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习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标准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易于实践。
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a.观察:只表达你对他人所做事情的观察结果,而不进行判断或评价。
如何区分观察与评价呢?观察即事实,评价即意见。比如小明喜欢睡懒觉,A说“小明是个懒惰的人”,B说“小明今天上午11点起床的”,那么A是在发表评价,B是在描述观察。
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他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果我们还不慎表达得言过其实,他人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J.Krishnamurti
b.感受: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如受伤、害怕、开心、生气等…
在表达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定义。比如“我觉得自己是个loser”和“这项工作我一个月都还没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败。”,前者就是想法,后者才是观察与感受。
心理学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应的一种表现。
后者是指一个人的潜意识,会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比如一个对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亲,总是担心孩子出事,于是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孩子从而受到影响,下意识地常常将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印证母亲的担心是“正确”的。
当我们表达想法而非感受时,就容易让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诉对方是什么需要,导致了你的感受。
网络上常流传关于男女思维不一样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么对我爱答不理的,是不是不爱我了?,男生想的却是:“今天意大利队竟然输了。”
虽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与其自己猜来猜去,不如告诉对方:“今天你没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当我们开始谈论需要,我们才更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d.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即你希望对方怎么做,但避免变成要求或命令。
关于如何提出请求,有以下几个要点:
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否则对方可能依然无法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体而非抽象的行动请求,更可能得到满足。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体是什么,别人就更难知道了;
请求对方的反馈,以免我们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误解;
了解对方的反应: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了我的请求。
“我相信,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有爱的世界。”
运用以上四个要素的前提,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关爱他人。实际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对四个要素的觉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作者还列举了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来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踩过雷:
a.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警惕对他人进行分类和评判,比如“地域歧视”、“贴标签”。
b.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Dan Greenberg《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c.回避责任:成长环境、他人行为、上级命令、同伴压力、规章制度、无法克制的.冲动等等都是回避责任的借口。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同样我们也不用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d.强人所难:可以提出请求,但不要威胁或强迫他人。如果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确保我们清楚地传递了并不想强人所难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随意查读者们的评论时,竟然看到不少人认为本书在弱肉强食的快节奏的商业等领域不适用。还有人说,普通人来读此书,想看到的是干货,是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气,和别人好好说话,而本书脱离中国社会举例不合适。
恰恰相反的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具有如此局限性,我甚至觉得它是现在浮躁的中国社会极度需要的。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并不总意味着一定要强势才行。现在社会为了鼓吹效率,甚至赞同或默许命令、惩罚、说教等充斥着工作乃至家庭,这恰恰需要非暴力沟通,来敲醒我们。如果仅仅只是想要看到干货,那只是学习沟通技巧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还看到很多读书笔记,亦或思维导图,把重点放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这仅仅是本书的前半部分。的确,这就像中国人学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样,直接、有效。但后面的部分就像,背会九九乘法表后,还要懂得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应用,这样才能将原理广泛运用。我花一个月时间,每次回顾后再续读,这样看完全书后,真的认为没有一个内容是可以略读快进的,我时常读着读着就发现自己被说中了。
总之,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或者书评误导,以为这是部食之无味的工具书。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认知的点整理如下:
一,先来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对她不做家务的儿子,使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样说:
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懂这样客观地表达:
1常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说,米奇花钱大手大脚,观察应该是,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2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如说,我觉得我吉他弹不好,这只是评价,但我们要表达的是感受,可以说,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失落、厌烦);
3在感受表达完后没有表达与感受相关联的需要(如说,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并要加上我难过是因为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我本来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请求不够具体明确(如说,我希望你经常做晚饭,不如说,我希望你每周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饭)
二,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只是谈话技巧。
它真正指导的是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使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点了吗?
