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影响力》读后感1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样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就应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最后将书通读了一遍,资料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资料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好处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超多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能够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受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阅读《影响力》一书过程中,它不断地在提醒着我,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份子,必须学会思考自己,思考他人。
如果说,爱是人类永远的话题,那么,影响力也可说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影响力。可以用来改变他人,也可以用来扭转自己。而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之一就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一小部分行为科学理论家和实践者已经发现了一种几乎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的力量—影响力。我们没有意识到,穿越成功和失败的线索就是我们缺乏影响力。如果我们早就意识到这点,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寻求更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影响力。而这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缺乏勇气,实际是改变事物的技巧。
书中拿出了很多社会现象进行解说,并将少数杰出的影响力大师经常运用的原则和技巧与读者分享,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尽可能的施展我们自己的影响力,并使个人生活、家庭、伴侣甚至邻里间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书中运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社会现象和事实作为案例来分析。作者每提出一个观点就会佐以大量事例来讲解说明。这是我感觉到本书的最大特点。
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仔细理解下这几个词语,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常平常的特点,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点,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们是没有察觉的。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中国有古话:“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在他们的强大的影响力面前失去了自身应该有的自我认知和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了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
我在想,这对于我这样的司法工作人员来说,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显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实为依据,当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扰了你的判断、当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维成为了“三人成虎”的影响力的时候,我能以自己的影响力来抵御他人的影响力,从而作出自己应有的正确判断吗?
《影响力》读后感2
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现在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解释下我为什么买下了这本书。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很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撒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光看标题的话我是不能确定是否买这本书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一般说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这种犹豫不定的状况之下,我就去看关于别人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和评分,如果得到的评价高的话,我就可能买,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社会证据,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见,是不是应该要买。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另外一个条件——相似性,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在看这本书以前,总认为影响力就是自己影响别人的能力,现在看了影响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彻,我觉得该书写得非常专业,里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还需要我慢慢去细读,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我认为影响力就是过去事情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左右着我们今天、明天的行为,也许是正面的影响,也许是负面的影响。总尔言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昨天的、过去的事情的影响。该书将这种规律系统的揭示了出来,它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复印纸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太复杂了,而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复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着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人们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清晰的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会被骗,人们还是会踏进这个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实施互惠的同时,有时免不了自己也会变成互惠的“猎物”。复印纸
书越读越有意思,我一定会好好读完这本书。边读边反观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此来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们身边一种有效的影响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说如何去应用它,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它,因为很多人都在用它来谋取利益。
《影响力》读后感3
一、互惠原理,在结识新客户过程中受益匪浅。
在结识新客户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让人尴尬的情况,很多人对于新上门的电话拜访把持一个抗拒的态度,拒绝与你交谈,拒绝给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触客户的时候,首先给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我们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给人以没有业务成交基础就不能继续交流的印象。当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互惠原理会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即使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要相信这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绝-退让,承诺和一致,令人难以抗拒。
“没事,我们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在与客户初次认识时,介绍公司业务当然是第一阶段的A级目标,在对方做出暂时不需要的反映(有时甚至是一口回绝,初次拜访时将近90%的人会有这种反应)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提出其实只是认识一下,宣传一下公司的目的,会令对方刹时松懈紧绷的神经,或是令人不可抗拒,毕竟相比之前的业务宣传,认识一下,是相对很小的理由,很难再进一步摆脸色。而此时对方相应做出的可以以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的承诺,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促进与客户的关系无疑是个催化剂。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且没有业务上的压力,两人交往自然放松。即使是平时的一声问候或偶尔的小建议,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三、社会认同,大多数人的通病。
