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更新时间:2022-06-11 09:07:07
  • 相关推荐
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浮生六记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爱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连声惊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流露着灵慧奇妙,体现着匠心专制,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恶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着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暮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网络创富,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随便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旁边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心血来潮,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慧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竭力地夸奖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异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雅观的芸娘,却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爱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2

  最近为小孩读幼儿园一事产生了诸多烦恼,真如此歌所言“出亦愁,入亦愁”的,真是“愁杀人”啊。最近又在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更是感觉人生如梦。

  初识沈复是因为他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文中所写之童年的趣事,让人不知为之一笑,却又觉得自己孩童时大概也是如此。可是,就是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沈复最终也是长大了。正如歌中所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沈复的《浮生六记》分为六卷:卷一是闺房记乐,卷二是闲情记趣,卷三是坎坷记愁,卷四是浪游记快,卷五是中山记历,卷六是养生记道。你看人生之趣乐愁快之情都在他的书中呈现了。这是他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文字,也是让后人能够得知他的一生浮沉的文字,更是能让后人通过他去窥见当时社会的.一段历史佐证。

  我不想说历史,只想说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而又深情的人。这个人对他的妻子芸是何等痴情啊。从两小无猜到定下终生,从新婚燕尔到病逝分离,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与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的伉俪情深,也看到了他对她“不思量,自难忘”的永别之痛。沈复的一生在与芸的相知相守中,经历了生活的富足美好,也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困顿。可是不管是怎样的生活,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反而是彼此扶助鼓励,富也好贫也罢安然的夫妻一体共度时光。

  如果时光就这样下去直到白头,未尝不是一件美事。可是人生中总是有很多的转折意外,芸最终还是离开了沈复。当他与妻天人永隔之后,沈复又历经了丧父丧子之痛,人生之哀痛逐渐增多,时光也就不再只是美好的了。但“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在哀痛与美好的回忆中,沈复踽踽独行,浪迹天涯。

  呜呼,人生啊,无非是生离死别!可是即便要经历这样的人生,我们还是在努力的活着。活着,爱人爱己。我不知道沈复是且走且记,还是先走后记,但不管是怎样的记,他都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了他的一生,那么我们的一生呢?

  人生如梦,梦醒时分也许也是离别之时,是“春梦了无痕”,还是让人知道“我已飞过”呢?

  “一点秋雨一点凉”“秋风秋雨愁煞人”,愁之人生虽有诸多“不能言”之“心思”,但我知道了我的选择,是的,我选择了沈复,且行且珍惜,且行且记录。人生如梦,让梦转成文字吧。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3

  经过了前两卷的行乐之日,沈复还是不得不迎来了坎坷之日。在这卷中,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沈复的痛苦,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命运的痛斥,芸娘最终因为难得寻得的妾被强权者夺走,大病一场去世,芸娘是如此的深爱沈复,以至于最后也是为了沈复而去。

  芸娘死后,可见沈复本来便不如意的.日子,失去精神支柱后,将变得愈发的折磨人。然而,芸娘的死,确实令沈复极其痛苦,但沈复则并没有多大多大地抱怨,他依然是顺其自然,故后来的一卷依然是记叙一些愉快的事情,只不过语气当中,多了一份寂静,一份孤独。而幸亏如此,沈复才得以写出《浮生六记》不是吗?

  芸娘死后,由于接触太深,实在是令人伤感,后三卷的剧情看着也变得乏味了,末尾两卷听闻是后人补写。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沈复的浮生,在芸娘死后,便结束了。

  读《浮生六记》,实在是感触很深,从最初的不懈,到后来的沉浸,从其中得到启发,再到最后为芸娘的死与沈复一同悲伤。这早已不仅仅是沈复的自传了,它也已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成为了我自己的一段浮生,即使我不在这其中。或许有很多人也有着同样的感触。读《浮生六记》,我们不仅会跟沈复一起追忆过往,被芸娘和沈复以及他们的爱情所感动,还会随着这本书一同浏览这段浮生,从中得到众多启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4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看。

  看言对我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的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5

  在阴雨连绵的夏日,读一部《浮生六记》,感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无奈之憧憬,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简单平凡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

