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它并非仅仅只像一般爱情小说一样只抒写爱情,更多的是透过对男女主人公的凄美爱情故事来书写贾府从繁盛到衰败的历程,它是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相结合,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
《红楼梦》以甄士隐为线索开头,叙写了宝黛的前世缘,再以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来引出贾府的近况。这二位在小说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贾雨村带黛玉进入贾府,蒙林如海的推荐得以从贾府那里讨得一官半职,然而他做官的第一件官司就与其的恩人有关,但是他却撇下恩情转而奉承薛氏一族,人心的衰莠,政治的黑暗,世风的浇漓。
另一个展现荣宁二府繁荣的就是林黛玉了,其从角门而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现二府的奢华。林黛玉是曹雪芹的笔下的重要人物,是贾母的孙女,是与宝玉青梅竹马的人,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迫害的人,但同时也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然而林黛玉也拥有封建传统观念,这与她的叛逆是共存的,如她在第四十二回中能够听取宝钗的建议不再看“邪书”又如在第八十二回中黛玉说:“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候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也正是因此,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场悲剧。
但也正是由于林黛玉出生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她在根本观点上所表现出来的仍是贵族阶级的一个大小姐。如第六十二回中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着,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表明她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家族命运的关心。又如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冷笑道:“问得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缘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更突出的表现了她的阶级优越感以及对于社会低贱的人们的轻视。#p#副标题#e#
林黛玉的才气是无人可比的,读者应该都对第三十八回中《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印象尤为深刻,那是宁荣二府的“繁盛”“巅峰”时期。《咏菊》一首为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而第二首《问菊》则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菊梦》不妨说成为黛玉结局的暗示。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想必大家仍记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所吟的《葬花吟》吧,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正是林黛玉的“叛逆”,她对于那个封建时代的含蓄的,委婉的控诉。
另外林黛玉还值一提的就是她的眼泪,第一回中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就为宝黛的爱情奠下了一生的眼泪。如第三回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有宝玉摔玉一段情节。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如第二十七回中的“长歌当哭”的《葬花吟》;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玉来,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完事!’……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袭人劝宝玉说,倘若砸坏了,妹妹心里怎么过得去。黛玉“听了这话说到自己心坎儿上来,可见宝玉连袭人不如,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刚吃下的香薷饮解暑汤也“哇”的一声吐了出来。又如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宝玉挨了他父亲贾政狠狠的笞挞,黛玉为之痛惜不已,哭得“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再如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从这些都不难看出黛玉对于宝玉的真心,她对于宝玉的爱是把宝玉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真正罕见的爱!是对宝玉不自惜的痛惜,是对他的关爱与不舍,是对他的深深的爱。然而到了最后由于凤姐的安排,黛玉对宝玉的误会,黛玉也是在眼泪中去世,但是或许黛玉临死的眼泪中也拥有对宝玉的不舍与担忧,害怕他在自己死后不珍惜他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爱与恨交织的眼泪,其中也有对于封建的反抗,叛逆。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令人同情。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虚幻而又典型的封建的大家族,“金陵十二钗”,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欣赏及理解。
《红楼梦》读书笔记2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马上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那么把这些内容跟他的自己无所作为的人生思想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情节写贾宝玉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你们读书我就不读书,要读书《西厢记》还可以,挺有意思,读读,什么其他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它都是杜撰的,杜撰的话讲得很凶,讲得很厉害的,但实际上你要看指什么杜撰的呢?主要是程朱理学,你们都是胡编的,孔夫子的话是不是值得一试很难说,你们硬说是这样,你们来杜撰的。贾宝玉绝对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不去求什么其他的名,我就要跟大家姐姐妹妹在一起,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过一辈子就行了,实际上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呢?从当时阶级安排的道路来讲,他是对抗统治阶级安排的道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就是做官,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第二条路,他坚决不走这条路,他自己的路,就是跟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过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宣扬那种自由人生的道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他找不出另外别的路,他不可能想出更好的道路来,问题是不走你安排好的读书做官的路,我走我自由自在的,我想怎么就怎么,这样一个自由人生的道路,这一个思想那么比过去的所有的不做官的人的思想就不一样了,五十年来,论证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两种不同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要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个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头,宣扬这种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有名的'《西厢记》,《牡丹亭》,但是这个你要仔细比一比,就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是自由结合了,但是最后《西厢记》的结局,最后还是张生考上状元,然后最后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一定是在婚姻问题的一个整个过程中间第一步它是越轨了,但底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封建礼法加上了应急,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面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牡丹亭》柳梦梅也是一样的,这个男女两个双方的,那还没有见面,做梦,最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了,曾经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的理法的轨道了,那么因此呢,它原来的有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呢,有薛宝钗又来了,加上一个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有挺聪明,也长得很漂亮,三个人在一起还有后来的史湘云,其他女孩子一起,在一起,都来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的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红楼梦》的这些地方还是写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跟我思想不一致的,我是根本不愿意仕途经济的,他们极力要走仕途经济道路,那和我是两回事,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志愿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而且思想一致,不是选择那个另外一个一致,它要必须是带有叛逆性质的这种思想他才合自己的胃口,所以跟林黛玉他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贾宝玉也讲得很清楚,袭人说你跟林妹妹不这样,她跟你发脾气,你反而跟她讨好,他就回一句,林妹妹从来不讲什么仕途经济,她讲这个话,我也和她翻脸了,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所以《红楼梦》里在婚姻问题上面树立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我现在讲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本子,因为这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不是后人窜改过的思想。
那么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提出了一个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思想,那可真是了不起,《红楼梦》也没有这种口号,没有婚姻自由啊,婚姻自主这个口号,但是他写的行动就是他自己的口号的实现,所以这一个思想呢,在当时也是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这个思想就带有现代人的思想,因为今天的婚姻恋爱,也不都一样吗,一个是不是一见倾心,再也没有什么一见倾心的事情,总得要互相理解,再一个,总得要想一致吧,不能完全两回事嘛,所以我觉得曹雪芹的这种婚姻理想,包括他前面说得人生道路的理想,都是属于我们今天现代人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时代的人,现代的人提出来的,不走那个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思想,古代那有这种思想,都是一个在家里父母,一个在社会上的朝廷规定的,所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的思想,贾宝玉的婚姻自由的思想,都是近现代人的一种思想。
所以《红楼梦》里写到尤三姐最后拔剑自杀,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评说她好像品性不好,她也有口难辩,所以最后就是拔起鸳鸯剑自杀了,这一个情节非常重要,就说明当时的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压力呀,对妇女们有多严重,稍微一点别人说的品行不好,这就抬不起头来了,再也没办法做人了,本来说的好好的,柳湘莲要娶她了,一下子柳湘莲听别人说这个人品行不好,马上就要把鸳鸯剑拿回去,尤三姐觉得再也没有意思活着了,拿起宝剑就把自己杀了,前面就讲的关于《红楼梦》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曹雪芹讲的女儿啊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看到女儿啊,就心里清爽,看到男子他就觉咄咄逼人,不喜欢,他在当曹雪芹《红楼梦》里,用贾宝玉这个形象,一个特殊的形象,这个语言也是特殊的语言,实际上面,这个思想就是反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思想,他反过来,他认为女尊男卑,女孩子才是好的,男人就不好,因为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掌权的都是男人,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政权,对这个社会的政治道路,都加以一种否定,那么当然他对男子没有好的印象。
《红楼梦》读书笔记3
是谁?用那满纸的荒唐,演绎着红楼的悲伤。又是谁?用那满腹的辛酸,辗转着宿命的凄凉。
是否是金陵的烟火太凉,冷却了璀璨华裳。是否是前世相逢的缘分太浅,才让如花的人儿天各一方。
多想留住红颜那一抹灿烂的容光,不用在一把辛酸的泪雨苦痛惆怅。多想在最初的太虚幻境一直留守,才不必在现世中忍受着无可奈何的寸断肝肠!
