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国画》读后感
《国画》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10-05 09:50:00
  • 相关推荐
《国画》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画》读后感 1

  在书友的推荐下,我读了王跃文的《国画》。最先找的一个网站后面的章节是收费的,撂下一段时间。书友几次问起我的读后感,因没读完,我也说不上个子丑寅卯。现在读完了,写几句,对书友是个交代。

  《国画》以画家李明溪的国画为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龌龊的官场世界,《国画》没有像我以前读的官场小说从反腐斗争的正面入手,没有塑造高丶大丶全,而是细致刻画了朱怀镜、方明远、皮市长、柳秘书长、严尚明、张天奇、宋达清、袁小奇、等人。像国画的工笔。《国画》里的朱怀境开始既无政治靠山,又不会请客送礼,所以总是得不到领导的关注和重用。他在刘明夏索画之后真正领悟官场之道和提拔“诀窍”,主动向柳秘书长送画拉近了与领导的距离;他利用朋友关系,促成了县长张天奇、神功大师袁小奇与皮市长的'见面,取得了皮市长的信任;他为皮市长儿子出国上学两次送钱;偶然的机会,又救了皮市长的命,得到了皮市长的赏识……

  书中主人公朱怀镜对他妻子陈香妹所言:“你不在官场,没法了解官场的微妙之处啊!这最多只能说明他们开始注意你了,这还远远不够啊!说白了,你还得投资。现在玩得活的,是那些手中有权支配国家钱财的人。他们用国家的钱,结私人的缘,靠私人的缘,挣手中的权;再又用手中的权,捞国家的钱。如此循环,钱权双丰。

  《国画》用工笔细细刻画了诸多细节,如”皮市长就一脸慈祥,笑眯眯地望着朱怀镜,却什么也不说,只是一手优雅地敲着皮沙发。朱怀镜迎着这种温暖的眼光,心里有些发毛了。“

  ”朱怀镜见识过不少这样的领导,你同他单独在一起,他爱和你说话就说几句,不然他就一眼不发,要么面无表情,要么似笑非笑,听凭你闷得发慌,背生虚汗。

  朱怀镜平时注意过,皮市长要么笑容满面,要么黑着脸。那笑脸黑脸之间没有过渡,才笑容可掬的,突然就冷若冰霜了,就象小孩子搭的积木,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可刚搭好就哗然倒下了。下级们就总在他的笑脸和黑脸之间提心吊胆,不知所措。“

  《国画》中众生相不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滋有味的活着……看看两会那些身着顶级品牌的代表们!而且绝对让人羡慕——他们怎么就活的那么滋润!

  《国画》里面的人物我感觉塑造的最不真实的是梅玉琴,到三十岁了还是个处子,又是个成功人士女强人,又漂亮,又不破坏别人的家庭,完了身边还没有一个闺密。好象生来就是给朱怀镜当情妇的。作者在这个人物的用心倒像红楼梦里贾母掰谎,嘿嘿嘿嘿嘿。

  《国画》读后感 2

  王跃文先生写的官场小说《国画》,最近这两个月我连续看了两遍。有人说,作者是官场小说第1人;我不愿附和自己和作者的浅薄,但感觉这本小说的确挺有意思。《国画》再看之后

  主人公朱怀镜先生是个不算太坏的好官。他有知识分子的骨子,也有官场游子的面子。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场就积聚了大量本是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必须适应官场潜规则,否则不但好活无望,连好死都不得。朱怀镜大概奉行的是内方外圆,或说思方行圆的人生哲学;他内心鲜明着自己的判断,而行动迎合着官场的规则。他并非大奸大恶,所以也未大贪极刑;他并非大善大贤,所以不致太高太假。

  他为帮张天奇的忙,而出面让龙文作假证;却意外获得后者的重托,为他保管了行贿本。待自己随投靠的大树失势,而张天奇青云直上,却对之不理不睬时,他被迫祭起了无意收留的.法器,实现了自我官运的逆转。我们自然不能说他高尚,但观者也很难批之为卑鄙,反而常有人为他辩护,说是官场必须的自我保护。

  他长期和青年女子梅玉琴同居厮混,她从未要求,他未曾打算、也始终不能给她诸如家庭或名分之类。甚至最后她被判刑,自顾不暇的他也未援手一把;尤其是最后去探监,面对脸色蜡黄、身体臃肿、背影佝偻的她,”他的浪漫在顷刻间被堵在喉头下面了“——他无法克制自己的失望和放弃。但是他和她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权、钱和性、色等交易的戏份,唯一的至少说是很主要的纽带就是一个字:情——两情相悦,相互慰藉。人们自然不愿说他们超凡脱俗,但也很难说是肮脏庸俗。世间两性以情为媒,似乎就不该遭受太多责备了。

  作为肤浅的读者,我对朱怀镜当然是爱不起来,但实在也恨不下去,只觉得他只是至今(并将长期)活在(甚而是活跃在)中国官场的普通一员;我倒很庆幸他没被作家神圣化,但也没被妖魔化。

  看人的品行,最好看他的朋友就可以了。朱怀镜自认最好的朋友大概就4个:一个是画家李明溪,疯疯癫癫,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后来失踪了;一个是记者曾俚,愤世嫉俗,生活在自己的正义世界里,最后被逼走了;一个是装裱师卜未之,超凡脱俗,生活在自己的古典世界里,后来死了;还有一个是红颜知己梅玉琴,温婉痴情,生活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最后被关了。