  《浮生六记》一书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分别记录了沈复与妻子陈芸相依相伴、游历田园山水以及沈复在妻子去世后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与人生坎坷、痛失爱子与父亲等故事。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秀丽清新,毫无忸怩作态与过分讲究学究之气之意,读来如一股清风扑面却又拂进心房,感人肺腑,让人不禁泪如雨下。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他们坦诚相待至死不渝,一生平凡却光明磊落、善良美好、超脱世俗。书中写陈芸道:“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沈复眼中的陈芸,由此便可看出沈复对陈芸的爱意之浓烈。此处为沈复记叙婚后生活的开始,往后,二人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令人羡慕不已。但二人之间终有不幸,嘉庆八年陈芸离世,离世当晚本应避着,沈复却因不舍陈芸,欲与其魂魄短暂相聚而克服恐惧,可见其对陈芸的情之深、意之切。陈芸死后,沈复可谓是:“从此熙熙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二人曾只为了看月亮而到亭中对酒闲谈,此可谓人间至简至真之幸福,二人单纯朴素地相伴,只为了快乐与幸福,将一切杂事繁乱挡于心外,令人深深感动。

  纵观全书,两人的恋情并非旷世绝恋,也并不惊天动地,更未被后世传颂成千古名唱,却容易让人铭记于心,久久不能忘怀夫妻间饮茶谈诗论词,春日三白(沈复字三白)携芸远足,夏日因芸头戴茉莉花夫戏妻谑,笑俗为雅,二人都想给对方带去最单纯的快乐,虽处于封建社会彼此间却平等相待,超前的思想令人赞叹不已。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夫妻恩爱不到头”,三白失妻之恨令人唏嘘不已……

  书中曾写道:“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知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这是沈复饱经磨难后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释然。但在我看来,纵然世事茫茫,光阴有限,也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二而奔忙。虽然在奔忙之时,自己可能会受伤、会失去、会劳累,但为了梦想奔忙过,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毫无遗憾。虽沈复对安静闲适人生的追求也不无道理,但我更倾向于追求拥有有意义的奔忙的人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活在奔忙之中才能看到安宁闲适的可贵并珍惜这种生活,倘若一直处于安静闲适的生活之中,终会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到最后甚至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都想不清楚。可贵的.事物正因为稀少难得才显得可贵,若每日均可得知,何来可贵?且不奔忙,也未必能得个安宁闲适。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人生的神奇之处。“难以计量的得失”会让我们的生活有惊喜也有惊吓,这便使人拥有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至于平平淡淡。虽平淡实为生活之根本,但这平淡也是有快乐、有真情、有情调的平淡。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情如此,令人唏嘘。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6

  每当我听到这句诗时,我总会想起《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作者叫沈复,是一个懦夫,也是一个英雄。

  在芸娘病入膏肓的时候,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芸娘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只能发出“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叹。芸娘是因为爱他而死的,若当初芸娘不为让他过得更好而和憨园约定共侍一夫,或许就不会在憨园违约后血疾大发,也不会被公公婆婆认为盟娼结妓而赶出家门了。而这一切,都因为芸娘太爱他了,爱得失去了嫉妒心,爱的为他付出了一切,却不知“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而他,无力保护这个爱他的女人。是啊,因为那是一个“处世人情,非钱不行”的年代,面对命运,他显得力不从心。

  他也是一个英雄,作为丈夫的他无法给芸娘什么物质享受,但他给了荆钗布裙中的芸娘最最丰厚的爱。他如此爱芸娘,在芸娘被赶出家门时选择和芸娘共患难,却没有因芸娘死后在“痛泪两行,涔涔溢溢”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坚强的,因为他太爱太爱芸娘了,爱让他站了起来,他把芸娘展现于世,他告诉世人他有一个如此美丽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泪铸就了一本《浮生六记》。我们可以想象,当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血泪般的字眼时,内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伤疤就喊疼的人才会疼一辈子,只有掉进坑不爬起来的人才永远不会掉进坑里。我知道,若没有沈复当初揭伤疤时的勇气,今天就会少了一本好书。

  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仅需要温暖的阳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尽快适应受挫时的环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复因为接受了“妻梅子鹤”的`环境才写出了一本《浮生六记》,司马迁因接受了宫刑的现实才写出一本《史记》,孙膑因承受了膑刑的痛苦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并且化悲痛为力量。毕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们要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浮生六记》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沈复和芸娘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有久违的快乐,也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下的伉俪情深,如此珍贵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阅读此书,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点评:读得用心,但毕竟是少年人,“少时读书若林间窥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会别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7

  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一睹为快。来到大学之后,闲暇时间较多,有幸借到此书,迫不及待品读。

  此书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复所著。他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中年之后家庭频遭变故,与爱妻芸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又细化为浮生·初见,浮生·盟誓,浮生·贫乐,浮生·欢聚,浮生·飘零。本书是他与妻子在游历中的故事,三十年里,他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同的人与物。书中对各地景物的细节描写有独到之处,如梦如幻,令人向往。更有他与妻子的爱情令人艳羡。此中也有诗人所写的诗句,朗朗上口。

