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孔子》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孔子》有感1
我读了一本《孔子》的书。书中讲了孔子对礼的赞颂,我读后深受教育,我们都应该做懂礼仪的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说“礼仪之帮,不可不知礼。”他又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孔子是非常重视“礼”的,他主张用礼仪来引导大家的行为。我读完这本书,很有感想,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来学习孔子,做有礼仪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有的人做事很不懂礼貌,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有的`人很粗鲁,心里没有礼仪来约束,就做出很多错事来。我有的时候看到公共汽车站人们有秩序地排队等车,心里就感觉特别舒服。在地铁站里,人特别多,当列车开过来时,大家都自觉地站在门两侧等着上车,没有人指挥,人们却做得很好。这不就是文明礼仪的表现吗?妈妈常带我去朝阳公园玩,在公园的的绿地外面立着牌子,上写“游人止步”,“禁止踩踏”。可是总会有人站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不是照相就是乱跑,这种行为多可耻!他们不讲文明,他们应该多学习,纠正错误。生活中有太多的“止步”考验着你和我,考验着我们大家,看我们能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那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知礼仪讲道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
《孔子》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文明礼仪不是小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都来行动吧,让我们都来做文明礼仪的标兵。
读《孔子》有感2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读《孔子》有感3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读《孔子》有感4
偶尔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是《孔子、李白:我们都是武林高手》,这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一个是蜚声诗坛的大文豪,一个是流芳千古的大思想家,怎么和八竿子打不着的武林高手联系在了一起呢?我一开始对其倍感质疑,但顺着文章的思路思考下来,犹如品茶一般,越读还越有一番味道。
文中提到,李白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侠”,走南闯北,游山玩水,好像坐飞机一般。如果李白是一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书生,又怎能做到如此潇洒呢?况且有书记载,他从小学习剑术,即使是再顽皮的孩子,学了这么多年,几招花拳绣腿总该会了吧?所以李白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其实,他也是武林中人呢。
我正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但孔子不会也是舞刀弄枪的武林中人吧?他可是儒雅的化身,谦谦君子一直以他作表率。作者同样从细节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诠释。孔子可是有遗传基因的。他的父亲是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而且猛到能托举千斤重的闸门,有DNA支持的孔子,想必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并且孔子教授的课程中,还有射、御这两样。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这两样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武术,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本领,一向谦逊的孔子怎么会不懂装懂?更何况他的学生还有子路这样的高手?所以孔子即使不是武林高手,身体也不会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瘦弱。
看来文人也不是那样只会舞文弄墨、连跑几步都喘的瘦弱形象。这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的身体是第一条件。我们学生正处于新世纪,科技发展得很快,出门的时间少了,闷在家里的时间多了,体质也就差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地锻炼身体。身体是一,学识、荣誉、金钱是零,一旦身体垮了,那还要那些身外之物何用?文章最后的一段文字很发人深省:“身材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减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读书本身,也许并不需要强壮的体魄,但是一个人从事实务,却不能没有一个比较强健的身体。”也许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需要改变了。
读《孔子》有感5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那就是鲍鹏山老师的著作《孔子传》。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在家搁置了好几天,都不曾翻开,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介绍孔子的书无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来艰涩难懂。另外,圣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辈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抵触情绪。终于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开了《孔子传》,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难合上。
书的扉页是孔子讲学的一幅图画,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页附的一首诗《仲尼》,它顿时把我领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知识的殿堂。感谢作者鲍鹏山老师,把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这么深入简出地介绍给我们,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译,还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孔子不再是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虽然他有治国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不为国君所重用,最终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设教授徒,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通过读《孔子传》,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孔子传》以完整的传记形式讲述了孔子从青壮年时期到七十多岁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训、立志学礼、兴办私学、周游列国,到政途失意、潜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坚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坚持道义,为理想而奋斗终生。仁义礼智信,如果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当时的鲁国政局混乱,孔子对此很感失望,这才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生活十分艰辛。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艰难处境,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即使是在没有粮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离开的情况下,孔子仍不间断地弹琴歌唱来鼓励弟子们。在弟子们的疑问声中,孔子说到: “没有经历忧患与挫折,就不会思考得久远;身体没有受到节制,就不会智慧深广。怎么能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们的幸运呢?” 在困境中,孔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 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之后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十四年,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孔子回鲁后,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对他尊崇有加,季康子尊他为国老,朝廷给他以优厚的待遇。但孔子却依旧“不知老之将至”,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实践。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现在的我,坚决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样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读《孔子》有感6