终难忘,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过往。终哀叹,风月情债、梦醒而碎的心伤。
人生总是有太多的无奈难以抉择,世间的悲欢离合更是宿命难以摆脱。在红楼的那场迷梦中,有那两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宝钗、黛玉),她们将世间女子的美集于了一身,却也难免红颜薄命的一场凄凉。
世间的偶然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就像宝钗、黛玉两个名字简单的结合在一起,便是宝玉的拼合。原来,出生赋名的那一刹那,就早已注定了三个人缠绵不觉的纠葛。
世人皆赞美金玉的良缘,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懂得幻化的宝玉与僧人赠与有意的撮合,永远不敌前世真身那场顽石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
满是华光的金钗注定要在世俗的大雪中掩埋,而那世外的仙姝前尘旧缘更是无法摆脱今世强加的伪装。
在这场谁都没有主动权的爱情赛跑中,情海的禁锢将每个深入幻境的人束缚。而这场无可奈何的角逐,最终留下的也只是零落满地的残红。
有人说宝钗是最终的赢者,因为最终是她穿上了红妆嫁给宝玉,促成了金玉良缘的世俗神话。可是这场金玉的贵重并非是那场良缘的最好归宿,当宝玉披上袈裟成为了和尚,独守孤灯的惆怅哪个旁人能体会这份无奈弹起的“终身误”?当两个人上演着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模样,宝玉的心早已随魂断潇湘的黛玉守候着木石前世的约定,寻觅到天涯的方向。
依稀记得初见时的模样,似曾相识的目光将前世今生的夙愿点亮。不管轮回磨灭了多少前尘过往,仍然记得三生石畔挥洒甘露的芬芳。你别了仙草的修行逐我来到尘世的方向,我亦可抛却锦衣罗裳披上袈裟守候着你我的地久天长。你为我泪水流尽魂断了潇湘,我亦可在灵魂的领地仰望着你离去的方向,用几世的修行与你在红尘的痴想中长相厮守热恋一场!请不要再让颦儿的眉头深锁着忧伤,要相信金玉的光芒不会让木石的真情迷失了方向!请不要在伤感中苦苦彷徨,死生相别的人亦可携手比翼飞翔!
梦醒、梦碎。那场风月的情浓,在那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上演着怀金悼玉的感伤。魂归、魂逝。那场情海的幻天,在那枉自嗟、空牵挂、无奈处,诉说着水月镜花的凄凉。
相守却无法相爱,最终连相守都成为一场空想,金玉的无奈,打湿了点点红妆。相爱却无法相守,泪尽而归时彼此痴念的人近在咫尺却天各了一方,木石的悲哀注定此生哀怨一场。繁华梦碎红楼泪,天涯何处觅香丘?
感叹人生的一场相逢,齐聚了世间最艳丽的风景。叹惋那场毁灭繁华的'寒风风,造就了百花落幕的凋零。
忘不了芍药花丛那个痴儿鼾睡的身影,蝶儿戏舞的香艳中那个明媚如春的神情。纵然是有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的凄景,然而在悲凉中英豪的你亦可追寻喜悦的罗丛。你醉后伏过的的青石依稀记得你可爱的倩影,飘零的落红为你披上温暖的斗篷。丈夫的早逝让青春的美丽成为了幻境,无终的结局更让世人心痛产生猜测的共鸣。你也曾在寒塘寻觅鹤影,你也曾隔晶帘遥望风景。寂寞的霜娥爱上了寂寞的清冷,滴泪空守的玉烛又向何人诉说着虚廊幽情?乐观的湘云,无奈的湘云,注定了一场探春悲秋的黄昏!
在最好的年纪里将最灿烂青春留给了古刹青灯,栊翠庵千年的铁门坎仍挡不住情思缕缕的萌动。清高的你自认为将万丈红尘看倦,然而新雪烹茶奉给公子的那一瞬早已让风尘迷失了你的神情。你气质如兰,你华阜比仙。梅花的风骨让满地的梨花汗颜,可无暇的美玉依旧与世难容。孤傲的妙玉,有情的妙玉,世俗的泥潭怎忍心让冰洁的人儿受此玷污?
都说你机关算尽太过于聪明,到头来却生生害了卿儿的性命。你的精明强干让世间的男儿叹服,然而算计来算计去一场痴迷竟让所有的迷梦变幻成空。谁能体会你高楼上临风的孤独,谁能理解你坚强下掩藏的哀愁。半世的心思只为了一个家富人宁的憧憬,到头来却遭受天怒人怨的秋风。“生前心已碎,死后心空灵”,叹人世的悲欢离合终究难随人定,三更梦醒处累尽了几世聪明?轰隆隆大厦从根倾,一纸红颜的薄命将刚强的王熙凤葬与无情!