  这本小说中最神奇的是关于”且坐亭“一段的故事描写,先有放意自然的的闲趣,再有古迹零落的幽思,又添谶语如灵的神秘,最后竟带如真似幻的荒诞。让整个小说点缀了一点魔幻色彩,并且也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逆转和归宿。值得一看。

  《国画》读后感 3

  《国画》写得是真好,可是,我读着心里发冷。

  尽管不乏戏谑之词,但我觉得,《国画》是最接近生活原形的一部当代官场现行记!人物心理之描写,可谓细如丝发。里面的人物,就是你我身边的熟人。而最具普遍意义的人物就是朱怀镜。你我都是他,起码曾经有那么一段经历是他。和其他的官场小说相比,它是原始的,毛坯的,野性的,真实的,像一片古老神秘的雨林,映射这个奇妙世界的真相。 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惨淡的现实,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但没来由得我读着心里发冷。我仔细想了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觉得很可怕。一路看着,这感觉是愈见清晰。上级领导道貌昂然的假模假样的滑稽及具讽刺的意味,那些点头哈腰阿谀奉承的下级小丑样,让人感到可悲可怜,而所有官场中人性格的扭曲变形,真让人感到现实的残酷,官场的可怕!官场真的'就是这样?其实它从来都是这样!只是像我这样愚笨的人没有发现,而是让王跃文这样的聪明人点破了,我于是也跟着眼睛亮了起来。有的时候,眼睛近视,或者就是瞎子,没什么不好。看得清楚了,反倒影响食欲。我想到了古代,想到了外国,也就是说,古今中外我都想了想,对官场的印象居然出奇的一致。我想,是不是不可救药了?是不是人类的本性就决定了?是不是上帝在耍人类,让人类尽情地玩,而他在偷偷地笑?我有些发冷。

  其实范围哪里只局限在官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正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他不承认这是一篇什么官场小说。王跃文说,他只不过想写人。我琢磨了半天,有些感悟了。是不是官场人生就是日常人生?只要人与人交往,只要存在利益冲突,不都这样吗?这样想来,就更有些冷。

  我一面在说好的时候,也一面在学习里面的细节。《国画》我大约看了一周。这些天,我晚上看《国画》,白天就琢磨着哪些人像皮市长,哪些人像宋达清,哪些人又是张天奇、朱怀镜,哪些人又是曾俚、玉琴那几个耿直的倒霉蛋。主人公朱怀镜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心里真是揣着一面镜子似的,把身处的官场,把那官场间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把自己,也把别人都看的清晰如映镜,却又莫可奈何。俗话说”难得糊涂。“作者能把朱人公的感受写的如此清晰,他自己曾经的经历的痛苦,郁闷,也就可想而知了。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耿直的角色,但这些天,我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琢磨身边的一个个人了。我的心里活动也多了起来。原来的我不这样啊,我是不是也进化了,从简单到复杂?

  我还想看《国画》的续集《梅次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毛病。明知道不是什么好事,却总是牵肠挂肚。我们生活在一种病态的生活中,却常常不能自拨。在不能自拨中,我们重复着病态,甚至发明着病态。

  《国画》读后感 4

  近日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名字叫《国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跃文著)。作者据说是写“官场”的高手,读后也确实感觉如此。官场不为一般人所熟知,也非一般人敢于着笔的。也许当你真的处在所谓的“官场”之中,你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中逐渐掌握它的游戏规则。然而规则是人定的,也是需要人们去遵守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官场的规则其实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不论你是否认同,你都必须遵守。正如一些酒店所声明的'“谢绝自带酒水”一样,明明心里感觉不爽,却又无可奈何。

  书已读完,感觉在压抑中仿佛还存有一丝畅快,我有些许深入其中的感觉,那里的人和事不就在我们身边每天走过、每天发生吗?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原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逐渐让我明白,理想主义是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的。理想似乎永远是在彼岸,而此岸充斥着虚伪、不公、欺骗、暴虐、痛苦等等。颓废自然不是好事,但颓废到底还是理想干瘪之后留下的皮囊。可现在好多人虽不至于颓废,却选择了麻木,而且是连理想的泡沫都从未拥有就直接走向了麻木。我既不想颓废,也不愿麻木,就只有批判。

  对于作者热衷的批判,我是持认同态度的。现在的社会,麻木的人很多,让人麻木的事很多。唯独清醒的人和事太少。我以为文学创作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救赎人的灵魂,改变人的生活态度,从而改变这个社会。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今后也必然如此。

  下面摘录小说中的几段话,与朋友们共享。

  “现在玩得活的,是那些手中有权支配国家钱财的人。他们用国家的钱,结私人的缘;靠私人的缘,挣手中的权;再又用手中的权,捞国家的钱。如此循环,权钱双丰。”

  “确实,他们口上说的,当然是堂而皇之的组织原则、组织路线,好像他们用人都毫无私心,完全公道。可是,在这种体制和世风下,再好的组织原则、组织路线,也得看他们的个人道德啊!什么是组织?组织就是最后一个人!”

