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10-10 10:41:08
  • 相关推荐
道士塔读后感(通用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士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士塔读后感 1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扞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道士塔读后感 2

  初见《道士塔》这名字,我诧异:一座平常的塔,有什么可写,不明白余先生为何选这平凡之物。

  于是我抱者不解与轻微的嘲讽之意,开始浏览此文。渐渐地,我便心生佩服,佩服余先生的渊博学识,佩服他浑厚的文学功底。

  因为历史的浩劫,使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遗传流到海外,守侯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中国魁宝乃至如今依然在异国他乡。那些是数千年来中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我好恨!似乎此刻明白为何余先生为何会恨。

  喜欢书中这样一句,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道士塔读后感 3

  感看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在莫高窟有几座道士塔,塔中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看不惯敦煌石窟壁画和雕像,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壁画涂坏。偶然他发现了藏经阁,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而是低廉的价格或卖或换与外国人做了交易。更悲哀的是当时腐败的`政府一点也不重视,官员们也在贪婪的吞食着这些国宝,来换取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

  如今莫高窟经过多方的保护和修善,我们又可以欣赏到一些古老的敦煌文化了,但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为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读后感 4

  这一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道士塔》。故事讲述了莫高窟主持人王道士的故事。结果,外国人很少有钱,让他们把无数的敦煌文物一箱一箱地运走。

  这是一个历史杯。遗憾、愤怒和仇恨在我心中交织在一起。我是王道士。因为一点恩惠,我放弃了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艺术宝库里的文物。同时,我也为我们无能落后而叹息。也许,老中国真的很饿。我也希望这样的杯子永远不会发生。

  道士塔读后感 5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或许是想和王道士有个鲜明的对比,乐樽和尚仅仅因为那一道金光灿烂,就要筑窟造像,而且过了千百年,这里真的成了佛教圣地,或者说文化胜地。各朝各代的文化精华都肆意在一樽樽精美的塑像上,于是汇成了色彩的长河、历史的长河。再于是就散成了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绝现在在莫高窟,成千上万的游客是否只把莫高窟当成一处名胜、一处由前人开凿后人欣赏的艺术殿堂,然后就轻飘飘地走过那10华里,丝毫不觉得劳累,对于历朝历代沉重的文化视而不见,那么就把那些石像当成泥土堆好了。

  道士塔读后感 6

  蓝天,白云,常常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里难免有些孤独和仇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有一片空地,几座僧侣的寂静塔高高低低。在道士塔里,有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世界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手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不喜欢雕像和壁画,就找人把雕像砸碎,把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奇怪的.天师灵官;把唐朝的笑容,宋朝的衣服涂成悲惨的白色。

  虽然王道士发现了藏经阁,但他并没有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外国人可以用一点钱和商品换回几本现在可以算是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罗斯勃奥鲁切夫用一点俄罗斯商品换取了大量的文件和经文;1907年5月,匈牙利斯坦用一堆银元换取了24箱经文、5箱织丝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吉川小郎和橙瑞超以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万本书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第二次来,5大箱,600多卷经卷,还是换了一点银元。这是在文章中写的。令人惊讶的是,它不仅以如此低的价格换取了大量的经文,而且绝望的是,中国文官没有提到敦煌这个词,甚至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也没有任何程序或水平来到中国。

  然而,如果仅仅依靠王道士的迂腐和不足造成墩黄的破坏性损害,可恨的是,中国官员不重视文物。他们贪婪地一步一步地吞下文物,享受着醉酒的生活。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只有钱。钱对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明白,不管他们有多少钱,他们都买不到这些文物。不管他们有多少钱,他们都无法弥补自己的罪行。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丰富多彩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理解敦煌文化是人类罕见的艺术宝库。然而,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手中完成了。他们太卑微,太小,不管他们有多生气,因为他们无知的身体无法承受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沉重的文化债务!

  我默默地为墩黄莫高窟流泪。

  道士塔读后感 7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上下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以前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此刻能够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缺乏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仅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明白,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明白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读后感 8

  这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道士塔》。故事讲述了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结果外国人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数计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这是一个历史杯具。遗憾、愤怒、痛恨在我心中交杂。我很王道士因为一点小小的恩惠,就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文物就这样拱手让人了,同时,也为我们无能、落后的民族发出一声叹息。或许,旧中国真的是饥不择食。也期望,这样的杯具永远不要发生了。

  道士塔读后感 9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随着作者的介绍,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那诱人而又充满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那些所谓的从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脚印来中国取经的洋人。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

  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转睛地数着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为那“为了豪华的生活排场”而穷得筹不出运费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愤怒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中国官员竟从未下决心来好好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更为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之辈而感到愤慨。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官员都没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式的“强盗”与“懦夫”之间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所谓的“荣耀”与真正意义上的“耻辱”的彻底暴光。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仅有的三个字包含了对王道士和腐朽官员的恨,也包含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却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从而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邦。

  但愿不如此!

  道士塔读后感 10

  荣耀千年,屈辱百年。如今,中华脊梁,屹立东方。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我想,那车上的“货物”太重了,一箱一箱的,承载的是敦煌文化,能不重么?或者,王道士根本也阻止不了,在那样的时代,活着已经颇为不易。但他只为了一叠银元,便拱手相送了,不免让人愤慨。那是沉甸甸的文化瑰宝,或许他英勇的反抗一下,那么作为后世中华儿女便好受了,流传的,也就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了。

  敦煌文化外流事件中,王道士只能算是故事中的一个小丑。试想一下,当你一人向刷墙的人喊住手时,没人帮你,当看到他们呆滞的目光时,你能怎样?当你一人拦住运装着大批文物车队时,看到他们嘲笑,讥讽的目光时,你能怎样?我遗憾我未早生一个世纪,未成为莫高窟的主持,中国未早日强大。我想,这就是作者写作时候的心情,愤怒、无奈、憋屈……这些都难于言表。文章中说道:“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我没有亲眼见过敦煌,敦煌文化的价值也不够了解,但从秋雨先生的`笔下,我能够感受到,敦煌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意义绝对是非凡的,那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于是,我从百度查看了关于敦煌石窟的资料: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泥塑、彩绘、壁画及各种文献典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

  以上这些粗略的介绍之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近现代和当代文化研究者对于文物流失的“痛”,那是一种灵魂被践踏,被撕碎的痛。荣耀千年,屈辱百年,一个世纪岁月流逝,伴随着一个民族荣耀的流逝。在这个屈辱的一个世纪中,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文物和文化,中华民族的尊严与骄傲,在这漫长的百年中,也被践踏地千疮百孔,最后几乎抛弃。最后,终于爆发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代又一代的先辈,浴血抗争;一辈又一辈的英雄,谱写赞歌。中华民族的脊梁,一节一节的拾起来了,又傲然挺立世界。

【道士塔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士塔读书笔记09-25

《道士塔》读书笔记精品01-28

道士塔的读后感12-30

《道士塔》读后感08-17

读《道士塔》有感01-09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04-05

道士塔读后感12篇(精品)02-27

崂山道士教学反思09-13

宴梅道士山房经典古诗赏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