春秋时代,鲁国曾有一条法规:凡是看到鲁国人在其他国家当奴隶,可以先赎回来,然后再回鲁国报销赎金,还可以领取奖金。
孔子的一个学生到外过去,恰好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把人赎了出来。事后也没有告诉别人,更没有去报销赎金。那个被赎的人把这件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夸奖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指责他“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如果这个学生没有报销赎金,被人们称为高尚,那其他的鲁国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作奴隶就会犹豫该不该把他赎出来,因为赎出来后去报销赎金,会被别人认为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补?于是,只好视而不见。所以这个学生妨碍了更多鲁国人被赎回来。
有些事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却是错的。标新立异也是要经过考虑的,而不是以一己之见来衡量,来办。
读《孔子》有感7
前几天,我们刚学完《孔子拜师》这一课,我对这篇课文很有感触。
当我读第一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因为孔子三十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千里迢迢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当我读第二段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孔子的不辞辛苦和勤奋好学。因为孔子的'家乡曲阜和老子的家乡洛阳相距上千里,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走那么远是很困难的。但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当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孔子上前向老子行礼,并自我介绍,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卑有礼。当我读第三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老子的大方无私和孔子的勤学好问。当我读最后一段,让我更加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识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孔子的好学,老子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也像老子一样把自己的学问无私大方地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勤学好问,并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
读《孔子》有感8
《孔子》这本书是属于世界伟人传记丛书一类的,它主要介绍了一些世界名人的一些事,《孔子》就是其中一本。
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而受古今中外人士所景仰的伟人——孔夫子毕生的事迹,就可以从这本书中统统知道。
孔子从小就聪颖过人,固然四得自先天的优良条件,但立志向学,却是得自慈母的.谆谆启导。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伟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这本书从孔子不平凡的的诞生写起,以至周游列国、问礼从政,最后献身教育、流芳万世……原原本本,细述无遗,能使我们对孔子的一生可有概括的了解。
孔子教导弟子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尊严伟大;对于礼、义、廉、耻的推崇,更为备至。论语就是将他当时对弟子们所讲的话汇编而成的。
尽管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突飞猛进,我们对于“至圣先师”的一言一行,仍当奉为圭臬,才不致失去“文明国家国民”的美誉。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一起去了解伟大的先辈,一起去向他们学习吧!
读《孔子》有感9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去泗水河畔游赏,借水来教弟子们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其中我最为深刻的是孔子说的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中。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写出了水好像人一样温文尔雅、百折不挠、求真求善求美。孔子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
孔子是借物喻人,让自己的弟子学习真君子,他借水谈论弟子们的志向中。让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更加明鲜了,子路是个性格大方直爽的人,颜回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子路是个有福同享的人,颜回是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他们受到孔子的教育,更确定了他们自己的志向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做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要温文尔雅、百折不挠,还要多多学习,要学而不厌、见贤思齐、有教无类。孔子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孔子采用了托物言志喻之以理。我们要逝者如期,川流不息,我们要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读《孔子》有感10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圣人的故事——《孔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从前,孔子的母亲在他刚满三岁,就教他读书认字,他四岁时就已经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来问他:“我昨天教你的字你都已经会背了吗?”孔子对母亲说:“母亲您放心吧,我都已经会背了。”母亲和蔼地说:“那我明天来好好的考考你,看你是否真的会背了。”
就在这天的晚上,他吃完晚饭,就钻入被窝,哥哥来后就悄悄地问哥哥,说:“哥,昨天娘教你的字你都记住了吗?”哥哥胸有成竹的对孔子说:“我都记住了,那你记住了没有?”孔子说:“我已经把娘教的字都练了好几遍了,但还没有把握住,若明天有不会的`,那娘肯定会为我伤心的。不行,我要在今天晚上把娘教给我的字都记住。”哥哥说:“天气凉了,不要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认出对错。”
于是,孔子就按哥哥说的在他的肚子上写起字来,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经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考孔子时,孔子一遍就通过了,母亲觉得很欣慰,开心的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些故事,可更多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读《孔子》有感11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读了本课后,笔者感慨颇深:没想到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就有着如此进步的教学思想!它对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下面例举课文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感想。
