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9-06 21:54:15
  • 相关推荐
《四世同堂》读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1

  老舍是我国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骆驼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勇敢的站起来,遇到外地时应当奋起反抗,而不是顺从,否则就是自掘坟墓。在我们国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负是,很多老百姓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就放弃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让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难,这些人必将受到人民的唾骂!

  故事讲述了北京沦陷区里祁家、钱家、冠家等各阶层普通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样选择,祁家人和钱家人对日本人十分痛恨,钱家二少爷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而冠家人去出卖自我的同胞,从日本人手中获得好处,当胡同里所有的老百姓都艰难的生活着时,冠家却因为勾结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后的'钱家人为了报仇与日本人周旋,进行了反抗。

  在书中,我们看到冠家人一开始讨好日本人,做出了禽兽不如的事情,而之后对日本人没有利用价值了,变被日本人无情的抛弃和迫害,他们种下的恶因也所以收获了恶果。可见,对待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牺牲,也不能改变自我的意志,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华的时候,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选择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时,国难当头,却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坚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民主和国家,为敌人做事,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

《四世同堂》读后感2

  初读《四世同堂》,我不禁为瑞宣的踌躇而满怀无奈,也曾为他有一腔爱国热情而被家庭拖累、被琐事缠身而感慨万千。

  现在重新审视瑞宣,虽然他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但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百善孝为先”、“中庸之道,以忍为先”的思想像枷锁般束缚了他的身体。他爱国、正直,却想兼顾“大家”和“小家”,而变得优柔寡断。为了生存,在英国府找工作,却能昧着良心原谅自己,祖国大难之时,为了小家不赴国难,作为一个有良知有学问的中国人,说出了“除非你培我一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的话语,那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底线:不能报国但要保全自己的情操,不当汉奸,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让老三革命,自己照料家人。家庭观念充斥着他复杂的内心,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报国的良机,为了爷爷四世同堂的`梦想继续传承而敷衍了压在这代青年身上国家兴亡的重担,被自己的良心谴责。

  然而,他敢于自我改变、自我救赎,在民族存亡的动荡时期,钱先生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一系列行为,这个爱好和平,却甘心为国家、为真理和信仰献出生命的诗人,在瑞宣心中犹如旗帜标杆,振奋了他的心灵,让他又看到了胜利,燃起了希望。经历了太多世事沧桑,他鼓起勇气,配合老三做起了地下工作,让我又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瑞宣……

  老舍先生也借瑞宣的口说出了许多他想敬告世人的道理,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老舍先生对瑞宣的心理描写之细腻,也看出了作家在瑞宣身上倾注了丰富的情感,使我们看到了充实的、有血有肉的瑞宣。

《四世同堂》读后感3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近百万字。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通过祁瑞宣、钱默吟、李四爷等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北平市民在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心态,以及他们在这段屈辱的历史里所经历的人性挣扎,再现了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小说气魄宏大、视野广阔。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下,老舍先生用小人物们的故事记录下整个民族的脉动,用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浓缩了整个北平“亡城史”,也深刻地展现了战争时代广阔中国的面貌,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微缩抗战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规模较大、写作时间教长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描写平民战争创伤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抗战文学史上“力透纸背的书写”

《四世同堂》读后感4

  看完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

  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决定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我的时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述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希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希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是年轻的一代,热爱自己祖国,把爱祖国当做自己的重任。

《四世同堂》读后感5

  昨天晚上,我从哥哥家的书架上找到了此书,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伟大,十分朴实的语言,却有一种非常好的代入感。寥寥数笔之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北平里面的一个小村庄——小羊圈里,主要讲述了在小羊圈里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描写地理的句子虽然不多,感觉可以使人在脑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样,看着书,脑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无声的电影似的,体会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老舍的写作功底与朴素的语句,还有老舍对待战争的客观。这本书里,从刚开始就提到了住一号门的日本老婆婆,她从刚开始就一点也不赞成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当住三号门的日本家庭把门给封上之时,她却把门大大的打开,想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来向中国道歉,向在战争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国人道歉。老舍并没有大幅度的赞扬日本人,更没有“盲目爱国”,大幅度的贬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个中立的,客观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声。

  《四世同堂》这本书,围绕这一个小村庄里边的几户人家展开故事,时而令人叹气,时而令人愤慨,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自豪。当全部看完之时,感觉好像五味陈杂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不同。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来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书,并且语言不难懂,小学生也可以看。现在,就再让我看一遍吧,可能,写出来读后感跟这一篇也完全不同呢。

《四世同堂》读后感6

  去年生日同学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过后,有点惭愧,才看了一部!开始看时,就想着到时候看完了能写篇读后感,就像初中还是高中那时候常写的读后感。此刻摆在自我的床头,却总有些原因,让你静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写写感受,看后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丰、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走着不一样的道路。