  此书是沈复的.生活所记,可看出他的生活闲适,潇洒畅意,但也为了生计曾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可看出:想要过肆意的生活,需要有金钱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有赏景的心境,不然,在闲适的生活,若需要为生计奔波,也会让人疲惫不堪,失去生活的希望与激情。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的青年男女疲于奔命,同时身体也受到极大损伤,心里压力巨大,让人只能每天重复这无聊且无趣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在过于残忍。不妨适当的放慢自己的节奏,享受旅途的美景,在休闲的周末静待时光流逝,触摸阳光,感受微风拂过自己的脸庞,感叹生命不息。

  其实,人生的路上步履匆匆只会让你得不到想要的,适当的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一切如此。安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8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9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来看。

  看文言文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文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文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山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来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来,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来,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来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来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山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来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0

  《浮生六记》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芸娘的人,他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沈复十三岁随母亲回娘家,看到芸娘静坐窗下,低头刺绣。于是便和母亲说他要结婚非芸娘不娶。于是沈母当即答应下来,取下手上的戒指给了芸娘,定了这门亲事。刚成婚,芸娘不爱说话,但是都笑脸相迎。每天早早起床,操持家务,全家赞不绝口。

  沈复的弟弟娶媳妇,发现聘礼少了珠花首饰,大家都很着急,于是芸娘回屋把自己结婚的珠花聘礼拿出来救急。身边佣人替她不值,她却不以为意。他们后来迁居仓米巷,来到一乡下老妇家中,租房子避暑,老夫妇常常摘自家瓜果给他们尝鲜。芸娘体谅他们,要给钱来买被谢绝了。于是她便做了几双新鞋给老夫妇。

  她的人品决定了她的.气质,待人宽厚,与谁都交好,懂得生活,芸娘没有停止读书,晚上得空就拿起书本读书,不知疲倦。天气炎热停下刺绣,陪丈夫读书,谈古论今。他们一起游玩。她是勇敢的,在过去那个年代,女子是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但是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都是自己去争取的,现实不如意,也要让自己过得舒服。

  沈复夫妇后来被公婆误会逐出家族,便借住在萧爽楼里,这时他们生活没有之前富足,但是安稳美好,偶尔还可以赏花游玩,芸娘雇下一个卖云吞的摊子,供赏花时给大家做吃的。还带了一个砂罐给大家煮茶。众人都称赞她心思巧妙,安排妥当。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很有生活情趣。他们用白纸糊窗让屋里房间明亮。她会在夏天荷花盛开放一撮茶叶,然后用来泡茶有荷花香气。热爱生活的芸娘总能想到很多点子。

  其实芸娘幼时,父亲早逝,他和弟弟跟着母亲过活,家徒四壁非常清苦。芸娘靠刺绣补贴家用,担起家庭重担。嫁给沈复,为了柴米油盐发愁,公婆断了供给,自食其力。即使身在病中也会安慰丈夫振作起来。刚好就开始刺绣补贴家用。芸娘在被生活磨砺之后,内心无比坚强,总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眼前困境。她知道寻找解决方法远比自我怜悯更重要。

  一辈子坎坷过来,但是过得很有意义,不怨不艾,努力争取幸福生活。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1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这是本作者的自传体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记述了作者与其妻子芸娘之间的日常生活。对于芸娘,早有听闻。毕竟她可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之为“历史上最可爱的人”。而考虑到作者生活时期为清朝,我本以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离不出时代的限制,会相当拘谨,“最可爱的人”则或许是过称了。而在看了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初的看法实在是实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会遭到时代的束缚,沈复和芸娘便是经典的一对代表。他们的不羁、率真的性格,实在是令人钦佩。他们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为对方着想,以至于他们的恩爱生活,有种跨越时代的自由,充斥着浓浓的爱意,着实令人羡慕。即使是现代人,怕是也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所以看下来后可以说是被喂了满满的狗粮了。