十二钗里将你的着墨太少,然而上苍却赠了你一个“巧”。虽然是出生在官宦贵胄之家的千金小姐,然而梦幻的繁华终如一曲昙花!倘若你的生母在黄泉下知晓你遭逢贪图银钱的狠舅奸兄伤害,是否会将怒火压下?倘若熙凤知晓就你一命的她,是否会庆幸曾经结识那么平凡的穷人家?感谢上苍让巧姐遇到了刘氏恩人,纵是此生荒村野店做个纺纱浣衣的村妇,也是悲凉中最温暖的守望。
仿佛这一生,便是为了恪守礼教。仿佛这一世,便是为了追求梦里的功名。高粱锦绣的荣华,扔下的是槁木死灰的人生,闺阁幻想的恩爱,却也只是镜里的恩情。不要再提绣帐鸳衾,纵然是那珠冠凤袄,却依旧抵不了无常的性命。你将最美的韶华托付给了晚景,黄泉的路上只留下了一场虚无。当满身的贤名逃不过宿命的索求,终老无依的荒景如何回付李纨杏帘在望的守候?
生于春季的你们应该是世间最动人的风景,然而太虚的判定早已将宿命融入了姓名,生来便是“原应叹惜”的注定,一生的匆匆只是为了经历早已写下的人生。贾府最大的荣耀来自于凤藻的宫廷,而那貌似金屋的皇宫却是元春永难逃出的牢笼。常感叹她的离开太过于年轻,只可恨面对无常所有人都只能是眼睁睁。多少谜团留给了前生,又有多少守候指给了来生?还记得那个胆小懦弱温柔善良的姑娘,迎春花一般流露着淡淡的芬芳,大观园的你拥着人生最平淡幸福的时光,然而抵债出嫁却把如花的命交给了中山的饿狼。当迎春惨死在亲夫的手上,旷性的怡情早已随芳魂艳魄飘离了来时的方向。金陵的故乡再也难见迎春的芬芳,他乡的探春又在凭栏眺望残春的暮光。玫瑰花一般伶俐的姑娘,大观园里一抹明媚的爽朗。一纸诏书将豆蔻的年华变成了和亲的砝码,一叶扁舟的风雨硬是把那骨肉家园的旧情拆散。叹惋那一场才自精明气自高的性情,千里诀别的忧愁注定要让一生的孤独流露哀愁。探春把家乡的等待留给了月夜黄昏的守候,而惜春却把余生留给了空门青灯的朦胧。相识的所有人都感叹惜春的孤僻冷傲,心冷嘴冷的她让旁人体味世态炎凉的无法捉摸,当旁观者侧目他的冷漠,有谁能够真正走进孤独的他,体会她内心无法释怀的冷清,三春的悲凉让她把现世的红尘风景看透,古庙的倩影陪伴着禅房青灯。一支妙笔未画成大观园的繁华,然而一段梦碎却用岁月书写着虚花的醒悟。不曾知晓西方的宝树是否结着长生的青果,清淡天和的禅庙又何尝不是避世离俗的佳所?
四春将叹息留给了世间,而好事终的慨叹却留给了最初的瞬间。忘不了你的最先的出现,最早的离开,是你的手开启了那段太虚的梦幻。都说你是祸水的红颜,家败的根源,谁又能知道你“情可轻”的种种叹惋?人的一生经不起太多惆怅的无奈,花容月貌的袅娜仍害了可卿的命运牵连。短短的人生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一场孽缘写尽了荣宁的悲欢。
飞鸟各投林,百花芳菲尽,梦影残痕的惆怅,零落了谁的容颜?
朝为红颜美,暮成白骨灰,一场红楼的旧梦,叹坏了谁的悲欢?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感情杯具写的,它以生动的描述,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爱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正因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但是,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爱的人物就是薛宝钗,正因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母亲,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爱《红楼梦》的结尾部分,正因太悲惨了。
读了《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以后有时刻我会再好好阅读它,坚信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想。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因此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解,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但是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有一首荒诞主题歌,还有一个荒诞象征物,这就是“风月宝鉴”。
宝鉴的这一面是美色,宝鉴的另一面是骷髅。贾瑞死在美女的毒计之下是惨剧,而追逐骷髅似的幻影幻象则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荒诞剧。难道只有贾瑞拥抱骷髅?人世间在仕途经济路上辛苦奔波、走火入魔的名利之徒,哪一个不是生活在幻觉之中的贾瑞?总之,揭示世道人生甚荒唐的荒诞性,是《红楼梦》极为深刻的另一内涵。
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杯具最深刻的一幕,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则是《红楼梦》喜剧最典型的一幕。《红楼梦》的大情节刚刚展开,就有贾雨村“葫芦僧判葫芦案”。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雨村本来还是想当一名好官的。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当他家道衰落后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时,也是志气不凡才会被甄氏所看中并资助他上京赴考中了进士,还当了县太爷。被革职后浪迹天下又当了林黛玉的塾师。聪明的他透过林如海的关联和推荐,便在贾政的帮忙下“补授了应天府”。但是一下立刻任就碰上薛蟠倚财仗势抢夺英莲、打死冯渊的讼事。
贾雨村开始应对事实时也正气凛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并发签差人立刻把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但是,站在桌边上的“门子”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雨村心中疑怪,只好停了手,来到密室听这个听差叙述讼事的来龙去脉和保乌纱帽的“护官符”,而讼事中的被告恰恰是护官符中的薛家,又连及同在“护官符”中的贾家,甚至王家,这可非同小可。最后,他听了“门子”的鬼主意虽口称“不妥,不妥”,还是采纳了“不妥”的.处理办法,昧着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决定了此案,放走凶手,之后便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与王子腾报功,说一声“令甥之事已定,不必过虑”。为了封锁此事,又把那个给他使眼色、出计谋的门子发配远方充军,以堵其口。
王国维在评说《红楼梦》的杯具价值时,指出关键性的一点,是《红楼梦》不把杯具之因归罪于几个“蛇蝎之人”,而是“共同关联”的结果,如林黛玉,她并非死于几个“封建主义者”之手,而是死于共同关联的“共犯结构”之中。而“结构中人”并非坏人,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最爱他的贾宝玉与贾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了制造林黛玉杯具的共谋,都有一份职责。这种杯具不是偶然性的杯具,而是人处于社会关联结构之中成为“结构的人质”的杯具。
《红楼梦》的忏悔意识,正是意识到自己乃是共谋而负有一份职责的意识。《红楼梦》正正因有此意识而摆脱了“谁是凶手”的世俗视角,进入以共负原则为精神支点的超越视角。可惜王国维未能发现《红楼梦》美学价值中的另一半--喜剧价值同样具有它的特殊的深刻性,即同样没有陷入世俗视角之中。
贾雨村在乱判葫芦案中扮演荒诞主体的主角,但他并不是“蛇蝎之人”的主角。当他以生命个体的本然应对讼事时,头脑十分清醒,决定十分明快,但是,一旦讼事进入社会关联结构网络之中,他便没有,并立即变成了结构的人质。他应对明目张胆的杀人行为而发怒时,既有良心也有忠心(忠于王法),但是良心与忠心的代价是必将毁掉他的刚刚起步的仕途前程。一念之差,他选取了徇私枉法,也因此变审判官为“凶手的共谋”。可见,冯渊无端被打死,既是薛蟠的罪,也是支撑薛蟠的整个社会大结构的共同犯罪。说薛蟠仗势杀人,这个“势”,就是他背后的结构。