很多客户在介绍业务时,对公司之前的业务情况十分关注,提到之前培训过的公司,他们会不约而同地与自身做参照,并对我们曾经服务的单位和培训效果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已经有了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在推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我们之前培训的客户立场等方面因人而异,如何有技巧地运用以前的成绩,在令新客户信服的同时,避免以往培训的负面影响,更是要在现阶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
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投缘。如果要客户对自己迅速的产生好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细致地从对方的言谈中发现对方的喜好,并建立与对方的关联,使他认为你与他是有共同语言的,交往起来自然对你无话不谈。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把客户拜访变为对方闲聊的对象,要善于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与公司业务联系起来,在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要与客户建立这样的联系,才算是成功。
五、权威的压力
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朋友的话,在公司又听领导的话,就连男朋友都会对自己说:要听话哦。“听话”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两个字已经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有了改变,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说什么,咔——嗒,马上做出相应的反应,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已经不由自主说了:“好,哦,恩”之类的词,转化为一种承诺。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诺变为一致,所以从大学起我就对人家说我不会轻易做承诺,做了就要做到,这点也是钻牛角尖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时以为答应人家很正式问我的事才叫给承诺,但没想到自己自然的反应也是一种承诺。在我心里倒没什么权威的压力,可能是思想比较随性,对于别人而言的那种“听话”,在我这里已经变为了一种承诺。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会拒绝,懂得放弃,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数的天下,这句话我喜欢。
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越难得的东西越珍惜,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另一番不同的理解。曾经很普遍的东西,当在很自然的条件下变为稀有物时,更令人想得到。拿我们的咨询和培训来说,看上去好象广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咨询的,至今却只有我们。而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领导人们并不缺乏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训上,像我们这样去推咨询的,反而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在众培训机构中独树一帜,培训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咨询的机构短缺,这正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训由于我们注重质量,在挑选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较高层面的客户群体,而且基于社会认同,我们不需要降低报价和给回扣去获取生意,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
认识了我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发扬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设阶段越走越稳定,在市场没觉醒之前,先唤醒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优质客户,只要我们秉承原则,总会遇到我们等待的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
《影响力》读后感4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样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就应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最后将书通读了一遍,资料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资料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好处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超多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能够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资料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超多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用心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内涵。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透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资料很多每一点都能够延伸出一系列的资料,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先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比较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能够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礼貌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十分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必须会拒绝的请求。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那里我们就应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
辱,两者结合在一齐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状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务必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能够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搞笑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必须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必须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影响力》读后感5
任何人都无时不刻被环境和他人影响,如果我们能理解影响力的内在机制,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更成功,书名叫做《影响力》,这是百年商业类必读的经典书籍之一。互惠原理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只要你接受了礼物,就启动了一个开关,哪怕这个礼物不是你喜欢的,是被别人强塞进来的,也会发生同样的效果,如果过路人不做出任何感谢回馈就走掉的话,愧疚感就会一直跟着他,为了消除亏欠他人的感觉,过路人宁愿掏出二块钱让自己轻松,所以我们懂了,为什么过了半个世纪,一个穷国还要向曾经帮助过他的国家感恩,因为互惠原理的强大力量一直在让他们产生亏欠感,如果不回馈就会产生一直存在,只有最后回报了才能消除。承诺与一致是影响力的第二个原理,什么叫做承诺与一致?就是人们会尽量保持言行一致,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情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很容易被人指责言行不一,善变,不守承诺,不值得信任,会被人瞧不起,会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而那些言行一致的人,说到做到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第一,当我们做出了承诺后,就做出了选择,这样就不用再面对纷纷扰扰的信息了,不用在为某件事情左思右想,费劲心思了,这是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保持简单有效的重要方法,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面对复杂的生活。