  对于沈复,实在是难得的专情好男子,他不图名利,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只要身边有芸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对于芸娘,则可以说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温柔体贴,襟怀才识。难得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当时时代的种种俗约而遭到束缚,她与沈复一样有着不羁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一心为丈夫考虑。这样看来,称她为“最可爱的女子”,丝毫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对神奇的'伴侣,试问有谁不会羡慕呢?而都说天道无情,果真如此。在书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记愁》为题。或许老天都妒忌起这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忧无虑的生活时光很短,沈复的人生道路颇为坎坷,很多时候为了维持家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与芸娘分离。而芸娘则默默地承担,直到后来大病一场去世。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风格实际上是轻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样,《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想表达的正是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快乐的时光着实短暂,这本书记载的则正是短暂的快乐时光,毕竟人生的坎坷已经把他们折磨的不成样子了,而追忆当年快乐的时光,在梦中追寻自己所深爱的人,则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浮生六记》,可以说沈复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人生,也是为了纪念芸娘,纪念他们相伴的日子,所记载下来的真实传记,也可以说是写给芸娘的一封充满深情的情书。这便是“深爱之人,梦中追寻。”而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才不是光光看着作者幸福的回忆录沉沦其中便可,从这《浮生六记》中,我们是可以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的:或是珍惜当下,又或是追寻知己。这便是“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2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得浮生一日闲,

  重翻了《浮生六记》两遍,

  不知作何感想。

  羡夫妻二人的情深

  叹布衣菜食的满足

  伤命途世事的坎坷

  感放意浪游的风雅

  《浮生六记》虽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自传体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文字不长,但也是文言文。我必是先读翻译版本,再对照原文来看,省力得多。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在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畔。通篇读完,从他的文字来看,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卖过画,当过幕僚,日子过得很清贫。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是不入流的文人。

  让他的'这篇文字熠熠生辉的当属他花了大量笔墨倾情描写芸——他的妻子,陈芸,字淑珍。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隔两百多年,透过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领略到芸的风采。可以说,沈复因为深情描写其夫人芸而让《浮生六记》与众不同,芸也因沈复的描写而留名文学史册,这大概也是这对恩爱夫妻的互相成就吧。

  在沈复的笔下,妻子芸的肖像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翻译过来就是“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神态缠绵,让人神消”。我猜想,这样的描绘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这是一位擅长女红,精于刺绣的女子;

  这是一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句子的女子;

  这是一位替定了婚约的夫婿藏粥的女子;

  这是一位为还未成婚的夫婿祈福而吃斋好几年的女子;

  这是一位初为人妻恐公婆说懒惰而日日早起的女子;

  这是一位将自己彩礼中的珠花给弟媳作催妆礼的女子;

  “夫妻二人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他们在“我取”轩内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乐;

  他们将“岂敢”“得罪”作为夫妻间常用口头禅,互相敬爱23年,当真是举案齐眉;

  他们在七夕拜织女时,镌刻两枚印章,一阴一阳,各自一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

  他们登山,看晚霞夕照,联句吟诗;

  他们夜游太湖;

  她化女为男陪他逛庙会;

  他因她而喜爱了臭腐乳和卤瓜,是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她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他复: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充满了小细节和小确幸。

  读此,如何不被这种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子打动。

  比起如今自由恋爱还更幸福些。

  女人最难得是“莫欺少年穷”。芸难得而可贵。

  其实,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芸嫁入沈复家,并不是特别美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他处。日子清寒不易,苦心经营都不一定支撑得下去,最终也难以为继,芸病卧在床不得医治而早逝,时年41岁。她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自家公公找姬妾;公婆误会,她不澄清,默自承担;她温柔,宽和,蕙质兰心,安贫乐道。令人大呼“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娶妻当娶芸”。

  而沈复呢,既没有做成官,也没有经成商,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时常需要靠朋友接济,甚至还在家中已有爱妻之时依旧未能摒弃狎妓这等兴趣。也许受时代所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对妻子如此已是很好,正如芸临终之时所说“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但仍然让人有“沈复配不上妻子”的感觉。当然,沈复唯恐“事如春梦了无痕”,写下《浮生六记》来追述与妻子的美好过往,也必须承认他对她是有情的,才会感叹“恩爱夫妻不到头”。芸的儿子18岁夭逝,香火无法延续;而沈复得人赠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害我辈等人背得死去活来,但这算是沈复的成就了。

  通篇没有“官宦升迁、衙门时事、八股文章、打牌掷色”,有的是“慷慨豪爽、风流慰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

  沈复,放在今日算是啥也没做成只会游山玩水的“渣男”。

  中国不缺功成名就的文人,但若没了他这般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清淡闲雅情致,也终将会是文坛多元化的损失吧。

  在如今成功学泛滥、日益浮躁之时,觅得《浮生六记》这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好似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我意效芸娘,愿卿复深情。

【读浮生六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浮生六记》有感04-14

《浮生六记》读后感06-03

浮生六记读后感12-11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6-21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1-21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1-21

《浮生六记》读后感9篇01-18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1-17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