贾雨村在葫芦戏中扮演荒诞主角,表面上是喜剧,内在则是一个士人没有、没有灵魂主体性的深刻杯具。总之,《红楼梦》的内在结构,是杯具与荒诞剧兼备的双重结构。也能够说,《红楼梦》的伟大,是大杯具与大喜剧融合为一、同时呈现出双重意蕴的伟大。一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只重其杯具性,忽略其荒诞性,这天正需要我们做一补充。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其他女子等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和美感源泉,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变动相连接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它呈现了一群生命,一群空前精彩的诗意个体生命。这些生命,也带有儿童的天真和原始的气息,在你争我夺的功利社会里都在内心持续一种最质朴、最纯正的东西。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等一群至真至美的诗意女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观。《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有一共同特点:不仅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
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仅是概括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概述了她们有一种天生的与男子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
他透过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其他所有的诗意女子。《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至此,曹雪芹的眼泪快流尽了。
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期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好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
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回到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俗世中浊泥与尘埃,乃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杯具氛围,正是正因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红楼梦》读书笔记5
两个人的情意,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要戳破窗户纸,是谓表白。
从小到大,读到的、听到的爱情故事中,表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多年来,《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那句表白,一直在我心中是最美。我爱这句话,超过其他关于爱情的万语千言。
那句话是:“你放心。”那句话,是怎么说出口的呢?
那一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元妃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就早早的给贾府赏下了过节之礼。可让宝玉不明白的是,他和宝钗的礼物分量相同——比林黛玉和家里其他姑娘的多一些。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元妃娘娘,通过赏礼,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暗示。黛玉一下子感受到了威胁:“我们没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而宝钗姑娘,也曾把“金玉良缘”放在心上的,得到了这个暗示,“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没意思吗?当然不是,她更加上了心。
五月初一,按照娘娘的安排,贾家要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张道士把那件人人关心的事情提了出来——他来给宝玉说亲。相信那一刻,在场很多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还好,这件事被眼明心亮的贾母一口回绝,说宝玉不该早娶,此时暂且不提。而且老太太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我不看根基富贵,只看人,模样性格要配得上。提亲之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可这件事,在宝玉和黛玉那里,直接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们大吵一架。
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宝玉和黛玉有着前世的“木石之盟”,他们是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可是,在书中,这两位当事人,是不知道的。他们从第一次见面起,到后来的一同长大,虽然都在心中有了别样的感受,但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性格,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是不可能把心意说出口的。于是,两个人都把真心隐起,却每每用假意试探——真心被严严实实地包藏,人却变得敏感而娇作,动不动就生气闹别扭。而“金玉良缘”的说法、来自元妃的暗示、有人给宝玉提亲,却是在明处的——压力已经到来,两个人都极其不安。
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首”,让两个人都参禅一般潸然泪下——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场风波过去,两个人的心思都更加清明了,然而,说不出口啊,无法说,不能说。
史湘云的到来和她对薛宝钗的称扬和崇拜让黛玉内心更加紧张。在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因为担心宝玉会因为一阴一阳的两个金麒麟再跟史湘云生出什么风流佳事来,就悄悄来到怡红院,看看他二人之意。结果正好听到了史湘云在劝宝玉去见贾雨村,去学些世途经济的学问,应酬交日后有用的朋友。宝玉不给一丝面子地直接回绝,还直接跟湘云和袭人说明了黛玉和其他人的区别:“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此刻悄悄站在窗外的黛玉,正好听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听得黛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可是,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可是”!