它说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只限于表达自己和倾听尊重他人,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服务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非暴力沟通,对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常听父母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这种方式看似温和,实则也是一种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内疚,调整行为来迎合父母。孩子变得努力学习,仅仅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内疚,并不是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四,非暴力沟通非但不是用来改变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变的还是自己。
比如我们总以为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人,但其实,是由于他人的某些行为导致某些结果使得我们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终归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点的例子,父母把不快乐归咎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与自己非暴力沟通会发现,可能是孩子成绩差使他们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们的信心受挫。了解到真实的感受与需要后,就能知道也许需要父母正视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没想到,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用来说服自己学着顺从什么。
作者在35年前发现自己不喜欢写临床报告,他与自己用非暴力沟通,发现他不得不写临床报告是因为他想从中得到收入,了解了这一点,他居然就再也没写过一份临床报告!
非暴力沟通是使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样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说服自己,接受去做“应该”做的事。因为他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不用写无数的临床报告,他自己本身将获得无法形容的.快乐。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变成了好奴隶。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
六,非暴力沟通,还能够治愈自我,学会不自责。
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更有可能从这样的自我评价中获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责的自我评价,则是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它使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七,学会了爱自己,再学会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对他人。
比如面对他人嘲笑,不要仅仅看作是羞辱或攻击,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过于恼怒或害怕,而无法倾听对方。这时候应当停下来,可以换一个环境,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平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了解并体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达前也可以试着倾听理解他人。记得要大声提出请求。
八,没看这本书前,我不会知道,有效倾听就能解决问题。
本书举了一些有效倾听竟然就能化险为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沟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于不可逆的伤害,正是因为他们用心体会即将施暴者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再主动表达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自己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识到我从前竟然不懂得什么叫全身心的倾听。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给予反馈,给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甚至是心理医生,都应该考虑学会倾听,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我还学习到在生气的人面前,千万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开头。
九,引发了我不少育儿方面的思考,比如惩罚的局限性。
目前,至少中国社会认为需要适当的惩罚。作者再次给我敲响警钟:惩罚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很多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但急于求成的父母,选择打骂孩子,这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并不是唯一有效办法,只是家长懒才选择体罚的方式。孩子受到惩罚,想得更多的会是下次如何逃避惩罚,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义。而且孩子会因为对体罚的恐惧而难以体会父母的爱,并同样学着父母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除了体罚外,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比如如果孩子没有照家长的话去做,父母可能就会说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惩罚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例如不给零花钱,在这种情形中变得冷漠,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
在实施惩罚前,请想一想: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请试图用非暴力沟通来使对方认识自己的需要。
总结: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需要用客观的表达方式。
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只是运用以上四点的谈话技巧。它真正指导的是我们转变 谈话 和 聆听
的方式,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对自己,并不是用来说服自己学着顺从什么,而是学会爱护自己,不再自责。对他人,全身心地倾听他人的需要,比急于分析判断来得有效。
非暴力沟通知易行难,尤其育儿路上,要时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惩罚。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习,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表现不完美时的感受和行为(what)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习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为什么会自责?(why)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责呢?(how)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近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动机不好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这几周参加读书会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开始想要学习这本书是因为老师在给我们做导读时,提到要了解对方内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与对方沟通,而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户拿了一个图给你说:你帮我稍微修一下。其实他的需求是,你认真看一下,用心把图改好看。而我们经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这就容易导致需求与解决方案不一致,出来的效果会让客户不满意。当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常说的直男癌,这是需求的发出与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学习了这本书,我经常把“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挂在心上,从近期的效果看,给自己的工作带了比较多的帮助。
上周刚从书上学到的另外一点沟通用语:观察与评价。
我们往往喜欢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人下定义,在定义中又很容易把对方的缺点放大,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我们的上司或者家人对我们说:你很不细心啊!这是对你的评价,我们听了会很难过。如果他们说:这周工作中你在这里,这里还有那里都做错了,你很不细心啊。这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确实不细心,心里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了。只是换一种说法,给人带来的感受却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学习非暴力沟通是多么有必要啊~
学无止境,《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非常值得学习的好书,希望老师们一起参加,提升自我,让生活工作中的沟通更加顺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为什么费尽心思教育孩子,却视你为“仇人”?