第二,一旦你做出了一个选择,就可以坚守,哪怕这个坚守是错误的,这样可以帮助人们逃避现实,对于一些烦恼的事情选择视而不见,这样的生活更加轻松。作者就亲自经历了一个这样的事件,他和一个教授朋友去参加一个关于冥想的讲座,讲座是二个年轻人主持,声称冥想能治愈人的所有烦恼,给人内心平静,甚至高级阶段可以获得飞翔或者穿墙而过的特异功能,但其主要目标是招募会员。这个教授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讲座漏洞百出,所以在听完后的提问环节,他站起来准确的指出了讲座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和缺乏论据的地方,辩驳的二个主持人哑口无言,只好承认教授讲的有道理,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一下。但想不到的事情之后发生了,听讲座的人随后把二个主持人包围的水泄不通,不是攻击他们二个人,而是争先恐后的交钱入会,作者和这个教授非常困惑,以为这些听众没有听清楚,散会之后他们和三个听众单独聊了一会儿,才发现听众不是没有听清楚,反而是听的太清楚了,所以争先恐后的交钱入会,这三个人都有自己遇到的大麻烦,一个是演员,希望通过冥想增强自己的演技,第二个是患了失眠症,希望冥想可以改善他的睡眠,第三个刚好相反,希望通过冥想少睡一点,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工作。他们之所以加入就是因为听了这个教授的话,其中一个说,我本来今天不想加入,但听了你的话之后,决定马上加入,因为如果回家之后慢慢琢磨我就永远不会加入了。作者明白了,简单的说就是他们面临着非常大的麻烦,现实中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这个冥想会给了他们希望,但教授朋友说的这么有理有据,他们就慌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面对那些困扰他们的`大麻烦,所以他们赶紧加入,这样就不用理性思考来面对他们的麻烦了,所以这是通过一致性承诺来逃避现实。影响力的第三个武器是社会认同,什么叫做社会认同?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会被他人影响,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我们潜意识都会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他人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么如何才能让人喜欢自己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表吸引力。
那些外表英俊的男人,漂亮的女人都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欢,这就是“光环效应”,因为在我们潜意识里,有吸引力外表的人等于好人,诚实,善良的人,看到好看外表的人就会自动这样联想。
那些外表好看的人在应聘的时候有更多优势,成功的概率更高;在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漂亮的男人和女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幼儿园那些长的漂亮的小孩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更有魅力
2相似性。
那些长相一般的人不用担心,得到他人喜欢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相似性,人的天性都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所以做生意的人都会在聊天是时候先问你老家哪里,哪里毕业的,“同学,同乡”更好做生意,这就是寻找相似性。
相似性包括穿着,教育背景,居住地,兴趣爱好等,这样的人自然会让你更有好感。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某个人的喜欢,就要寻找和对方的相似性,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二权威
这是第四个影响力原理。
人类作为群体动物,天生容易被权威影响,我们对权威有不假思索的信任,顺从,所以像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说的话很容易流行,研究发现,我们对权威人士的意见天生会更加顺从。
国外有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对志愿者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惩罚对人们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什么影响”,实验分为学习者,他被绑在通电的椅子上,另一个是被招募来的志愿者,问学习者问题,这些问题是研究员留在清单上的,如果学习者回答错误,就要通一次电惩罚一次,当然绑在椅子上的实验者是由实验室的人扮演,椅子也没有真正被通电,实验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看人们对权威的顺从程度。
《影响力》读后感6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仔细地去品味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直接与书籍接触去获取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大量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积极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内涵。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内容,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来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和领悟,思维比较跳跃,西西,还请老师指导。
《影响力》读后感7
初识《影响力》是在豆瓣上,看着此书的评分高,想来应该值得一读。通读一遍后,发现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and编译者闾佳)阐述的内容对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题外话说句,通过豆瓣购买此书,通过书中介绍的内容分析自己这也是社会认同和相信权威的心理在起作用,也算活学活用一回。现将书中的内容略作梳理,加深印象,以便往日再次学习。
作者在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何为影响力,自己理解,就是人作为动物会跟其他动物一样,在外力下影响自我心理,造成机械的反应(语言或行为)。此书要讨论的就是有哪些触发特征会影响我们的心里,致使我们会不假思索的作出相应的反应。作者列举了几个观点或事例,来说明条件成熟时,我们会自动按下播放键,做出机械式(模式化)反应。
1。 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2。 在我们不知道商品的实际价值时,就会采用“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3。 灵活运用:“对比原理”
作者特别说明了,影响人心理的这类“武器”有什么作用:一是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三是使用者能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作用大大的,效果棒棒哒)
第二章作者具体阐述了能影响人心理的武器—互惠原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人,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投桃报李,但是有部分的人正利用我们这个心理影响我们的判断(要引起重视警惕)。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共存的基础,是人际交往基本的准则,我相信谁也不愿意跟自私鬼打交道。
作者为了详细阐述互惠原理强大的`力量指出,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和可触发不对等交换。这其实也就是咱们中国人推崇的品德,知恩图报。其实为什么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能刺激他人回报以大得多得恩惠:
1。 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2。 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由此看出“知恩图报”是普世价值,不管东西方都认可的品质和行为。互惠原理衍生出“互惠式让步”,也就是咱们生活中经常遇见的“讨价还价”都是有来有往,你退一步,我让一步,生意才能谈成。由于互惠式让步,带来一种技巧—“拒绝—后撤”术。这种手法似乎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为什么此手法能有如此的作用,在作者看来,主要是被实施者的责任感和满意感(个人认为是成就感,以为因为自己的做法导致对方退步,虽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但是感知上误以为这样而形成的成就感)
第三章作者阐述了能影响人心理的第二件武器—承诺和一致。此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也就是承诺,承诺的前提:主动+公开+付出努力+自主)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之保持一致。再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读到这一章,我最有感触的是,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其实这个对工作,对做人以及对感情都是适用的。
第四章作者阐述了能影响人心理的第三件武器—社会认同。此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在我们特定情形下(不确定或相似性)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那同样,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书中提到“周围的人认为我们什么样,对我们的自我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对此我很有感悟,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很少考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也往往来自别人的认知,缺乏自信,很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表示自己的存在。特别是书中提及的自杀案例,当深入困境时,我们会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对这个案例我非常受触动和启发。
第五,六,七章介绍喜好、权威、稀缺这三种武器的影响力,对权威这块,我特别有感触,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领导或者专家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他人都会觉得这就是最权威的解释,是正确的,很少能深入的再思考,他的看法是否真的正确?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书中的结尾部分,有一句话,很受用—“在下决定的时候,我们越来越难于对整个局面加以全盘考虑”。反思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时盲目的乐观,错误的以为这就是“稀缺”的资源,好像很难获得,事实并不是这样。很高兴能读到这样一本书,让我明白了自己是如何犯的错误。
《影响力》读后感8
做产品就是做用户心理,《影响力》这本书从大众心理的角度给出了影响用户做决断的因素。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以下是该书的读后感及我个人的思考。
一、为什么需要影响力?