此刻,她还要进去吗?不用了,再说什么都已经无味了。于是,她抽身离开,宝玉却从后面追了上来。两个人,就这样单独面对了。他望着她眼中的泪,她望着他脸上的汗,心疼,心伤,心怜一齐涌上心头——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了“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到说说,怎么是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真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词,一时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妹妹,且略站站,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终于说出口了。你放心。“你放心”。这是一句洞彻肺腑的懂得。
宝玉在告诉黛玉,我懂得你孤苦一人寄人篱下的哀怨和自怜,我懂得你在听说了来自宫里元妃暗示后心里的不安,我懂得众人口中有意无意的“金玉良缘”在你心中惹起的反感,我知道张道士当着众人面提亲,在你心中激起的失落的狂澜。你平日里在我身上用的心,用的情,我懂得;你因为心中不安,那些小性子,小别扭,我懂得;你那些无法言说的`万端心思,你的试探、猜疑和期盼,以及它们化成的串串泪珠,我懂得。一切,都在我的心上,你放心,我懂的。
“你放心”。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表白。
说什么“金玉良缘”,论什么“仕途经济”,家世、背景、仕途、姻亲,那些人看重的东西,在我这里,却毫不相干。你是我灵魂选择的知己,在我眼中,你独一无二,你不可替代。我对你的珍视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你对于我的意义,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相比。我会牢牢记着我们前世的“木石之盟”,从今生第一次见面起,我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远别重逢的你。你放心,这句话说出口之后,也再也不会有别人。
“你放心”。这是一句庄重严肃的承诺。
你放心,我的生命里,我的未来里,都有你。我会为了你我共同的理想和未来努力。我不会随波逐流轻言放弃。我会坚定执着的好好做自己,我会聪明地随遇而安保全自己;我会好好地打理自己的世界,独立而勇敢,我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依附和拖累,包括你;我会把认认真真地、积极乐观地、真诚热忱地,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顺应时节开花结果,让根须深深扎下,让树干直立挺拔,让枝叶茂盛繁华。我会让自己长成与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
有朋友曾问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哲学层面上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从“空”到“悟”的故事。《红楼梦》一书深邃博大,其哲学主旨就是十六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从现实人生层面上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己的故事。
一块顽石,因为女娲的锻炼,有了灵性。听了一僧一道的快意谈论,动了凡心,去人世间经历一番。从茫茫虚空到最后的悟空,生命的这段旅程原本是孤独的。而最珍贵的,莫过于旅途中遇到一个心灵相通的知己。找到了,这个生命,这颗心灵,才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温暖,才会有真正的安心与宁静。漫漫一生,知己难得,拥有的滋味,无与伦比。
最幸福清甜的滋味,莫过于,“你放心”;安心、欢喜、踏实、温厚——最美的那句话,莫过于,“你放心”!作者:木兰
《红楼梦》读书笔记6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也只当他是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儿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之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了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以前看到这段文字,很是觉得奇怪,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在想贾府的端午节不该过得这样冷淡。你想民间的节气除了春节以外,端午、中秋就是最重要的节气了。要说贾府不重视端午节吧,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你看,二十四回,也就是饯花节前的四月间吧,王熙凤就开始收集贾芸的麝香、冰片。二十八回元春又恩赐贾府大小老少一干端午节的礼品。为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还特地安排从五月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在清虚观打醮,实际就是热闹热闹。想来到了端午节这天,不知贾府要热闹到什么程度啊!你看贾府的春节就不用说了,什么除夕夜、元宵节、中秋节哪一次不是热闹非凡,又是唱戏,又是喝酒说笑听书的。就是宝玉、凤姐、宝钗的生日,大家也都是喜气洋洋激情万丈的,更不用说贾母生日的排场和气势了。然而为何独独这个端午节,前期都搞得那样热闹,反而到了正期却如此的冷淡?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通过认真的看书、思索和分析,终于感觉到了这冷淡的玄机与奥秘之所在。原来,在端午节前,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关键的'一事,就是元春赐端午节礼物时,单独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赐成一样,而黛玉的礼物却和三春的一样,降低了一个层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宝玉宝钗赐婚。这就引起了贾府内的当事人和相关人的极大震动。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姊妹肯定是欣喜若狂的就不用说了,宝钗虽然“羞笼”着红麝串四处招摇显摆也不忙去说她,黛玉、凤姐的酸苦麻辣我们也暂且不表,只说这当中就惹恼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人是谁?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为什么贾母要恼?贾母对宝玉的婚姻人选一直是看中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的,而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大孙女皇帝娘娘的意向赐婚一出现,这不就没林黛玉什么事了?贾母的前期努力不也就付之东流了?贾母如何不恼?如何咽得下这口气?贾母虽然恼,虽然不赞成、不认同对宝玉宝钗的意向赐婚,但她不会象一般人那样去吵去闹来表示反对和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也太丢自己的身份了。她凭在贾府中的威望地位和自己的智慧,很艺术的来消除化解意向赐婚的影响。怎样化解呢?她采取了三大措施,艺术化地知会了三方面的相关人:一是知会元春,二是知会薛家母女,三是知会王夫人。我们来看贾母是用什么办法来知会这些人的。
知会元春:贾母得知元春赐了宝玉宝钗一样的东西以后,叫宝玉“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她要让元春知道,“一个”的意思,就是不能成双,让元春知趣。知会薛家母女,这是重点:贾母利用清虚观打醮这个项目,号召全家人都到清虚观去看戏。王夫人拒绝了,理由是“元春有人要来”。贾母没管她,但专门邀请了薛家母女俩。你家打醮做法事关人家薛家有何相干?照理也可不去,宝钗最初也说不去的,但是贾母邀请,不去也不好处。况且按贾母的说法是去乐,当然就是看戏了。看的什么戏?薛家母女做梦也没想到,看的是戏中戏――贾母演的戏!贾母在清虚观导演了两出戏,第一出叫《张道士提亲记》,第二出叫《通灵引来金麒麟》。
第一出戏很有趣:男角主人翁张道士在大庭广众下对女角主人翁贾母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个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说去。”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我认为,这段提亲之说就是贾母与张道士事前商量好了而在薛家母女面前演的双簧。第一,提亲的场合首先不对劲,提亲一般都是先私下窃语,哪有在大庭广众下提亲的?而且还当着当事人贾宝玉的面,在那的时代,真是不可思议;第二,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实际上就是影射的薛宝钗,你看宝钗也刚好十五岁,也是聪明智慧,模样也好,根基家当也配得过宝玉;第三,贾母听张道士一说完,马上一口回绝了,再没问问那家小姐的具体情况。为了掩饰回绝的唐突,才说了后面的那些话。第四,通过这样的提亲对话,意在让薛家母女明白,宝玉的婚姻是我贾母说了才能算数的,我不同意你家宝钗和宝玉成婚,从而间接否定了元春的赐婚意向。宝钗是冰雪聪明,一踩十二头翘的人,肯定懂得贾母的用意。我想此刻的薛家母女,心中一定是五味坛子都打倒了。
第二出戏更精彩:张道士用了一个盘子作道具,把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盘子端出去让人观赏,又用盘子端回来一堆珍宝玩意儿。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外面人多手杂,如没有预先安排好,贾母能让他端出去冒风险吗?在那堆东西里,贾母看到其他东西都没说什么,唯独一看见金麒麟,就说:“这东西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特有意思的是,这时众多的观众演员纷纷抢了上来表演(不过,他们也是有感而发的)。宝钗首先抢答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刚说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马上紧跟道:“他这么往我们家里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一针见血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刻薄的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过头装作没听见。细细看看这段,再品品这味儿,你说精彩不精彩?