我家女儿刚满一岁,亲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闹很为父母着想。说这些的同时,还会列举自家孩子的各种不省心的行为,比如,要什么不给就大哭,一直要抱着做童车都不行等等。其实我想说,并不是我家女儿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满足了她。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聚在一起,总会聊一些孩子的话题,大多会抱怨孩子让自己生气的种种行为,常用形容孩子的词语也多是,皮的很、不听话、烦人等,归结一个词就是“熊孩子”。而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反抗防御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仿佛和父母有仇一样,非要对着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呢?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
1.单向“教育”
很多父母认为育儿的主体应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学习好、懂礼貌、多才多艺,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点——育儿的主体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我们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人,因为我们负责教。中国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又有身教远胜言教的说法,可见老祖宗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变味了。想让孩子学习刻苦,首先父母要爱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先让孩子培养兴趣,父母自己没有兴趣爱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那么教育子女还有什么说服力。
还有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心理。
2.一味认为孩子不听话
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说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当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不是去询问倾听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评孩子,久而久之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什么都听你的,变得没有主见,要么不在和你说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话当耳旁风。
3.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带,相对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在他们的观念中,吃饱穿暖就是带孩子。而真实情况是孩子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情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会有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孩子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过分的娇惯
现在,有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父母太娇惯孩子,孩子说怎样就要怎样,不然就大哭大闹,父母显得很无奈。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某些行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励,形成了模式即使长大了也很难改过来。
另一方面,孩子为什么喜欢哭?一个是他的需求没被满足;另一个是,他习惯了用哭的方式来让你满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能记住奏效的行为方式,一旦他觉得哭很有用,就会反复使用这一策略。
5.暴力沟通方式
看到很多家庭的沟通方式,没说几句话火药味就上来了,很多时候问题很小,但是沟通的结果很严重。那些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离婚的,多数是沟通出了问题。
父母通常都有一个习惯,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较,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秀的、聪明的、乖巧的,自家的总是笨的、不听话的、让人担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较、批评、责备和命令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会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闭。
正是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让更多的“熊孩子”出现,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它提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合作,给出解决合作问题的七把钥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书里建议的沟通方式解决了我多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当我有了孩子之后就买下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它果然没让我失望,书里不仅有理论知识来端正我们的理念,还有方法剖析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很多外文译书一样,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让父母们实践起来有章可循。难怪会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三大畅销书作者同时推荐。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由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霍德森合著的,两人从事了40多年的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写着本书之前,曾一起合著过《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两人一起合作写作了20多年,既是挚友又是合作伙伴。苏拉·哈特更是CNVC(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的认证培训师,为将非暴力沟通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贡献。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来阐述理念,认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给出七把钥匙来解决合作的问题,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关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观念提出问题、给出方法、案例证明,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育儿解决方法。
1、尊重和合作是根上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动,如果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孩子是错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权利让孩子屈服。
在小的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常常会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现在我们不会很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时候有这种想法是因为,那时我们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们想法,更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这是为你好”是最常见的说辞,以此来硬性塑造我们的是非观。所以,好坏就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这就是“控制型育儿方式”,父母长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当孩子反抗时,就会使用威胁惩罚、奖励承诺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这种育儿方式没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导一切,带来的只有争吵、伤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强调一起而不是单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常用哭泣来传达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但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时候父母的耐心和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事,让我重新认识了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一个大概2岁的小姑娘,在奶奶抱着进小推车时,脚踩在了小推车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着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两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听话,为什么不好好坐,但对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脚踩着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没有这么做不对的概念。如果时间紧,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沟通要早点回家,或者重新抱着腿塞进去。这种打骂的方式,只会让她更想这么做。
如果想让孩子和你“合作”,我们就需要更科学的育儿方式“赋权型育儿方式”。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时,父母应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们一起寻求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融入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学会解决问题、决策以及承担责任。这两种方式,“控制型育儿方式”短期内更有效,后期弊端较大;“赋权型育儿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2、摒弃坏习惯,非暴力沟通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赛,儿子在旁边玩。你正看得激动的时候,儿子也玩嗨了,各种叫唤你非常生气。
“你该去睡觉了。”
“不嘛,我再玩一会。”
“那你小声一点,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了。”
“好。”一会孩子又控制不住大叫起来。
“已经很晚了,现在就去睡觉!”