  记得当时看到瑞宣的一段独白时,自我就发了一个动态,与其说当时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说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写道:瑞宣认识他自我,他觉得他的才力,智慧,气魄,全没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尽可能的对事对人尽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坏习气减少他的石子的坚硬与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并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怀中,或随便的掷在一滩臭水里。

  当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可是就像瑞宣认识了他自我一样,我仿佛也看到了自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够细心谨慎,也没多大的智慧与才气,从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长是什么?最怕问你擅长什么?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却总有那么一股劲,坚持着自我,保留着初心,我还能做点什么,我至少还能够改变点什么,我觉得,人就是要这样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连你都不觉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过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或许,就是因为大多都是这样的人,大多人都有着相同的一个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个好的未来,此刻我的眼里,我们的眼里,大多都是完美。

《四世同堂》读后感7

  不必说月下独望洞庭湖,嫦娥凄凄凉凉独守月宫,诗人独自依杆前“举杯邀明月”,也不必说黎明林江倾洒下的一抹阳光,天边的微微红晕,单是这充斥着温暖而温柔的黄昏,就叫人心旷神怡,大饱眼福。

  我拿起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四世同堂》。家中所有的东西都静寂地、一动不动地呆在原处,他们懒散地沐浴在夕阳的微光。我捧着书,坐到了光线最密集的地方——阳台,拨开书签,翻书的声音悦耳,然后缓慢地随风飘走,消散在静寂的大楼中。

  树叶在风中婆娑起舞,对立的大楼一半沉睡在黑暗中,一半苏醒在黄昏中,太阳俨然已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多了一丝违和感。闲了一天在家的我,沉浸在老舍先生细腻的'文字中,书,也俨然与黄昏浑为一体。

  看着《四世同堂》,眼前时而是民不聊生的北平,时而是温柔静寂的黄昏天空;时而是监牢中被日本人折磨得皮开肉绽的无辜老百姓,时而是楼下荡着秋千绽开笑脸的孩童,这两个极端的世界,使我分不清哪是书,哪是黄昏。

  我继续读下去,无意间,黄昏带着它泛黄的光,透过栏杆,直直的射向地面,黄中带着一丝微红。微风吹拂,撩起了窗纱的一角,也吹起了人们的微笑。我竟由黄昏中,联想到了远方的湖面被飞鸟泛起层层涟漪,枝上筑着的鸟巢中响起一些“新生命”的喊叫,天真无邪,显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果然,黄昏总能让人想起美好。

  我浸了,浸在了书的世界,书将我的心灵浸的纯洁无暇。

  我痴了,痴迷无限好的夕阳,让世人忘记忧愁的黄昏。

  随着一页页书渐渐翻去,黄昏,这一篇章也渐渐离我们而去。暗了、淡了、末了、最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无穷的黑暗……

《四世同堂》读后感8

  20xx这个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残本……一笑。

  对比之前人民文学的那个100章版本来看,当初英文翻译本删掉了大量心理描写,后13章几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剧情故事大纲,对于瑞全、金三爷、白巡长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几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为减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钱先生的“自白”,虽然感觉和整个故事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风格有点不搭(似乎视角突然变了),但是非常重要。

  为此得给发现了全本并翻译回来的赵先生磕头……^^

  另一方面,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标准的上海译文风格,有点缺少老舍的京味儿,这也是很正常的。但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一点违和。

  举个例子,第88章里,瑞全杀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学的版本里用“亲”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旧版里招弟对瑞全说“咱们从前相好来着”,标准胡同小儿女的说法。新版的译法是“咱们以前恋爱过”。

  旧版里招弟引诱瑞全“你拿情报来,我呢,就爱你”,说得十分不伦不类,符合她的身份和对感情的认知。新版的译法是刮辣松脆没语病的'“你给我情报,我给你爱情”。

  区别很微小,应该是老舍原文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法体会这种语言风格细节,字面意思直译了,而旧版翻译回中文时花力气去融合老北京风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旧版里没有,只有一句让我觉得是《四世同堂》里忧伤度极高的“他仿佛又听见了她的笑声,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声”。

  新版里补了全文,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那时她还是处女”。

  呃………英文版用的应该是vrigin这个词,译者直译回“处女”没毛病,但我总觉得这里如果翻译成“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更好一些…………