在这出戏里,宝钗是被装进去了的演员。贾母怎么可能不知道湘云有个金麒麟嘛?只是那么故意一问,宝钗就上当了。我估计这时贾母正在心里说:我家早就有个带金麒麟的女孩,都还没说配不配的话,你个带锁的就配?就是金玉良缘?宝玉的话也打击人:湘云在我家住那么久,我也没看见他的金麒麟,言下之意,对你的金锁,我也视而不见;探春口直,“宝姐姐有心”,一下就点到了宝钗的五寸子,这已经很让宝钗不堪了,再加上林黛玉的话更刻薄,我想宝钗此刻已是坐如针锥,无地自容了。但又不敢走,只好头车一边装聋作哑了。宝钗是这样,薛姨妈在一傍难道又好受吗?在这两出贾母导演的戏中,没见到老薛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估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真不该来,遭贾母带到深沟里去了。我也相信她很快就会把这种感受传递给王夫人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刻着时间的印记,述说古代才子佳人之情史、贵胄家族兴衰的《红楼梦》,无形之中牵引着无数看客的心,无意间拨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情。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比比干多一窍,貌比西施胜三分……”林黛玉,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父亲博学多才、儒雅清隽,为探花出身,我虽没见过她的母亲,但看林妹妹的谈吐与才气,也能想象得到,那位贾小姐的风骨必是不俗的。
有时读红楼时,在心中难免会感叹,如若林黛玉没有那么多才学,她的伤感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强烈。因母离世,林黛玉泪别父亲,登上去南京荣国府的小船,从此,过着看似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实则是寂寞心酸、有苦难言、有愁难述的日子。
黛玉太过敏感,她的敏感源于她内心寄人篱下的自卑心,以至于一个小丫头的无心之语:“呆在贾府吃闲饭的”。她听着,都会气出了眼泪。其实,那小丫头根本不是在说她,只是和同伴吵嘴之后的发牢骚而已。只要她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一个无权无势的丫鬟,怎敢在府内小姐的窗下说这样忤逆的话,尤其是在一个视下人为微尘的时代。
黛玉的小心眼、任性、尖酸刻薄,在我读来都是来自她的骄傲、自尊还有自卑。如果,再把《红楼梦》读得深刻一些,林黛玉的每一滴眼泪,都是作家曹雪芹对封建时代的控诉、指责、蔑视,还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我想曹雪芹是真心喜爱自己笔下的林黛玉,才会把她塑造成一个满腹经纶,貌比西施的才女兼美女。
黛玉是我在《红楼梦》里最喜爱、最欣赏、最怜惜的女子。我喜爱她心如莲花般清洁透明,她平时虽看似尖酸刻薄,但是尖酸刻薄确实不是她的本性。她内心是真挚的,她有着很高尚的观念,最明显的就是教宝钗的丫头,十二金钗副钗之一香菱学写诗,期间,宝钗带有歧视的轻讽,说黛玉香菱是瞎折腾,做无用功,黛玉也置之不理,而是全心全意地教香菱学诗的平仄、押韵、取材之新意,用词之典雅,直至香菱写出满意完整的诗词为止。
由此可见,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热情善良、无视不公平教数、对封建礼数满怀不公,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偏要教府邸里的一个小丫鬟学读诗、品诗、写诗,不仅要教会,更要教精。这就是作者笔下的`黛玉,性格孤傲,生性却善良,身在封建大家族中,心却向往自由自在的澄净天空。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把黛玉比作洁白无瑕的莲花,那宝钗就是一朵香气迷人的牡丹,她美丽大方,秀丽端正,她有着很丰富的文学知识,才华与黛玉功力悉敌,美貌和黛玉平分秋色。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黛玉在心底悄悄地羡慕着她,妒忌着她。
宝钗的人物性格,历来倍受争议,有人赞她高贵娴熟,有人骂她狡诈虚伪,有人觉得她才华过人,有人觉得她毫无自我。我仔仔细细将《红楼梦》读了两遍,对薛宝钗这样的角色,倒真没有欣赏之心,也没有厌恶之情。薛宝钗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遵守封建礼教、空有学富五车却没有为了自己的命运和现实里的残酷规则作斗争,最终成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牺牲品。
宝钗身上有很多别人所不及的优点,她性格稳重,品性娴熟,她才华横溢,博览群书,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章节中,大观园里的少爷小姐们以作诗比赛为乐,来调释高墙厚院的枯燥生活,作诗烹茶也是当时清朝时期,达官富贵人家自行的一项流行的娱乐。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无形地告诉读者,薛宝钗的生活观、社会观,女子应该顺从当时的社会习俗,不争不夺,听从命运的安排。很多人总喜欢将宝钗与黛玉相比,我读红楼时,也默默比较过,我怜惜黛玉的娇弱,欣赏黛玉的德行,也同情黛玉的处境与命运;可我又赞成宝钗对待感情的理智,认同她在大观园里的一些处事方式。有人说宝钗比黛玉有心机,但有心机本身就不是一件多坏的事,只要不陷害别人,只是单纯地保护自己也未尝不可。我想曹雪芹在构思薛宝钗这个人物时,心中对这样的一个角色既爱又恨的,作者爱宝钗的才貌双全,又对宝钗不去跟命运的际遇作斗争,将自己的婚姻与生活全权交付给他人之手,深深感到愤怒和可悲。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堆眼角。”这是曹雪芹在描写贾宝玉初次出场,对宝玉外貌描写其中的几小句。单凭这四句话,就能够想象贾宝玉长相之俊俏,看似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郎。我猜,到现在,不少少女还会迷恋这样一位柔情似水的多情郎。但我读《红楼梦》,也许是因为年岁渐长的缘故,于迷恋宝玉的外貌与温情相比,我喜欢探究贾宝玉的品性与处事方式。
贾宝玉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的公子哥,他品性温良,但性格乖张,他尊重大观园里的每一位人,特别是女性,他房中的丫鬟们,在他身边可以嬉笑怒骂,他也可以都依着丫鬟们闹,但前提是在他心情好时才可以。一次,宝玉在外面受了一点气,回房时,只因晴雯因外面下大雨,没听见敲门,耽误了一会,去开门时,被宝玉重重一脚踢到腹部,卧床几天才痊愈。他与母亲王夫人身边丫头金钏暗送秋波,被王夫人发现后,王夫人把金钏羞辱得无地自容,逼得金钏跳井来说明自己的清白。金钏死后,贾宝玉只作短暂的悲伤,却依旧锦衣玉食地和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们吟诗作赋,品茶钓鱼。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到底意难平。”《红楼梦》就是以宝黛钗的感情为主线。贾宝玉总是为黛玉动真心,亦忍不住为宝钗而拨真情,才子自古总多情。正是我不喜宝玉的地方,也许是我成长在一夫一妻制的法治社会,丝毫不认同贾宝玉的到处留情。
我知道,我们中国的古代社会,就是一夫多妻的社会体制,于是,贾宝玉的多情终究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我认为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多情种的时候,内心也是对贾宝玉的某些行为表示不认同的,不然在第三章中不会这样说到:“纵然生得好皮囊,腹肉原是草莽……行为偏僻性嚣张,哪管世人诋毁……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消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为什么《红楼梦》会百年流芳,我想《红楼梦》写尽了生活百态与人生哲理。除却宝黛钗,还有王熙凤的精明算计,长袖善舞,外似一盆火的虚伪,内藏一把刀的狠毒,迎春对当时封建体制的麻木不仁,亦是一个将命运交给他人之手的悲情人物,探春的有胆有识,只是也抵抗不住强大的皇权家威,含泪远嫁他国,从此“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府最终的落败是必然的,因为府内的老爷公子,不是只知赏花斗鸡,便是狎妓,主角贾宝玉倒没有这些恶习,只是他太沉溺于儿女私情,在温柔富贵乡里一梦不醒。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贾宝玉从一开始就缺乏自我历练,所以,当那座看似固若金汤的贾府顷刻倒下时,贾宝玉也跟着倒下了,从此一蹶不振。
《脂砚斋评红楼梦》里写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花了十年的时间写红楼梦,他的最终理想,应该是让后来人以此为戒,莫贪图不切实际的荣华富贵,心存善良,脚踏实地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处世高下在心,头顶一片蓝天。