  “明眼人心里都清楚,现在是老乡帮老乡,同学帮同学,战友帮战友。各个单位,各个层次,都又不同的圈子。你进不了人家的圈子,你就有登天的本事也枉然。有看法你还不能提,只能装傻子,装哑巴。没有人同你摊在桌面上来讲道理。眼看着许多无德无能的人上去了,你还只能说领导慧眼识才。”

  “可大凡在官场上混惯了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想靠某种关系讨个巧。这似乎已成官场人们的思维定势。而且越是手中有权的人,越不相信世上有摆不平的关系,因此越是有权的人也就越热衷于搞关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自有自己的感悟,读我这篇文章的朋友不知做何感想。不妨拿来一看,或喜,或悲,或怒,或乐,一切皆由你。

  《国画》读后感 5

  昨天晚上看完了《国画》,今天抽出时间把一些想法记下来,免得又像以前读过的书那样读完就忘得一干二净。这本书,总体来说,硬伤太多……作为官场小说来看,不是很推荐,虽然这书在豆瓣上有8.0和8.2(修订版)的分数,略低于《沧海之水》8.5(这书被人喷成这样居然还8.5),高于《驻京办主任》6.9,和《侯卫东官场笔记》、《二号首长》差不多,这是我看过第一部官场小说,除评分,不好比较先说说让我觉得很惊艳的地方吧排第一的是全书最后一段,“朱怀镜抬起头,望着炫目的太阳,恍恍惚惚,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很有意境,官场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然后是且坐亭这个隐喻,我想到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宦海沉浮不是谁能决定的,运气成分很大,因此有人在升官这方面非常信命;另外,朱怀镜一人高升,其他人居然要全部落难,预示着有人升官必然有人被降职。

  然后是曾俚活在理想里,这个明天补……然后再说我阅读时感到的第一大硬伤,就是,读过一部分,到主要人物差不多都出场之后,我发现一个很膈应的问题,任何人说话超过300字,都会立刻进入作者的身份,为首的就是李明溪、曽俚、玉琴,一开口立刻变为作者,开始说教模式。尤其是曽俚,在怀镜第一次去找他的时候,曽坐在床上同怀镜说了许多长篇大论,然而看起来并不像是曽这个人说的,却像是作者借曽之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我不知道这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若是有意的,作者把几个主要人物都写成了自己的口舌,全书都在向读者疯狂传播自己的观点,如果是无意的,那我只能说作者的水平不高,几个主要人物在本质精神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每次说话超过300字的时候,说话的内容基本都是说教,有时候感觉就像几个机器人,太生硬然后说说别的,还是缺点……一是,主角的位置,过于中心,皮市长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是朱怀镜介绍的,朱怀镜的朋友、老乡、下属,甚至宋达请都喜欢对他吐露心声。有人说这官场关系写的幼稚,我想可能是因为书中只注重表现单纯的利益交换吧。二是,玉琴这个人物的设定,像极了古代文人那种满足自己yy幻想的设定,难怪有人评论本书就是作者的yy……。怀镜初次见到玉琴,玉琴已是龙兴酒店副总,大约30岁左右上下的年纪,貌美如花,举止优雅,成熟知性,与怀镜一见钟情,上床发现居然还是处女,交往之后两人水乳交融,如漆似胶,恩恩爱爱……而且和玉琴的悲欢离合全部都是婚外情的性质,简直让人怀疑作者写这本书只是个yy的阴谋,就像聊斋志异那种,这玉琴简直就像是白捡来的,还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渴望得到一个肩膀,而自己又自立自强,独当一面,最后因收皮杰牵连也是因为自己受贿被抓,与怀镜竟坚守异地伉俪,在审讯中未吐出一字与怀镜的关系,但是后来搜查住所发现照片也就不能隐瞒了……如果把贯穿全文始终的玉琴单提出来,这就是一个婚外遇到真爱的狗血剧。三是一些细节,对孩子的描写几乎没有,但是又偶尔出现,没有分量,也就没有太大作用。香妹最后的冷谈有些突然,缺少些过程,最后一章有意写了宋达清本来也是个爱岗敬业的好警察,这看起来像是宋贿赂了作者,在书的末尾强行挽回读者对宋的印象,如果是为了表现“没有人是完全的坏人”、“社会改造人”这些主题,就不应该放在这么靠后。另外结局留白太多,作为读者的.一厢情愿,我还想看到下面的至少一个:皮杰案的后续,玉琴是否出狱,出狱是否还做情妇;怀镜离婚的结果;怀镜后来的仕途,是否像算命说的,和卜老的故事说的那样飞黄腾达;袁小奇是个骗子,最后必然倒台,那么何时倒台,又牵连何人;陈雁的后续;有人评价王跃文写作有些随意,对自己要求不高,读这本书感觉说的有些道理,书中大部分是白描,没有太过明显的逻辑上的错误,前后伏笔照应也还好(例如龙文的本子、陈雁等),但是也没有明显的笔墨的轻重,照顾的都很平均,这里写一些,那里写一些。我自己的感觉是还好。另外,有人说叙事大部分白描,缺少心理细节描写,这点我有感觉,但不是很严重,因为我还是很喜欢白描的手法的,而且以主角为第三人称视角,就只能写写主角的心理活动了,书中不缺怀镜的心中想法和斗争。