人和动物一样都是具有某些自动行为模式,即当外界环境满足一定条件时,我们会像设定好一样去自动执行。人的这种行为模式多是在后天养成的,由社会共同心理决定。
“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
就做产品而言,目的是通过影响力触发用户的自动行为模式,让影响力带着用户向最符合预期(商家或公司)的方向行动。使用产品时,用户需要思考得越少,说明产品的设计越合理。
二、左右影响力的因素
造成影响力的六大因素: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
2。1互惠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避免被认为是贪得无厌的人,所以在受到恩惠时会想办法偿还,让自己没有亏欠感。当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时,默认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利用这种率先让步常常能获得更有益的回报。
对应到做产品上,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1、在用户有感知处免费或给予优惠,然后让用户尽量无感知地在其他地方弥补他们拿到礼物的亏欠。(各电商优惠促销活动,少量产品优惠,但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优惠产品)。
2、针对互惠式让步,可先向用户提出合体的“大请求”,当用户否决了“大请求”时再提出我们期望的“小请求”,通常能达到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拒绝—后撤手法。(销售时,先推销贵的主产品,再推荐产品周边,用户再次拒绝的可能性较小)
2。2承诺和一致
人们都有一种言行一致(或者在别人眼中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当人们经过艰难的选择做出承诺后,会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误的。
当承诺公开,人们向别人表明自己的立场,后续就会更加专注于此立场。因为周围人认为我们什么样,对于我们自己的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做出某种承诺,用户的自我认知就会发生改变。
人们对于承诺付出的越多,它对于承诺者的影响就越大。尤其是当外界不存在强大压力时,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对所做的承诺负责。当用户内心变化后,承诺就与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且能持久保持作用。
对于做产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前期通过鼓励等措施引导用户对产品做出承诺,且这种承诺能分享给亲友熟人,让熟人的认知坚定用户的立场。
2、中期通过拒绝—后撤手法等,让用户能为自己的承诺付出一定代价,加深这些承诺对用户的影响。
3、到后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当初的承诺能变成用户自发的行为,让用户发自内心地对产品有责任感,这样作用才能持久
第三点其实太难做到了,绝大部分产品只能到第二点甚至第一点。但很多成功的`游戏都能将用户带领导第三点,产品很需要借鉴游戏用户的心理。关于用户对产品的责任感建立可以参考《参与感》这本书。
2。3社会认同
上一因素上有提到承诺要公开,这就利用到了社会认同。用户处于不明确状态时,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及行动来行事。当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觉得它正确。
对于做产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要说服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很好的办法就是展示跟用户相似的人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在产品运营的前期,应该多找我们希望的目标用户使用产品,这样才能带动其他目标用户来使用产品。前期产品定位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
2。4喜好
通过正面接触的接触能增大用户的好感,但须注意若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用户愿意将自己与成功关联起来,哪怕是很表面的方式,这样会显得自己的形象光辉。尤其是当用户在社会认知中威望很低时,他们会更乐意借助他人的成功来恢复自己的形象。
对于做产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用户在产品中获得的成就感应该是能让别人感知的,且感知后能引发其他用户羡慕等情绪,这样用户才会愿意为产品付出精力及金钱(参见游戏里的付费玩家)。
2。5权威
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但人们或多或少还是会被权威影响。在没有真正的权威的情况下,象征权威的符号也能十分有效地触发用户的服从态度。
对于做产品,需要思考的是:
如何在不引起用户反感的情况下将自己打造成权威的象征(例如苹果手机?)
2。6稀缺
人们会根据获得某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判断东西的质量(至理名言)。同时,对于失去某样东西的恐惧会比获得某种东西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
对于不能获得的信息,人们的渴望未必会增加但对于该类信息的接受包容程度却增大了。
对于做产品,可以采用的策略是:
1、想要让用户更多体验产品,产品需要给用户带来稀缺感,让用户能够感觉到不行动很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常见的是电商促销里的数量有限及限时购买等优惠,会极大刺激用户尽快行动。
2、想要让用户更加重视某些信息,不一定要讲信息封杀,只要将信息变得稀缺,而非随意就能获得的。
2。7即时影响力
用户启用自动行为模式都是根据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那一条做出反应。这是人们在适应高速运转的社会自动进化出的结果。所以产品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时,要突出最主要的信息,尽量减少对用户做判断的干扰。
三、总结
《影响力》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看完感觉受益良多。做产品就是做用户心理,所有的能力与经验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得。
《影响力》读后感9
作为营销系的学生,我一直想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营销管理的书籍来读,但翻遍图书馆,即使找到满满几书架的书,里面的很大多数都是讲述着很晦涩难懂或实践性不高的知识,读起来乏味得很。直到老师给我推荐《影响力》这本书,抱着看看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营销的道理就在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太多了,有必要也记录下来勉励下自己。
这本书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营销是一门学问,而学好营销,就在于注意身边的这些看不起眼的原理,成功的营销就在于这些小小的积累。
《影响力》读后感10
《影响力大师》一书,受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夫·科维极力推荐。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影响力,拥有改变事情,扭转局面的能力。为什么有些人能轻松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有些人却对此充满了无力感?