写到最后,耳边忽而想起甄士隐解注跛足道人的那首《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读书笔记8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
诚然,《红楼梦》里远不止这三个人物,然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三人。的确,《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情爱史,但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三儿的情感纠葛。在他们的爱背后,暗藏着封建婚姻观念的牢靠枷锁,但也十足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顽强抗争。他们爱情的结局象征着故事的结尾,凄凄惨惨戚戚,不禁让人心酸感叹。
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聪颖灵秀,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他本应是贾家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然而他却充满着叛逆,虽去过学堂,念着四书五经,然而却一心厌恶官场,讨厌官场的腐朽堕落。但他反倒是对女子有着格外的亲近,从小就被女子包围着,甘愿做那万红中的一绿。他自称女人是水做的身子,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极度欣羡女子的清洁纯净,憎恶自己的家庭,甚至后悔自己是个男儿身。所以,他对身边的丫鬟总是呵护有加,平等对待,这即反应他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控诉。他总是想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但又无奈自己封建等级的身份。而最能体现宝玉向往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爱情,他对自己真正爱情的向往超越了时代背景的限制,不为封建家族利益而成婚,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林黛玉,矢志不渝。他用真心向时代宣战,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以失败告终。
《红楼梦》读书笔记9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齐,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立刻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那么把这些资料跟他的自己无所作为的人生思想结合在一齐,实际上他是透过这个情节写贾宝玉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你们读书我就不读书,要读书《西厢记》还能够,挺有意思,读读,什么其他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它都是杜撰的,杜撰的话讲得很凶,讲得很厉害的,但实际上你要看指什么杜撰的呢?主要是程朱理学,你们都是胡编的,孔夫子的话是不是值得一试很难说,你们硬说是这样,你们来杜撰的。贾宝玉绝对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不去求什么其他的名,我就要跟大家姐姐妹妹在一齐,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过一辈子就行了,实际上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呢?从当时阶级安排的道路来讲,他是对抗统治阶级安排的道路,正因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就是做官,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第二条路,他坚决不走这条路,他自己的路,就是跟姐姐妹妹们在一齐,过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宣扬那种自由人生的道路。正因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他找不出另外别的路,他不可能想出更好的道路来,问题是不走你安排好的读书做官的路,我走我自由自在的,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样一个自由人生的道路,这一个思想那么比过去的所有的'不做官的人的思想就不一样了,五十年来,论证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两种不一样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好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个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头,宣扬这种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有名的《西厢记》,《牡丹亭》,但是这个你要仔细比一比,就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是自由结合了,但是最后《西厢记》的结局,最后还是张生考上状元,然后最后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必须是在婚姻问题的一个整个过程中间第一步它是越轨了,但底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封建礼法加上了应急,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方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牡丹亭》柳梦梅也是一样的,这个男女两个双方的,那还没有见面,做梦,最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了,以前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的理法的轨道了,那么因此呢,它原来的有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感情,相反两个人在一齐生活得很长很长时刻,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呢,有薛宝钗又来了,加上一个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有挺聪明,也长得很漂亮,三个人在一齐还有之后的史湘云,其他女孩子一齐,在一齐,都来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刻,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齐,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刻,没有确定的写他喜爱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构成他们的感情,《红楼梦》的这些地方还是写得十分清楚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感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跟我思想不一致的,我是根本不愿意仕途经济的,他们极力要走仕途经济道路,那和我是两回事,因此《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婚姻,一个是选取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志愿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而且思想一致,不是选取那个另外一个一致,它要务必是带有叛逆性质的这种思想他才合自己的胃口,因此跟林黛玉他就完全不一样,因此贾宝玉也讲得很清楚,袭人说你跟林妹妹不这样,她跟你发脾气,你反而跟她讨好,他就回一句,林妹妹从来不讲什么仕途经济,她讲这个话,我也和她翻脸了,这个标准讲得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因此《红楼梦》里在婚姻问题上方树立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好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取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务必自己选取,我此刻讲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本子,正因这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不是后人窜改过的思想。