  《国画》读后感 6

  今天,我学习了课文——《秋天的图画》。开篇用两个重复,“秋天来啦”。引领我对秋天到来的欢送。再用一个比喻句,把山野比作图画。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画卷,第二段,梨树挂起灯笼,苹果露出脸颊,稻海翻起波浪,高梁举起火把,通过四个 拟人句。把秋天丰收的热闹景象展现出来,金黄的、红红的、金色的、燃烧的。这就是秋天五颜六色的色彩,秋天真美,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幅五谷丰收、瓜果飘香的美丽图画,看蓝天上的大雁,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似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借大雁对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做出了答复,让我有无穷的遐想。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感觉大自然真美,勤劳的人更美。让我明白了只有勤劳的耕耘才能收获希望的果实。

  秋天像一副五彩缤纷的图画。它带给我们一首丰收的歌曲,还送给我们美丽的风光。

  秋天的太空一碧如洗,像一面大镜,各种各样形状的`白云仿佛在给这面“镜子”添加光荣。一排排大雁正往南归去。

  果园里秋高气爽,更惹人的是一个个果子让人垂涎三尺。苹果害羞的红了脸,葡萄挂在架子上,一串串的,晶莹剔透,白里透红,像一串串珍珠项链,柿子也不甘示弱,红得像一个个灯笼,小巧玲珑,活泼可爱。还有很多很多水果:石榴、草莓、梨子…… 金黄的田野里有稻谷、高粱、棉花。金色的稻谷成熟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微风摇动着稻谷,稻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挺拔的高粱涨红了脸,好似在对人们说:“秋天来了!”棉花像一个个吃撑了肚皮的小姑娘,把自己包在里面,不敢露出来。

  秋天像一幅画,它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成果。我赞美你秋天!

  《国画》读后感 7

  《国画》被称为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最新增订版发行后,再读,就有了些感触。这部小说,故事情节不复杂、不离奇,也没有刻意的人物性格刻化,但却以一幕幕生活场景,展示着朱怀镜的全部生活和他所处的那个现实社会。作家观察社会深刻,体验生活细腻,谙熟规则。阅读引人入胜,读罢回味无穷。在我的脑海里,这部小说,是一部奋斗史、一幕奇遇剧、一场现形记、一副百态图,共同展示了那个波澜起伏的故事。

  小说中一切人物都生活在这个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生态中。故事里虽没有波涛汹涌的斗争,却也暗流涌动,波澜起伏。尤其是在皮德求的儿子皮杰携巨款出逃后,皮德求自身难保、雷拂尘和梅玉琴被调查后,朱怀镜失去了以往的势,他一下子跌进了人生低谷,朋友的失去、妻子的抱怨、亲戚的远离、社会的传言、组织的.调查、分工的调整,使朱怀镜几乎无力自拔。为改变这样的命运,他终于抓住了张天奇这个救命稻草,离奇地把他带出了深渊。宦海沉浮! 这可能就是社会的常态、生活的常态吧!只有这样的故事,人们才觉着可信,才愿意读下去。如果说,小说有什么缺憾,我觉得三点:一是朱怀镜与香妹、梅玉琴的描写太多,把朱怀镜描写成了一个超强到病态的人;二是梅玉琴这样一个作者不惜重墨的人物与她在故事里担负角色的重要性不相符;三是题目为《国画》,但国画的作用没有贯穿到故事始终,卜未之老先生拿出的那副石涛画的《高山冷月图》和李明溪画的《荆都五个人》的象征意义没有鲜明的表达。

  花了三四天的功夫,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就是在读这本书——《国画》了,终于昨天上午把这本几十万字的揭露当今与沉沦的小说全部读完,从刚一开始看这本书,自己就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所以才如痴如醉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气把它看完,因之前不曾看过这一类的书,没有这样深入了解过的诡秘和莫测,所以才有如此莫大的兴趣,作家白描似地将中的人物与期间是是非非刻划地如此传神,看完后,似乎对的规则、作风和一些不曾知道的事情有了一些了解。

  也如战场,期间的斗争,尔虞我诈,密不透风的复杂关系让我象是认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人物的最终结局也是令人感慨万分,形形色色的人最终都有了自己的命运,人人都想改变什么,但最终改变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人们为了金钱的利益而做出的各种各样的牺牲,思想的沉沦,精神的,的横行,金钱的,这一切,在现在看来都是那么正常,无可厚非,追求完美的精神世界的人们要到哪里去寻一方净土?于是,最终,死的死,走的走,散的散,留下主人翁一个人在刺眼的阳光下再也寻找不到自己。 想想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无论是在,还是在商场,许许多多的战场已经是战火纷飞,已经由不得人们去思索,去控制,去清醒,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吧。

  这本书给我的,我想,不仅仅只是感触这么简单,它同时教给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将会对我产生些许的影响,这样的书,我会继续地读下去,了解得越多,我也许会懂得更多,我就会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国画》读后感 8

  花了三四天的功夫,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就是在读这本书——《国画》了,终于昨天上午把这本几十万字的揭露当今官场腐败与沉沦的小说全部读完,从刚一开始看这本书,自己就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所以才如痴如醉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气把它看完,因之前不曾看过这一类的书,没有这样深入了解过官场的诡秘和莫测,所以才有如此莫大的兴趣,作家白描似地将官场中的人物与期间是是非非刻划地如此传神,看完后,似乎对官场的规则、作风和一些不曾知道的事情有了一些了解。