该书从旧金山开始,到泰国,再到南非,带你进入一场奇妙的旅程,学学那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人如何显著地改善了别人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目前公司正处于改革时期,正如书中所说, 变革最终要落实到员工的行为改变上。例如,企业内部要推动“勤俭节约”的新举措,那怎样才能把这个改变落地了呢?一定是 “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员工的行为改变体现出来。原来员工都是用单面打印资料,现在改变了行为,变成双面打印;原来员工经常忘了在开完会后关闭投影仪和灯,现在很自觉地关掉它们。这样才算是把“勤俭节约”真正落地实现了。改革期间,就需要具有影响力的人才,这种影响力,是能促使周边人员改变的源动力,书中从六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
一、目标的认同
要具有影响力,行动的目标,就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同,支持率低,也就算不上具有影响力了!具有影响力的人才,能将大众的需求,转化为他要完成目标的'方向。或是引导,或宣传,或打压,或结合,方式各种各样,只有目标一致了,改革才能办成功。成功的经历多了,个人资历上,更具有附加的影响力。
二、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做事时机的把握。
一个旅行者搭船旅行。一天,大风刮得船明显倾斜起来,一个正爬在桅杆高处摄影的爱好者不小心被甩下了船。落水者一边尖叫着呼救,一边疯狂扑打水面,拼命想求生。旅行者不会游泳,只能干着急。但他看到船上的水手走到船舷边上,平静地观察在水里拼命挣扎的落水者。而落水者终于无力挣扎,开始往下沉。这时,一直密切注视落水者的水手立即跳下水去救人。等两人都平安地回到船上后,旅行者不禁问水手:“你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跳入水中救他?”水手平静地回答:“做了多年的水手,我早就发现,当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的时候,我如果立刻跳下去救他,那他很有可能会在慌乱中把我也拖入水中溺死。这种时候,最好让他挣扎一会儿,等力气都消耗完,那时候才是我跳下水去救他的最佳时机。”
改革的时机,与做事的时机,同等重要。好的时机,不仅能让成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也会事半功倍。
三、影响力的修炼
(一)个人动力方面
个人动力主要是指当事人的意愿。人从本能上是排斥变革的,因为变革意味着风险和犯错,会付出代价。所以当我们提出一项变革时,往往就面临个人动力方面的阻力。只有统一了思想才能继续往前走。
(二)个人能力方面
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当事人有没有能力做出改变。当我们提出变革时,尤其是提出要人们改变行为时,往往需要人们去学习新的技能,有的时候这些技能比较复杂、难度高,人们在能力方面就会遇到阻力,他们需要花时间去掌握新技能。足够的耐心,以及创新方法,才能最终获得变革的成功。
(三)社会动力方面
社会动力主要是指跟当事人相关的其他人对当事人的意愿进行影响。我们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某项政策,你个人来说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周围很多人反对,尤其是一些权力比你大、影响力比你大的人也反对时,你也就不会站出来支持某项政策了,也就是说,你的个人动力被他人影响了,你也会随大流,不敢做一只出头鸟了。把握舆论导向与政策宣传,是关键。不理解或者误解,会导致一个好的政策,胎死腹中。
(四)社会能力方面
社会能力主要是指跟当事人相关的其他人帮助不帮助当事人实现改变。企业中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协作完成的,所以很多时候没有别人的帮助,你无法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完成工作,比如你需要一些很关键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要从一个很复杂的软件系统中生成,需要操作软件的同事帮忙才能完成,但是这个部门的同事根本不愿意帮你生成数据,结果就导致你无法完成工作。团队不需要英雄主义,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团队精神的培养,才能使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五)系统动力方面
系统动力主要是指非人的因素对于当事人意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激励手段、绩效考核等。比如,企业开始倡导跨部门的积极协作,但是在KPI中、在绩效考核中却只设定每个部门独立的指标,而且这些指标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可能人们也想合作,但是自己部门的指标已经把大家搞得筋疲力尽了,谁还有精力去帮别的部门呢?好的绩效系统是促进团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开展良性竞争,从而达成大团队的目标。繁复的考核体系,只会把大家搞得筋疲力尽,失去方向与重点。简单、明确、有效,是好的绩效系统的关键词。
(六)系统能力方面
系统能力主要是指外在环境对于当事人实现改变能力的影响。比如,某企业需要两个部门之间非常紧密的合作,却安排两个部门分别在两个城市办公,双方只能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来沟通,效率往往非常低。环境虽不可改变,但方式与方法都可以改变,环境不能适应我们,那么只能是我们适应环境。
综上所述,所谓影响力,就是个人或团队,做人或做事的方法、方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就可以说具有影响力。反之,我们就要在上述方面,查找原因。但,有的时候,并非我们错了,而仅仅是,还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影响力》读后感11
《影响力》一书是20xx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该书的目的是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公司组织的读好书活动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期间或多或少我也听到了一些反馈意见,有正面的也有抱怨的声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拿到书后,我反复在思考如何去读一本书及读这本书的意义在哪。公司的意图是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高大家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总结及学习的能力。而一本好书,才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源,《影响力》一书恰恰是我个人认为目前为止最优秀的一本经典书籍。
该书是以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些实例,随着读的页数增加,读的速度却越来越慢,因为我每看到一个实例分析,就自然而然地类比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类似事例,合上书本越思考越觉得有道理,甚至在工作中也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联想到目前海外电力项目竞争激烈,总包方或投资方常采用优势互补进行联合,该书提到的互惠原理,就是联合的前提。首先互惠既能满足各方诉求,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竞争浪费。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大局来思考一些决策,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其次互惠式让步,在决策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互惠式让步也使公司得到了一些信任并长期合作的业主支持,相比一两个项目的局部得失,企业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平时在项目开发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业主提出的一些我们认为是不合适的要求。如何说服业主顺从,或有时需要“拒绝”,就是经营管理人员必修的一门课。扩展到我们平时的报价汇报、工作汇报等等,行文以及表达的层次和逻辑就体现出个人的素质,有时同样一个意思采用不同的语言组织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书中提到说明清楚“因为”什么,给出具体详细的理由,再进行说服将变得容易很多。有时我们在涉外工程中,外国业主总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要中国人解释一些设计方法和理念。有些人一再强调在国内我们就是这样设计的,还有一些人的做法是两套设计标准对比,实事求是地在黑板上解释我们的设计理念,有时反而会很快取得业主的信任。所以我的体会是,影响力总结的这些方法其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平时不善于总结,疏于思考所致。这也提醒我们,加强思考及思考的能力,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都是学习必须结合思考的重要性,我们从中也应有所领悟。