那么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提出了一个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思想,那可真是了不起,《红楼梦》也没有这种口号,没有婚姻自由啊,婚姻自主这个口号,但是他写的行动就是他自己的口号的实现,因此这一个思想呢,在当时也是就应是十分了不起的,我认为这个思想就带有现代人的思想,正因这天的婚姻恋爱,也不都一样吗,一个是不是一见倾心,再也没有什么一见倾心的事情,总得要互相明白,再一个,总得要想一致吧,不能完全两回事嘛,因此我觉得曹雪芹的这种婚姻理想,包括他前面说得人生道路的理想,都是属于我们这天现代人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时代的人,现代的人提出来的,不走那个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思想,古代那有这种思想,都是一个在家里父母,一个在社会上的朝廷规定的,因此贾宝玉的人生道路的思想,贾宝玉的婚姻自由的思想,都是近现代人的一种思想因此《红楼梦》里写到尤三姐最后拔剑自杀,为什么呢,正因别人评说她好像品性不好,她也有口难辩,因此最后就是拔起鸳鸯剑自杀了,这一个情节十分重要,就说明当时的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压力呀,对妇女们有多严重,稍微一点别人说的品行不好,这就抬不起头来了,再也没办法做人了,本来说的好好的,柳湘莲要娶她了,一下子柳湘莲听别人说这个人品行不好,立刻就要把鸳鸯剑拿回去,尤三姐觉得再也没有意思活着了,拿起宝剑就把自己杀了,前面就讲的关于《红楼梦》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曹雪芹讲的女儿啊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看到女儿啊,就心里清爽,看到男子他就觉咄咄逼人,不喜爱,他在当曹雪芹《红楼梦》里,用贾宝玉这个形象,一个特殊的形象,这个语言也是特殊的语言,实际上方,这个思想就是反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思想,他反过来,他认为女尊男卑,女孩子才是好的,男生就不好,正因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掌权的都是男生,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政权,对这个社会的政治道路,都加以一种否定,那么当然他对男子没有好的印象。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妙玉以蹊跷的身份跻身”金陵十二钗正册”,排第六位,在钗、黛、元春、探春、湘云之后,居迎春、惜春之前,相对其身份而言,是比较靠前的,而全书对她却着墨不多,前八十回中对其身份来历的交待数笔带过,语焉不详,后四十回中对其结局的交待也不甚圆满,历来争议甚多,只能由判词和红楼曲去想象其结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杭州灵隐寺冷泉亭的妙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有人答曰: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此解甚妙,看妙玉,我以为也应作如是观,而不必太执着。曹翁写妙玉虽只寥寥数笔,却是胸中早有丘壑,且细致入微,纤毫毕露,故形象丰满,神韵十足,足供后人千般评说、万般感慨。
有林之孝家的来回:“……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第十八回中这段借林之孝家的交待妙玉的来历,颇有“真事隐去”的味道,妙玉的背景非常模糊,只知大略,而无法详细考察,这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既可供有心人想象,也可供别有用心者臆想。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妙语,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陶庵梦忆·张东谷好酒》中也有一句妙语讥讽这类字字落实之事: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手也。所以,只要知道秒玉出身高贵,品质高洁即可,其余细节,皆可用九方皋相马之法略去不计。《红楼梦·世难容》仙曲誉妙玉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几近于屈子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妙玉的身份与气质,都处在世俗的对立面,而偏偏又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格格不入,遂成悲剧。她身为尼姑,是方外之人;同时,她又自称“槛外人”、“畸人”,简直是自绝于人世。第六十三回中,宝玉求教于岫烟时,岫烟对宝玉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宝玉和读者都有“醍醐灌顶”之悟:“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妙玉是何等的狂傲孤高,“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这样的话,大有魏晋高士和晚明狂生的口气,如嵇康、李贽之辈,而嵇康抚一曲《广陵散》之后从容赴死,李贽也自尽于狱中。就妙玉而言,一般人比较能够接受的,也应该是不堪受辱,自尽而完的结局。岫烟是妙玉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岫烟对妙玉的`评价是“放诞诡僻”,而宝玉也是“行为偏僻性乖张”,所以,妙玉视宝玉为同道中人,青眼相加,待之格外不同,以至肯以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款待宝玉,她对宝玉,除知己之情外,也可能有丝丝情愫,这也属正常,毕竟他们是正青春年少,妙玉又长期与青灯古佛相伴,有这样朦胧的感情存在,更增额外的美感,但若一口咬定妙玉暗恋宝玉,则有几分煞风景了。即便两人之间到了这样的地步,妙玉仍希望宝玉自称“槛内人”、“世人”,真是遗世而独立。
妙玉的才华,在七十六回中有很好的体现,她对湘云、黛玉所联诗句的欣赏与点评及稍后的小试牛刀,一口气续出十三韵,才气不在钗、黛之下。妙玉的洁癖,略有些过,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所以才会有“才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终止必欲除之而后快。
正因为妙玉的背景是模糊的,我更倾向于把她看作一个化身,是高贵的生命和超绝的才华的化身,为世俗所不理解,为世俗所不容纳。第二回中借雨村之口发了一段颇具荒诞色彩的宏论:“……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援引此论,则“十二钗”身上多少都有些这样的“气”,而妙玉是最为显著的代表。黛玉《葬花吟》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和妙玉的“无暇白玉遭泥陷”也遥相应合。
妙玉最终是“风尘肮脏违心愿”,“金玉之质,终遭泥淖”,这是必然的结局,妙玉的悲剧,一方面是世俗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性格所酿,换言之,就是性格和世俗的不相容,所以,妙玉的仙曲就叫《世难容》,可见曹翁看得透彻。王国维有诗云: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曹翁终究也未能摆脱这命运。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精华,而妙玉这样的人则是精华中的精华,把这精华中的精华加以毁灭,就具有格外的悲剧意义,引起无尽的痛惜和深思。这是天才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以前发生过无数次,以后也还会继续发生,我们无法阻止,只能扼腕叹息。不论他们的生命多么短暂,不论他们的结局如何悲惨,但他们没有虚度生命,而是留下了璀璨的光芒,这就够了,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但是希望我们能够欣赏他们,能够少参与一点残害天才的事,因为我们,就是“世人”、“槛内人”啊,一个这样的人的力量不足道,而合在一起,就成“乌合之众”了,也便是鲁迅所谓的“虚无之阵”,能杀人于无形之中而不自知,故不可不慎。
【《红楼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笔记01-09
《红楼梦》读书笔记06-02
红楼梦读书笔记06-07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1-11
《红楼梦》读书笔记11-28
红楼梦读书笔记12-31
读书笔记红楼梦12-27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04-19
红楼梦读书笔记【热】03-23
红楼梦最新读书笔记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