  官场也如战场,期间的斗争,尔虞我诈,密不透风的复杂关系让我象是认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人物的最终结局也是令人感叹万分,形形色色的人最终都有了自己的命运,人人都想改变什么,但最终改变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人们为了金钱的利益而做出的各种各样的牺牲,思想的沉沦,精神的腐败,肉的欲的横行,金钱的诱惑,这一切,在现在看来都是那么正常,无可厚非,追求完美的精神世界的人们要到哪里去寻一方净土?于是,最终,死的死,走的走,散的.散,留下主人翁一个人在刺眼的阳光下再也寻找不到自己。

  想想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商场,许许多多的战场已经是战火纷飞,已经由不得人们去思索,去控制,去清醒,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吧。

  这本书给我的,我想,不仅仅只是感触这么简单,它同时教给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将会对我产生些许的影响,这样的书,我会继续地读下去,了解得越多,我也许会懂得更多,我就会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国画》读后感 9

  利用春节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52万字的经典小说,第一感觉,它就是现代版《官场现形记》。

  十年前,这本书曾因内容过于真实而被作为jinshu停止再版,而今天再看它的内容,与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官场小说相比,它虽然也是在极力刻画现实,但却不止于现实,作者一直在思考并发现问题,许多观点值得深思。

  “人类理性有两个源头,但社会发展只有一条河床”。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理性、探寻真理,但当理想、良知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却又如何抉择呢?多少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到底是自己的理想还是只是迎合社会的需要呢?也许,只有当最终得到或失去之时才能真正清楚内心最真实的理想。如果心中存有值得追求的理想,那么面对现实的冲突有必要适当妥协的,否则理想也只能是空想,一切抱负都无法实现。

  “理想主义是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的。理想似乎永远在彼岸,而此岸充斥着虚伪、不公、欺骗、暴虐、痛苦等等。”如果不能调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只会滑向颓废主义的泥潭。然而,理想向现实妥协不等于放弃良知。正如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的话,“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当今社会,物质的高标准和精神的低标准形成鲜明对比,似乎所有领域都以财富占有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虽然形式不同,如官员通过权力寻租,学者通过“专家论证”,企业通过侵权泄密,但最终殊途同归,社会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人性被不断扭曲。社会的精英阶层理应成为社会道德底线的维护者和监守者,如果这些人也一味向现实妥协甚至放弃良知,那么整个社会和时代也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因此,当人性与法律碰撞时,我们要学会坚守底线;当情感与道德对立时,我们要学会抑制冲动;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我们要学会寻求平衡。

  《国画》读后感 10

  在我手头的这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锺书散文》里,《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七缀集》的第一篇。这篇文章到底作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从我手里这部散文集里作品的排列顺序,给我的感觉是,这篇文章好像是钱锺书文章前后期的一个分界。就这部《钱锺书散文》里的文章来说,都具有钱锺书写作时候体现出的机灵、幽默的特点,尤其善用巧妙地比喻来明、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说:善用比喻是天分高的表现。钱锺书在文史哲一类的读书、写作上确实有一股天生的机灵气,只是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这种机灵体现的更多一点。例如《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窗》、《论快乐》等等,让我读起来,感觉和写作《围城》的那个钱锺书很接近。估计这些文章和《围城》的写作年代也差不多,都是钱锺书早期的作品。这些早期的作品,我感觉,更像是典型的散文,篇幅都不是很长,引经据典的现象不是很多,主要是自己主观意识的发挥,随处可见他的那种机灵幽默,读起来很轻松。而之后的文章,文学韵味越来越少,学术气质越来越强。钱锺书的文笔,他的旧体诗暂且不论,就说他在小说、散文中的文笔,是偏于瘦、硬的,没什么肥词腴句,但就连这么一点文学韵味也在逐渐减少。越往后的文章关注的问题越学术化,写作方式中的引经据典的现象比比皆是,真有掉书袋的味道,仿佛他的思想由文学的阔而漫转变为学术的精而专,形成的每一种观念都不是单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要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写下的每一笔都不再像文学写作那样随意挥洒而要引经据典的笔笔皆有根据,文章的篇幅从总体来讲都增大了,读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好像说一点就是确凿的一点。直到《七缀集》的第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基本形成了在《管锥编》中可以见到的写作风格,虽然《七缀集》的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但神理一致。所以,他后来的文章如果再叫做散文,我真感觉有点不准确了。我总以为,散文更多的属于文学范畴,用散文来称呼《七缀集》的文章,从文学魅力来讲,美化了它们,从思想理论来讲,委屈了它们。或许我对散文这个概念的外延在理解上有局限,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文化散文、学术散文么,例如余秋雨之辈的作品,我认为,那只是伪学者跑到散文中来装腔作势。我对钱锺书还是尊敬的,不能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名称来称呼他的文章,姑且称为论文吧。

  杨绛先生在为《管锥编》做的代序中写到,钱锺书称他早年的作品是“小时候干的营生”,现在看来会使他“骇且笑”,认为那是他成长过程的表现。这说明钱锺书确实有一个由文学者成长为文史哲学者的过程。他曾是个作家,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作家的身份上,更进一步成为了学者。