看到第六章的权威原理时,使我对权威的理解更加深刻,另外卖二手车的`小事例也非常深刻地分析了互惠原理和权威原理的结合,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盲目服从权威的诱惑和风险一节,提醒我们还是要时刻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工作,不要人云亦云,这一点尤其对一个成立不久的部门来说特别重要。部门成员来自各个部门,文化思想行为都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这些成员大部分平时工作中都是接触一些新的内容,应要有批判权威的精神来具体分析经验丰富的同志的一些固有想法。我想所谓进步,就是不断吸收经验及批判经验的过程,这样总结后就成了自己的经验,工作中注重不断总结,个人也会很快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合同谈判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卖二手车的事例常常发生,比如报价所含的工作范围,是否有隐形可能发生的工作,我们还需挖掘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使得在谈判过程中即保证公司的利益也容易使业主接受。
纵观全书,其实中心意思都在讨论“顺从”的问题,只是角色不同而已,另外有所延伸及对一些原理的结合分析。这些理论分析总结,是建立在大量的事例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作者也是将理论结合实际的优秀心理学家,是有很丰富的工作履历经验的。也提醒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也要时常注意总结并分析,随着个人经验的增长,整个公司的素质与战斗力也会越来越强,公司与个人将获得双赢。这个读书活动也反映了公司对人员素质培养的良苦用心,目前公司正面临新经济形势下的困难与转型时期,我想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不断加强学习与总结,必将在未来收获沉甸甸的硕果。
《影响力》读后感12
作为营销系的学生,我一向想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营销管理的书籍来读,但翻遍图书馆,即使找到满满几书架的书,里面的很大多数都是讲述着很晦涩难懂或实践性不高的知识,读起来乏味得很。直到老师给我推荐《影响力》这本书,抱着看看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先营销的道理就在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太多了,有必要也记录下来勉励下自己。
这本书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就应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理解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齐。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礼貌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十分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理解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能够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最后到达了这样一种礼貌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带给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礼貌的用心好处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状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潜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理解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齐,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忙。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
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带给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必须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此刻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礼貌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理解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职责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理解的义务。我们理解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取潜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能够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能够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到达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能够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营销是一门学问,而学好营销,就在于注意身边的这些看不起眼的原理,成功的营销就在于这些小小的积累。
《影响力》读后感13
读完《影响力》这本书,立即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这里引用一些原理,轻松的解答出来。大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限制或牵引,而是受自身思维的限制和社会影响力的延伸而做出了与实际逻辑不符或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行为。
如果机械的讲原理,那么很难将这本书看懂。但作者运用简单生动的故事,把读者带到情境中去,恰如其分的展示出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我们眼前清晰地呈现出当时的情境,从而意识到这些被我们忽略的行为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互惠原则
这一原则用我们清代的一句古语便能很好的解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的儒家思想倡导我们,收到小小的恩惠,也要大大的给予回报。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美好的传统,需要发扬和继承。但同时,这种心理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轨之人,利用这一原则,强加给我们一些小恩小惠,我们还是会有此类反映,将不需要的服务或商品带回家。这个时候,请学会说“不”。
承诺和一致原则
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这样做的很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要让自己相信,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或是正确的决定。