“你怎么不去睡觉,我就不。”儿子继续玩的起劲大叫。
你抱起孩子就往卧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错过了一个精彩进球,儿子也没有玩的成。
换一种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你该去睡觉了。”
“不嘛,我再玩一会。”
“儿子,我知道你玩的正尽兴不想结束,我也想看电视,这场球赛对我很重要。所以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让我们都能如愿。”
“好吧,我同意你的提议。”
“你再玩10分钟就去睡觉,或者去卧室玩,你觉得怎么样?”
“嗯,那我我去卧室玩吧。”
客厅清净了,你看到了喜欢的球赛,儿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这两种结果无疑你更喜欢第二种,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按照第一种来行事,因为当别人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会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绪所操控。很多时候争吵,只是想证明别人的错误,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已经违背了沟通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针对沟通问题,提出了两种语言“长颈鹿语言”和“豺狗语言”,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长颈鹿语言就是基于尊重和关心每个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沟通语言。他强调先倾听对方的意愿,在了解对方需求后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请求,是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冲突的语言。
长颈鹿语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经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还打游戏,你知道他这是在解压,但是你很气愤。这个时候为了不发生冲突,你可以用长颈鹿语言来表达。
“亲爱的,非常开心你能回来,但当我看到你这么久回来后还在打游戏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因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在一起你同样可以缓解压力。”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想吵起来都难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区别开“批判”和“观察”,“想法”和“感受”,“请求”和“要求”这几组概念。比如上面一个例子,如果在说感受的时候说成了“我觉得你很自私,一点也不顾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结果会是怎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受到了攻击,立马拉起防御系统并对你进行反击,以证明自己不自私,没有不顾及你们的感受。这时候只是情绪的碰撞,无法再解决问题了。在你提请求时,也不要提不明确的或无法执行的要求,这会阻碍你的目标。书中也给出了其他几组词语判断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03营造家庭氛围,善于利用工具
有一天,我不满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间,我感觉这个情形很熟悉,这是幼年时我妈妈对爸爸做的事。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有这个习惯。可见,童年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你的潜意识。
从孩子会模仿开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谆谆教导,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响。所以,很多长辈会给小辈们讲自己的经验教训,小辈们照着做的少之又少,反而会按照长辈的行为方式形式。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给出了很多工具,家庭会议、长颈鹿和豺狗游戏、丰盈生命之体验等等,都是可供实践的。家庭会议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在会议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问题,全家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沟通的好机会。
和《正面管教》类似,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记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复的练习和总结,如果不实践对亲子关系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在书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迹。
很多朋友都有这么个现象,朋友都说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没有说几句话就要跳脚。这类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亲密,把刺对着家人,把温柔给别人。这是因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转向外界寻求这方面需求的满足。父母自认为的好的物质环境、好的学校、优质的资源,却不能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好。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告诉我们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给孩子的,给与尊重,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责任、有爱的优秀孩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很实用的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错方式表达导致问题,甚至让矛盾升级,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使关系僵化。
看着书里的讲解和方法,我会想有时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无顾忌的放纵一次,如果每次都让自己理性去处理问题,可能会觉得很累,如果每次发生矛盾时都是单方面像心理医生一样去压着自己的脾气,试图引导对方说出感受和需要,也许有一天还是会想爆发。
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双方都学会怎么处理冲突,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那社会会更和谐。
亲密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为越亲密越容易因为爱而引发更多问题,也因为爱,我们往往觉得对方应该懂我们的所有情绪和需求,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样,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样,而这个时候就会期待爱的人知道我们想怎么样,这样的.期待往往引发矛盾。所以我们学习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学会让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对错,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让自己内心更平和。其实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爱来对别人,摒弃“应不应该”,接纳不同,没有评价和指责,关系就会更和谐有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进行我们日常的谈话与聆听,能够使人们沟通变得顺畅,并且和谐相处。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他在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说到暴力二字,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枪剑戟,打架斗殴,甚至于战争。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暴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自知。然而,就是这样的语言对我们身边的人却造成了很多伤害。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考得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
恋人之间会说: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听上去也并不觉得奇怪,可实际上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语言暴力。
有句古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怎么巧说呢?卢森堡博士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
卢森堡博士首先深层次地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并针对根源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非》这本书中把非暴力沟通总结了一套标准化的方式,它分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产生的来源呢?换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而是寻找需求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话。比如,“你这次考试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语言。
孩子没有考好,和你伤心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把“因为你没有考好,所以我伤心”看作是理所应当的逻辑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你伤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你就会发泄你的情绪。