  就我读《中国诗与中国画》,本人业余读书人一个,就不进行什么学术探讨了,只说点个人想法。这篇文章确实符合“管锥之义”。一管窥去、一锥刺下,虽小虽微,但是确凿的一点一星。《中》文里,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这是《七缀集》里文章的共同特点,钱锺书丰富的学识、谨慎的治学态度由此体现,但也由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说实话,这样掉书袋的风格真不是十全十美,《诗可以怨》我就耐着性子读下来的',无论如何不欣赏。但在这里我还是理解并叹赏的。《中》文的核心意旨很明白,就像文末一段总结的,对历史上的泛泛的诗画并举的论调做了精辟的指摘,确凿的指出具有南宗画风的诗、也就是神韵派诗风的诗不是中国诗中的高品、正宗,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也就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中的高品、正宗。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引经据典,就为了这个观点的明确。我看到这里,当时就有个感觉,至于吗?中国画我不知道那么多,要说中国诗,王维的诗明显比李白、杜甫差一个级别,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嘛,再因为……这古往今来的人不都是这么说么。惭愧,这正是又一种泛泛之论啊。钱锺书先生在此花如许的精力论证出这么一点确凿,管窥锥刺,虽小却实,后来人若能据此作出国学上的新学问,此文当有基石之功。《中国诗与中国画》,洋洋万言、广征博引,产下一个单纯的常识。文章真如一块砖、一块石,坦坦实实的摆在那里。有一些人,或者真的具有高蹈绝伦的却又暂未表现出来的才学志向,或者就是低劣的哗众取宠,指摘钱锺书的学识文章。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您先做点这样的硬功夫再说吧。

  《国画》读后感 11

  你可以为了利益而活,你可以为了权势去拼搏,但是,在我的人生字典里面,人际有时却敌不过良心二字。

  一位长者给我推荐了一篇我很少去看的题材的小说《国画》。它讲了市级政坛的一些很现实的东西,人际,权势,金钱,利益……这篇小说我没有看完,我没有激情去读完它,不是说它离我多么远,只是它揭开了血淋淋的现实,很残酷,让我觉的我小小的'世界突然扭曲了,我该怎么生活……

  我喜欢简单,所以我讨厌生活变得复杂。

  我的人际圈里面似乎很少有真心交过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扮演着木头人和垃圾桶的角色。很奇怪的角色。木头人,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可以没有任何表情,没有喜怒哀乐的生活,虽然枯燥,但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也不乏自己的自娱自乐。无人打扰,便也很开心。我不喜欢别人打扰我,同时我也不会去打扰别人。这是我的生存方式。似乎天生就注定了。我是个孤独的人。

  垃圾桶,是我对别人而言的。好多朋友都喜欢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听,如果我静下心来写的话,估计可以写出一个集了,故事无论是好的,还是悲惨的,每个细节,每颗泪水,每抹笑容,都曾经让我感动过,虽然我听到的悲伤要比快乐多得多,但是我还是很慰藉,有人在悲伤的时候想起我。我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从不八卦,谁的事情谁解决,是真的就必定会成真,你不让我看到,你不亲自告诉我,我也不信,我也不感兴趣。

  这或许是他们相信我的原因吧。

  我一直称自己是局外人,用麦子的话说:“是你自己的认识,不是我们大家的。我们一直拿你当做朋友,只是你自己不接受别人罢了。”

  或许也对,我对每个人都客客气气的,很有礼貌,什么都算的很清楚,我从来不沾别人的便宜。我觉得只有这样我才能开心的活着。我讨厌欠别人的,这样会使我一辈子良心不安,不是我害怕什么,是我知道,不是我的,我得到了也不会快乐。

  我很喜欢吃亏,我认为吃亏是福,我并不是佛中人,但是我信因果。还是顺其自然好。

  每次写读后感,我会写到书中的人物,但是这次是我还未看懂朱怀镜,所以不敢妄自下笔,仅仅就写我的状态吧。或许我会把它看完,或许也就此尘封了。

  每走一条路,都不知道是对是错,还是顺其自然吧。

  《国画》读后感 12

  开始看书名时,我以为是写关于美术的书,但真正翻开书时才发觉是讲有关官场的小说。小说男主人公朱怀镜可谓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早就摸索一条“为官之道”,练就一身投机取巧,拍马溜须,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一无背景,二无钱财,就凭他的“为官之道”从一个乌县副县长当上荆都的财政局的副局长,反映了官场浑浊,尔虞我诈的现象。

  小说不纯是讲官场的尔虞我诈的利害关系,它也讲到一些正直讲情义的人。比如朱怀镜的好友李明溪、曾理和仆未之,他们可谓真正表里如一、真性情,也是朱怀镜没有利益关系的值得推心置腹的朋友。李明溪是美院的老师,画技高超,境界也高,为人潇洒清高,“放浪于形骸之外”,不拘小节,比如他从不与人握手,不在乎别人的眼观;曾俚是一个报社的记者,他心怀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看不惯政府人员“鱼肉百姓”,“花天酒地”,弄虚作假的行为,他更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他崇拜顾准,曾说“令我佩服的是他的理论胆识。他当时生活在最屈辱的境遇里,他思考的问题都是足以把自己推向极刑的。可他没有畏惧。他说国家要有笔杆子,要有用鲜血作墨水的笔杆子。”他以顾准作他的人生风向标,实践上他的确做到这个境界,不管面对什么政府压力,他依然坚持为民请命。而仆未之一生坎坷,但他淡定地对待人生,李明溪对仆未之做的挽联“惯看丹青知黑白,永入苍茫无炎凉”最匹配他的境界。但与这些正直的人交心,朱怀镜依旧没有触及他的官场浑浊习气,在朱怀镜眼里,李明溪生活在梦幻里,曾俚生活在理想里,仆未之生活在古风里,每与他们交流,怀镜总能回到他文人的圈子里,洗荡一下官场浊气,但一回到现实,他不得不又与官场打交道,放下文人的习气,逢迎拍马,爬上官阶。