比如说关于戒烟的例子。如果我们用纸笔记录下我们要戒烟这一在我们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然后承诺于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去完成这一目标。承诺的越多,那么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拿我自己为例(这对我来说,是很危险的~~o(》_《)o ~~),我对自己承诺过,如果我加入了读书会并且成为了会员,那么我在享受资源的同时,要对我所读的每本书做好记录,即写读后感。因为做出了承诺,很多时候,特别是我懒惰的时候,承诺和一致原则,就会像一只疯狗一样死死的拖住我,使我不得不勤快起来,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如果,现在把之前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以这种纸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我想更会加深这一承诺的力度。o(︶︿︶)o
社会认同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对逝去的这名女性深感惋惜。一名妇女在午夜里,被一名歹徒先后袭击了三次,最后身亡。在这个过程中,巷子里有38家住户亮起了灯,但没有一个人报警,大家都在观望,导致这名女性最终身亡。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其他人都已经报警,他们只需要耐心等待警察到来就行,结果就是这可怕的社会认同原理,使大多数人都在看其他人的反映,但却忘了,目睹事态发展的其他人也在寻找社会证据,最终使所有人都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
还有一个关于此原则的例子。一个人参加一个小型音乐会,散场时突然发现四肢不听使唤,目光无法集中,这是典型的中风症状。他只能斜倚在树上,照往常来说,他肯定是要拼尽全力高喊救救我,可是如果人们参照社会认同原则,大家都会持一种观望态度,那很可能这个人将错过最佳的治疗机会和时间。但是,避开这一原则,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轻松获救。这个时候,应该清晰的说出施救人的特征,点名让其中一人过来救助。那么根据社会认同感,这个人会毫不犹豫的赶来施救,并赋予新的责任感。我们通常需要指出一个人特有的特征,清晰到一个人。例如“穿红色裙子,戴金边眼镜的女士,请您过来救救我,我恐怕动不了了……”诸如此类。
喜好原则
根据喜好原则,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爱屋及乌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当我们喜欢一个明星时,那么我们特别认同他所下广告或代言的产品,这就完全遵循了喜好原则。同样,如果我们本身不需要此商品,但可能是因为跟代言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那很可能就会从心里更加认同此款产品,从而做出让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行为,直接买回并不需要的商品。
权威原则
这一原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从小我们被要求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长辈的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威原则的体现。不单单是儿童,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也会被权威的强大力量所牵引,从而做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一个人的衣服、名牌首饰、手表座驾,高高的头衔,都是一种权威的体现。当我们服从权威时,大多时候会带来一些实际的利益。因此,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作出对权威的追随。
书中提到:一个衣着光鲜的骗子,就是利用了权威这一原则,谈吐优雅,穿着讲究,冒充银行的经理,骗走了一个人一生的积蓄。
因此,不要过分信赖权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
稀缺原则
“物以稀为贵”这一成语根深蒂固于我们的大脑中。当一个物品变得稀少时,我们会产生害怕失去它的这种危机感。运用到实际生活,那就是商家惯用的大甩卖,只有最后三天之类。人为的制造出缺少货物的假象,促使人们盲目的消费。
最典型的例子是书中提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个年轻人认识没有多久,但是感情却超乎寻常的浓厚。特别是两个家庭设置的阻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对彼此爱的程度,对能够相爱这一稀缺资源的珍视。如果没有家人的阻碍,或许会像一般正常的年轻男女一样,从热恋的冲动转变为涓涓细流的爱意。
这一原则警示我们,稀缺的资源并不会比我们正常得到的资源更更好看、更有用,一旦我们有这种倾向,那务必使自己清醒,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我确实需要的。
以上是自己读书后的一点心得,这是本难得的好书,受益匪浅。
《影响力》读后感14
生活中,有的老人对孩子浪费钱物的行为非常讨厌,认为是败家子。他们不明白为啥白面馒头说不吃就不吃了,米饭说扔就扔了,衣服还挺新的咋就送人了?就像郑智化的歌曲《水手》里唱的那样:“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
《影响力》对这种现象也有解释。作者指出,有证据清楚表明,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比如非洲南部的汤加部落,要求每一名男孩都要完成一套复杂的成年仪式,成年真正算是男人。在这个过程中,小伙子们要忍受许多折磨,才能得到族人的认可,这些折磨包括挨打、挨冻、挨渴、吃难以下咽的东西,受罚、承受死亡的威胁。无独有偶,世界著名的团体兄弟会的入会仪式也同样复杂,同样折腾人。挨打、挨冻、挨渴、吃难以下咽的东西,受罚、承受死亡的威胁同样也存在于兄弟会入会仪式当中。虽然这些折磨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导致当事人受伤或者死亡,虽然人们想方设法想取缔这些令人感到羞辱的仪式,但是它们却异常顽强地存在着。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心理学家发现“费尽周折才得到的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令人折磨的成人仪式或者入会仪式都是为了维持团体的生存。而且,这样的举动却使得未来的成员觉得自己加入团体更具吸引力、更有价值。只要人们一直珍惜并且相信自己奋斗得来的东西,这些团体就会继续安排困难重重的入会仪式。有的专家研究了54种部落文化,发现内部最为团结的部落,都有着最严格、最戏剧化的成年仪式。按照心理学家阿伦森和米尔斯的解释,严格的入会仪式极大地强化了新成员对团体的承诺感,所以各个团体必然会想方设法地维系这一事关组织将来存活的纽带,倘若有人想取消它,那可万万不成。
不少国家军队的新兵,是痛苦的大熔炉。比如,在《影响力》里写到一个参加过新兵训练营的作家写的自己亲身经历“我们在烈日下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进行严酷训练,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和羞辱。训练教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动不动就关禁闭,对人进行触及灵魂的可怕辱骂,这一切,搞得陆战队训练基地就像是自由世界里的集中营”。虽然这样,作家也认为经过新兵训练营的训练,新兵们变得更坚韧、更勇敢、更经得起磨难,而且,经过训练,坚持下来的人之间形成了荣誉和友爱的纽带。所以不少一起当过兵的战友们情谊会非常深厚,有不少人成为终生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在我国也是如此,战友情是有过当兵经历的人最珍视的情感之一,只要和战友在一起,所有的外在东西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在一起摸爬滚打过。同样的说法还有同过窗、下过乡、扛过枪、留过洋的人们,因为有了共同的经历,所以感情尤其深厚。因此,作者认为,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队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够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决不愿意放弃的。