《四世同堂》读后感9

  在爸爸妈妈的介绍下,我捧起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我。

  《四世同堂》讲述的是在日军占领北平时那儿一户人家由兴旺转为衰落的故事。书中,当我看到“大赤包”“胖菊子”和蓝东阳和日本人一起剥削普通百姓的时候,心中不禁怒火中烧。而当我看到桐芳为了杀日本鬼子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是,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全书的最后,瑞宣的小女儿小妞子因为吃共和面,里面的砂子、谷壳儿卡在阑尾里而死亡,但与之同来的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但那时,大家怎么也开不起心来。战争带去人们太多太多了。

  合上书本,细细品味。这本书中最让我气愤的是那些像“大赤包”“胖菊子”和蓝东阳一样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生活得好,就想尽方法来折磨人,想尽方法来讨好日本人,为的只是表面上的“优质”生活,丝毫不为北平陷落而感到伤心,反而感到自己的好日子来了。但是在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是的。当今生活比以前当时好了很多,但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也声誉不错,又是奥运会、又是世博会,看起来光鲜无比,但是其实我们国家仍然还有很多十分不好的.现象。就如我们国家比比皆是的贪官,食品问题,还有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就是说人们为一个受灾县捐款三千万,但最后受灾人民总共只收到了几百万。而剩下的几百万又到哪里去了呢?可想而知,这些钱应该到了那些上级贪官那儿了吧。那些人就眼睁睁的看着人民吃不好、喝不好,而自己在家里吃香喝辣、山珍海味。这些人就像书中的“大赤包”“胖菊子”蓝东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

  我希望我们国家能越来越好,减少那些不好的情况。

《四世同堂》读后感10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住在小羊圈”里祁瑞宣一家人在北京沦陷时期内平凡而又不甘于平凡的一段生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为人宽厚温和,但还有中国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刚刚沦陷的时候,将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战,并且告诉学生和街坊们,中国没亡国,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很亮,却能带给人希望。

  钱默吟是一位诗人,因为他的二儿子仲石摔死了一车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来后,变成了一位爱国诗人,他整日不断地奔走,游说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

  冠晓荷,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发财和一些占便宜的琐事,靠着出卖身边的人和事赚取些许蝇头小利。

  这三个人,性格迥然不同,其实这就是老舍先生总结的中国人的三大性格种类。如果中国都是像祁瑞宣这样的人,那么日本人入侵北平就是偶然事件;如果中国人都是像钱默吟一样的人,那么中国决不可能被日本侵略;如果全都是像冠晓荷这样的人呢,中国是必然要灭亡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应有的血性,变得像绵羊一样软弱,任人宰割,那它注定是不会长远的。但在整本书中,这段描写给我的'感触最深:他看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双白软的手,他苦笑了一下,这样的手是打不了人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中国人软弱的性格,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接下来的他们祁瑞宣和钱默吟做做的事情却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隐忍的同时,却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默默的做着潜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围中国人的心中种下一颗反抗的种子,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这才是中国人的血性所在,中华民族长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读后感11

  《四世同堂》这本书是老舍写的。其中重点人物有祁家的三个少爷、钱老先生、长顺儿、老英国府、约翰先生,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冠先生、大赤包和他们的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儿:高第、招弟等。

  书的大概内容是:日本人打进了北平城,在那滥杀无辜。冠先生和大赤包因为怕死,所以便昧着良心给日本人做事,坑害了不少中国人。祁家二少爷起初也这样,但后来经过磨练也重新做人了,虽然平时还有点吊儿郎当,但心还是向着中国的。祁家大少爷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从不肯让自己为日本人做事,因此得罪了日本人,遭受了牢狱之灾,受了不少苦。他还为共产党做事,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啊。在他的帮助与鼓舞下祁家三少爷加入了共产党。

  我读了之后觉得祁家大少爷是一位为了祖国能够献出生命的人。从他身上我看见了一些东西:舍小家,为大家,舍己为国。的确,大家都应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可见,祖国在祁家大少爷的心目中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被祁家大少爷对祖国深深的爱所打动了,为他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所折服了!这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人发自肺腑的感情,更是一种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感。

  随着科技的改进,人类前行的步伐也未曾停过,人们都不以小爱为爱祖国。其实,爱祖国有很多种方法,哪怕只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行,现在就让我们爱祖国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12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文化侵略,更是深入骨髓的膏肓。中国为什么会千疮百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敢站出来,青年人中虽然有一部分充满了战斗热情,愿意用自身的大无畏付出来改变社会现实,比如瑞全,他可以远离家乡,积极投入战斗,为解放事业贡献青春和鲜血。

