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9-22 00:12:59
  • 相关推荐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1

  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拿我任教的语文学科来说,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部分。这些皆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何谓“核心素养”?我国教育学术界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各门学科的课程是支撑“核心素养”这幅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

  钟启泉教授的《核心素养十讲》一书就是“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的入门讲义,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大家小书”。在书中,钟教授反复提及一个概念,即“学习共同体”: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不应当是“监狱”或是“应试集中营”,而必须是“学习共同体”。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杰克逊认为,在(旧有的)教室/学校生活中,学校具有类似于教堂、监狱、精神病院的特征。(边沁、福柯都有类似论说)儿童不管喜欢与否,是在高度样式化的特意环境中度过的,反复积累冗长的仪式化经验。这种模式应该被扬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旨在把学校打造成每一个学生、教师乃至于家长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当今时代国际教育的改革潮流,也应当在中国学校落地生根。

  在教室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对话和生生合作至关重要。教师上课不是为了灌输知识,塑造解题技能,而是在于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展开集体思维。简而言之,上课的本质就是“求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超克知识的“传授”。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参与教学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多创造学生自己总结思维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探寻怎样才能避免错误。教学是通过对话展开的,是借助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展开的,而不是按照教师预先编排好的剧本发生的。不然就是一场表演罢了。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合作对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也非常重要,这正是我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相对缺失的。生生合作是“协同学习”的一种。日本学者吉田卓思根据美国“国民教养”的相关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学习巩固率高的学习者,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有论者认为,竞争有助于学习是一个神话。在一个集体中,集体伙伴之间通过竞争产生的效果,通过集体中的协作而不引入竞争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课堂的提问、讨论、寻求答案是一个过程,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知识的质量、思考的质量,而表达则是一个将自己思考内容外化的过程。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不仅仅是知识的建构,更是作为“人”的建构。这不仅仅是个体的学习,更是“学习共同体”的成长。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仅在课堂内部,它也广泛存在于课堂以外。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形成一个更好的集体。另一方面,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不仅仅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正如于漪老师所言,“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通过对课堂的研究,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转化,从而形成相互学习的新型教师关系。从案例中学习,与同事合作学习,通过对话形成教学中的实践表象,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取得长足的成长。

  从课堂内部到课堂外部,从班级到学校,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值得学生、老师、家长期待,也值得学生、老师、家长不断为之实践。正如本书中最常援引的一位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教授所言,“所谓‘好学校’,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勇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在动态中调整、进步,成为更好的“学习共同体”。

  我立志做这一一名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2

  核心素养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以人才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是近几年来国际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和主基调。在我国,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出台,“核心素养”这个广受人们青睐的热词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主流话语。钟先生是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的旗手,一直以来为中国儿童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而登高呼号。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核心素养十讲》一书的出版对于教育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正本清源、筑路修道的意义。

  变革的时代也是充满迷思的时代。乱象纷呈之中,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实无必要,抱残守缺自待云开月明,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要抽刀断水,非断腕截肢无出头之日。告别应试教育的道路,绝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潇洒写意。不作为是等死,乱作为是找死。钟先生从核心素养的立场出发,提出教育改革要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基础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相向而行,着力彰显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

  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重申素质教育的本义必须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注重“整体的.人”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学力的持续发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转型便是回应时代要求,实现教育转型升级的题中要义。

  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课堂转型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构建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课堂转型方向,并对如何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和挑战是什么、世纪学校课程如何改变与创造、教育评价如何演进、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等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这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变革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课堂转型要关注育人价值,要实现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落实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堂具有哪些特征呢?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是该书为我们描述的关于学校课堂转型的指标性特征。一味追求知识传递的“有效”“高效”无法培育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学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应以“优质教学”为导向,要让学生在基础素养、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方面,通过对话、思考、批判的过程生发出新的学习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他者就“大观念”进行学习分享,理解知识与自我、世界的关联,思考彼此之间的差异,尊重世界多元性,参与到文化实践和问题解决。在这个意义上,钟先生认为当前一些学校所谓的“卓越教育”只不过是“低阶认知能力”强化的观点。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主题。该书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了简明清晰的技术路径。简言之,“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设计”是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环环相扣的四个链环。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知识—技能—人格—元认知四个维度把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而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标准修订之后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大体分为“教材单元”和“经验单元”两种路径,以此打破传统课时的桎梏。从课时设计的角度,教学过程可以涵盖凝练讲授、周密引领、协同学习、自主学习四个阶段,超越传统无效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这些教学改进的脚手架看得见、摸得着,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搭设了可供凭借的阶梯,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核心素养十讲》一书,让人颇有大家小书、微言大义、如沐春风之感。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之旅既充满了希望和光明,也必然伴随着泥淖和曲折。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也会因人而改变。因此,行动比嗟叹重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比一个人独自摸索重要;坚持水滴穿石的努力,比轰轰烈烈的一时痛快重要。这本小书既倾注了一位教育学者祈愿“为了公平而优质的教育”的社会情怀,也体现了久久为功、求其友声的实践智慧,可谓栽得桃李树,来日终成荫。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相关文章: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02-07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06-08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0-09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书笔记12-04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09-20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10-06

《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03-08

讲诚信的句子12-22

讲诚信的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