  在作者描写男人的名利场的同时,也会描写到一些男人身边的女人,比如梅玉琴、香妹、陈雁。陈雁是报社的记者,外表美丽,性情清高,但她谄媚于权力,成为皮市长的情人。香妹是朱怀镜的原配妻子,可谓温柔娴淑,开始于朱怀镜过着安稳平凡的日子,但在朱怀镜飞黄腾达之时,却遭朱怀镜背叛,她知道朱怀镜在外有外遇时,她毅然与他离婚。梅玉琴是天元大酒店的.经理,也是朱环境的情人。在职场上,她是典型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但在生活中,她是个温柔、体贴、貌美如花的小女人。她不计后果的与有妇之夫朱怀镜发展恋情,沉迷于朱怀镜编织的情网中,最后她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堕入牢狱。玉琴的遭遇是令人悲悯的,她为了救朱怀镜,自己一人承担后果这一行为值得钦佩。可从另一种角度考虑,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她被爱情冲昏的头脑,在一开始见朱怀镜时就心生爱慕之情,她知道朱怀镜去了桑拿房一下子出来了,实则与桑拿女草草了事,就断定他是正人君子。这些围绕在官场男人的女人曲折命运,都反映了小说体现的官场的社会浑浊现实。

  另外,小说有关一些神奇的情节又是小说的亮点。小说一开始就描写朱怀镜被算命先生料算说朱怀镜以后会出人头地,当大官。还有就是朱怀镜与梅玉琴、李明溪、曾俚一起去且息亭后发生了奇怪的事,除了朱怀镜其他人都夜晚梦见被蛇缠绕,而白天就打不起精神。原来,据说只要去过且息亭的人夜晚都会梦见被蛇缠绕,厄运缠身,重则致死,除非是大富大贵的人。结果梅玉琴堕入牢狱,李明溪疯了,曾俚遭受排挤,而朱怀镜依然稳坐官位。这些神奇的情节不仅推进情节发展,而且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小说魅力。

  《国画》这本书涉及人物官场与欢场的经历、权力与情欲的追逐等方面,刻画深微,叙述周严,既有现场感亦有透视感,随成为一部难得的警示之作;还因着重写出了文化与良知的存在,所以难掩全书的深切的忧患之心。

  《国画》读后感 13

  在刺梅花下,听了一个春天的喜鹊叫,晒了一个春天的太阳,也读了一个春天的艺术美学。这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1111页,陆陆续续的读书摘要竟有一万多字,只是,当坐在这想正儿八经地写几句读后感时,却又觉得捉襟见肘,怕自己未读懂,也惭愧自己太浅薄。有人很喜欢“梅花三弄”,我也姑且拨弄三下吧。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读一本书,犹如走进一个世界,翻开艺术美学的那刻起,我就有一种“迷失”感,这种感觉从开始一直伴随到最后,但它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艺术之美和哲思,它不是缓缓流淌的小溪,更像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你想到想不到的,它都应有尽有,滚滚而来,你甚至来不及喘息,来不及思考,唯恐错过什么,只愿跟着这湍流去发现、去感受、去恣意奔放。在这一弄里,我根本无暇去顾及那青青脉络,更何况“语忌直,脉忌露”,我像是个采蘑菇的小姑娘,完全迷失在了大森林里。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学培养转深沉。”读这本书很大的.一个触动是作者的“较真儿”劲和学术风格,细腻、严谨、考究,每一个概念,哪怕一个字,都极其细致入微地从各个角度来考证,阐释地清清楚楚,引用的每一段文字也都在章节后列示地详实明了,或许也只有学者能做到这份上了。从儒释道思想基础到天人物我的宇宙意识,从自我生命情调到艺术体验和审美,从诗禅书画到篆刻、音乐、戏剧、建筑,从中到西,无不包揽,“性情散而为万物,万物复聚而为性情”,这已不仅仅是作者博学广识的体现,更有一份学者的情怀和执著在其中。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读完时空篇,我突然觉得作者是孤独的,他真正的知音应很少,他的文字,像是住在他心底的另一个自己,虚幻而近乎完美,真切却又不易触及,"书窗梦醒,孤影遥吟",正若此!但这种孤独并不是悲观、消极的,就如这段文字一样,"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事物的味道作者尝得太早了,太早通透了,也早已懂得了与生活、与命运、与无常达成和解。他的知音应是古人或故人吧?虽已不在,但却如恒星一般照亮夜空。

  “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思想、意境、范畴、创作、体系、影响与互通,作者从这从六个角度,用二十四个章节,来阐述中国艺术美学,横向来看,这六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与之相交织的也有一条条纵向的线,贯穿着每一个章节,只是,“如镜中之影而无滞,如水中之色而无迹,如空中之音而无形”罢了,不同的人可能看到不同的线,或者感受到的强度不同,或思想,或诗意,或书画,或音乐......“古木苍苍,水云淡淡。到者方知,非墨非幻。”