  可更多的年轻人却没有把国事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并决心不向日本鬼子投降,但在艰巨的生活压力背后,他们屈服了,他们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家庭,还有父母,这些让他们裹足不前,比如瑞宣,他也是个充满斗争精神的青年,但在艰巨的家庭责任之下,他只能委屈求全了,因为他不忍心年事已高的祖父,不忍心病怏怏的母亲,不忍心尚小的'儿女,于是,他只能持观望态度,只能苟且偷生,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在生存边缘。除了这部分人,还有社会的蛀虫,他们腐蚀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窒息的根源,就如冠晓荷,就如瑞丰,他们完全没有羞耻之心,反而想趁着被日本鬼子占领而升官发财,颠覆了人性的本真,毁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四世同堂》是我认真看完的最长的小说,虽然我不喜欢历史,我自认为这点是非常不对的,虽是兴趣使然,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尽力地去了解历史,关注历史,就如这部小说,它真实地展开了中国社会发展洪流中的一角,为我从中窥探历史提供了机会,虽然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但我相信仍然有它的价值所在,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了解它,品评它。

《四世同堂》读后感13

  有一天,我无意间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我从未读过的书——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那本书好像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便把它抽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四世同堂》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小胡同里的几户平凡的人家展开故事。时而令人叹气,时而令人愤慨,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又令人自豪。在书中,我看到了在北平沦陷时,钱家、祁家、冠家等不同阶级的老百姓为生存做出的选择。冠家为了讨好日本人,做出禽兽不如的事。而祁家、钱家对日本人十分痛恨。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钱老人最后成了地下工作的联络员;祁家大少爷祁瑞宣是知识分子,他甚至忠孝不能两全,他选择在家中尽孝,成了地下报刊的编辑,同时,他告诉街坊邻居们中国没有亡国,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小星星,不很亮,但却能给身边人们带来希望。而老三祁瑞全选择了尽忠,离开北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本书中并无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朴实的语言,却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花草树木都写出了神韵,常常会引起读者深思,给予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在遇到困难时,就应当勇敢的站起来;遇到外敌时,就应当奋起反抗,如果顺从,就是自掘坟墓,《四世同堂》里冠晓荷的遭遇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汉奸,不顾别人,一心只想占便宜,害了不知多少无辜之人。为了升官发财,他一遇见日本侵略者就点头哈腰,连自家的房子被侵略者占有时,还不忘向他们鞠躬行礼。,最后也得到了恶有恶报的下场,大快人心。

  读完整本书,我得出一个道理:一个民族,没有应有的血性,任人宰割,这个名族注定不会长远。

《四世同堂》读后感14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便签,上面写着三句话: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尤其是老舍先生说的这一句话,最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爱意。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里的26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桐芳,祁瑞宣,高亦陀,韵梅,李四爷,祁老太爷,孙七,天佑,马老太太,钱先生,小顺,祁瑞全,妞子,祁瑞丰,丁约翰,长顺,冠晓荷,白巡长,大赤包,小文,蓝东阳,文若霞。招弟,高弟,胖菊子,小崔太太等。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的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人废寝忘食。

《四世同堂》读后感15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题记

  说到冠晓荷,我认为他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虽说他曾经很风光:讨好日本人十分威风,大赤包作了处长,招弟作了特务,冠家有钱有势……等等。他是如此信任日本人,想方设法的去给日本人送礼。但在我们竟没想到的是冠晓荷死于他最敬爱的日本人手中,被最“亲切”的日本人“消毒”活埋了。

  这结局仿佛使我们意料之外的,又好像能被我们猜透。这也许就是他的命吧!

  他死了,他可怜。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冠晓荷也有令我痛恨的一面。当冠晓荷被抄家抓捕的时候,他还混志不清的说:“这一定不是日本人干的,一定不是!我待日本人如亲兄弟一般,日本人不会害我的!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一定有!”看到这我心底里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他真可悲,真可恨。他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明辨是非是因为是本人的蒙蔽。而就是这种想要从日本人那升官发财的`这种心理才让他步入歧途,才让他变得可恨。

  冠晓荷为了做官,为了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买过去做汉奸。别看他外表光鲜亮丽,温文尔雅,显得自己很有品位,有气质,其实他的内心是肮脏的,行为时恶心的,思想是龌龊的,实在可恨!他心中只有自己,非常自私,只要自己过上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生活,国家亡了也与他无关,就哪怕世界毁灭了,他也不在乎,他心满意足。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没有“国家”这二字!

  他卖国,他可恨。

  这大概就叫做命中注定吧?我认为这是因果报应!

【《四世同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四世同堂读后感01-07

四世同堂读后感01-13

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06-29

四世同堂读后感范文01-26

四世同堂读后感优秀11-27

《四世同堂》读后感(14篇)09-02

《四世同堂》读后感(15篇)06-13

四世同堂读后感15篇02-05

《四世同堂》读后感14篇02-05

四世同堂读后感(14篇)09-22