片段一: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给翩翩起舞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清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联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有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随感:多美的景色呀!盎然的春色为下文孔子论水作了铺垫,这美好的'风光陶冶了师生的情感,引发师生体会“水是真君子”的意味!现在,我们经常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精心制作的课件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景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乐起来。同样,我们用音乐、画面、生动的语言等手段所创设的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念,以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象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象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毫无惧色,它好象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象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联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感:孔子利用司空见惯的流水,说出了如此深奥的道理。他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孔子真是个善教的老师,他充分利用了“水“这一课程资源。确实,我们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样教学设施、每一个教室,到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及网络,从高山、流水、鸣蝉,到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课程资源能以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起到传统教科书无法代替的作用。
片段三: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联想: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感:孔子让颜回用歌声唱出自己的志向。孔子先是侧耳倾听,何其专注!进而是手舞足蹈,何其投入!倾听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倾听是一种接纳,一种信任,一种激励,更是教师素养的体现。师生关系是平等、理解的双向的人际关系。这种交往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参与和构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景和精神氛围;这种交往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读《孔子》有感12
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30岁开始一直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出要不懂多问。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人类,我们中华民族为孔子而感到骄傲。
读《孔子》有感13
这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看着看着,我觉得这本书好有趣,下面还有注释。这本书里讲了我不知道的孔子小时候的事情,比如说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死了,还有孔子小时候很谦虚等等一些事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的故事:《第六章走向成熟的道路》,这张章讲的是孔子自从经过老子之后,他就把过去的一些偏于主观的做法有意识的减少了一些,他遇事也能冷静的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热情,就是使得他更为人们所钦佩了,于是他的弟子多了起来。他很从容的对门徒们说:“学会的东西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有很多志同道和的朋友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研究学问,这不是令人高兴吗?自己有本领,可是没有什么人知道,但也没有什么不愉快,这不是有涵养的人么?”这就是孔子一时期的心情,就是他从孤苦伶仃的童年起,经过挫折,经过自我教育,学了一些本领,又接触了有阅历的先辈老子,自己已经从事着教育事业,同时对从政又有一些希冀时的.孔子的心情,这时他还不到三十五岁。读到这里,我就心里暗暗敬佩孔子:三十五岁之前就有这么多本领,怪不得孔子有这么大的成就。如果现在有人都像孔子那么勤奋,那这样的人肯定是人才。虽然孔子很博学,但是他并没有骄傲,还谦虚的说他只会赶车(一个全才的人必备的本领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里头赶车是认为最低下的),这点我们就要向孔子学习了,他的道德、文学高、品质优良,还很谦虚,我们也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
读《孔子》有感14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孔子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其中我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被鲁昭公建议去洛阳观光,于是孔子到了洛阳。正好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于是孔子和老子交流了很久。孔子缺少老子的知识广博,而老子缺少孔子的积极和热情,于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成了互帮互助的两人。老子教给了孔子很多,孔子也学到了很多,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老子这儿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而且还赠了他一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大多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在家庭里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而孔子也忍不住赞美了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是经常被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游水的,还是经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走,可会走的也经常落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他。他爱在云里来就在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在风里去,他爱上天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办法琢磨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做一个谦虚的人。
读《孔子》有感1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个穷苦孩子出身,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为了后人心中的“圣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对这位“圣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未动摇过对知识的渴求,“学而不厌”是孔子一贯学习的作风,在学习上,孔子必定将所学学通、学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就他学新曲,可孔子却说还未领会曲子的神韵和志趣,又过了一阵子,他认为自己还未体会曲子的作者和为人风貌,一直不停地练,直至体会出曲子的作者必为周文王为止,使师襄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挥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联想上自己学音乐,不肯吃苦,能偷懒就偷懒,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妈妈让我多练一会儿,我练那么一两遍就说自己已经会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练,学别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会一点儿,就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肯再学。
读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学习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样东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学,一定能学好。
【读《孔子》有感】相关文章:
读孔子有感02-21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07-21
读《孔子传》有感02-20
读《孔子拜师》有感04-14
孔子读后感06-28
孔子读后感05-05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的语录11-30
孔子作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