  最后,想再提一下这本书很别致的一个地方,引论部分包括六个小话题,七十一页,引论及后续的二十四章,开篇均有两句引子,一中,一西,值得品味。

  读完的书,就像刚从田野里采摘的花,放在身边,偶尔随手翻看,就像能闻到正散发着的阵阵花香。最后,书里的文字,就像光和盐,融化到了自己的生命里,就如渐渐淡去的花香,没有消失,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到者,方知。感动,长在。

  《国画》读后感 14

  王跃文先生写的官场小说《国画》,最近这两个月我连续看了两遍。有人说,作者是官场小说第1人;我不愿附和自己和作者的浅薄,但感觉这本小说的确挺有意思。《国画》再看之后

  主人公朱怀镜先生是个不算太坏的好官。他有知识分子的骨子,也有官场游子的面子。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场就积聚了大量本是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必须适应官场潜规则,否则不但好活无望,连好死都不得。朱怀镜大概奉行的是内方外圆,或说思方行圆的人生哲学;他内心鲜明着自己的'判断,而行动迎合着官场的规则。他并非大奸大恶,所以也未大贪极刑;他并非大善大贤,所以不致太高太假。

  他为帮张天奇的忙,而出面让龙文作假证;却意外获得后者的重托,为他保管了行贿本。待自己随投靠的大树失势,而张天奇青云直上,却对之不理不睬时,他被迫祭起了无意收留的法器,实现了自我官运的逆转。我们自然不能说他高尚,但观者也很难批之为卑鄙,反而常有人为他辩护,说是官场必须的自我保护。

  他长期和青年女子梅玉琴同居厮混,她从未要求,他未曾打算、也始终不能给她诸如家庭或名分之类。甚至最后她被判刑,自顾不暇的他也未援手一把;尤其是最后去探监,面对脸色蜡黄、身体臃肿、背影佝偻的她,”他的浪漫在顷刻间被堵在喉头下面了“——他无法克制自己的失望和放弃。但是他和她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权、钱和性、色等交易的戏份,唯一的至少说是很主要的纽带就是一个字:情——两情相悦,相互慰藉。人们自然不愿说他们超凡脱俗,但也很难说是肮脏庸俗。世间两性以情为媒,似乎就不该遭受太多责备了。

  作为肤浅的读者,我对朱怀镜当然是爱不起来,但实在也恨不下去,只觉得他只是至今(并将长期)活在(甚而是活跃在)中国官场的普通一员;我倒很庆幸他没被作家神圣化,但也没被妖魔化。

  看人的品行,最好看他的朋友就可以了。朱怀镜自认最好的朋友大概就4个:一个是画家李明溪,疯疯癫癫,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后来失踪了;一个是记者曾俚,愤世嫉俗,生活在自己的正义世界里,最后被逼走了;一个是装裱师卜未之,超凡脱俗,生活在自己的古典世界里,后来死了;还有一个是红颜知己梅玉琴,温婉痴情,生活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最后被关了。

  这本小说中最神奇的是关于”且坐亭“一段的故事描写,先有放意自然的的闲趣,再有古迹零落的幽思,又添谶语如灵的神秘,最后竟带如真似幻的荒诞。让整个小说点缀了一点魔幻色彩,并且也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逆转和归宿。

  值得一看。

  《国画》读后感 15

  今天在网上看了王跃文老师的一篇关于湖南人没有商业头脑的文章,有点感触,以前看过王老师的《国画》之类的文章,只感觉王老师应该是一个很能说实话的人,对社会上的许多现象,能够一语中的,虽然不能道破玄机,却有许多让人思考之处。今天偶然看了老师的博客,却发现文风似乎有点变化了。没有以前的锋芒,却多了一份从容和世故。

  湖南人应该是很聪明的.,但是这种聪明有一种囿于传统思维的习惯,很难看到改变。有时候甚至聪明得有点狡猾,有些人盲目的学习毛主席那种天生俱来的大气,结果在做事情的时候把许多事情划得三不象了。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湖南人少了一份踏实,却凭空增添了一份对本土历史人物的空想和虚幻的得意。

  其实所谓晋商、徽商、浙商什么的,都只是一种称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其群体性和独特的魅力,如果每一个地区的人都什么都能,那这个世界可能也不那么独具特色了。正如阿拉伯世界的人一样,一天到晚忙着打仗,从来不搞经济建设。在世界上也没有少掉这样的一个版图,相反还会长期的存在下去。

  因此,我认为,不要求大同,在这个经济领先的时代,把人性的自私发挥到了极致的时代,在广大富豪道德沦丧的时代,最好是有点信仰,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扬,那才是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

  在岳麓书院参观时,感受最深刻的不是毛泽东同志在那里住了多久,而是湖南的前贤们留下的那一幅幅如同银钩铁画般的字画,从那里面都可以闻到一股金戈铁马的刀剑味和血腥味,我想,这才是湖南的精神。而不是长沙街头那一家比一家巨大的洗脚、桑拿和休闲中心的巨大招牌。那不是属于湖南的色彩。

  君子固贫,湖南人也能固守。

【《国画》读后感】相关文章:

画国画作文05-28

国画教学计划11-08

国画教学计划05-18

国画课程教学计划01-29

中国画教学反思04-10

国画教学计划[推荐]05-25

国画作文600字07-26

儿童国画教学计划04-03

中国画教学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