军队是如此,政党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入党程序非常复杂的政党来说,比那些不需要经过复杂程序就能入党的政党,凝聚力要强得多。比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愿意加入的人,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政党倾向”上画勾;另一种是给政党在当地的办公室打电话、发电邮,他们会很快把有关表格寄给想参加的人。这种轻易入党的方法,导致美国政党的变动性很强,也导致美国政党凝聚力很差。不像()我们党,要入党,要写入党志愿书、进行政治审查,包括对亲属的政治审查,进行组织培养,定期写思想汇报,开党员大会,宣誓,组织批准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入党的人对组织有一种“加入不容易,我是经过努力才能加入的,所以要珍惜”的心态。所以,单单是入党程序的复杂和不易,就使得我们党的凝聚力比美国的两党强得多。其中的原理就在于当事人的努力代表着他做出了承诺,做出承诺之后,要保持一致,才符合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才表明自己不是一个三心二意、前后矛盾的个体。
总之,因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所以人们会倍加珍惜得来的成果,所以没有种植农作物的现代人,没有经济压力的现代人,才会不珍惜钱物,甚至有点暴殄天物,因为其中没有他们的努力。不信,你看知道稼穑辛苦的农民,基本没有浪费粮食的,因为他们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让他们珍惜,就要让他们知道来之不易。
这种原理,可能也是为啥西方很多有名的家族,要让小孩子从小经历艰苦锻炼,作为培养他们的必要方法。就像美国教授兰迪.波许讲的那样“困难只是测试一下你是否真的喜欢某一件事,如果你真的喜欢,困难就不是问题。”因为勇于接受挑战,意味着自己对自己和别人的承诺,承诺过的事情,才会有激情去做好。
《影响力》读后感15
《影响力》最后一章的题目是“瞬间的影响”(有的译者翻译为“即时的影响力”),总结了为啥我们容易被忽悠。
作者先是用了一个例子来引出主题:60年代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派因喜欢用尖酸刻薄的话语让嘉宾显得狼狈不堪,以此来让他们失口说出自己的糗事。这一招经常奏效。不过,一次派因在节目中碰到了摇滚明星扎帕,被怼了回去。两个人的对话是这样展开的:“我猜,你的头发这么长,肯定是一个姑娘”,派因说。“我猜,你有条木头腿,肯定是张桌子”,扎帕这样回敬一条腿被截肢的派因。显然,两个人利用了逻辑推理错误来让对方难堪,从头发长推导出是一个姑娘,从木头腿推导出是一张桌子,都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过,这也是作者想要说的道理。那就是为啥我们会被忽悠,就是因为我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往往会选择孤立的信息作出判断,被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套住,进入陷阱,心甘情愿地拿出钱来,落入别人的腰包。
当然,这种自动反应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产物,绝大多数时候,这种自动反应让我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作出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反应,绝大多数时候,这种自动反应让我们得以顺利社会化,也就是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做出反应。比如别人投之以桃,你要报之以李,别人给你一些优惠条件或者让步,你也得相应地给一些优惠条件或者让步,这样才是社会认可的方式,也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条件,否则,别人会说你不懂事,是只吃进不拉出的貔貅。这时,有的商家就会利用这种互惠原理让你掏腰包。比如你本来答应借别人200元钱,但是,他在得到200元之后,又提出借300元,你为了显示自己是好人,或者好人做到底,也会答应,结果对方一次又一次地借款,这就是不少骗子会用多种花言巧语骗同一个人,特别是有的骗子以谈恋爱为名,一再骗对方,以各种理由骗对方付款,有时外人觉得都奇怪了,好像当事人喝了迷魂汤一样,这就是承诺和一致原理在起作用。再比如,如果一个人说某件产品很好,有利于人的睡眠,可能我们不会认可,可是,对方说据统计,有50000人都认为这种产品很好,我们就会觉得可能这种产品确实不错,不过,这50000人都是谁,我们不一定清楚。就像中国古代成语“三人成虎”一样,在《战国策。魏策二》中,记载了庞葱陪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回答不相信。“如果两个人说呢?”魏王说我就要疑惑了。“如果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呢?大王会相信吗?”庞葱接着问,魏王说“三个人说,我就信了”。庞葱告诉魏王,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确切无疑的,但是如果三个人说有老虎,魏王您就信了,如今我要陪太子去遥远的'邯郸,有人会借机毁谤我,希望您能够明察。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庞葱告辞而去,他的话不幸应验,果然,有人毁谤他。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生活回到魏国的时候,听信谗言的魏王不再接见庞葱了。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在起作用。比如多数人会认为长相漂亮的人会招人喜欢,让人喜欢的人推销东西,往往能够成功。所以很多车模是漂亮的女性,因为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美的就是好的”。这是喜好原理在起作用。比如,一个普通人说某件食品有助于人的消化器官,我们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他是国内最好的消化专家,我们往往会重视他的意见。这是权威原理在起作用。如果一件商品世界上有无数件,我们往往会不珍惜,如果说,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件孤品,比如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的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唯一的真迹书法,我们就会觉得值得一看。这就是稀缺原理在起作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都是人们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形成的自动反应,这种自动反应让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中获得绝大多数他需要的东西。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任何东西如果被滥用,就会由有利条件变为温柔的陷阱,这就是《影响力》作者希望读者注意的。同时,商家也在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自动反应大发其财,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在研究如何防止这些自动反应让我们进入陷阱。这是矛与盾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数矛盾中的一种,是人类很难摆脱的纠结之一。
其实,防止被忽悠,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我的一个亲戚告诉我的:不管你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就是如果你要向我要钱,我的回答就是:我还缺钱呢,正好想找你借。所有骗子就知道碰到了棘手的对手,就会知趣地离开。不过,有时做到,这一点,也是很难,因为我们毕竟是人类,会有各种弱点。
【《影响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影响力的名言10-07
《影响力》读后感05-20
《影响力》的读后感02-13
《影响力》读后感02-14
影响力读后感07-31
影响力读书笔记02-11
【通用】影响力读后感08-30
影响力读后感(精选15篇)09-21
影响力读后感10篇05-17
影响力读后感精选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