅凭传道授业解惑就能称之为良好的师道吗?这让我陷入了迷茫,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师道。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类的潜能也是如此,因为人是一个可以自我激励的.系统。一旦你取得了成功,你就会受到激励,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他的《快乐教育》中提到:当人类还没有开采石油时,不能因此认为这个地方没有石油,也不能排除其他有价值的物质的存在。这说明人的潜能并不是不存在的,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激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设定适当的时间、空间和氛围来激励学生。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者的角色就像产婆,她虽然辛苦,但只是协助分娩而不是生产。”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学生的。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聪明才智,而是通过教师去最大化发挥学生的潜力和才华。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5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学校一直在研究“教育。如何让“生本”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初中生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

  学生通常不会轻易接受外界强加的规范,因为这些规范并不是他们内心所认可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认同这些规范,并使之符合儿童天性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尊重人类自然规律,积极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他们,全方位地依靠他们进行教育,那么或许能够取得比以前更好的成果。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推动其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02-17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03-03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04-30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03-13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9篇02-18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7篇03-12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0篇03-23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5篇04-07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0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