然而,情绪是个双刃剑,它既伤人又不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指责孩子没有考好,或训斥或生气时,孩子通常会有相反的两种反应。
一种情况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很内疚,他为了不让你生气,他愿意去好好学,但是最终他都不是在为自己学,是为了取悦你而学。另一种情况是,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正我怎么样你都不高兴,那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彻底不用心学习。
所以说,发泄情绪是双刃剑,它伤的是双方,而且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那么,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一、讲事实
首先,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去评判。那么如何讲事实呢?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之间因为丈夫晚归时妻子的牢骚。天天这么晚回来,你别回来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馆,等等等等……然而这样的话貌似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妻子的情绪和评判。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只讲事实。你可以罗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归的次数和时间。比如,这一周丈夫已经三天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点才回家。这些是事实。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讲事实就是讲出发生的事情而已。
二、讲感受
第二步,讲感受。妻子总是只顾连珠炮似地发泄情绪,会越说越生气。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的,我觉得真没意思。”这些话看似她的感受,其实依然是她的情绪。而感受指的是高兴、开心、幸福、生气、伤心、紧张、焦虑、失望、郁闷、孤独等等,这样的词汇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针对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确表述感受的话应该是“老公,你一周已经三天都十点以后才回来,我很难过,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独。”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
三、讲原因
第三步,讲你会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们家像旅馆,我希望晚上能够和你一起吃晚饭,我也担心你总是这么晚归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这是你因为他晚归这个事实造成的你难过并孤独的这个感受的原因,要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去猜你的心思。这是女性常常会犯的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不说,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这是令许多男人都很头疼的一道难题,也是造成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种种误会的根源。
我们应该真实地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客观地说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的原因,再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这是满足内心需求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讲要求
第四步,讲你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说“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证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饭。”或者说“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时回家时提前给我打个电话,给我说句好听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归时给你带件礼物,这都是可以明确提出的要求。切记不要说“你随便”,“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既不明确又暗藏威胁的话。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随时用这四点来提醒自己与对方沟通,我相信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我们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沟通又是怎样的一些表现呢?暴力沟通,通常也有四种表现。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就是我们习惯性地下定义、贴标签,却不讲事实。
正如上面丈夫晚归的例子,说丈夫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旅馆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又如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现象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一个乱扔垃圾或闯红灯的人会很容易地说成没素质,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想象一下,你对一个随手扔垃圾的人说“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边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吗?”“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上学老师没教你吗?不能乱扔垃圾!”哪一种沟通会更有效呢?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进行比较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较估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这句话发人深省。
三、回避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不得不”这个词,似乎许多事都不是出于我们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深层挖掘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回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
例如,许多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父母,口口声声说“我不得不为他做饭,他什么都不会,我不给他做饭,他就得挨饿”。其实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离不开他们的照顾,其实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照顾是一种羁绊。
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将“我不得不…”改为“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我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选择为孩子做饭”,因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会让人不开心,而我主动选择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担责任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拉长着脸的母亲气呼呼地给全家人做好饭,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厉声的“吃吧”,这时你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强人所难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归的例子中,当妻子提要求时,如果不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是说“你随便”、“你看着办”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话都是一种变相的强人所难。它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对方就会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妻子会给丈夫冷脸,会几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许丈夫亲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种惩罚。
我们许多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去耐心认真地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导致暴力沟通的根源。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这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牢牢记住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达到书的封面上讲的那句话。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24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0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15篇)02-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合集15篇11-2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集合15篇11-2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